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五一班主题班会设计教案
一.班会目的:
通过翻阅书籍,搜集资料,知识问答,歌曲欣赏,表演等方式和途径,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和现状、国家的民族政策,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立志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二.班会准备:
(1)组织学生从书本、报纸和因特网上搜集有关我国56个民族的资料。
(2)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资料,指导数字德育小组的同学制作成有文字,有图片,有解说,有优美音乐和视频的课件。
(3)准备全国各族人民的服装,编排音乐、合唱等节目,增添活动气氛。
(4)布置教室。幕布上显示出利用电脑设计的本次班会的主题。学生以半圆形围坐在教室中间。
三.班会现场活动过程:
(一)基本程序和步骤:
(1)展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大好风貌;
(2)以导游讲解的形式向大家介绍我国56个民族;
(3)展望未来的发展。
(二)现场活动过程:
1.主持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和统一。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56个兄弟姐妹吧!
(课件演示)
2.总述: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0449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其中: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18个:蒙古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
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民族有工17个: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
人口在10万以下1万以上的民族有13个: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
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7个: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
(课件演示)
3.分述:
(1).学生边解说民族的情况,课件边演示:
A.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蒙古民族传统的游艺活动。那达慕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千年前就有那达慕活动。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美丽迷人的蒙古大草原。
B.满族:
满族服饰比较有传统特色,主要分四部分:
帽饰:满族女人平常时候没有戴帽子的习惯,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翘、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C. 纳西族: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等地。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纳西象形文字产生于1000多年前。最初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写《东巴经》,故亦称为东巴文。13世纪初年,又创造了一种表音文字,叫哥巴文。《东巴经》卷帙浩繁,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
D. 高山族: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台湾人的祖先应是从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
日月潭是台湾岛最著名的风景区。它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山头上。水面比中国另一个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却超过西湖10多倍。日月潭四周青山环抱,山峦层叠,水映着山,湖面宛似一个巨大的碧玉盘。远远望去,潭中的美丽小岛——珠仔岛,却像玉盘托着的一颗珠子。珠仔岛把湖面分为南北两半:东北面的形状好像圆日,故叫日潭;西南边的如同一弯新月,故称月潭。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庆祝台湾光复,珠仔岛已改名为光复岛。日月潭美景如画,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变幻无穷。尤其是秋天夜晚,湖面轻笼着薄雾,明月倒映湖中,景色更为佳丽动人。每年中秋圆月当空时,高山族的青年男女扛着又长又粗的竹竿,带着彩球,来到潭边跳起古老的民间舞蹈。他们重演着征服恶龙的民间故事,把太阳和月亮顶上天,让日月潭永远享有日月的光辉。
E. 藏族:
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坐落于西藏拉萨市中心突起的红山上。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相传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巍峨耸峙,气势磅礴,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藏汉文化的融合,为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东大殿是白宫的最大宫殿,为历世达赖坐床和举行重大宗教活动之处。其上方日光殿是达赖寝宫,金碧辉煌,陈设豪华。达赖的灵塔殿共有八座,最大的是达赖五世的一座,高1 4 . 8 5 米,塔身以金皮包裹,珠玉镶嵌,璀烂耀眼。各殿堂内壁画题材丰富、工笔细腻,瑰丽多姿。每座宫殿都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和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幔帐、匾额和精雕细镂的珍玩工艺;罕见的藏文经典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画)、法器、供器等。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稳固如初,再现辉煌。藏族信仰佛教,不少节日均与宗教有关。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大佛瞻仰节庄严隆重。节日期间,扎什伦布寺的五百名喇嘛身披袈裟,举行盛大法会。每天清晨将彩缎制成的巨幅佛,捆在梯形木架上,由1 6 人抬起,前有“狮子”引路,后面仪仗队尾随,缓缓来到展佛台前。9 时左右,大佛悬挂空中,在阳光下,彩缎光彩夺目,极为壮观。
F.新疆的各少数民族:
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盛誉。新疆的1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灿若明珠。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艺术,以动作的健美、轻柔和富于变化而著称。每当节日在城乡举办“麦西莱甫”时,男女老少,参加者成百上千,人人都能登场起舞。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伴奏乐器一般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沙塔尔、达甫(即手鼓)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G.回族
回族饮食生活,就会发现这些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回族饮食生活中,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
三是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谓“佳美的食物”,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四是回族人民非常重视学习吸收兄弟民族的烹调经验。几百年来,回族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和谐相处,生息与共,引进了很多饮食品种,例如饺子、馒头、粽子、元宵、月饼等。回族在制作这些品种时,绝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创造性加以改进,例如饺子,不仅仅是将汉族饺子改成清真饺子,而是在佐料、作法,甚至吃法上都进行变革,其中的酸汤饺就是回族的一大发明。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族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饮食交流越来越密切,从而又促进了回族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介绍“清真”的含义,以及展示回族文字。
(2).猜一猜:
学生看图少数民族节日的特色图片,学生猜出自哪个少数民族,再听学生详细的介绍。
黎族竹竿舞庆祝三月三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跳竹竿时,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男女青年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
傣族泼水节
正至傣历六月的傣历新年节又称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为欢度新年举行的热烈而隆重的祝福活动。以前的泼水节各个村寨都要过上三、四天,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政府为了吸引海内外游客而把每年公历4月12日至20日定为泼水节,每年这时候人们都放下手中工作,一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祝福,这一天除了病人、老人等一些特殊群体久,都可向他们泼水。共同庆祝傣历新年。主要活动有游街赶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泼水、堆沙等等,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节日。也是西双版纳旅游最为火爆的季节。
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苗族龙船节
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龙舟长二十余米,宽一米。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二十三米为母船,两侧每根各长为十长米为子般。龙头、龙颈由一根二米长的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犹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彩奕奕,栩栩如生。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手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十来风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骠悍青年担任。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人振奋,使人向上,的确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保团结的体育活动。是苗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的青睐。从该项活动的观赏价值来看,它展示了早期苗族人民持朴的信仰,同时,追叙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再现了当时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勇敢意识和团结奋进的精神。
(3)身着民族服装的同学自我介绍。
4.介绍建国后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
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地方,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它们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于发挥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完善,它从政治上保证了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不分大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推动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