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颜色的词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
与其它词构成专有名词。如红粉青楼、绿水青山、青山不老、青山一发、名标青史、名垂青史、青史传名、青鞋布袜、青紫被体、司马青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红粉青楼中的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楼指妓院。红粉青楼泛称有女色或可寻欢的场合。例句见清·魏子安《花月痕》:若舞衫歌扇,转瞬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还讲甚么情呢?名标垂青史中的青史指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比喻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出处见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自不泯。” 例句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切勿效庶之无始终也。
【蓝】
以蓝色词素构成的成语只有四个。它们是筚路蓝缕、蓝田生玉、青出于蓝和衣衫蓝缕。
筚路蓝缕中的筚路指柴车,蓝缕指破衣服,意思是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出处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例句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筚路蓝缕,孙公既开其先;发扬光大,我公宜善其后。
蓝田生玉中的蓝田是地名,古蓝田盛产优质玉石,比喻贤父生贤子。出处见《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青出于蓝中的青指靛青,蓝指蓼蓝,都是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出处见《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例句见清·平步清《霞外捃屑》:愈变愈妙,可谓青出于蓝矣。
衣衫蓝缕指衣服破烂。出处见《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例句见明·吴承恩《西游记》:虽是天色和暖,那些人却也衣衫蓝缕。
【紫】
表示紫色本义。如腰金衣紫、以紫乱朱、恶紫夺朱、黄旗紫盖等。邹缨齐紫中的紫指紫色衣服,比喻上行下效。出处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金印紫绶中的金指黄金印章,紫指系印的紫色绶带,金印为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后代指高官显爵。出处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
代指官服。如带金佩紫、纡青拖紫、青紫被体等。纡青拖紫中的青和紫指古时公卿服饰,借喻高官显爵。出处见汉·扬雄《解嘲》:“纡青拖紫。”李善注引《东观汉记》:“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刘良注:“青紫,并贵者服饰也。”
代指花卉。如万紫千红、姹紫嫣红、魏紫姚黄等。魏紫姚黄中的魏紫指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姚黄指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出处见宋·欧阳修《绿竹堂独饮》诗:“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例句见元·吴昌龄《东坡梦》:你素魄儿十分媚,慧心儿百和香,更压着魏紫姚黄。
表示吉祥之意。如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紫气东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出处见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例句见清·洪昇《长生殿》 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舞前降。
【白】
表示白色本义。如白雪皑皑、白纸黑字、齿白唇红、粉白黛黑、粉白黛绿、马角乌白、须眉交白、白璧青蝇、白璧微瑕、白璧无瑕、白圭之玷、黄童白叟、白发苍颜、白发红颜、白发青衫、白发千丈、白饭青刍、白虹贯日、白驹过隙、白驹空谷、白面书生、白首空归、白首穷经、白首相知、白首之心、白首北面、白头如新、白头相守、白头偕老、白屋寒门、白云苍狗、白云孤飞、白云亲舍、望断白云、云中白鹤等。白虹贯日指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出处见《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例句见元·王实甫《丽春堂》:且休说白虹贯日,青龙藏池。
表示日间。如青天白日、大天白日、白日见鬼、白日升天、白日衣绣、白日做梦、白往黑来等。白日升天在道教中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出处见《魏书·释老志》:“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例句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夫苍龙非不神,不能白日升天。白日做梦指大白天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出处见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表示无、空、平白之意。如一穷二白、白丁俗客、白蜡明经、白眉赤眼、白手起家、白水鉴心、恶叉白赖、空口说白话、平白无故等。白丁俗客中的白丁指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出处见明·无名氏《庞掠四郡》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白眉赤眼比喻平白无故。出处见明·沈德福《敝帚轩剩语·神名讹称》:“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其猥贱可知。”例句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白眉赤眼的,作什么去呢?倒底说句话儿,也象件事啊。
表示是非之意。如黑白分明、颠倒黑白、混淆黑白、知白守黑、青红皂白、皂白不分、不分皂白、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青红皂白等。黑白分明比喻是非分得清楚。《汉书·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不分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出处见《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和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指某些历史人物。如压倒元白、白龙鱼服、白华之怨等。压倒元白中的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用来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的作家。出处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时元、白俱在,皆赋诗于席上。唯刑部杨汝士侍郎后成。元、白览之失色。……汝士其日大醉,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例句见元·钟嗣成《录鬼簿》:辞章压倒元白。
代指某些事物。如白旄黄钺、白山黑水、白衣公卿、白衣卿相、白衣秀士、浮白载笔、浮一大白、红白喜事、辽东白豕、批红判白、数白论黄、说白道绿、说黑道白、死求白赖、两头白面、精贯白日、拆白道字、白鱼入舟、富埒陶白、素车白马、阳春白雪、月白风清等。红白喜事中的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出处见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表示清楚之意。如明白了当、真相大白、不白之冤、不明不白、沉冤莫白、襟怀坦白、牙白口清、一清二白等。不白之冤中的白是搞清楚之意,指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出处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表示难看的颜色。如白眼相看、急赤白脸等。急赤白脸指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白眼相看指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出处见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黑】
表示黑色本义。如白纸黑字、白往黑来、黑云压城城欲摧、天下乌鸦一般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白纸黑字指在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出处见《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 黑云压城城欲摧指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出处见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表示是非之意。如黑白分明、混淆黑白、颠倒黑白、知白守黑等。混淆黑白指的是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出处见《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例句见《明史·聊让传》:君子见斥,不人骤迁,章奏多决中旨,黑白混淆,邪正倒置。知白守黑的意思是明知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出处见《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表示黑暗、昏暗、阴暗。如黑灯瞎火、黑更半夜、昏天黑地、黑天摸地、一团漆黑、起早贪黑、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等。昏天黑地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社会黑暗混乱。出处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真乃是慌不择路,赶了几日旱路,又搭船走,昏天黑地,一直走到浙江乌镇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