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科举制资料
中国公务员正规统一都叫国家公务员,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国家公务员,具体才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考试行测科举制资料,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考试行测科举制资料
一、科举制的内涵
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科举制由隋代创立,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二、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杨广又设进士等科,以及第者任官。隋朝制度,科举考中以后一般就可以任官了。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了进步。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曰常科,一曰制举。
常科:分期考试,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题目要求常有变动。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明法科规定考律七条、令三条,全部通晓者为甲第,通晓其中八条为乙第。
制举:皇帝特诏的考试,科目、时间、场所均由皇帝临时决定。制举出身也可能得到“美官”,但不如常科举受欢迎。
武则天执政时设立武举,但不如文举受欢迎。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三)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四)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地方考试。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
(五)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行测言语理解备考: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标题党”
标题的添加题对于选项的要求有三点:1.紧扣主旨,无主题的慎选。2.全面完整,片面化的慎选。3.形象生动,不醒目的慎选。总的来看,标题添加题的要求可以归纳概括为两点:第一,要紧紧贴合原文内容,要体现文段的中心和重点;第二,要尽量吸引人眼球,成为一个“标题党”。
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看一下这些要求在题目中如何运用:
【例题】记忆力的改善并不需要求助于神奇的记忆术或昂贵的营养补充剂。一项针对120名老人进行的为期一年的研究表明,坚持每周快走3次、每次持续30到40分钟的老人,在实验结束时,负责记忆与计划关键部位的体积不但没有像预料中那样随着衰老而萎缩,反而增长了2%到3%。这意味着将记忆力衰退的进程逆转了1到2年。此外,经常快步行走的老人在空间记忆测试中的得分也要高出不运动的对照组。
以下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一项是:
A.神奇的记忆术
B.“超强”记忆走出来
C.记忆力的改善
D.记忆力与行走
【解析】答案:B。文段内容梳理:首先表述记忆力的改善不需要记忆术或营养补充剂,接下来用一项研究结果证明通过行走确实可以改善记忆力,最后又通过“此外”进行补充说明,运动确实可以提升记忆力。整个文段表达了一个观点——行走会促进记忆力。那么我们的标题中也应该同时提到“记忆力”与“行走”。A选项二者都没有提到,C选项没有提“行走”可以排除。D选项同时提到了记忆力与行走,但是没说清具体关系,到底是促进记忆力还是减弱记忆力,排除。B选项既在内容上表述全面,又在形式上生动形象,所以答案为B。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当选词填空遇上“相反相对”
对于这类选词填空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分析题干句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出空缺处的意思,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句间关系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类题。
例1: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________,对比之下,实在不应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瑕不掩瑜 B.讳疾忌医 C.刚愎自用 D.好大喜功
答案:B
解析:根据“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可知横线处应填“闻过则喜”的反义词。A项“瑕不掩瑜”玉上的疵点掩盖不了美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多于缺点。语义不符,排除。B项“讳疾忌医”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保留。C项“刚愎自用”意思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语义不符,排除。D项“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语义不符,排除。“讳疾忌医”与“闻过则喜”意思恰恰相反,故B为正确答案。
例2: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装回去的能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所顾忌 B.无所不为
C.无所事事 D.无所作为
答案:D
解析: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我们尽力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尽力做”。A项“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去做某件事情)。与设空处意思不符合,排除。B项“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与设空处表达意思不符,排除。C项“无所事事”是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事事:做事。D项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在C与D中,首先,无所作为是指安于现状,不进取,更能表达“没有尽力做”的意思。而无所事事就是没做事情。D比C更合适;其次,横线处前面针对的是环境问题,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用无所事事,则意为“在环境问题上没什么可做的”,与后文“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矛盾,排除C。故本题选D项。
通过这两道例题我们发现题干中句子的意思都是相反的,我们可以通过题干中的一些关联词分析出句子之间的相反关系,如“而、但是、可是、其实、实际上、不是……而是……、古……今……、打破……建立……”,当这类词出现时只要我们找到和提示信息相反的一个选项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