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记录热闹的元宵节日记300字
元宵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赏花灯、猜灯谜、看社火、吃元宵、看焰火真是有趣极了!
初中生日记一:热闹的元宵节
我喜欢过春节,因为可以收压岁钱,还可以放烟花;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可以吃月饼,还可以赏月;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吃粽子,还可以划船。但是,我更喜欢元宵节,这是因为,今年的元宵 节,有一个特别的事情,让我喜欢上了元宵节。
今年的春节我没有和妈妈一起过,显然失去了年的感觉。可是在元宵节,爱我的妈妈出院回来了,让我感到了快乐。我们一家人终于能在一起过一个节日了,曾经郁闷的我快乐了起来,我再也不用 去我的其他亲人家过节了。
在元宵节,我和两个同学:王腾跃和刘昊展一起去铁西公园过这个元宵节,晚上,到处烟花四起,到处彩灯绚烂,到处色彩斑斓。“嘭嘭嘭”,当一束束烟火升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烟花的形状 各种各样:有的像爱心,有的像瀑布,还有的像流星,一闪一闪的,就像在说祝你万事如意,平平安安。我们站在铁西公园的南门,听到对面人声鼎沸,看到旁边红的闪烁,真是十足的让我感到了节日 的喜庆与欢乐。
晚上,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元宵节晚会,吃元宵。看到妈妈能出院,我心里感到了无限的快乐,心中也暖洋洋的,只要我和爸爸好好伺候妈妈,我相信妈妈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 。
这个元宵节我过的意义非凡。
初中生日记二:热闹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盏盏红灯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喜气和期盼。
饭后,我与爸爸妈妈来到街道上。在街道口,二十多个身穿红色衣裳的奶奶,腰间挂着鼓,扭起了秧歌。两旁各有一面“福”字墙和一排中国节式的路灯;墙上、屋檐下、道路旁,已被一串串小灯笼占据。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红通通的,好似一片灯的海洋,成千上万的灯笼在风中轻轻的摇摆着,眼里全是点点红色,红色的灯光、红色的街巷、红色的笑脸……忽然,天上升起了一颗颗彩色的“小火球”,在天空中爆出美丽的“花朵”。这时,雨哗哗的下了起来,但这并没影响大家的兴致,市民们撑着雨伞在雨中行走。有的没有伞,只好冒着与行走。瞧!黑夜里的那几条“金龙”,火红的“龙皮”被灯光照得通体发亮。张开的龙爪,飞舞的龙须,舞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样,60多万市民度过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元宵节。
初中生日记三:热闹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合家团圆喜庆的节日。人们在元宵节里放鞭炮、吃元宵,真开心啊!
晚上七点在龙源湖公园放礼花。我们全家六点三十分吃饱了饭,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去看礼花,在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城里的、有农村里来的,有开车的,有骑三轮车的等等,我们一家边 说边聊。到了龙源湖公园你会看到公园门前,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礼花和灯会的,其中有拄着拐棍的老人,还有咿咿呀呀不会说话的孩子,热闹极了。时间到了,瞬间礼炮齐鸣,百花绽放,美丽的礼 花姿态不一,变化多端,有的是半圆形、有的是扇面形、还有的是圆形、还有说不出来的一些形状;有的像小灯笼、有的像瀑布,有的像向日葵,还有的像垂柳,最可爱的是像那一群群得小蜜蜂在百花 丛中辛勤的采蜜,漂亮极了!真是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美丽极啦!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灿烂美丽的时刻——元宵节。
初中生日记四:热闹的元宵节
刚刚送走喜气洋洋的春节,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如期而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有着吃汤圆,挂红灯的传统习俗。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游街和观灯。
元宵节,城市里的所有高楼大厦都挂起彩灯,广场也挂起了木偶灯。这个节日里,无论是树上,地上,门前,还是楼顶上,都是五彩缤纷;就连小轿车和玻璃上,也不肯放过。
夜幕降临,大街小巷更是热闹非凡,所有大公司都放起了礼花,“咚”“咚”,这种声音震耳欲聋。礼花的形态更是好看:有的像熊熊烈火燃烧在空中,有的像朵朵百合花绽放在空中,还有的像只只蝴蝶漫天飞舞······
元宵节是团圆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是花好月儿圆的象征,我喜欢过元宵节!
初中生日记五:热闹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
在去年元宵节,我一大早就起来穿了新衣。吃过早饭,我跑到了爷爷、奶奶家问候,然后跑回了家求妈妈、爸爸带我出去玩。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不远处传来了鞭炮的响声“砰——砰——啪——啪 ”,热闹极了!
上午,我们买了菜回到了家,妈妈进了厨房三十分钟后,她把丰富的饭菜端在了饭桌上,看着那美味可口的饭菜,让我的大嘴流满了口水,差点儿把我的衣服给弄湿了。吃过午饭,我和婶婶、妹妹 又跑出去玩了。大街上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钻过人缝,只看见有踩高跷的、架桥的、演孙悟空的、还有滑稽的小丑逗的人们捧腹大笑,整个大街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晚上,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我们一家子来到了财政花园,看放烟花,天上出现了五光十色的烟花,真美丽。还有元宵节不可缺少的孔明灯,也是许愿灯。听说只要你放飞孔明灯许愿,愿望就会实现 。
我爱元宵节,希望天天都是元宵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