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五篇
读书破万卷,事业登峰巅,生意能赚钱,爱情比蜜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五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全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喜爱和崇敬,但对王安石的贬低或许过分了点,王安石的人品和才华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书中对王安石变法贬到一无是处,这个还是需要论证的。
总之,这本出自语言大师之手的传记的确不同于其他传记作品,除倾注了作者太多情感,文字平实刘畅,真切自然,读来欲罢不能!
感觉稍微遗憾的是若能把东坡的经典作品柔和到他的不同经历中就更好了,当然其中也引用了很多,但多是不为人所熟知的。这只能怪自己见识少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二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三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平的理念于他,不是敲开富贵之门的砖头,也不是通往欺世盗名之地的阶梯,而是真正的信仰与坚持,虽百折而不悔,虽千锤而无憾!历经风雨,那份心怀天下,一念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后的我辈热泪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谋其政,不在其为还要谋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弃婴,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样,触处生春,只要有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快乐;只要有他在场,他就会用他的幽默带来一隅的欢声和笑语!高中历史课本上提及一些进步的封建士大夫总是说: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众仍是相对的。我想,如果他们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不知还会不会说出此等无耻之语来。
该书也有些许不足,首先可能是对苏轼有些过于美化(其实拙文又何尝无此弊端,呵呵),比如在乌台时他的卑弱、绝望,展现得似乎并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气用事,也总是曲为之说。再次是有的情节交代的不是特别明确,这主要表现在对苏轼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苏轼年轻甚至年幼时就认识的,却到了老年才交代,难免令人有乱入之感。当然东坡一生的经历过于丰富,可能彼出场之时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绍,就顾不得这些过于繁芜和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线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四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_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_,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爱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福。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五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五篇相关文章:
★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800字读书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 《苏东坡传》高一读后感作文1500字读书心得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