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刚性的名词解释_根源在哪里
工资刚性的名词解释:
工资刚性是指工资确定之后不易变动(尤其是不易下降)的特性,即工资的弹性不足。
工资刚性是在职工的工资不与本人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的条件下产生的。
它具体表现为:工资等级一经评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工资不能随劳动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而经常变动;工资待遇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形成了终身待遇。工资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工资在经济运动中不能充分发挥分配机制的动态功能,失去了经济杠杆应有的作用,窒息着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因此,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该逐步改变这种特性。
工资刚性的特征:
工资率具有向下刚性或粘性的特征,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作出充分调整。
刚性是指没有弹性,因此工资刚性就是说雇员在接受了一个层次的工资以后,即使物价下调,通货紧缩,也不能让这些人接受低水平的工资。就是说只能上不能下。
工资刚性的根源:
1、企业对工资和薪金的管理对不同职位支付不同等级的工资
2、工会的存在,使工资模式僵化
A、劳动固定合同论
发生于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变更合同需要付出代价,存在菜单成本,导致工资刚性
B、劳动隐性合同论:非正式合同论
厂商是风险中立者、工人厌恶风险,所以在工资和就业上达成协议和默契,导致工资刚性。“看不见的握手”。
合同工资=劳动边际产量+保险赔偿,保险赔偿可随经济周期而变动,使合同工资稳定
3、在职者-职外者理论:内部人-局外人模型
高失业率迫使局内人接受低工资
老厂商有可能以低工资雇佣局外人取代一部分局内人
4、效率工资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狂热
高工资→工人身体健康、生产积极性高、失业的机会成本高、调换工作的机会成本高、吸引熟练工人、减少工会威胁→工资存在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