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考试因果脉络解读
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相较于行测其实更容易得分。主要是由于题型较少,写作题型多练一练考生也有可能拿高分,那写作到底要怎么练,有什么见效显著的方法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申论考试因果脉络解读。
公务员申论考试因果脉络解读
(一)分析-对策
例题: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退休费、医疗费、福利费的支出自然呈上升趋势,客观上要求有坚强的经济后盾,而目前全省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经济水平滞后大大削弱了社会对老龄入口的承受能力。因此,家庭养老的作用不可忽视,家庭养老在保证老年人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A.老年人口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发展
B.强调家庭养老的重要性
C.人口老龄化,造成经济水平滞后
D.增强社会对老龄人口承受能力
解析:行文脉络为:分析-对策。文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通过分析了老年人口的现状,第二句因此,得出家庭养老的作用不可忽视,要保证物质和心理健康。文段想要强调的是家庭养老,所以答案选择B项。
(二)分析-结论
例题:传统的史学研究,由于其对象大都是“不能说话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们审判的“被告”,而这个被告在法庭上没有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尽管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造成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运用同样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却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B.运用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应当谨慎.而不能武断
C.研究历史还应注重运用“能说话的”史料
D.应当制定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研究
解析:文段行文脉络为:分析-结论。文段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分析传统史学研究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审判的“被告”,没有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第二句话所以分析出不同的法官由于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结果也会不同。文段强调的时候结论。故答案选择A项。
(三)分析-事实
例题:天下太平的时候,朝廷是要推崇文化和学术的,考量文官的标准,不但要看他的政绩,也要关注他的文化修养如何。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做官要有“经略之才”,那么“知识就是力量”,文化修养就自然成了政绩的铺垫和补充。从上到下,应该都难以相信,一个“大老粗”会成为一个“治世能臣”。所以,在官场的圈子中,官员们的出身、门第、谈吐、书法、词章、风度、名望、口碑,等等,都是评价的标准。那么既然这样的比较成为了一种“风气”,古代官员的“读书热”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A. 古代官员“读书热”的原因
B. 古代官员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C. 古代太平时期对文官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D. 古代很多官员读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解析:文段的行文脉络为:分析-事实。文段共有五句话,前三句话分析的是天平天国注重文化和学术,推崇文化修养。四句、五局得出古代官员“读书热”也自然是水到渠成。这一事实,文段重点分析的是读书热形成的原因。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通过上述三个例题,我们可以通过因果关联词发现文段均为因果文段。具体的行文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析-对策、分析-结论、分析-事实。前两种类型的文段,文段重点一般都在对策和结论上,我们只要重点关注尾句就可以了。最后一种类型文段的重点在分析原因上,所以分析要落在原因上。
拓展:申论写作要掌握这三点
一、注重“颜值”
开头的“颜值”是什么?是指我们文章写作的亮点,有特色、有文采、有新意的开头才能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去打造开头的亮点呢?首先,不要照搬照抄原材料内容,而是学会通过转换语言表达方式巧妙运用材料;其次,充分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主题词或者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案例等,但不宜过长,三行左右即可;最后,要注意所引用的名言或者案例等内容,要注重其经典性或者新颖性。
二、提升“品质”
所谓“品质”在这里想给大家强调的是开头的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目前来看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写出来的文章存在语句不通顺甚至语病连篇的现象,这种状况会极大的拉低文章的整体档次。在此,为了提升写作流畅度,建议大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网站的文章;而是要勤动笔,针对自己写出的开头从初稿不断完善,不断修改,通过“自我疗伤”的办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真情“告白”
“告白”针对的是开头的功能,即提出并亮明观点。这里想给大家特别强调,一篇优秀的文章开头往往是在最后一句亮明文章的总论点,而不是机械的重复下文要交代的分论点内容,也不是含含糊糊,表意不明的草草结束,更不是以问句的形式给阅卷者留下悬念。我们要借用前面亮点的铺陈,以及中间的适当分析巧妙过度到最终观点的陈述,达到的效果无非是想要告诉阅卷者本篇文章你的写作方向是什么,这也就是开篇而明意的道理所在。
申论答题技巧:如何抓准文章立意
一、紧扣关键词,立意不跑偏
针对当下国考作文题目命制的主流为话题作文,即针对一句话进行作文。那么,若要_命题人的意图,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抓住话题的关键词。
二、分析关键词,找到总论点
在找到题干关键词后,还需对关键词的关系与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剖析,接着以前面的真题来说。抓住“礼”与“立”两个话题后,需要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与含义。从题干不难得出,不学“礼”,就无以“立”,那么若能够学“礼”,就可以“立”。故“礼”是“立”的前提,所以文章核心的观点即为:学礼方能立。
三、解析材料,具体成文章
在得到写作话题后,对于其准确的含义往往我们还不得而知,从题干中也难以得出。这时就需要我们再回到给定资料中去理解题干了。对于材料的梳理重点把握题干话题出处段落,因为在此段当中往往能够得出话题关键词的含义,从而确定更为明确的观点。而以前面的真题为例,在材料中明确提到,“礼”即为礼貌、规矩;而“立”指的是立身行事、民族素质、民族文化精神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不仅明确了文章总论点的含义,更能够找到分论点。
拓展:解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步骤和技巧
第一步:概括每一组材料的内容。针对每一组材料应用关键词或考生自己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把字数控制在一两句。一般在经过“通读”的环节之后,这个步骤随着阅读过程可以用手中的笔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
第二步: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第一个环节是分析的过程,是点与点相连的过程。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是在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打破材料的自然安排顺序,把属于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把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这里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方便自己查找。
第三步:提炼出归类后的主题和层次。这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基础上继续调动大脑的智力活动,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进行,头脑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和主体及结尾,动手就是把头脑中的思考变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这需要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决不是简单的把列出的同类进行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一次性加工成成品,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积累。
第四步:起草成文。在第三个环节中主要是思维的监工和动笔的开始,而第四个环节就是具体的起草和修改阶段,即成为过程,这是概括的最后一个环节。
宣传稿是指按照有关政策文件或相关精神,以宣传某种主张、某项工作、某件事情等为目的,为获得理解、支持而撰写的应用文。基本格式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标题、称呼、正文内容、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