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陈式太极拳拳法的要领有哪些

卫文 1172分享

  由于陈式太极拳看似无奇,实则精妙,要求非常严格,习练者多不得要领,或半途而废,或习练数十年毫无建树。我通过近二十年的习练与教拳实践,认为要掌握该拳法,除要严格恪守其他一些太极拳运动要求外,应特别留意六个要领。

  

  陈式太极拳拳法要领

  一、心静神舒 持之以恒

  习练太极拳应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许多习练者在三个阶段易放弃,需要过三关。一是初学阶段要过为难关。初习太极,身体僵硬,动作不甚协调,易使人感觉自己太笨、无灵性、不适合习武而放弃。二是习练半年要过枯燥关。习练半年后,新鲜感渐失,每日按时重复演练,易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三是一年半后要过气馁关。坚持习练一年半至两年,自感比较刻苦,然而进步不大,锐气尽失,易因气馁而放弃。

  习练太极拳须做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动作柔和飘逸,柔中寓刚,形神相合,连绵不断。习练过程亦即对自己意志的磨练过程,意刚志坚,锲而不舍,何患无成?

  二、实战为准 力戒“花架”

  洪老先生在世之时,曾对学生们说:“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并依此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套路中的许多手上动作幅度很小,不甚美观。比如其中的一些捋法、捌法等为后手缠腕、前手制肘,两手距离要求一前臂宽,因而显得动作不甚舒展。很多习练者无视用法要求,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演练的视觉效果,因而枉费功夫,令人惋惜。

  三、松肩坠肘 中正安舒

  初学者最易出现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肩臂僵硬,欲起手先起肘;二是肩斜身歪,哈腰低头。此两方面毛病不仅易犯,而且很容易形成习惯,在习练之处如不严格规范,及时纠正,久之易成顽症,再纠正困难很大,因此,教与学者皆不可轻视之。

  初学太极,特别是业余练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领会和掌握拳法要领,尤其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但是,作为动作基本要领,松肩坠肘、中正安舒,是必须从始至终进行严格要求和规范的,惟有此,方可少走弯路。

  四、谨防“尖裆”稳定重心

  业余太极拳习练者,多将练太极拳作为健身娱乐之手段,教与学者皆不甚严格,从而导致动作不规范,虽长期演练但进步缓慢。经常见到习练陈式实用拳法数年者,仍明显存有“尖裆”之病,重心不稳,毫无太极拳运动的柔美之感,更无走粘之妙。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要求裆开要圆,最忌“人字裆”。对于裆部要求,洪公曾说:“陈式太极拳与其他各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下盘尾骨微向后翻,它的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裆部只要能开得圆,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定。”陈鑫也曾指出“尾骨长强穴微向后翻”,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边斜向里收。一来气自然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随遇平衡。

  五、步型多变 转换灵活

  目前,社会上教授陈式实用拳法者,多注意上肢的运动变化,而疏于对下盘的要求,致使习练该拳法者多不明下盘规范,尤其步型无多少变化,一路拳打下来,基本上都是处于正马步状态,导致步法僵硬不活、步型虚实转换不灵,严重制约着运动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步型多变,共分六大类,即马、虚、仆、弓、盘、独。每一类中,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其变化非常复杂,也十分重要,不可等闲视之。陈鑫曾指出:“手到脚不到,发人不巧妙。”足可见练拳过程中,步型、步法的重要性。习练拳法,只有刻刻留心、处处留意,方有所得。

  六、气宜鼓荡 蓄发鲜明

  陈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多数教授陈式实用拳法者,只注重外形的指导,很少涉及内气的培养、训练和劲力蓄发变化的掌握,致使习练者把实用拳法练成了“太极操”。

  历史上,太极拳家所遗练拳秘诀中,多有对“气”“蓄”“发”的论述。例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武禹襄所作的《太极拳解》中也明确提出“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等等。习练者要将“桩功”和其他功力训练手段放在与套路演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注意对精、气、神的培养,逐步达到刚柔、蓄发、走粘的灵活转换,以促进自身太极水平的不断提高。太极拳,拳理系统、完整、深奥,拳法严谨、精妙,非长期认真钻研,刻苦习练,而难有建树。当然,也绝非不可企及,只要能持之以恒,定会有所成就!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实战歌诀节选

  一、 金刚捣碓

  歌诀:(一)金刚捣碓敛精神,太极浑然聚我身。

  变化无方丹田气,四面八方寓屈伸。

  浑身合下千斤力,练就金刚备吾身。

  左实右虚下合劲,一脚惊雷掉真魂。

  (二)金刚立正备吾身,四面八方何惧畏。

  若由前来左右捋,回折肘靠奇更奇。

  后面左右背折靠,上拳下膝要真魂。

  二、 揽插衣

  歌诀:世人不识揽插衣,左屈右伸藏玄机。

  伸中寓屈何人晓,屈中有伸识者稀。

  中气上升于百会,四肢合扣气归心(指丹田)。

  裆开贵圆如剑阁,下体两足定根基。

  三、 六封四闭

  歌诀:封与闭,一个意,左四右六全封闭。

  肘沉腰蹋合一体,四面八方何所惧。

  四、 单鞭

  歌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画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若问此势妙何处,去寻脊背骨节中。

  五、 金刚捣碓

  歌诀:前已立过金刚势,今复重行得毋同。

  彼则脸面端向北,此则后背转向东。

  上接单鞭非无敌,下开白鹅格外雄。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六、 白鹅亮翅

  歌诀:元气何从识太和,两手犹如弄丝罗。

  左右缧旋神机足,亮翅由来见白鹅。

  七、斜行

  歌诀:斜行又叫中单鞭,支撑四方于八面。

  前后左右无缝锁,搂膝拗步又规圆。

  八、搂膝

  歌诀:双手合膝向上朋,岂知机关在腰中。

  腰劲运于两肘肋,谁敢双手插肋中。

  九、拗步

  歌诀:(一)手如车轮向前尚,步如猫行去插裆。

  手到脚到一齐到,势如破竹无阻挡。

  (二)车轮向前进,进中寓又退。

  进退两相顾,全并中气运。

  十、斜行

  歌诀:双手分左右,两脚撑前后,两耳闻八方,照前又顾后。

  前来手肘肩,后来肩肘手,只要身法正,何惧一齐凑。

  十一、搂膝

  歌诀:浑身畏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

  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绅。

  右实左虚全封闭,上提下打寓纵擒。

  果能识得此中理,妙手空空冠当今。

  十二、拗步

  歌诀:双手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

  先前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

  人言此意别有误,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荫甚无奇,自幼难以练到老。

  练到懂劲自然悟,豁然贯通神理妙

  十三、掩手肱拳

  歌诀:(一)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

  太极冲拳缧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二)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劝君智勇休使尽,剩下余力扫千军。

  十四、金刚捣碓

  歌诀:(一)第二金刚面向西,周身辗转手足齐。

  虚实分明君须记,莫教纷纷乱马蹄。

  (二)第三金刚同第一,身法端正敛精神。

  大开大合伸中屈,心平体稳气回归。

  十五、撇身拳

  歌诀:(一)撇身拳势最难传,两足舒开三尺宽。

  两手顺逆左右转,两腿里扣尽斜缠。

  右拳落在天庭上,左拳插在左腰间。

  身似侧卧微歉扭,眼神戏定左足尖。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劲撑开半月圆。

  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拆一靠更无偏。

  右手撇回又一锤,此为太极变中拳。

  (二)撇身拳、此势怪,拳肘足尖成一线。

  右肋部,露在外,诱敌入侵吾再变

  十六、青龙出水

  歌诀:此势上接撇身拳,右肋暴露在外边。

  青龙出水沉右肘,截拳再变下栽拳。

  此锤专打裆与腹,一若击中命危险。

  莫将此势儿儿戏,劝君牢记在心田。

  十七、双推手

  歌诀:全身合住加外朋,两掌推出击前胸。

  此势含有多面劲,还有封闭在其中。

  十八、肘底看拳

  歌诀:左肘在上,右拳在下。

  胸要含蓄,侧首俯察。

  左足点地,右足平踏。

  两膝屈住,裆要阔大。

  神气要足,有真无假。

  承上启下,形象古雅。

  十九、倒卷肱

  歌诀:(一)珍珠倒卷帘,正气贯中间。

  阴阳来回换,随机左右盼。

  退步弧形走,全身气连贯。

  (二)两个车轮旋转,莫要仰首遥瞻。

  莫要颠腿高悬。仔细看左右手,

  似太和元气,倒转十分圆。

  二十、白鹅亮翅

  歌诀:(一)上承倒卷肱,下接斜行势。

  灵机只一转,左右自不滞。

  (二)闲来无事看白鹅,左右展翅又一波。

  两手引来接峰势,奚殊秋水出太阿。

  二十、白鹅亮翅

  歌诀:(一)上承倒卷肱,下接斜行势。

  灵机只一转,左右自不滞。

  (二)闲来无事看白鹅,左右展翅又一波。

  两手引来接峰势,奚殊秋水出太阿。

    热门标签

    48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