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2019读书笔记九年级范文精选五篇800字

廷峰 1172分享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2019读书笔记九年级范文精选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中国》2019读书笔记九年级范文精选五篇(一)

  本书是费孝通1937年在云南教书时,从《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的讲义中整理而来,书中的观点都是作者实地考察和教学思考的结果,充分分析了乡村社会的特点及其成因,豆瓣评分9.2,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不同于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一味的批评与鄙视,费老不仅客观地描述了现象,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做了成因的分析,很有启发性。

  读书笔记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指泥土、土地,农耕文化养育了中国的礼俗文化,人与人之间靠的是熟悉、信任;殖民文化养育了法理社会,人与人之间靠的是契约精神。

  文字下乡

  首先要明确文字和语言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所起的作用,文字和语言在乡土社会作用被减弱(声音、动作、表情的交流更加准确、生动)。乡土社会缺乏文字普及,并不是因为乡村“不文明”,而是因为“非文字”的交流途径是乡村生活自然演进的结果。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

  再论文字下乡

  个人的今夕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文字克服了个人记忆和社会传承在时间长河中的局限性,但乡土文化的总量相对有限,传承靠口口相传(记忆)足以完成。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以生育和婚姻关系为纽带,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区别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不同的道德体系,差序格局要求“克己复礼”,以个人为中心发散出不同的关系线:亲情线(孝悌)、友情线(忠信)...

  家族

  乡土社会的家庭是沿父系单系传递的,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称为家族。家族必须是绵续性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是长期绵续性的,所以家族不因个人的成长或死亡而分裂或结束。

  男女有别

  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亚普罗和浮士德两种两性感情观的冲突。乡土社会是一个孤立的小天地,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以同性为主轴、异性为辅轴的单系组合更适合于完成社会事业的需要。将天国现世化,以现世为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一切足以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男女的鸿沟由此筑下。

  礼治秩序

  人治VS法制。礼VS法。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权威性使人产生敬畏感,人们出于内心的服膺以传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无讼

  乡土社会,解决纠纷的主要目的乃是完成教化(礼)。法律不是为了教化,而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法治抑或礼治,取决于社会变迁程度。社会变迁加剧,人口流动的冲击下人们相互不再熟悉,人们的合作只能以契约来维持。

  无为政治

  政治权力分为两种,完全靠暴力维持的横暴权力和根据契约而产生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存在的基础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同意权力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合作。乡土生活的主流是自治,即礼治社会的自发运行。

  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既非专制的亦非民主的,而是教化性的。乡土社会在长幼之序的规范下自然产生宗族长老,宗族长老行使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护乡土的稳定。

  血缘和地缘

  在乡土社会中的地缘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血缘社会中商业很难发展。地缘是从商业里独立壮大的社会关系,人情问题不再成为商业发展的限制。

  名实的分离

  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稳固的,但为了应对社会缓慢变迁的需求而产生了名与实分离的现象。即承认或说维持形式上的长老权力意志,而在内容上加以注释和曲解,从而实现改变。名与实的分离,就是乡土社会的变迁。

  从欲望到需要

  从“欲望”到“需要”,就是从自发到自觉。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

  《乡土中国》2019读书笔记九年级范文精选五篇(二)

  1.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2.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3.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趋于简单化。

  4.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5.“说”是“有”的开始。

  6.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7.在西洋的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我们确是攀关系、讲交情。

  8.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9.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10.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11.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的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利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以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只摘录了部分,涉及很多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值得再读。

  《乡土中国》2019读书笔记九年级范文精选五篇(三)

  梳理一下,整部书讲了主要三个问题:什么是乡土?乡土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如何维持的?

  这里的乡土,指的是一种社会结构,可以理解为传统中国结构,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费先生40年代在西南联大讲社会学,用到的教材是西方的,时值革命新思想正开始进入旧农村,文字下乡,法律下乡,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冲突,他于是结合西方的社会结构开始研究中国,“乡土中国”这一说法由此诞生。(时至今日这份讲课的小册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必读的经典书目之一,可见这份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见解是多么深刻通透。)

  乡土社会,说到底是一种熟人的社会,这个社会以姓氏为中心产生家庭,进而扩大为村落,而由于农耕特点,使得村落长久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进而成为部落、城镇。熟人社会里讲的是礼俗,是从先辈那儿传承下来的待人之道、礼俗规矩,这种礼俗规矩起到了约束乡人、教化部落的作用,外来的文字到了这里成了西洋景,外来的法律到了这儿反而会受到对抗,因为在乡人们看来,文字不如方言来得亲切,法律更是不讲人情,是不合情理的。(在我们通常的认识里,会觉得中国人有人情味,而西方人冷冰冰互不来往,这也许就是与社会结构有关。中国人讲究的是以“我”为中心的关系扩散,凡是和“我”有关的都是亲人。而西方人看重的是团队,一支支独立的团队,团队内部关系密切,团队外保持距离。)

  乡土社会的关系一般需要四种权力维持:一是横暴权力,二是同意权力,三是长老权力,四是时势权力。横暴权力,顾名思义与专制和暴力有关,是社会冲突下、阶级对抗的产物,这个权力带有强制性,体现着阶层之间的控制和稳定。比如政权的更迭、王朝的替换,都是在横暴权力下产生的。同意权力,则是社会合作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原来自耕自足不求人的状况渐渐被分工合作、共享发展所取代,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这份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稳定了横暴权力的力量。比如无论在哪个王朝,都会有集市、商埠、贸易,这些不是横暴权力下产生,往往与民间的自主合作、共产共赢有关。

  长老权力,则带有一种教化性味道,是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权力,我想到了孔子的游学,所谓“为政以德”的宣传和教化,有时是高于政治权力的,它产生于民心,影响于君心,有一种稳定社会根基的力量。以上三种权力并非各自独立,相反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政权格局下孰轻孰重而已,但大多出现在太平时期。而时势权力,往往产生于乱世,取名于“时势造英雄”,即乱世中人心涣散,社会动荡,这时候产生的英雄人物往往发挥时势权力,能够起到一统天下、稳定民心的作用。

  如今,乡土社会的“乡土”气息渐渐远去,村落渐渐被楼房、社区所取代,熟人的社会开始向商业化、陌生化社会发展,血缘关系(因生育关系而聚集)开始向地缘关系(因居住或工作关系而聚集)发展,人与人之间,少了默契和规矩,少了感性和情义,渐渐多了戒备和距离,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在呼唤西方的“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往往产生在陌生人之间,基于一种共同的文化和信仰,基于冷静和理性。

  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在于从理论上引导你读懂中国传统社会,以此来帮助你理解国情人性。我是一只笨鸟,很多书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明白。初读《乡土中国》,仅能获得一个初步感知,很多内容尚需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明白理解。权且记下初读感受,以备来日复读深究。

  《乡土中国》2019读书笔记九年级范文精选五篇(四)

  乡土中国

  作为一个学者能够这样思考中国的问题实属不易。

  看完76千字,觉得中心就是,地理上的血缘决定了一切。就像《论美国的民主》一样,土地的非流动性可以令社会变化缓慢缓慢又缓慢,社会继替正常有序进行,而长老权力,社会文化的教化作用则进一步令人民只需遵守上一辈留下的就可以生存,欲望也是为了生存。

  除非有了一些横向暴力与时势权力颠覆整个乡土社群,否则现代意义上的改变难以开展,同意权力难以夺权。

  而乡民的不识字的"愚",则如费孝通老师所说,因为当地用不上,用了反而加重负担。

  想起《昨日之前的世界》,原始民族的处事方式就是大家协商(只为日后还可以好好的相见),一个部落,一条村,基本上每个人都知根知底,面部就是信用卡。所以现在法治的契约观念还是需要继续落实。

  而文中提及的法治不是法治,而是法在人的认知下进行影响,就像法官的解释。

  男女有别,是为了更好的稳固社会秩序,只为生育繁衍。

  孔子的"仁",没错,是一个成本极少的治理方法,可是,它想要治理的是,人啊。

  费老在最后还谈到了社会学,诚如之述,社会学确实有点地位稍低之味,但又不可不重视,提到两个方法,社区研究,以及制度综合。

  无论如何,揭示到问题的本质才是最佳的吧。

  《乡土中国》2019读书笔记九年级范文精选五篇(五)

  终于看完了。鼎鼎大名的乡土中国,已经知道这本书好几年了,但已不记得最早是在哪里知道的。

  看了两遍,本书语言极为亲切易懂,虽然是论文,但是读起来却丝毫不拗口,举得例子也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之事,所以也会倍感亲切。

  如书名般,内容自然是从“乡土”二字出发,围绕着二字展开。土地养育人类,人类依赖土地。人的种种特性、文化也与土地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中自然包括语言。我们通常称乡下人“土气”、“土头土脑”,也都是源于“土地”。为什么会产生“土气”这样的词呢?土气,自然是不灵活,不会变通,不与时俱进。在乡土社会,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似乎代代皆是如此,时间、空间都是凝滞的,一代又一代都在重复相同的路。这是稳定,这是保守,或许,这也是生存下去的最好方式。活下去,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块土地上,耕种、收获,繁衍生息。外界充满冒险、不安、是非,尽可能的远离,只需在熟悉的地方重复熟悉的事即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指了解熟悉事物后的亲密感。在读本书时,我也会经常有这种感觉,因为本书讲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事,只是作者从具体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一种抽象的东西,有时也很寻根溯源,讨论某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说到为何文字下乡难,根源何在。人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身的需求,既然某件事做起来难,恐怕是因为这件事的对象不需要。而又为何不需要呢?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不同于陌生人社会的现代社会。既然是熟人,我们可以“口耳相传”,肢体动作以及语言便可以完整的表达我们所思所想,也不存在了解外界的需要。文字作为象征符号,为人类表达想法服务,但是却是间接的,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又复杂化了,所以是费力不讨好的,也是不需要的。但是随着乡土社会的瓦解,城市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生活在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读书识字已是人们基本生活所需,人与人交流需要文字,譬如邮件、QQ、微信,人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需要文字。

  所以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本认为难的事情自然也变得简单了,这也是因为人们产生了需要。

    相关文章

    98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