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的名词解释_工作的原理
电除颤的名词解释:
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从而使室颤终止的方法,是治疗心室纤颤的有效方法,一般心脏除颤器多数采用RLC阻尼放电的方法,除颤器释放的能量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原始的除颤器利用工业交流电直接进行除颤,这种除颤器常会让使用者因触电而伤亡,因此除心脏手术过程中还有用交流电进行体内除颤(室颤)外,一般都用直流电除颤。
电除颤工作的原理:
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称为电击除颤或电复律术。起搏和除颤都是利用外源性的电流来治疗心律失常的,两者均为近代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心脏起搏与心脏除颤复律的区别是:后者电击复律时作用于心脏的是一次瞬时高能脉冲,一般持续时间是4~10ms,电能在40~400J(焦耳)内。用于心脏电击除颤的设备称为除颤器,它能完成电击复律,即除颤。当患者发生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如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障碍。尤其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由于心室无整体收缩能力,心脏射血和血液循环终止,如不及时抢救,常造成患者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而死亡。如采用除颤器,控制一定能量的电流通过心脏,能消除某些心律紊乱,可使心律恢复正常,从而使上述心脏疾病患者得到抢救和治疗。
原始的除颤器是利用工业交流电直接进行除颤的,这种除颤器常会因触电而伤亡,因此,除心脏手术过程中还有用交流电进行体内除颤(室颤)外,一般都用直流电除颤。
一般心脏除颤器多数采用RLC阻尼放电的方法,其充放电基本原理如图6-1-1所示。
电压变换器是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储能电容C充电,使电容获得一定的储能。除颤治疗时,控制高压继电器K动作,使充电电路被切断,由储能电容C、电感L及人体(负荷)串联接通,使之构成RLC(R为人体电阻、导线本身电阻、人体与电极的接触电阻三者之和)串联谐振衰减振荡电路,即为阻尼振荡放电电路,通过人体心脏的电流波形如图6-1-2所示。
实验和临床都证明这种 RLC放电的双向尖峰电流除颤效果较好,并且对人体组织损伤小。如前所述,放电时间一般为 4~10ms,可以适当选取L、C实现。电感L应采用开路铁芯线圈,以防止放电时因大电流引起铁芯饱和造成电感值下降,而使输出波形改变。另外,除颤中存在高电压,对操作者和病人都有意外电击危险,因此必须防止错误操作和采取各种防护电路。
心脏除颤器除了应有上述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以外,还应有监视装置,以便及时检查除颤的进行和除颤效果。监视装置有两种:一种是心电示波器,在示波器荧光屏上观察除颤器的输出波形,从而进行监视;另一种是如心电图机一样的自动记录仪,把除颤器的输出波形以及心电图自动描记在记录纸上,达到监视目的。当然,有的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装置,既可以在荧光屏上观察波形,又可以把波形自动描记下来。
有的心脏急救装置由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以及监视仪、自动记录仪一起组合而成,是心脏急救的良好仪器。
电除颤的禁忌症:
慢性心房颤动,病程>1年。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房内径>45mm,或者严重心功能不足。
合并洋地黄中毒或严重电解质紊乱(例如低血钾)。
风湿活动期或者心肌炎急性期。
未能有效控制或纠正心房颤动的病因或诱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肺炎等)。
检查发现心房内血栓或血栓栓塞史。
电复律后,患者不能耐受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既往二次电复律成功,并且服用维持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短期内心房颤动复发。
合并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已安装起搏器者除外)。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