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复习资料分析说明文阅读方法
推荐文章
资料分析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中的一种考试题型,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资料分析说明文阅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复习资料分析说明文阅读方法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能力等为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等为主要内容一种文体。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即说明中心,是指被说明事物(事理)区别于其他事物(事理)的独特之处。要分析详略重点。一般来说,详写的部分既是事物特征的体现,又是说明文的重点与中心所在。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重点写了“前朝”和“内廷”,这两个地方又分别以太和殿和养心殿为重点详细介绍。详写这两个曾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体现了这座皇宫的特征——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至上的思想。学习说明文时,要注意在比较分析中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的标题常常提示文章说明的范围、重点、倾向性、类别、中心等等,阅读说明文时注意分析标题的提示作用。还可以通过找每个自然段的提示性语句或中心语句,概括出段意,然后再集中主要段落的大意,分析归纳出全文的中心。
(2)理清说明顺序。说明的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主要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抓住事物结构特征、分析事物逻辑关系等。
了解事物发展过程。这种方法多用于对动态事物说明文的分析。一般动态事物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都是以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为顺序的。如《景泰蓝的制作》是以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为顺序。《人类的出现》是按照时间顺序,即从猿到人的四个阶段进行说明。《蝉》以蝉的生长过程为序,先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抓住事物结构特征。这种方法多用于对静态事物说明文的分析。静态事物的说明,常按空间顺序由近(远)及远(近),或由上(下)到下(上),或由外(内)向内(外)等等,依次进行说明。一般静态的具体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结构特征,只要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结构特征,就便于弄明白文章的结构顺序。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先读课文,了解荔枝的外形特征有壳、色、形,内部特征有膜、肉、核。由此就可以知道,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从外到内。
分析事物逻辑关系。说明文说明的事物事理,其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再加上作者常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去说明,所以部分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是比较明显的。一般的逻辑关系顺序有:从主到次、由浅入深、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先概括再具体、先现象后本质等等。有时,还综合运用几种逻辑关系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分析说明方法要做到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能在阅读时准确分析辨认,体会其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下定义。指以简洁明确平实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如《人类的语言》中对语言概念的定义:“语言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
作比较。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加以比较,从而显示各自特点的说明方法。《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把掐丝跟刺绣、刺丝、象牙雕刻进行比较,使人们对掐丝工作的细密有了准确的理解。
举例子。指举出有代表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事物的方法。《中国石拱桥》一文在介绍了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后,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列数字。指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的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时比文字说明更简洁、精确、更为具体。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在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时说:“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打比方。指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方法。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看云识天气》里“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简明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变化关系。
分类别。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并列的几点来说明的方法。如《向沙漠进军》介绍风沙进攻的情况时,作者将风沙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和“阵地战”,然后分别具体加以解说,使人对风沙的进攻方式有确切的了解。
引用。指引用有关文献资料以及故事传说、名诗佳句、俗语谚语等,作为说明依据,并充实说明内容的方法。如《死海不死》中为说明死海的水浮力大而引述了一段传说: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下令将俘虏来的奴隶扔进死海,但奴隶们安然无恙,最后被全部释放。这段传说既有助于说明死海的特征,也能吸引读者。《说“屏”》一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帮助读者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4)分析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说明文中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常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说明文中的记叙,一般为概括记叙,并不展开;文中的描写,语言力求准确,态度比较客观;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也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还是强化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如《琥珀》一文,文章的大量篇幅在叙述和描写“松脂——小苍蝇——蜘蛛”之间的活动,从表面看,记叙的成分很浓,但其侧重点是在说明琥珀形成的过程,这种叙述和描写是为说明服务的。《中国石拱桥》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两肩”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这些地方虽然洋溢着作者的自豪感,但并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总之,说明文中的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都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的。阅读中抓住说明的重点,对表达方式作分析,就会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拓展:公务员行测定义判断题关键词速解
1. 主语——定义的主体在定义判断中常用做考点
例1: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地过程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企业信息化的是:
A.学校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使校内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B.将全部企业业务乃至全部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将离散型和流程型生产的质量、设施、控制、数据和通信等结合起来,实现广泛的管理信息集成。
D.制定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加工计划,以保证能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得到需要的物料数量,并引进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
答案:A
解析:定义中的主体是:企业,问题是不属于企业信息化的是,那么选项中A学校显然不是企业,故而答案就是A。
2. 状语:状语常被用作考点,特别是条件状语,是对条件的一种限定,要引起注意
例2: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摧残、折磨的行为。根据定义,下列不构成虐待罪的是( )。
A. 王某的儿子得了病,但是王某却以治疗不会有效果为由任其发展至病危
B. 李某常使用体罚来教育调皮的儿子,还常常关他禁闭
C. 张某经常用言语侮辱妻子,有时还会殴打妻子
D. 超市老板经常对员工搜身,并常常无故要求加班
答案:D
解析:这个定义中有一个状语: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问题是不构成虐待罪的,那么D选项中超市老板和员工显然不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故而答案就是D。
像以上两种类型的定义判断很多,在考试中遇到此类题,可以很快的解决出答案,但在一套题里面肯定不会所有题都可以通过一个关键词就解决,大多数题要通过两到三个关键词才能解答。
3. 主语+状语
例3:信贷杠杆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状况,通过调节利率和确定不同的贷款方向、贷款数量、贷款成本,以控制和引导资金运用.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的手段。根据以上定义,下面运用信贷杠杆的是:
A.国家提高房贷利率
B.国家调整人民币汇率
C.公司发行股票以吸引社会资金
D.人们为了获得利息把钱存进银行
答案:A
解析:通过主语:国家,可以把C、D选项排除,通过状语:通过调节利率和确定不同的贷款方向、贷款数量、贷款成本可以把答案定位为A项。
提示:对关键词的把握以下2点注意事项:
1.切忌在定义判断中浪费太多的时间,肯定有一半定义判断比较容易,也肯定有一些定义判断比较难,不要在难题上花费太多时间;
2.切忌用纯法律知识去判断,很多考生学法律的,用自己固有的知识去判断,我们要选择的是符合题目给定的定义,可能并不符合严格的法律知识,这点考生要引起注意。
大部分定义判断题并不难,在掌握基本的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只要加强练习,还是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的。
拓展:公务员行测数学运算工程问题技巧
1.由于工程问题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与学生的习惯性思维相逆,同学们往往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
2.比较难的工程问题,其数量关系一般很隐蔽,工作过程也较为复杂,往往会出现多人多次参与工作的情况,数量关系难以梳理清晰。
3.一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流水问题、工资分配、周期问题等,其实质也是工程问题,但同学们易受其表面特征所迷惑,难以清晰分析、理解其本质结构特征是工程问题,从而未按工程问题思路解答,误入歧途。
工程问题是从分率的角度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它们有如下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那我们应该怎样分析工程问题呢?
1.深刻理解、正确分析相关概念。
对于工程问题,要深刻理解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简称工总、工时、工效。通常工作总量的具体数值是无关紧要的,一般利用它不变的特点,把它看作单位“1”;工作时间是指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工作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即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数量关系时,运用画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正确分析、弄请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2.抓住基本数量关系。
解题时,要抓住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灵活地运用这一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这是解工程问题的核心数量关系。
3.以工作效率为突破口。
工作效率是解答工程问题的要点,解题时往往要求出一个人一天(或一个小时)的工作量,即工作效率(修路的长度、加工的零件数等)。如果能直接求出工作效率,再解答其他问题就较容易,如果不能直接求出工作效率,就要仔细分析单独或合作的情况,想方设法求出单独做的工作效率或合作的工作效率。
工程问题中常出现单独做、几人合作或轮流做的情况,分析时要梳理、理顺工作过程,抓住完成工作的几个过程或几种变化,通过对应工作的每一阶段的工作量、工作时间来确定单独做或合作的工作效率。也常常将问题转化为由甲(或乙)完成全部工程(工作)的情况,使问题得到解决
要抓住题目中总的工作时间比、工作效率比、工作量比,及抓住隐蔽的条件来确定工作效率,或者确定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总之,单独的工作效率或合作的工作效率是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
【例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9小时可以完成。如果按照甲先乙后的顺序,每人每次1小时轮流进行,完成这件工作需要几小时?
【解析】设这件工作为“1”,则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1/12和1/9。按照甲先乙后的顺序,每人每次1小时轮流进行,甲、乙各工作1小时,完成这件工作的7/36,甲、乙这样轮流进行了5次,即10小时后,完成了工作的35/36,还剩下这件工作的1/36,剩下的工作由甲来完成,还需要1/3小时,因此完成这件工作需要31/3小时。
【例2】一份稿件,甲、乙、丙三人单独打各需20、24、30小时。现在三人合打,但甲因中途另有任务提前撤出,结果用12小时全部完成。那么,甲只打了几小时?
【解析】设打这份稿件的总工作量是“1”,则甲、乙、丙三人的工作效率分别1/20、1/24和1/30。在甲中途撤出前后,其实乙、丙二人始终在打这份稿件,乙、丙12小时打了这份稿件的9/10,还剩下稿件的1/10,这就是甲打的。所以,甲只打了2小时。
【例3】 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 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解析]甲、乙合作2天,甲2乙2,剩下应该是甲4乙4=乙8.则甲=乙,所以甲单独完成需要12天。
【例4 】一个游泳池,甲管放满水需6小时,甲、乙两管同时放水,放满需4小时。如果只用乙管放水,则放满需:
A 8小时 B 10小时 C 12小时 D 14小时
【解析】:设游泳池放满水的工作量为1,甲管放满水需6小时,则甲每小时完成工作量的1/6甲、乙两管同时放水,放满需4小时,则甲乙共同注水,每小时可注游泳池的1/4,则乙每小时注水的量为1/4-1/6=1/12,则如果只用乙管放水,则放满需12小时。
另法:甲乙同时放水需要4小时=甲4乙4=甲6 则乙=0.5甲,需要12小时。
【例5】 一个水池有两个排水管甲和乙,一个进水管丙.若同时开放甲、丙两管,20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若同时开放乙、丙两水管,30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若单独开丙管,60小时可将空池注满.若同时打开甲、乙、丙三水管,要排空水池中的满池水,需几小时?
【解析】工程问题最好采用方程法。
由题可设甲X小时排空池水,乙Y小时排空池水,则可列方程组
1/X-1/60=1/20 解得X=15
1/Y-1/60=1/30 解得Y=20
则三个水管全部打开,则需要1÷(1/15+1/20-1/60)=10
所以,同时开启甲、乙、丙三水管将满池水排空需10小时。
【例6】 铺设一条自来水管道,甲队单独铺设8天可以完成,而乙队每天可铺设50米。如果甲、乙两队同时铺设,4天可以完成全长的2/3,这条管道全长是多少米?
A 1000米 B 1100米 C 1200米 D 1300米
【解析】设乙需要X天完成这项工程,依题意可列方程
(1/8+1/X)×4=2/3 解得X=24
也即乙每天可完成总工程的1/24,也即50米,所以管道总长为1200米。
所以,正确答案为C。
另法:甲4天完成1/2,乙4天完成200米=1/6,全长1200米。
公务员行测复习资料分析说明文阅读方法相关文章:
★ 行测复习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