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文萍2 1172分享

  千年齐文化浓缩成一个个成语故事,流转于匆匆岁月长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齐国的成语故事一: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故事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齐国的成语故事二: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非凡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兴奋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预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天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马上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希奇,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马上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齐国的成语故事三:居必择邻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夷淮(今山东省高密县)人。有一次,鲁国孔子的学生曾子到齐国来,临回国的时候,晏婴为曾子送行。

  晏婴问曾子:“作为君子,送人礼物,送一辆车子,不如送一番言语。你是愿意我送你车子呢,还是赠你一番言语呢?”曾子回答说:“请你赠我言语吧!”晏子指着车轮说:“你看着车轮,原来本是山上长的挺直的木材,经过灵巧的工匠用火烤着让它弯曲,使它成为像规那样的圆形。现在就是把它枯干暴晒,它也不能再直了,所以君子要慎重于规矩和锻炼。合氏壁,原来本是一根玉石做的门槛,经过好工匠对它加工雕琢修理,竟成了镇国之宝,所以说君子要慎重于自己的修养。再如兰根,经过三年成长后,如果用苦酒浸泡过后,君子不亲近它,老百姓也不喜欢它。如果用鹿肉做成的酱浸泡它后,它的价值可就大了,用它可以换一匹马。这并不是因为兰草漂亮不漂亮,而是浸泡它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我希望你千万要注意选择浸染的东西啊!我听说过,君子居住必须要选择好的邻居,交游必定邀约有才有德之士,人的本性是可以随着环境变化的,人的德性也会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啊。”

  齐国的成语故事四:和而不同

  梁丘据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经常跟随在齐景公的左右,很受齐景公的信任。一天,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在遄台休息,相国晏婴在他身边陪侍,此时,梁丘据赶来拜见。

  齐景公对晏婴说:“你看,我手下有众多的臣子,只有梁丘据这么老远赶过来问候,可见梁丘据与我是最和谐、最亲密的呀!”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整理,记载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 ,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回答说:“您说的不准确。依我看来,梁丘据与您只是相同而已,哪里称得上和谐呢?”景公问:“你怎么这么说呢?难道和谐和相同不一样吗?”

  晏婴说:“不一样。和谐好比是厨师做汤,用各种调味品来烹制美味,用火将它煮熟,以别的东西来补原料味道的不足,把其中太多太猛的方面减弱一些,直至味道适中。”

  “味道适中的羹汤,不但味觉上使人舒服,君子吃了,心情也会平和、舒适。”

  “国君与臣子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对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对的,做臣子的要指出其中的错误,才是真正地对国君和百姓负责,才与自己的职责相配。”

  “国君认为错误的东西或事情,不一定都是错误的,做臣子的要指出其中那些是正确的、需要保留的,去掉那些错误的,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政治清平而不错杀无辜,百姓们才会安居乐业,社会也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诗经》上说:‘最好的羹汤,应该是五味齐备而又平和,能够使人吃得舒服,精神愉悦。这样的羹汤,就是神仙也会来分享。”

  “先王之所以用很大的精力来调配五味、调和五声,就是要用五味、五声来平静内心,以达到成功治理国家的目的。声音也像气味一样,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它们相辅相成;大小、长短、徐疾、刚柔、高下、出入等相互融合,听起来才美。”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心情就会愉快而平静。内心平静了,才会生出仁德之情。爱民之意,情绪才会稳定、和谐。所以,《诗经》上说:‘和谐美好的音乐没有瑕疵。’梁丘据却不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对的,他也跟着说对;国君认为不对的,他也跟着说不对。这完全是不辨对错真假,随声附和。”

  “如果用水去调剂水,一样的清淡无味,这样的羹汤谁去喝它?如果琴瑟老是弹一个音,谁去听它?相同的东西相加,那就太单一而没有变化和发展了。”景公说:“你说得对。”从此,景公开始疏远梁丘据。

  齐国的成语故事五: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相关文章:

1.古代经典五字成语故事精选5篇

2.五字成语典故精选5篇

3.有关“马”的成语故事精选5篇

4.历史简短成语故事5篇精选

5.三字成语故事精选5篇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千年齐文化浓缩成一个个成语故事,流转于匆匆岁月长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齐国的成语故事一: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故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