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复习成语类选词填空方法

业鸿3932分享

从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来分析,成语在选词填空类题型中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广大考生应该全面而扎实的掌握此类题型的作答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成语类选词填空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复习成语类选词填空方法

公务员行测复习成语类选词填空方法

方法一:元素分析法

成语是由一个个语素组成的,每一个语素都表达着固定的含义。当命题者将某个成语用于一个特定的句子之中,这个成语就在此句中表达了某种特定的含义,成语中的语素与题干的某些元素必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可通过分析相关元素的关系来找出正确选项。

有些成语的意思很相近,通过常规方法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运用“元素分析法”解答此类题目,可帮考生快速排除迷惑项,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国家行测真题

柏克和阿伦特等思想家把博爱和同情视为感伤主义,是滥情、不理智的表现,认为结果会 ,达不到改善弱者境遇的效果。贫困等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政治,而非部分人的善心。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适得其反 B.事与愿违 C.南辕北辙 D.雪上加霜

【答案】B。

【技巧点拨】

1.找出关键句:“达不到改善弱者境遇的效果”。

2.综合分析,提取语素。如下图所示:

改善弱者境遇 → 表达的是一种愿望 → 愿

达不到……效果 → 表达与预期情况相反 → 违

3.由上面的分析可快速得出正确答案为“事与愿违”。正确答案为B。

将运用“元素分析法”解题的步骤归结如下:

1.找出关键句。这里的关键句是指与需填入的成语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句子,一般而言,这些句子暗含了对成语的解释说明。

2.进行元素分析。首先要对关键句中的信息点分类,然后分析其含义,再将此含义缩减为对应的语素。

3.语素对比。用缩减的语素比对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方法二:成语(连用)关系判定法

成语连用,从语法上讲,它们都是复句或联合词组,其结构复杂,所以能够表达复杂的内容;从修辞上讲,两个成语连用后,形成抑扬顿挫、韵律和谐的声调,具有语音美,读起来生动活泼,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成语连用情况可作以下分类:

1.有的成语连用是利用同义或近义来重复表意的,能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增强表现力,使表达的内容更加明白、透彻、完美、生动。如: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有的成语连用,语义相关、含义承接、层次递进、相得益彰。如: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3.有的成语,前后两部分成对使用,定型定义,源远流长。其形式与成语连用相似。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两个成语连用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类特殊题型,其设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题干已有一个成语,在其前或后设空;另一种是连设两个成语填空。用特殊方法——成语关系判定法来解成语连用类题目更快捷,答案准确率更高。

例题1:国家行测真题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 ,深入 新闻的理性力量,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瞻远瞩分析 B.高屋建瓴 发掘

C.见微知著彰显 D.由表及里 剖析

【答案】B。

【技巧点拨】本题中两个成语只有一个论述对象——新闻记者。“胸怀全局”讲的是一种大局观念,是指横向上的全面,而“深入”说的是深度。题干既包括广度,又有了深度,独缺高度,因此第一个空缺处填入的成语应包含高度方面的内容,故表纵向上把握的“高屋建瓴”最合句意,即B项为正确答案。“高瞻远瞩”是迷惑项,但它比喻眼光远大,还是停留在广度方面,不如“高屋建瓴”恰当。

例题2:山东行测真题

2008年,中国大地上堪称祸福更替,悲喜交集。所谓“福”和“喜”,大抵是百年一遇,普照人心,如迎接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所谓“祸”与“悲”,则属于,。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惊天动地千难万险 B.惊涛拍岸山河破碎

C.猝不及防石破天惊 D.防不胜防 有惊有险

【答案】C。

【技巧点拨】空缺处的成语连用是为了论述共同的对象“‘祸’与‘悲’”,且与前面论述“‘福’和‘喜’”的两个成语连用构成逆对应关系。“百年一遇”是从事情的发生角度阐释,“普照人心”是从事情发生后的效果角度阐释,两个角度结合全面地表达了论述主体的特点。四个选项中最能依次对应这两个角度的只有C项的“猝不及防,石破天惊”。

方法三:避生就熟法

公务员考试对成语的考查,一般是针对常见常用的成语,但也并不排除可能会出现个别较生僻的成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建议考生不必太过紧张,因为这类题目往往可以避生就熟,巧用排除法处理。

一般来说,公务员考试中成语类选词填空设置的选项中不会四个都是生僻成语,一般有两个或者三个是常见常用的。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常见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并结合语境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若能在常见选项中直接找出答案,则可忽略生僻成语;如果常见成语都不符合句意,则可将答案锁定在剩下的生僻成语中。“避生就熟”法可以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题:浙江行测真题

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多半儿是从“讲史”中得来,有本事、有耐心抱着二十四史读下来的, 。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寥若晨星 B.历历可数

C.孤鸾寡鹤 D.光前绝后

【答案】A。

【技巧点拨】此题中有两个生僻成语“孤鸾寡鹤”和“光前绝后”。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分析剩下的两个常见选项。“寥若晨星”是指稀疏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比喻为数极少。“历历可数”是指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句意说的是“有本事、有耐心抱着二十四史读下来”的人非常少,故“寥若晨星”符合句意。这样一来,可以不用考虑生僻成语“孤鸾寡鹤”和“光前绝后”,便能直接锁定答案为A。

拓展: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字推理题各种规律汇总

一.题型:

□ 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1】2,5,8,()

A 10 B 11 C 12 D 13

【解答】从上题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5,第一个数字为2,两者的差为3,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8+3=11,第四项应该是11,即答案为B。

【例题2】3,4,6,9,(),18

A 11 B 12 C 13 D 14

【解答】答案为C。这道题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稍加改变处理,就成为一道非常容易的题目。顺次将数列的后项与前项相减,得到的差构成等差数列1,2,3,4,5,……。显然,括号内的数字应填13。在这种题中,虽然相邻两项之差不是一个常数,但这些数字之间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们称为等差数列的变式。

□ 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3】3,9,27,81()

A 243 B 342 C 433 D 135

【解答】答案为A。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排列方式,等比数列。其特点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商是一个常数。该题中后项与前项相除得数均为3,故括号内的数字应填243。

【例题4】8,8,12,24,60,()

A 90 B 120 C 180 D 240

【解答】答案为C。该题难度较大,可以视为等比数列的一个变形。题目中相邻两个数字之间后一项除以前一项得到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1,1.5,2,2.5,3,因此括号内的数字应为60×3=180。这种规律对于没有类似实践经验的应试者往往很难想到。我们在这里作为例题专门加以强调。该题是199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大学毕业生考试的原题。

【例题5】8,14,26,50,()

A 76 B 98 C 100 D 104

【解答】答案为B。这也是一道等比数列的变式,前后两项不是直接的比例关系,而是中间绕了一个弯,前一项的2倍减2之后得到后一项。故括号内的数字应为50×2-2=98。

□ 等差与等比混合式

【例题6】5,4,10,8,15,16,(),()

A 20,18 B 18,32 C 20,32 D 18,32

【解答】此题是一道典型的等差、等比数列的混合题。其中奇数项是以5为首项、等差为5的等差数列,偶数项是以4为首项、等比为2的等比数列。这样一来答案就可以容易得知是C。这种题型的灵活度高,可以随意地拆加或重新组合,可以说是在等比和等差数列当中的最有难度的一种题型。

□ 求和相加式与求差相减式

【例题7】34,35,69,104,()

A 138 B 139 C 173 D 179

【解答】答案为C。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34+35=69,这种假想的规律迅速在下一个数字中进行检验,35+69=104,得到了验证,说明假设的规律正确,以此规律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73。在数字推理测验中,前两项或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又一重要规律。

【例题8】5,3,2,1,1,()

A -3 B -2 C 0 D 2

【解答】这题与上题同属一个类型,有点不同的是上题是相加形式的,而这题属于相减形式,即第一项5与第二项3的差等于第三项2,第四项又是第二项和第三项之差……所以,第四项和第五项之差就是未知项,即1-1=0,故答案为C。

□ 求积相乘式与求商相除式

【例题9】2,5,10,50,()

A 100 B 200 C 250 D 500

【解答】这是一道相乘形式的题,由观察可知这个数列中的第三项10等于第一、第二项之积,第四项则是第二、第三两项之积,可知未知项应该是第三、第四项之积,故答案应为D。

【例题10】100,50,2,25,()

A 1 B 3 C 2/25 D 2/5

【解答】这个数列则是相除形式的数列,即后一项是前两项之比,所以未知项应该是2/25,即选C。

□ 求平方数及其变式

【例题11】1,4,9,(),25,36

A 10 B 14 C 20 D 16

【解答】答案为D。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试题,直觉力强的考生马上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反应,第一个数字是1的平方,第二个数字是2的平方,第三个数字是3的平方,第五和第六个数字分别是5、6的平方,所以第四个数字必定是4的平方。对于这类问题,要想迅速作出反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平方得数是很有必要的。

【例题12】66,83,102,123,()

A 144 B 145 C 146 D 147

【解答】答案为C。这是一道平方型数列的变式,其规律是8,9,10,11,的平方后再加2,故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2的平方再加2,得146。这种在平方数列基础上加减乘除一个常数或有规律的数列,初看起来显得理不出头绪,不知从哪里下手,但只要把握住平方规律,问题就可以划繁为简了。

□ 求立方数及其变式

【例题13】1,8,27,()

A 36 B 64 C 72 D81

【解答】答案为B。各项分别是1,2,3,4的立方,故括号内应填的数字是64。

【例题14】0,6,24,60,120,()

A 186 B 210 C 220 D 226

【解答】答案为B。这也是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但如果你能想到它是立方型的变式,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至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道题的规律是:第一个数是1的立方减1,第二个数是2的立方减2,第三个数是3的立方减3,第四个数是4的立方减4,依此类推,空格处应为6的立方减6,即210。

□ 双重数列

【例题15】257,178,259,173,261,168,263,()

A 275 B 279 C 164 D 163

【解答】答案为D。通过考察数字排列的特征,我们会发现,第一个数较大,第二个数较小,第三个数较大,第四个数较小,……。也就是说,奇数项的都是大数,而偶数项的都是小数。可以判断,这是两项数列交替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排列方式。在这类题目中,规律不能在邻项之间寻找,而必须在隔项中寻找。我们可以看到,奇数项是257,259,261,263,是一种等差数列的排列方式。而偶数项是178,173,168,(),也是一个等差数列,所以括号中的数应为168-5=163。顺便说一下,该题中的两个数列都是以等差数列的规律排列,但也有一些题目中两个数列是按不同规律排列的,不过题目的实质没有变化。

拓展: 公务员行测数字特性解题技巧

数字特性法是指不直接求得最终结果,而只需要考虑最终计算结果的某种"数字特性",从而达到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掌握数字特性法的关键,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字特性的规律。在公考行测中需要考生掌握的基本的数字整除规律的数有:被2、4、8、5、25、125、3、9、7、11、13整除的规律,其中考察被3、9整除的规律最为常见。考察被7、11、13整除的规律并不常见,但也会出现。

【例1】在自然数1至50中,将所有不能被3除尽的数相加,所得的和是( )

A.865

B.866

C.867

D.868

解析:该题要求1至50中不能被3除尽的所有数的和,在1至50中不能被3除尽的所有数可以看成两个等差数列,然后再求这两个等差数列的和就可以了,这个方法稍微有点繁。如果从反面思考:“1至50中不能被3除尽的所有数的和”就应该等于1至50的和再减去1至50中能被3整除的所有数的和也可以得到答案。在第二种方法中,容易得出1至50的五十个数的和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所有数的和也能被3整除,因此结果一定能被3整除,只有C满足,答案选C。

【例2】某单位招录了10名新员工,按其应聘成绩排名1到10,并用10个连续的四位自然数依次作为他们的工号,凑巧的是每个人的工号都能被他们的成绩排名整除,问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所有数字之和是多少?

A.12

B.9

C.15

D.18

解析:根据题意,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能被3整除,则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所有数字之和应该能被3整除,这个结论不能排除任何一个选项。再根据10名新员工的工号是10个连续的四位自然数,说明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加上6后就是排名第九的员工工号,也就是说,排名第三的员工工号所有数字之和再加上6后一定能被9整除,只有A满足,答案选A。

【例3】甲、乙、丙三人合修一条公路,甲、乙合修6天修好公路的1/3,乙、丙合修2天修好余下的1/4,剩余的三人又修了5天才完成。共得收入1800元,如果按工作量计酬,则乙可获得收入为( )

A.330元

B.910元

C.560元

D.980元

解析:此题为工程问题,一般情况下是用设一思想求解,该题用设一思想求解时设总的工作量为1800比较好。然而仔细阅读题干,发现要求“乙可获得收入”与乙工作的总天数13(6+2+5)应该存在整除关系,答案选项只有B可以被13整除,答案选B。

考生在解题时要善于发现题干中存在的整除关系,特别是被2、4、8、5、25、125、3、9、7、11、13整除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我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答案。


公务员行测复习成语类选词填空方法相关文章:

行测言语理解选词填空复习方法

2022年公务员行测复习易错成语总结

行测各部分复习方法大全

2022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考成语典故

行测高效复习方法大全

行测该怎么复习方法归纳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词语辨析题分析

2021年份公务员行测复习重点分析

行测复习顺序内容

2021公务员行测复习规律

    28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