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读后感范文800字读书心得

小妹 1172分享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和他们的手下斗智斗勇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鸿门宴读后感范文800字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鸿门宴读后感范文800字读书心得

  乌骓马一声长嘶,似闪电划破黑暗的时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乌江。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知道,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血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来报你的满腔柔情。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在西边的天空,一颗明星渐渐坠落,分解,崩溃,直至灰飞烟灭……

  霸王,你的出现正如昙花一现,可昙花的美却无法使人忘却,即使只有一瞬间。所以我们忘不了那个拔山的勇士,那个原谅仇敌的君子,那个火烧阿房宫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临江悼念,凭谁干杯?江水涛涛,千古文人抚剑长叹,泫然泪下!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凉,让后人评述,让后人哀伤。我永远的西楚霸王!

  鸿门宴读后感

  从古至今,世人皆喜欢歌颂那些“重情义”的人。但我觉得“重情义”并非好事。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典例。

  在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因杀人而触犯秦律而惹来杀生之祸,后因张良动用关系把他救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当项伯知道项羽攻打刘邦的计划的时候连夜敢去刘邦的军营中向张良告密的原因。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这也完全符合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美德。“重情义”的人往往会拥有许多的好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较多的人愿意为他伸出援助之手;“重情义”的人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重情义”的人在社会上是很容易取得到别人的好感,这样有利于自己在社会上“站稳脚”。但是“重情义”并非好事,就拿项伯来说,如果项伯没有因为“重情义”而跑去张良那里告密,那没我觉得项羽就不会输的这么惨,到最后还要以“乌江自刎”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生命,甚至,到最后在关中称王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呢。因为项伯“重情义”而加速了项羽的悲惨的结局;因为项伯“重情义”导致了他变成了军中的叛徒;因为项伯“重情义”把项羽军中成千上万的士兵的安危推向死亡的边缘。

  所以,我觉得“重情义”这种品德固然是值得发扬的,可是“重情义”也要分清场合,不然“重情义”就会适得其反。

  时至当代,古人有因为中“重情义”而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今天生活在激烈竞争和毫无“情义”可言只重视利益的社会下,也出现了一大批“重情义”的好人,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为自己的“重情义”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像,有位好心人看见老人摔倒在地上,他就连忙把老人扶起来,但是当他送老人回家后老人的家人不感谢他反而说是他故意撞倒老人的,硬是要他赔偿;另一位好心人,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发生老人车祸晕倒了,他急忙打电话叫救护车把老人送到医院,一直等老人醒来。可是没想到老人一醒来就说是他把自己撞伤的,并要求他赔偿医药费及一大笔精神损失费。

  像上述我说的这类事件还有许许多多,这些“重情义”的好心人因自己善意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所以,我说:“‘重情义’并非好事”。

  鸿门宴读后感

  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吗?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首先从当时的实力上看,显然刘邦处于劣势,可以说如果项羽决心杀掉刘邦,那简直轻而易举。即使失去了鸿门宴这一次大好机会,以当时项羽的实力,机会多得去了。可项羽却没有这么做。一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听了曹无伤之言便要杀刘邦,却又听项伯之言便又认为刘邦有功,而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告诫。二是因为项羽本是贵族后裔,自视甚高,认为做事当光明正大,在宴会上杀人是小人行径,不屑为之。相反的刘邦却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听从张良,收买项伯,对项羽毕恭毕敬、俯首称臣,却心怀异志,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从用人的角度看,刘邦懂得让手下人尽其才,樊哙张良对他忠心耿耿,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被他收买过来,还有后来的陈平,以及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韩信,皆由项羽麾下转投刘邦。而项羽众叛亲离,不但叔父出卖了自己,还把自己在刘邦那里的间谍给出卖了。这叫其余部属如何对其忠心?韩信陈平这样佼佼者不知重用,致使帐下人才匮乏,从前部属对他反戈一击。

  试看鸿门宴上诸人的对照——同是武将,樊哙粗中有细,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项庄却因项伯阻扰未能成功击杀刘邦;同为谋士,智者张良始终掌控全局,范增却无法说服项羽依计行事,徒然发怒,撞碎玉斗泄愤。这场较量,谁胜谁败,还用说吗?

  刘邦能迫使项羽自刎乌江,靠的是善于用人,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介平民,想夺取天下,必要仰仗他人。所以他对属下虚心,换得属下对他忠心。而项羽自恃身份,又挟大破秦军主力之威,根本没把刘邦这对手放在眼里,对部属也非常高傲,且无主见。

  所以项羽虽能称霸于一时,却终于败于刘邦手下,不是因为鸿门宴没下决心杀刘邦,而是他缺乏作为君主的政治品格,不善用人才。

  鸿门宴读后感1000作文

  自古以来,就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所得出的结论。

  我想,每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得出的结论相差甚远。且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胜败,都是相对而言。

  从兵家之输赢来看。刘邦为胜者,项羽为败者。从人格之高低来看,项羽为胜者,刘邦为败者。谁胜谁败,难分啊。

  得江山者,乃刘邦,真小人也。

  刘邦他起初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但最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天下之王。他拥有大好河山,是战场上的胜者。

  刘邦既然能从低点爬至最高点,必有他过人之处。他在听闻项羽要发兵攻打自己时,虚心请教张良。但他对张良的建议产生疑心,却装作不经意提及:“君安与项伯有故?”之后竟然和项伯结成儿女亲家,可见他确实懂得任用贤能、善于拉拢人心,但也奸诈虚伪。他在赴鸿门宴之前,早已想好逃跑的策略。后来,项羽捉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威胁刘邦说要把他们煮了吃了,刘邦反而这样回复项羽:“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我的妻子也就是你的妻子,到时记得分我一碗汤喝。”可见他是深谋远虑,但也是个无赖。他的行为实非正人君子所为,乃真小人也。在人格上,他彻彻底底地是一名输家。而现代生活中,大有像刘邦一样的奸诈之人存在。商场上,哪个商人不是靠点背地里的小手段而赢得战役?这类人赢得的都是表面上的胜利。

  失江山者,乃项羽,真英雄也。

  项羽是楚国后裔贵族,但最后却自刎乌江,成为了历史的一大悲剧。他失去了大好河山,是战场上的败者。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大怒,当即决定发兵攻击刘邦。这是他的率直而非莽撞;在鸿门宴上,项羽无视谋士范增举玉示意杀刘邦,甚至网开一面放走闯进来的樊哙,并且称赞樊哙是壮士。可谓好汉相惜啊。当刘邦不辞而别,项羽不仅不在意,还帮助他逃跑。这是他的仁义而非愚笨。最终,项羽无颜见山东父老,自刎乌江。诗人李清照吟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他内心的善良,愧疚,自尊。他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在有些人看来,是项羽的仁义,刚愎自用造成了他的悲剧。你们是否知道项羽只是生不逢时?项羽有40万大军,阵势浩大。可是这40万中真正属于项羽的恐怕连1/4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军阀的盟军。并且,“先入关为王”的约定可是众人见证的。若项羽杀了刘邦,项羽便背上了背信弃义,出师无名的名号,而且后方还有野心勃勃想夺权的六国。而项羽不杀刘邦,与程昱等人劝曹操杀刘备,曹操不听从的道理大同小异。项羽还可以借刘邦安抚盟军人心,在百姓中建立威信。可见项羽并非无谋。他仍是一名值得称赞的英雄。

  难道我们就单凭比赛的输赢来决定一个人的胜负吗?可我认为,项羽虽失江山,却赢得了许多人的拥戴,赞誉。司马迁更是一篇本纪,把这位失意英雄提到了跟汉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今老刘家的纪念碑、纪念堂早已荡然无存,可乌江的项王庙依旧香火鼎盛,为当地搭着文化的台,唱着经济的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那么从后世的影响来看,项刘二人,又谁是胜者?

  胜胜负负似“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但我个人更倾向于人格上的胜利,项羽,乃是我心中的胜者。

  鸿门宴读后感1000字

  近读《鸿门宴》,有一疑问:想项羽以万夫不当之勇,百万雄兵,竟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反观刘邦,无才无德,兵力不足,却也反败为胜,君临天下。是项羽军事才能不足,还是老天不扶,历史学家和宿命派早有定论,我也不想深究。只是觉得二人功业与实力相反,其中是否有什么别的因素在作怪?是否和性格有什么关系?

  项羽和刘邦,性格确实大有不同。刘邦乃市井无赖出身,社会经验丰富,尤善交际。当张良把项伯的话告诉他时,犯难之余,敏锐地发现项伯的利用价值。于是先问清年龄大小,然后敬酒祝寿,满口叫哥,进而结成亲家。哄得个项伯屁颠屁颠地跑回去替刘邦说情。你看,宴还没赴,就先策反了一个人,项庄舞剑时还挺身而出,救了刘邦的驾,刘邦也实在会为人处事。项羽可就差老鼻子了。作为楚国名门之后的他自视甚高,妄自尊大,以自我为中心,疏于人情,最后搞得众叛亲离,连最亲近的谋士范增也弃他而去。光杆司令一个,再叹“力拨山兮气盖世”也徒唤奈何。

  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项羽总是错误不断。也许是血统高贵吧,他就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放跑刘邦,气煞范增,以致范增不顾君臣礼义,破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刘邦则谦虚得多,他有一个口头禅是“为之奈何”,一到关键时刻就束手无策,可一到关键时刻总有张良。樊哙甚至项伯都为其出谋划策,每每使他化险为夷。一个人的智力总是有限的,即使绝顶聪明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提示,更何况胸无城府的项羽,一见面就会出卖曹无伤的莽夫,就更需要听从别人的意见,才能保少犯或不犯错误。外国有句谚语:一人之智不及众人之愚。何况项羽自己并不一定“智”,别人也并不一定“愚”。可以设想,一个浑身蛮力,头脑简单的武夫,不听别人劝告,单枪匹马,瞎扑瞎撞,不失败才怪呢。

  优柔寡断,是项羽性格中的又一致命缺陷。《鸿门宴》中,命运曾给项羽四次机会。无伤告密后,三心二意,收回成命;鸿门宴上,不理暗示;樊哙闯帐,默无声息;刘邦逃跑,只管收礼。被一个“义”搅得三心二意,以致错失良机。刘邦的决断能力则堪称一流,进则可能生,退则死,龙潭虎穴去不去?去。离席后逃不逃?逃。逃归后杀不杀曹无伤?杀,——立刻杀。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勇武果断,怎能不胜?莽撞愚鲁,当断不断,放虎归山,焉得不败?

  我不由为中学生的现状担忧。在一卷定终身的今天,社会、家庭、个人都把分数奉为至宝。为了分数,幼童也提前拨高;为了分数,广大学生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地做题;为了分数,许多家长承担全部家务,放弃个人爱好;花巨资,买提琴以提高智商,请家教来强化学习。可许多人没有看到,分数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可能不错,但在性格上也常有很大缺陷,如内向,害羞,被动,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以这样的性格,怎么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呢?

  性格,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往往决定人生曲线的升与降,个人事业的荣与衰。看来我们不应祈天盼命,怨天尤人,更不应一经挫折,四大皆空,而应脚踏实地,修炼自己的性格,因为,性格才是一个人命运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关文章:

1.《鸿门宴》读后感800字作文

2.鸿门宴读后感500字范文

3.鸿门宴400字优秀读后感 

4.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5.《史记》初中生读后感1000字读书心得

    94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