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贯通【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成语名字】豁然贯通
【汉语拼音】huò rán guàn tōng
【成语解释】因对事理领悟通晓,而能全盘理解。语出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五章》。△“恍然大悟”
【成语典故】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五章》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成语注解】
1、用力:努力。
2、豁然:觉悟,领悟的样子。
【成语出处】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五章》:“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2、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三折》:“你儿在学数年,未明性理,若文章显耀,一旦豁然贯通,你儿自此之后,朝夕勤学,母亲且恕其过也。”
3、《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我方纔一时迂执,守经而不能达权;恰纔听了张家姑娘这番话,心中豁然贯通。”
4、《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梅扬仁因想借此做番事业,便把札文,反复细看。看了十来遍,忽然豁然贯通,竟悟出一个道理来。”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因对事理领悟通晓,而能全盘理解。
使用类别 用在“领会贯通”的表述上。
【豁然贯通造句】
1、经过大师的指点,我对这套魔术的诀窍才豁然贯通。
2、老子“无为”的哲理经老师讲解后,我便豁然贯通了。
3、看到他露出会心的微笑,我就知道他对这问题,已经豁然贯通了。
4、要没有你的指点,我就是一味苦思,也无法对这个道理豁然贯通。
5、我亲自到埔里参观了手抄纸厂之后,对宣纸的制作过程才豁然贯通。
【近义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豁然大悟,豁然开朗
【反义词】:一窍不通,大惑不解,百思不解
【豁然贯通的成语故事】
朱熹(公元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二书,成为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世人常以“程朱学派”称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为之作注。《大学》之道在于阐发为人修养、处世的道理,包含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纲领,“止、定、静、安、虑、得”六个修养程序,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实践条目。此章为朱熹进一步解说“格物致知”的道理。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要推广我们的知识,去穷究每一事物的义理。人心是灵明的,是具有识见的,每一个事物也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我们都没有将事理研究澈底,使得知识无法达到完善的境界。所以教学一定要让求学之人,运用已知的道理做基础,更进一步的去钻研穷究,以求造诣达于极点。努力研究的时间久了,自然有一天会“豁然贯通”,也就是顿时领悟明白,贯串了前后的事理。这样一来,对于一切事物的内外大小,无不通晓。这就是穷究事物的义理,也是达于知识的极点。后来从这里摘录出“豁然贯通”这句成语,用来指因对事理领悟通晓,而能全盘理解。“豁然”一词本来指的就是由闭塞而开朗的样子,如“豁然开朗”就是这个意思。用于道理的了解方面,则有如茅塞顿开,是一种觉悟、领悟的心境转变过程,因此和“豁然贯通”相似的成语,如:“豁然大悟”、“豁然开悟”、“豁然省悟”等都有此义。
豁然贯通【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相关文章
-
12-30|动手动脚【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同心同德【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出人意料【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骇人听闻【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得意扬扬【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模棱两可【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每况愈下【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相互尊重【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30|兵不血刃【四字成语】典故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成语故事
> -
12-22|南征北战【四字成语】出处_释义_用法_近义词_押韵词_成语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