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

梓荣 1172分享

  面临当前大信息量的高考语文试卷,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完成所考题目,拿到应该拿的分数,已经成为目前应考的一个课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在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读懂古诗呢?我的经验是,可以分四步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来读懂古诗,也就是四看:一看标题作者,二看意象炼字,三看省略倒装,四看尾联注释。

  一看标题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

  考场速读诗歌,一定要先读题目,且不可跳过。因为题目或为写作的缘由,或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或与作者当时写作的场景有关,或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看题目就是审题,看题目就是思考问题: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把思维由表层引向里层。如杜甫《秋雨叹》这一题目交代写作缘由,王维《山中送别》这一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北陂杏花》这一题目交代写作对象,杜甫《恨别》这一题目交代写作情感。

  考场速读诗歌,一定要看作者,想作者人生境遇,想作者诗歌的一般风格。人生境遇影响作者的情感取向,而每类作家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乐天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诗含蓄绰约,杜牧诗清丽俊逸。了解作者的诗风,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语言有很大帮助,同时诗风也可能是命题点。

  二看意象炼字:意象传情思,炼字为诗眼。

  考场速读诗歌,一定要抓关键词,看意象就是抓关键名词。特定的意象,往往包含特定的情感,而且是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已经形成的一套符号系统:诗中写了“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诗中写了“月亮”,往往表达“思乡”之情;诗中写了“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写了“鸿雁”,往往抒“羁旅伤愁”的情感。只有迅速把握意象寓意,才能迅速把握诗歌的内容,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迅速领会诗歌的主旨,迅速感知诗人的情感。

  考场速读诗歌,抓关键词还要抓住“情语”,尤其是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意象后面的动词形容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象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意象透露出萧瑟苍凉的情感,而“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下”、“不尽”、“滚滚来’’这些修饰语、描写语都是诗中的“情语”,直接透露诗人的感情,而且增加了强烈的苍凉凄清之情。

  考场速读诗歌,还要研读炼字。许多“情语”往往是古人炼字处,炼字处常为诗眼,诗眼是诗人抒情的关键词关键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些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这些地方又常常是鉴赏语言的设题处。

  三看省略倒装:省略需补充,倒装要调整。

  考场速读诗歌,必须发挥想象,合理补充。诗歌讲究精炼,尤其是近体诗词,短小精炼,鉴赏时需要运用联想想象进行补充。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根据诗意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就是:“(李白的诗)清新(像)庾开府(的诗),(李白的诗)俊逸(像)鲍参军(的诗)。”补充后诗意豁然贯通。

  考场速读诗歌,必须懂得诗家语,即倒装。古诗(尤其是近体诗词)由于适应格律的要求,经常对语序作适当调换,出现一些倒装句,只有理顺了古诗语序,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表意重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调整过来应是“明妃生长村尚有”。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调整过来应是“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实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实际是“在春风中笑”。只有这样理顺调整,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四看尾联注释:尾联显主旨,注释破难点。

  考场速读诗歌,必须关注尾联。古诗大多卒章显志,显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二是以景绪隋。但不管怎样,关注尾联都能帮助你把握诗歌主旨。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直接抒情,抒发了对钱塘湖的热爱之情。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含蓄无限: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照,壮阔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考场速读诗歌,必须重视注释。一道诗歌题一旦给了注解,就往往有重要的作用。注释大致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如果在做题时,没有直接或间接用到注解,这道题答得肯定有问题,或不全面,或出了偏差。如宋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趟’之意,终老不仕。”如果不结合注释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

  考场时间紧迫,用此四步,就能迅速切入,把握意境,抓住情感,准确作答。

    热门标签

    59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