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复习古代年龄称谓常识
推荐文章
公务员行测考试的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可能出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古代年龄称谓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复习古代年龄称谓常识
称谓及释义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束发:束,捆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5)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7)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8)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9)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0)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11)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2)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13)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14)黄发:指长寿老人。
(15)望九:指八十多岁的年纪。
(16)米寿:指八十八岁。
(17)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横,即为“白”。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9)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20)茶寿:指一百零八岁。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拓展:行测可能性推理题常出现的迷惑性选项
1、诉诸权威
中国人有一个普遍的心里就是信奉权威,认为权威说的就是正确的,因此出题人也抓住了我们这种盲目的心里,而这类选项的特征就是把立场放在权威上,如:某某权威机构、某某知名人士、某某著名企业赞成或反对等等。但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权威说的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如我们常看天气预报,但是天气预报播报的天气有时候就是不准的。因此大家在答题过程中要对这类表述敏感。
2、诉诸大众
中国人的第二个心里特征就是从众心理,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我们就认为一定是对的,或者大多数人反对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原则的反对。比如今年流行红色,很多人不论皮肤黑白,都去买红色的衣服穿,觉得流行,觉得漂亮,实际上却比一定适合她。出题人也很好的把握了我们这层心里特性,在选项设置上和我们进行心里战术。因此看到“大多数人支持或反对”等等,各位考生又要敏感了,这类选项可能又是需要你排除的。
3、诉诸无知
这一类选项特征是把立场放在“无知”或放在“不确定”上,因此,当考生看到“暂不能证明”、“尚未发现”、“不知道”等表述的时候,我们又要敏感,可能性推理以削弱和加强题为主,通过一个“无知选项”起不到任何削弱或加强的作用,何况“未发现”、“未证实”不代表没有发生,因此这类选项一般可以直接排除。
4、偷换概念
这类选项特征是把题干中的A概念偷换成了选项中的B概念。这种错误选项的特征其实非常明显,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学习过的考生来说可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意识,因此识别起来会比较吃力。这里通过一道例题和大家分享。如:营养不良是导致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问哪个选项不能削弱结论,其中D选项说到“克山病的治愈问题”。这里就出现了偷换概念,例题说的是“发病”问题,而选项却偷换成了“治病”问题,远离了题干话题,自然起不到削弱的作用。
5、解释结论
解释结论是指通过选项对题干的结论进行了另一个角度的解释,却起不到削弱或加强的作用。如“你迟到了”,让你削弱这个结论,有的考生会说“今天堵车”或者“我起来晚了”,而这类回答并未起到削弱作用,只是在解释你迟到的原因。想削弱结论,可以回答“我的表还未到时间,是你的表快了”。故具有上述特征的选项也可以直接排除。
6、不当类比
首先看一道例题:张强:“川剧中“变脸”绝技被个别演员私下向外国传授,现已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川剧的主要艺术价值就在于变脸,泄漏变脸秘密等于断送了川剧的艺术生命。”李明:“即使外国人学会了变脸,也不会影响川剧传统艺术的生存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打开山门, 走向公众, 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传承与发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李明的观点?
选项B.很多外国人学习京剧表演,但这丝毫无损于京剧作为国粹的形象
在这道题里,讨论的是“川剧”的问题,李明的观点是支持外国人学习川剧,认为这不会影响川剧的生存与价值。而B选项中是通过外国人学习“京剧”后,无损于其国粹形象这一事实对其进行加强。这里针对“川剧”而言,“京剧”算是其他剧种,也就是通过京剧的传播情况去类比川剧,这里所犯的错误就是“不当类比”,无论外国人学习京剧后,是否无损于其国粹形象,都无法削弱或加强“川剧”传播后的结果。因此这类选项也可以直接排除。
拓展:行测资料分析必考三大增长率公式
复合增长率的公式为r=(1+r1)(1+r2)-1=r1+r2+r1×r2;
比重增减公式为(A/B)×(a-b)/(1+a),注意a为分子的增速,b为分母的增速。
倍数增速的公式为r=(a-b)/(1+b),注意a为分子的增速,b为分母的增速。
从这三个公式来看,我们在解答试题的时候,只要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快速的得到正确答案,一般来说,复合增速公式应用在相对于2003年,2005年某指标的增速;比重增减公式,主要应用在求不同年份相同指标的比重差值;倍数增速公式,则主要应用在求平均数的同比增速上面。
【真题示例1】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为9848万吨,同比增长5.3%,上年同期为下降1%。进口原油11797万吨(海关统计),增长30.2%。原油加工量20586万吨,增长17.9%,增速同比加快16.4个百分点。
126.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比2008年同期约增长了( )。
A.1.8% B.4.2% C.6.3% D.9.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增长率这一知识点。
材料中要求的是2010年上半年相对于2008年上半年的增速,是一个复合增长率,我们直接套用公式。
2010年上半年相对于2008年同期的增速为5.3%+(-1%)+5%×(-1%)≈5.3%-1%=4.3%。结合选项,选择B选项。
【真题示例2】全国2007年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共计220868项,同比增长7%;总成交金额2226亿元,同比增长22.44%;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100.78万元。
136.2007年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率为多少?
A.8.15% B.14.43% C.25.05% D.35.2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增长率这一知识点。
由于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总成交金额/技术合同数,且知道2007年总成交金额/技术合同数的增速,可以采用倍数增速公式计算。
根据倍数增速公式可知,2007年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率为(22.44%-7%)/(1+7%)=15.44%/1.07,结合选项,首位数不相同,而计算式的首位数为1,那么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判断正确答案为B选项。
【真题示例3】2010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1577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其中,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加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0.7%。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同比增长的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44.1%。
117.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上年相比约( )。
A.增加了10个百分点 B.减少了10个百分点
C.增加了0.1个百分点 D.减少了0.1个百分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重这一知识点。
这个需要计算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比重的增减情况,我们直接套用比重增减公式即可。
由于30.7%<31.3%,所以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下降,排除a、c选项,由于增速差别不大,所以变化值不大,排除b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补充说明】当a、b的数值很接近的时候,那么比重的变化情况比较小,这是由于A/B必然是一个小于100%的数值,所以变化的数值必然要小于a-b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