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的日子,不同地区、民族乃至国家的不同节日,展现出的是各自不同的政经、文化和宗教状况,蕴含着不同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和思维方式,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节日就是那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那么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的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节日起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们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地变化规律,总结出时令。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岁时节令。岁时节令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如:元旦、立春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人们通过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所以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自从欧洲大陆被__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响重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__。
在这些节日中,圣诞节、复活节和主显节是__三大节日。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随着基督__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节日用语
中国在节日用语方面喜欢用四字一句的吉祥话,内容一般包括福、禄、寿、 喜、财、多子、吉祥、如意、吉庆等。由于深受农耕文化影响,节日用语中还常涉及农事顺利、人畜兴旺的词句,在传递节日祝福时还会将祝福语以连串叠加的形式说出,以加强祈吉的诚意。如,“一枚粽子一颗心,两粒红枣红前程,三片粽叶轮好运,四根丝线情缠紧,五面棱角定分明,六六大吉溜溜顺,七星高照祥瑞绕,八方来财福满门” 。这是以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为主角,以工整的句式传递了福、吉、财等意蕴的节日祝福。
外国在西方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传统节日,其节日用语则没有中国如此深厚的文学底蕴,而更多的是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西方精神。如万圣节儿歌 Trick or Treat (不给糖就捣蛋) 中出现了糖果、鬼、巫婆、小精灵等事物;圣诞节儿歌 I Saw Mommy Kissing Santa Claus (我看见妈妈在亲吻圣诞老人) 则描述了小孩看到父亲扮演的“圣诞老人”送礼物后和母亲亲吻的场景,这些都与西方的圣诞节传说和万圣节习俗相契合,与__文明有莫大关联。
节日食物
中国人注重饮食与岁时的协调,赋予食品以美好的涵义,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期望。无论是春节的饺子、汤圆、年糕,还是端午节的粽子、绿豆糕、雄黄酒,不但都与节气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表达着人们期盼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的美好寓意。过春节时,热腾腾的饺子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甜糯圆润的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米香扑鼻的年糕则象征事业发达。端午节的粽子代表阴阳相合。盛夏之日,疾病流行,食绿豆糕、饮雄黄酒能帮助人体消暑排毒,有益人体健康。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元宵汤圆更是将中国人对家庭和谐美满的愿望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人则注重饮食与宗教的结合,用食品来表达对上帝的崇敬之心,以求其保佑。与重 “家” 重 “合” 的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在众多的节日里更热衷于展示个人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享乐。因此在节庆方面,西方人更注重娱乐狂欢,节日饮食则处于次要位置。由于节日源于宗教,节日饮食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意义。复活节的彩蛋和烤羊腿象征着对上帝的缅怀和忠诚。感恩节大餐尤其是玉米饼、玉米面包不仅能使人们牢记祖先辛苦创业的艰辛,感谢上帝对信众的恩泽,而且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着感恩之心创造幸福的生活。
节日符号
所谓节日符号,是指在节日中具有象征意义和特定涵义,被人们不断引用的事物。中国七大传统节日里都有特定的信仰神仙、神话故事、吉祥物、 文字、习俗、饮食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重要的节日符号。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符号体现为内容上综合性和行为上的仪式性。
西方节日符号相比较而言,形式简洁,内容多宗教题材,其典型代表有蜡烛、棕榈树、颂歌等。蜡烛是国外传统节日里不可缺少的物品,往往象征着温暖、光明、生命的延续等美好愿景和柔和、温润的浪漫情调。比如欧美圣诞前夕点蜡烛是一项重要的节日庆典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