呼兰河传读后感高中作文10篇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呼兰河传读后感高中作文10篇,仅供大家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 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 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 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 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 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 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 寂寞:受不住风霜雨) 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 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 ) ,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 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 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 ……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 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 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 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 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 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 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 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 “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 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 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 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 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 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人,总是要走 出童年的精神家园 的。《呼兰河传》这 “回忆的诗学”,给 予了我们片刻的精 神的回归。回首童 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着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带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子,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着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大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大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还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带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是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如你我一样的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的。那时的我们不富有,但我们真的很快乐。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回忆起来也多是甜蜜的。但《呼兰河传》带给读者的远不止这多彩的风土画,还有它所吟唱的凄婉的歌谣。它所讲述的故事称不上曲折离奇,也更谈不上优美动人,它只是娓娓道出了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几家几个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城市里人的经历和他们的命运却让人沉思,发人深省。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两个人: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
鲁迅评红楼梦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我读萧红女士的呼兰河传,恰恰也隐隐有这种感觉。然悲凉之雾却是一种最为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作者晚年回顾童年和故乡所感受到的一种悲壮的美。
呼兰县,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有满、回、朝鲜、、赫哲等15个少数民族。当我读萧红女士这本小说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东北土地的厚实和粗野,人民的困苦和麻木。
逐渐发现也有热闹的庙会,人们有唱秧歌的、看野台子戏的,热闹异常。作者花了诸多笔墨描写自己的祖父、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还有冯歪嘴子,这个突破了封建礼教,和大姑娘王大姐结婚的人,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和嘲讽。当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先生如是评论呼兰河传。确实,全书的悲凉寂寞感始终萦绕不去。那个村口的大坑,时常淹死牲口和孩子,却没有人管。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这个十二岁的快乐的女孩,最后在左邻右舍的挑拨谩骂中被残忍的用开水洗澡。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同样是在众人的诽谤、中伤中继续。这些又不能不是我扼腕叹息。
然而从本书看萧红女士的文笔,既非鲁迅匕首投枪般直刺民族劣根,也非郁达夫般文笔华美的勾勒出整个回忆。她只是慢慢地、朴素地陈述,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矫饰。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了很多关于读书这件事。上学的时候鼓励读书,但是给读书设了一个“框”:要读好书,读对学习、对成长有好处的书,“框”内的鼓励,“框”外的禁止。这原本是好事,五千年文明传下来那么多书,这个“框”是个读书的捷径,但是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读书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上高中的时候读书最多,那个时候大家都读优美的抒情散文,为的都是在高考的作文中可以写一个抒情的排比段做开头,诗一样的排比段做结尾,《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如同抗生素一样起效快被推荐,但是《平凡的世界》、《呼兰河传》之类的小说就是中药,见效慢被放弃了。
工作之后,没有了语文课也不需要写“八股文”,突然对读书这件事迷茫了,我该读点什么书,再翻起《读者》,里面的心灵鸡汤让我觉得很腻,没有什么比踏踏实实的工作更有用,早就过了那种靠一篇文章就能把秉性都改变的年纪,就算是能改变也是量变引起的质变,也许你已经努力慢慢的改变了,只是这篇文章提醒你认识到了这一点。
书还是要读的,最终选了一本萧红《呼兰河传》,还有选的过程就好像我的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利用率多高,就好像我没有时间看电影、喝啤酒、在网上打发时间一样,假如看了一本对我没有用的书时间浪费了太可惜。现在想想都觉得可笑,玩的时候大把的挥霍时间,从没有觉得可惜,读书的时候倒算计起时间来了。一开始读的时候还是心心念念的想从书里学到点什么,比如读到:“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冤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边非常苦的,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一个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以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之后很开心,觉得学到了东西长了知识,如果这就是我读书的目的,那何必去翻着厚厚一本书,找这么个知识点,直接看民俗常识不是更直接?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
读完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心情是复杂的——有愉悦,有伤感,还有释然。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它更像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着这部小说,仿佛看到萧红就站在我的面前不曾离去,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娓娓道来她童年的趣事:呼兰河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知足,过着一尘不变、与世无争的生活……随着笔调一转,萧红变得忧郁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她单调寂寞的童年,尽管祖父给了她很多慈祥的爱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爱的孩子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这也是导致她日后在三次婚姻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吧。
呼兰河发生着一个个普通而残忍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痛斥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痛斥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家乡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感到欣慰。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消极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迁的时代,对于现实的不满只作内心默默的反抗,呼兰河转又是积极地,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具有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民众愚昧的良知,揭开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的面纱,也许萧红没有像赵一曼、秋瑾、石评梅那样对未来充满热情,投身革命,也许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那样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执笔完成这不朽的巨作,这就足以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读完这本小说,也深深感受到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对一些落后的农村依然被贫困愚昧困扰的现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
今天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说来挺丢脸的,我很少读近现代的文章,这还是老师要求读的。因为近现代的文章太过沉重吧,适逢战乱,国家风雨飘摇,普通大众也面临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困境,不同于古代士大夫的花团锦簇,也不同于现代的歌功颂德,那个年代的文章大多是真实的,鲜血淋漓的,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人,真的不想看。
本来人生就未必是阳光明媚,看一篇这样的东西要难受好多天,更何况,人还年轻,这些太过沉重而悲哀的东西有时候还真未必感觉得到,读起来也是相对枯燥和晦涩。
有人说,《呼兰河传》描写的都是悲剧,但我觉得那都是生活,我们就这么出生,这么活着,也这么死亡,我们所遭遇的不幸,却也不是不幸,因为活着就有生死离别,就有“ 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 ”,就有生活困苦的可怜人。
这是人生常态,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用乐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生活中的汲汲营营就是生活,用悲观的眼光看就是在封建压迫下的悲剧。其实,给过去的困苦生活打上阶级标签在我看来是牵强附会的,在那个时代,生产力就是如此,社会制度就是如此,真要说谁压迫谁,自然界还有肉弱强食呢。我觉得,这些东西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下导致的悲剧,还不如说是人性的悲哀。这也许是在生产力不高,没有积极有效的社会制度来规范保障之下,长时间以来自然产生的社会结果。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悲剧,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文明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悲剧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这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悲剧,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
西二道街、东二道街的对比,及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人感觉那个泥坑里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么多的人,牲畜及马车,但无任何人修补他,是讽刺还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这种现象在现代文明的都市依旧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无任何关心的立场,只是作为莫名的、陌生的、堆满笑脸的无情看客,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尔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来就任其自然生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潇洒,痛苦,但其隐含其中的淡然、不关心,像个活死人,更让人心痛,没有灵魂的活着,似乎从出生只是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过程一样。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跳大神的利用人们对神鬼的敬畏,骗取人们的血汗钱和食物,装大仙的人乐此不疲,进入其中被骗的也是从未怀疑过,任凭哀伤的鼓声勾起内心深处最为难过伤心的回忆。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娘娘庙与老爷庙的区别和差异对待,显现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传下来的老规矩,对娘娘庙的不尊,对老爷庙的心悦诚服不都是这般体现的吗?很多节日都是为鬼准备的。例如,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么人性应该放在何处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也必须要重视起来。
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一段快乐的时光,只属于我,“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只有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和祖父共同拥有的后园及玩乐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爱温暖着我,很令人羡慕和感动,祖孙之间纯朴的友谊和爱的传递。除了后园的乐土之外,还有两个小黑屋子的宝贝,任我随意翻看。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就算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他们对他们之外的人麻木,连同自己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对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
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在呼兰河传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描述。作品里并不是没有对亲情,对爱,对人性的善的一面的描述。第二章,第三节野台子戏里对亲情的描述非常传神。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的园子是多么美啊“花园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这美丽的后花园,热热闹闹,红黄蓝绿,一点都不逊色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加上那给过她以无比慈爱与疼爱的祖父,童年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但作者的笔锋忽地回转到现在了在跳大神会分外热闹的鼓声中,作者体会到的却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在美丽的放河灯的夜晚,”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时,作者心中却是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的呢?“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当一朵花开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
农村的这些迷信陋习我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他们也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或者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而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寄托于旁门左道,以寻得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这本无可厚非,无非是花点钱,欠些人情。若能在之后解决掉问题,那也是皆大欢喜的。可有些就不那么幸运,有点让人无可奈何,甚至是痛恨了。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是我所亲近的人身上。她是我五奶,生病好几年了。生病的几年里,儿女也都很孝顺,轮流侍奉,尽职尽责。五奶到了晚期已经卧床不起了,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恰恰在我二叔回家照顾老母亲的时候我二叔家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孙子,不幸也得了病。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脑膜炎。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病,二叔二婶就带上弟弟去了不少医院,来回辗转,求了不少医生,花了不少钱,可弟弟仍不见好转,一度处于昏迷状态。
没办法二婶让她娘家人去找“阴阳仙”瞧瞧,一瞧说是原因在我五奶,她奶俩犯冲,必须有一个死了另一个才能好转。救子心切,不用说二婶一定是希望五奶赶紧去世好救她的孙子。于是整天给家里打电话催五奶吃安眠药。叔叔姑姑一开始坚决反对,一个是他们的亲娘,一个是他们的儿子侄子,他们哪一个都不想失去。可眼看着弟弟一直昏迷不醒,他们也很痛苦很无奈,就偷偷的去买了安眠药放在亲娘床头。五奶明白了意思,夜里吃了下去,可五奶命硬,昏迷了几天几夜又醒了过来。
儿女们怕做这伤天害理又触犯法律的事会遭来惩罚就不再做这样的事。可断了五奶的进食。五奶有时饿的直嗷嗷叫,儿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还是没给一口水。就这样五奶被活活饿死了,死的时候成了皮包骨,样子十分恐怖。可恨又可惜的是她的孙子最终还是没抢救过来,紧步奶奶脚步而去。
亲娘不在了,儿子也没抢救过来。这对二叔自然是巨大的打击。对于儿子他实在无能为力,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能有什么办法。可对于母亲,他肯定是愧疚的。他原本是个孝子,对待母亲也一直尽着儿子的本分。可偏偏让他为难的是他更要救他的儿子。他没有了别的办法,又经不起身边的人连番的攻击。他信了“阴阳仙”的话,他妥协了,他默许了。就这样他看着自己的母亲被活活饿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