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读后感范文五篇

琳瑜2 1172分享

《历史的教训》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详细说明了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种族优劣、人类本性、宗教活动、社会主义、政府、战争、道德、盛衰定律、生物进化等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历史的教训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1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本书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以现实、残酷而又冷静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历史与地理、生物学、种族、人性、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盛衰定律等的关系,展现了人类恢弘壮阔的发展史,并总结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正如本书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书固然有不精准甚至谬误之处,但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展示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给现代人类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与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分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书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卓见迭出,引人入胜。它纵览人性改变国运的痕迹,洞察财富聚敛分流的轨迹,沉思道德塑造社会的力量,字里行间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们静下心来深思细品的佳作。

人类相对于宇宙时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过客,但正是人类的渺小和局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学习前人的经验,我们将重蹈覆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学的中立性,知识不仅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双刃剑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扩大手段而忘记改善我们的目标,无异于自取灭亡。感谢历史上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文明遗产,赋予人类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帮助我们扩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牢记教训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遗产并传递下去。

美国的尼布尔博士说:“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如果刚好渴望增长自己处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尝试品读《历史的教训》,思考人类的哲学,也许在面临选择时会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更加明智的行动。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2

昨天看完了《历史的教训》,王烁说的对,这本书没讲什么具体的教训,没有对现实的影射,只有阅尽三千年世事沉淀出来的智慧。

书衣上的宣传语比较浮夸“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推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引发全国热读狂潮。向全国党员干部、公务员、机关团体推荐。”到底引没引起狂潮我不知道,但据说能看到这本书的起因是,一个外国金融大佬和中国某国家领导人见面的赠书。

书不长,但我还是看了一天多。《历史的教训》是那部宏大的《世界文明史》的导读。这两部书的作者都是是威尔杜兰特,就是《哲学的故事》的作者。《世界文明史》是一部1500万字的巨著。写书就花了50多年。我看不了大部头,那就先看看短的,凑个热闹。

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抛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讲讲国家与观念的兴衰,侃侃国王殒命的悲剧?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可曾从历史中得到有关我们现状的任何启示,有益于我们的判断和政策的任何指导,防止意外或不测事件发生的任何手段?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完成《世界文明史》时写的,所以提出了这一连串的疑问。在这疑问和犹豫的过程中,我也开始了对历史的探索。

稍微看一下,人类有记录的文明不过3500年,当然也可以再往前一点算到5000年。那5000年又怎样,恐龙统治了地球一亿六千万年,我们的老祖宗智人也是25万年前演化来的。所以3000年也好,5000年也罢,都是人类这一物种的一个短暂时期。那么我们想一下,从现在开始,往后5000年,地球会是什么样?人类又会是什么样?我们现在给出的答案,对5000年后的人来说是个有意义的参考。

5000年后,人类还存在的话,大概会我们定义为近地期。他们也许会说,21世纪的人类还不能摆脱地球,他们有很多局限,即使飞行也是很短暂的,而且不会在其他星球上长期停留。

5000年后无法想象,雄安新区雄心勃勃,也只是千年大计。想不了千年,看百年,100年前,中国是中华民国,段祺瑞掌权,冯巩的太爷还在世,中国共产党还要到3年后才成立。这100年,经历了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战争,大跃进,--,--,改革开放。仅仅就100年,很多长寿的人还活着呢(九十大寿),就变换到让人迷眼,那么再往后推100年呢?其实你就在历史中,你可以瞻前顾后,好好体验已经发生了和即将发生了的历史。

读这本书也让我有些额外的发现。我第一次看外国人写的历史,而且里面提到了中国。书里称王莽是一位中国哲学家皇帝。王莽当皇帝后,采取的政策是,司马迁提出的国家社会主义。这是什么情况,以前我不知道王莽是干什么的,印象里是个奸臣,小丑。而社会主义又是什么意思,历史书上,中国在民国以前,不是叫封建社会吗?搜索了一下,我对王莽有了新的认识。而社会主义,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环境的产物。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东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东方,这一对双胞胎很快就会团聚。”

书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真有进步吗?历史的过程中,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有的技术成就都是用新方法完成旧目标—取得财货,追求异性,在竞争中取胜,发动战争。那么进步意味着什么?书里把进步定义为增加对生活环境的控制。我们现在能够传承的文化遗产远比过去丰富。最后作者回答了开篇的问题,研究历史有什么用?

学习历史不应当仅仅当成事实、年代和帝王将相的资料堆积,也不能仅仅当作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要准备,而是应当作为我们精神、道德、技术和美学遗产等尽可能充分地传承,其目的在于扩大人类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

历史就是传承。今天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在创造历史,如果你在刷剧,那可能给优酷或爱奇艺贡献几次点击,增加了点统计数据。你写了一篇文章或敲了几行代码,那你就可能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如果你参与一件影响人类的大事,那么你对于人类种族就是有益的。

到这里,作为一名党员,我把这本党员推荐读物看完了。要总结点什么,我想,面对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事,我们可以稍微保留点耐心,看看他ta的历史。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3

这两天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历史的教训》。它是《世界文明史》的缩写,共有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新见迭出,引人入胜,是历史真谛的宏大体现。他没有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更多的是提到一个历史事件,然后就是对它意义的简要分析,整本书读下来更像是读诗歌散文,感觉形散而神不散。史实愈明,往往义理愈晦,它更多的似乎不是让人增长知识,而是引发思考。

书中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认为其实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曾多次存在,特别是在中国,作者认为汉武帝、王莽、王安石都曾经试图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以生产资源国有化的方式推进社会的改革。比如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描述:1000年之后,王安石出任宰相(1068-1085年),推行一项广泛的政府管理经济的做法。他认为:“国家应该把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管理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期给予劳动人民帮助,使其不至任由富人鱼肉”。他用低息向农民放债,使他们摆脱了债主的盘剥。他通过贷给他们种子和其他援助,鼓励新移民,等他们收获后再归还政府。他兴建大工程控制洪水,并借此防止失业。每一地区都指定有专人来负责管理工资和物价。商业被国有化。国家向老年人、失业者和贫困人口发放救济金。科举制度(它决定知识分子能否做官)也进行了改革;一位研究中国史的学者说:“学生们扔掉他们诗词歌赋的课本,并开始研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是什么让这次改革失败了呢?作者认为,首先是税赋过高,以供养政府日益膨胀的官员系统。其次是每户一丁的募兵制,以应付蛮族的入侵。第三是官场腐败,中国也像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要在私人豪夺与公共贪污之间做出抉择的问题。以王安石弟弟为首的保守派声称,腐败和无能使得政府管制各个行业行不通,最好的经济制度是一个自由放任的、依赖于人的自然冲动的制度。那些富人因为自己的财富受到高额税收的剥削,商业又被政府垄断,于是倾尽自己所能,在变法中抹黑新制度,阻挠新制度的执行,直到新法被废除,这场反对运动有着良好的组织,不断地向神宗皇帝施加压力。当又一波严重的旱涝灾害发生时,天空中出现了可怕的慧星,于是天子罢黜了相位,废除了他的新法,并召回反对者让他们当权。

好吧,这是一个西方哲学家对中国的观察,它带着点儿神话和歌咏的意思,有独到的眼光,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其实照这么说来,中国的治国之道一直带着社会主义的理想。

每一个国家都是不同的,没有谁能真的复制谁。国与国的不同,来自于地理、民族、经济形势以及很重要的,在以上这些因素上形成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比如中国。我们确实经历了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制度。但是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一种缺点,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严谨的,可衡量和调整的,如果这样细究,会发现这些治国之策里不仅有社会主义的影子,还有资本主义的尝试,以及封建主义自身系统的不断调整。朝代更替多来自于“朝纲败坏”,而一个皇帝的权力在现在看来也受到了诸多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国的治国思想是“儒家”,“仁”是社会对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评判标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政治理想无论是否被践行,但确实是得到社会所公认知识分子该有的价值观。而如果说中国出现了多次的社会主义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儒家经典《论语》就提出了社会公平均等的观点,“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社会公平确实是社会主义的重大特征之一,如果要实现这个理想,很多国策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也不奇怪了。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及更为成熟阶段革命产生的产物,但实际上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个地方都是大跃进的产物,一个是资本主义发展最不完善的俄国,一个是从封建主义大踏步直接走入社会主义的中国。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作为战时制度是可行的,而一旦危机过去,不符合人类本性的社会主义就无法再持续下去,这个被历史验证也是偏颇的。为什么,不客气的说,只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目前是成功的尝试?有可能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文化中就有“天下大同”的带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政治理想,并且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还有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如同中国的“中庸”、“和谐”、“兼存并容”,并不排斥吸收其他制度优秀的经验、求大同、存小异,更加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我们接受并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同步发展,互为补充;我们改革开放,吸纳国外的优秀经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各种体制的国家友好合作,塑造着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个可成长的体制,不僵化、不教条,所有的体制制度终极目标在于“治国安邦”而非印证某种哲学思想。我们的社会体制,确实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影响下形成,但是我们的文化传承,在社会的成长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而我们的努力,也在不断为它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让它跟上世界的步伐,并永远具有着中国独特的魅力。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4

同样一本书,不同人、不同角度感觉是不一样的,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

首先来看一看有关现在以及未来“势”的启示:

l社会财富:“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这种(财富的)集中程度可能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众多穷人数量上的力量与少数富人能力上的力量势均力敌,此时不稳定的平衡便会造成危险局势。历史对此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或者是通过立法,用和平的手段重新分配财富;或者是通过革命,用暴力的手段强行分配贫困。”个人更倾向于前者,所以过程虽然艰难,未来财产税改革尤其是房产税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从这个维度再解析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代表的“三块地”改革试点,是缩短城乡财富不均的核心。

每个人在这种大势下的应对与机会在哪里?对于个人未来十年的规划影响是什么?

而财富的聚集是能力聚集的自然结果,这在历史上不断重演。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财富聚集的程度,则取决于道德和法律所划定的经济自由的疆界。就此而论,所有的经济史都是这个社会有机体缓慢的心脏跳动,财富的集中和强制再分配,便是它巨大的收缩与扩张运动。未来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投入到这个运动中去,某种意义决定了他在社会所处的位置。

l生命既是竞争,生命既是选择。

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我们受进化过程的支配,也受到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考验。如果我们当中有人避免了这种竞争与考验,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种群保护了我们,但这个种群自身也必须经受生存的考验。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所以,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生命即是竞争。

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二个教训是,生命即是选择。在为食物、配偶和权力的竞争中,有的生物成功了,有的生物失败了。为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应付生存的各种考验时,拥有比其他人更好的禀赋。

个人理解,选择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势”。其次来看看每个人都关心的道德以及宗教:

l道德。作者认为道德是个历史范畴,我们不能有把握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松弛是社会衰败的先兆,还是已失去了农业社会基础的道德规范,向着仍在由我们的工业文明融铸为社会秩序和常规的道德规范痛苦而可喜的转变。

本人也深以为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兴趣会逐渐转移到道德享受上来。

有关深入的观点个人建议读一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l宗教。“即使是持怀疑论的历史学家也对宗教保持谦卑的尊重,因为他看到了宗教在每一块土地、每一个时代,都发挥着似乎不可或缺的作用,宗教让社会最底层的人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尊严;通过宗教的一些仪式,人间习俗变成与上帝的神圣关系,从而形成稳定的力量。宗教使穷人不会再去谋害富人(拿破仑语)。因为人生而不平等,所以注定我们有许多人经受贫穷和失败,对于失意的人而言,某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希望是替代绝望的唯一选择。摧毁了希望,阶级斗争就会愈演愈烈。天堂和乌托邦,就像一个井中的两个水桶:当一个下降时,另一个就会升上来;当宗教衰退时,共产主义就会兴起。

如果社会主义政权不能消灭民众的相对贫穷,这个新的宗教就将失去它的狂热和效果,国家也许就会默许恢复超自然的信仰,以此来缓和不满。“只要有贫穷,就会有神灵。”

看到这些就不难理解当前的宗教现象,比如16年中央四套推出文化之旅,佛教访谈。

最后聊聊最有意思的“进步”:

l进步:人类到底是在不断进步还是原路徘徊?作者认为,进步与否,完全取决于丈量的尺度。如果从人的本能来说,如攻击性、竞争性、贪婪、控制欲,万世未变;但是,如果从人类可以向下一代传送的遗产的角度来说,可传送的思维、道德、技术、审美的遗产来说,遗产越来越多,而每一代人,就是踏着前人的遗产,再进一步,从该等意义来说,人类在进步。

换一句话说,人类历史本来也无所谓遗产,也无所谓意义,所有的遗产和意义,都是我们人类自己赋予给他们的;而这种遗产和意义,能够穿越个体的生死,如古希腊文明,虽死犹生!而人,如果足够幸运的话,就应尽量多地占有这些“遗产”,然后传递给下一代,“到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会感谢这一笔浩瀚的(文明)遗产,知晓它既是哺育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And to his final breath he will be graceful for this inexhaustible legacy, knowing that it is our nourishing mother and our lasting life.)

这是本人第一次从看到从遗产的角度来阐述“进步”,实在是让人意外而惊喜啊!

最后送上本人喜欢的一些话语:

1. “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划;历史是个怪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永远谦卑;要更尊重事实。

2. “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

3. 社会进化,是习惯与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二者(模仿与创新)又是合作相依的。由于顺从的天性与争强好胜的个人相结合,才能使一个社会有秩序地运行,所以模仿的多数遵循着少数人的创新,而创新的少数人又遵循着原创性的个人,以便通过新的方式去适应环境与生存的要求。

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新的观念应该被听取,因为少数新观念可能有用。但新观念必须经过异议、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这也是对的。这是新观念被允许进入人类赛场之前必须存在的预赛。老年人抵制年轻人,与年轻人刺激老年人,都是对的。经过这样的对抗,就像两性冲突和阶级斗争一样,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与运动。

4. 社会基础不在于理想,而在于人性(基本倾向和情感),人性构成决定了国家构成。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篇三

历史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好还是坏,不忘历史就一定是正确的么?

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而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所以,今天的我尽管有些内容我无法完全理解,但仍带着谦逊来谈一谈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历史的教训》。

种族的问题是历史一切战争的源头,而到今天,种族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犹太人为什么会有歧视人类的优越感,歧视造就的希特勒,只是错在大量的屠杀和毁坏。种族的问题是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还没解决的问题。

“历史知识会告诉我们: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和债务;受过教育的心灵,都会善待每位男女,不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低下,因为每一个人,都对所属种族的文明做出过创造性的贡献。”

战争或冲突是万物之父,是各种观念、发明、制度和国家强有力的来源。和平只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认的霸权或势力均衡来维持。战争有好有坏如何判定,就在于你如何定义。世界无法缺少战争,但是可以减少战争。提到战争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无尽的杀寥,是不是战火的肆意焚烧,还是妇女的尖叫和孩子们的哭喊声,反正我脑子里想到的是这些,不得不说,战争是残酷的,他真的会毁掉一切,包括我前面谈到的主题,历史,战争会毁掉历史,从古至今一向如此,比如说,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做过糊涂事,一个焚书坑儒就毁坏了不知道多少对我们来说很珍贵的史前资料,再比如--时期的红卫兵,打砸抢烧,像一群流氓一样硬是眼睁睁的毁了许多文字资料,还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火烧圆明园,那些珍贵文物,没的没,残的残,现在看来那叫一个心疼啊,所以,这样看来,有太多的历史片段就这样不见了,但是,有时候好好想想,我们也许是被这种惯性思维束缚了,换一种思路想想,其实战争是一把双刃剑。

在我看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战争是时代的必需品,而所谓的和平,自由也只不过是那些弱者和手无实权的领导人们的天真想象,战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较量,换句话说就是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产生了新的历史,好比美国独立战争,不同民族人民的联合独立造就了今天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再比如说,朝鲜分裂的战争造就了今天不同的两个国家,一个是拥有先进科技的韩国,一个是保留古老传统的朝鲜,这样看来,战争还会是一无是处的么?所以总而观之,战争和历史之间就像是总会平衡的天平一样,这边多一点,那边就会马上持平,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这样就构成了一种结构,从毁坏到修复,从修复到毁坏的过程。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

中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从对过往历史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历代史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如《史记》中,司马迁经常在文末来一段“太史公曰”,进行总结和评点。不过,很少有历史学家会像美国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夫妇这样,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专门撰写一本《历史的教训》。历史虽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要想对人类历史的教训进行全面客观总结,难度绝非一般。《历史的教训》开篇也承认:“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试图把一百个世纪的历史浓缩进一百页的书中,并进而得出不可靠的结论”,但杜兰特夫妇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完成了这部内容简短、思想精深的小书。

威尔·杜兰特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胡适一样同属美国大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弟子。《历史的教训》是杜兰特夫妇花了50年写成了皇皇巨著《世界文明史》后,为了方便一般读者阅读而写成的,可以看做是《世界文明史》的观点总结和内容概要。《历史的教训》可能更应该算是关于历史哲学的书,其中基本没有了对史实叙述和考证,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精干。全书十三章,在跨学科的简洁直接的论述中,作者分析了地理、种族、性格、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等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可以从中得出的教训。全书充满了发人深思的隽语警句,如“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文明是合作的产物”“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诗人”。对于没有读过《世界文明史》的读者来说,这样高强度的浓缩灌输,需要洗洗去品味。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速读,很可能错过或者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微言大义。

歌德把历史成为“上帝的神秘作坊”,要想拿到这个神秘作坊中的配方,总结出读者能够认可的历史教训,就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扫描分析人类历史。杜兰特夫妇是睿智的,他们拉长了时间的维度和空间的广度。《历史的教训》涉及的时间从人类文明发轫到写作的20世纪60年代,空间从苏美尔到希腊、罗马到中国再到美洲,可以称得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游刃有余的穿插论述中推出想要表达的观点,站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上来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爬梳人类应汲取的教训。

作为杜兰特夫妇晚年的总结之作,他们对历史的观点更加清醒、冷静,也更加开放包容。很多观点可能和我们传统接受的观点不一样,例如,作者从生物学观点总结的三条教训“生命即是竞争”“生命既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看起来就是简单的进化论观点。作者还认为“我们生来就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历史大体上是由求新的少数人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大多数人只为胜利者欢呼,并充当社会实验的人类原材料”。这样的观点让人从理智上有些抗拒,但是深入思考后却很难辩驳。还比如,作者认为“那些抗拒改变的改革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非常值得深思。

理论是灰色的,历史的动人之处往往在具体情节的起承转合和身处其中的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历史的教训》省略了推理和演化过程,直接呈现结果,即使作者文笔优美、感情充沛,多少让读者有些不适应。而且,书中有些观点也非常值得商榷。如,作者将所有国家控制经济的行为都认为是社会主义,以至于将汉武帝、王莽、王安石的土地改革都算成了社会主义,这显然不符合基本的史实。

杜兰特夫妇虽然承认文明终有其毁灭之时,但是对人类的发展还是持谨慎的乐观。他们认为,与过去相比,在科学、道德、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管理等方面,人类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并且还将继续进步。不过,细思起来,这种进步究竟是人类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得来的,还是仅仅是文明发展的惯性驱动呢?所谓教训,只有和自身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才会真正被汲取。只可惜,在大历史的重要关口或者是个人的关键抉择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理会历史的教训呢?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推动历史前进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中的欲望和进取决心。物质条件的改造很容易,但是人性很难改造,杜兰特夫妇也承认“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人性中的欲望一旦膨胀则很难控制,所以前人犯过的错误后人往往还会再犯。也正由于人性的不可测,才决定了历史的不可预测和不重复。所以,黑格尔才会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范文五篇

《历史的教训》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详细说明了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种族优劣、人类本性、宗教活动、社会主义、政府、战争、道德、盛衰定律、生物进化等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历史的教训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历史的教训读后感1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17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