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注意事项及技巧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及家长一定明确相关问题并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自己在这场几百万人的博弈中取得胜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高考填报志愿注意事项及技巧,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志愿填报的注意事项
1、明确各项重要的时间节点。考试结束,接下来还有阅卷、公布成绩、公布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很多事情需要关注,这些都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
2、正确估分。在所有科目考试结束后,大家可以去看参考答案。在最短的时间里预估出自己的成绩。尽管你看到的答案因为版本的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太大,几乎可以预算出自己的成绩。这个时候,做一定预估,你心里就大概知道自己的情况了。
3、搜集目标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熟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需要重点了解其办学性质(公办还是民办)、办学地点、录取模式(专业级差、分数清、专业清)、身体限制等内容。
4、查询目标院校、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院校历年录取分数(或线上分数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考生们可以通过查询院校官网查询了解相关信息。
高考填报志愿的技巧
技巧1:志愿填报首选城市,不是学校、更不是专业:为了四年甚至更久的生活,为了谋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请记住,志愿要一定首选城市。城市的选择必须和家庭情况相互配合,考生应接纳但不盲从家长建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高分者城市选择中必选“北上广深”,低分者则应当选择省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再次是临近省份经济发达城市。
技巧2:重院校、轻专业,是错的,重院校、轻专业,是贻害无穷的馊主意。分高者,应该“重院校、轻专业”。报考6类及以下院校,应该“重专业、轻院校”,按照专业技术配比志愿与高校,找到就业前景最优的志愿填报方式。
技巧3:填报真正的好专业,必须看懂新闻联播:文科大类专业就业质量高、厚积薄发,但就业形势严峻,分高就报财经类;理工科就业迅速,但就业质量低,后劲不足,分低才报理工科。如果新闻联播连续一年总在报道某个行业正面新闻不断,那么,不要犹豫,这个专业一定是好专业,绝对有前途!
志愿填报考生和家长有哪些误区
1、只知道追随“热门”
有的考生和家长很关心专业的热门和冷门,认为“热门”专业将来回报率高,就业前景和收入应该很丰厚,所以都往“热门”专业去挤。比如金融学、经济类专业等,结果导致专业“扎堆现象十分严重。而有的专业比较“冷门”,大家就都认为以后的社会需求不大,考生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就避而远之。
其实,选择什么专业,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不管是什么类别的专业,适合考生的就是理想专业。所以,建议考生选择专业一定不要盲目。
2、报考时只关心学校名气或专业热度
学校名气大、排名好固然好就业,专业炙手可热也丰富了毕业后的工作选择——这些话固然对,但是很多家长却因此只根据这两个因素来为孩子选择志愿。无论专业如何,只要学校声望好就选择;无论孩子感不感兴趣、擅不擅长,只要专业热门就选择……学校与专业排名成了很多家长唯一的参考指标。
3、家长包办选专业
家长包办选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无需征求他们的意见,一切由家长包办;有的家庭为了考生的志愿问题闹得不团结;有的家长在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下完全从自身喜好出发,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能通过下一代来实现;有的家长本身对有关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能够保证孩子日后就业和生活的稳定等等。
上面说的这几种家长包办选专业的情况,不是在为考生着想,而是在间接性摧毁考生,遏制了考生的自主能动性、追求理想的希望和选择人生方向的权力。
家长如果真心为了考生的未来,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考生。根据考生的成绩,通过新浪高考志愿通根据分数/位次选学校功能,客观选择。
4、重视学校而忽视专业
选择一所有名气的院校,的确有利于考生今后的成才和发展。因为名牌大学的学习环境好,师资力量强,进一步深造学习、出国留学等机会比普通学校优越一些。
但是,为了能够步人名校的大门,而不惜以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为代价,这就有点不值当了。毕竟被不喜欢的专业“缠绕”四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学生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比如逃课、逃学,严重者甚至会造成退学。
所以,学校要好,专业也不能偏,可以通过新浪高考志愿通往年考生去向查询(点击此处),看看往年成绩差不多的考生都去了什么学校,做到心中有数。
5、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专业
许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仅以分数对号入座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对报考专业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了解甚少。填报志愿时,没有明确的方向,一切以分数来决定学校和专业。这样也不利于考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