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最后为什么会不得善终
众所周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可以说商鞅的贡献对秦王朝的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在风烛残年之际却惨遭车裂而死,全家抄斩,不得善终。那么商鞅最后为什么会不得善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商鞅最后不得善终的真相,希望能帮到你。
人物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别名卫鞅、公孙鞅、商君,出生于卫国,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法家代表人物,著有《商君书》、《秦律》等代表作品。商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秦国的富裕强大,颁布《垦草令》,提出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则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鞅最后不得善终的真相
商鞅以法治国,他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却得罪了不少原来秦国的贵族。甚至连秦国未来的国君“秦惠文王”也曾公开批评商鞅的新法,于是两人就产生了分歧,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为由,竟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处以割鼻、刺字的刑罚。
商鞅的“狠”端正了风气,强大了国力,也为自己赢得了高官厚禄、领地封赏,博得了秦孝公这位铁杆知己,孝公甚至欲传位于他,这是何其隆宠!但他的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位高权重让他树敌太多,一旦失势,将万劫不复。
商鞅的变法,动摇了贵族王权的势力,得罪了不少王孙贵族,秦孝公担心他日后会有难,在临死前吩咐商鞅逃离秦国,或者隐居。但商鞅最终还是没有逃离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结果被用以极刑车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势力,结果又灭他三族。
对商鞅的死,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为之喊冤叫屈。幸灾乐祸者认为商鞅是作法自毙,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订的酷刑上面。喊冤者认为商鞅一心为秦帝国的崛起不遗余力,却遭如此下场,实在不公。
对于商鞅的死最欢欣鼓舞的,首先的不是秦惠文王,而是秦帝国的贵族阶层,是一大批“特权阶级”。
曾经无限荣光的他,最终却落得个尸首异处,善其始而未能善其终的结局,让人可叹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