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缺乏会出现什么症状
维生素C缺乏病又称坏血病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周身性疾病,任何年龄皆可发病,多见于6~24个月小儿。那么如果这个疾病会有哪些症状呢?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维生素C缺乏病的症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维生素C缺乏病的症状
维生素C缺乏口腔表现
维生素C缺乏的最重要和最早的表现是龈炎、龈出血和龈肿胀。牙龈肥大过长,松软如海绵,暗紫红色,稍按压即出血,肿大的牙龈可覆盖牙冠,可能出现表面糜烂、溃疡及继发感染,常有疼痛和血腥样口臭。若存在局部刺激因素或口腔卫生不良,可使症状加剧,逐渐发展成牙周炎,最后牙齿松动而脱落。除牙龈出血外,其他口腔粘膜亦可见出血或瘀斑。若颞颌关节内有出血,则患者在张口、闭口时有疼痛。此外伤口愈合障碍,对传染的易感性增加,易并发坏死性龈口炎。
全身症状
起病缓慢,自饮食缺乏维生素C至发展成坏血病约历时4~7个月。常先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激动、软弱、倦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面色苍白等,也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紊乱症状,常未引起父母注意。此阶段可称为隐性病例。
一般都有低热,似与出血有关。有并发症时,体温可更升高。脉搏与体温成比例地增加,可能因腿痛致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呼吸亦较浅,可能与肋骨疼痛有关。
局部症状
下肢尤以小腿部肿痛最为常见。肿胀多沿胫骨骨干部位,压痛显著。局部温度略增,但不发红。病的较晚阶段,患部经常保持一定位置:两腿外展、小腿内弯如蛙状,不愿移动,呈假性瘫痪。由于剧痛,深恐其腿被触动,见人走近,便发生恐惧而哭泣。下肢肿的原因是骨膜下出血,手指压时不出现凹陷。
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尖锐地凸出,形成坏血病串珠。在凸起部分的内侧可摸得凹陷,这是由于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处的胸骨板半脱位。而佝偻病的串珠则因骨骺软骨带增宽,凸出处两侧对称,没有这种凹陷。
出血症状
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现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出血,最常见者为长骨骨膜下出血,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骨近端;这种出血可能不易为X线检查所发现,直至痊愈期才开始伴有表面钙化。皮肤瘀点和瘀斑多见于骨骼病变的附近,膝部与踝部最多见。其他部分的皮肤亦可出现瘀点。牙龈粘膜下经常出血,绝大多数见于已经出牙或正在出牙的时候。在上切牙部位最为显著,也可见于正在萌出磨牙或切牙等处。牙龈呈紫红色,肿胀光滑而松脆,稍加按压便可溢血,如肿胀面积扩大,可遮盖牙齿,表面可有瘀血堆积。如续发奋森氏菌感染,可引起局部坏死、腐臭与牙齿脱落。眼睑或结膜也可出血,使眼部形成青紫色。眼窝部骨膜下出血可使眼球突出。病的晚期,偶有胃肠道、生殖泌尿道和脑膜出血,约1/3病人的尿中出现红细胞,但肉眼很少见到血尿。
此外,年长儿患坏血病时,有时表现皮肤毛囊角化,其外观与维生素A缺乏所致者难于区别。婴儿患者常伴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由于叶酸代谢障碍所致,可能同时也缺乏叶酸;因影响铁的吸收与利用,亦可合并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缺乏病治疗措施
对轻症患儿给予维生素C,每日3次,每次100~150mg口服。对重症患者及有呕吐、腹泻或内脏出血症状者,应改为静脉注射,1次注完1日量。同时尚应供给鲜桔挤出之汁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此外,还要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特别要注意补充同时缺乏的维生素D。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者,维生素C治疗量应加大,另给适量叶酸。
骨骼病变明显的患儿,应安静少动,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脱位。有牙龈出血者应注意口腔清洁。
有并发症者应针对病因和症状予以适当的处理。
预防维生素C缺乏病的方法
母乳维生素C含量高,是强调人乳喂养的理由之一。孕妇和乳母的饮食应包括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或维生素C片溶于水加糖口服,其维生素C的需要量约为每日80~100mg或更多,可以保证胎儿和乳儿获得足够的抗坏血酸。诸福棠(1936)曾做过实验,只要每日摄入大白菜和白萝卜各0.5kg,母乳所含维生素C的浓度即能高达60mg/L(6mg/dl)。
新生儿生后2~4周即应补充含维生素C多而且能被新生儿消化的饮食,如鲜桔挤出之汁、番茄汁、白菜汤、萝卜汁等,4~5月时开始喂菜泥。人工喂养的婴儿每天都应补充适量维生素C。正常婴儿维生素C每日供给量为30mg,幼儿为30~35mg,年长儿为40~60mg,早产儿则应每日给100mg为我国营养学会1988年所推荐。患病时维生素C消耗较多,应予以较大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