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读后感优质作文精选
抗日英雄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完抗日英雄的故事,你想怎么写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关于抗战读后感,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抗战读后感1
她,年轻,漂亮,善良又勇敢,一本名叫《刘胡兰》书,让我认识了这个来自美丽山西的女英雄——刘胡兰。
书的作者杏绵实在让我佩服,一个人竟能将一部描写战争英雄的红色书籍改写的如此生动,看了仿佛主人公就在自己眼前,令人赞叹。
刘胡兰生在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家里人勤俭过日子,但这个平凡的家庭却铸造出了刘胡兰不平凡的一生。
胡兰想上学,但她那重男轻女的奶奶却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赞成,好在后来村公所下了通知,所有适龄儿童都要上学,胡兰总算如了愿。
可好景不长,1940年以后,阎锡山暗中与日寇勾结,这样一来,日寇就抽出大批兵力向抗日根据地蚕食,同时实行“强化治安”。云周西村的环境一下子就变坏了,日军、伪军、汉奸、狗腿子,经常到村里清查户口,危害百姓,胡兰不能上学了只好在家里和奶奶学纺线,学做针线活儿。
刘胡兰以为抗日政权没有了,只能当亡国奴了,后来她才知道,抗日组织名义上没有了,实际上都转入了地下,她的好友金香、玉莲的家就是他们的落脚点,胡兰常到金香、玉莲家,日子久了,就和干部们熟悉了,经常听到他们说一些抗日的道理,于是她对抗战胜利也充满了信心,对共产党闹革命也有了一些认识。从他们口中还听到一些根据地军民不怕死,和敌人英勇战斗的动人事迹。
后来,胡兰不顾家人的阻挡,和金香、玉莲一起上了妇女训练学习班,取得了抗日干部的信任和肯定,当上了妇女干部。
在接下来的“纺棉花”和“做军鞋”的故事中,突出了胡兰热心、聪明、一丝不苟的好品质,同时,有一位骄傲自满的干部——石五则也浮出了水面。
紧接着,一大群的抗日伤兵来到村子里,其中有一个王连长,长了一身疥,胡兰不怕闲言碎语,隔三几天就去帮他洗衣服、抹药膏、烤疥疮。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经过生死逃亡、斗争,胡兰不幸落入了敌人的魔掌里,卑鄙的日本人和狗汉奸,举行一场恐怖的“自白转生”就是逼迫共产党战士交待知道的一切,否则就会被乱棍打死,不管敌人怎么严刑逼供,胡兰就是什么也不说,仗势欺人的汉奸没办法了,只好杀鸡给猴看,把为抗日立下汗马功劳的石三槐和石六儿杀了,见胡兰还是不肯就范,就又杀了一些陈照德区长的亲属,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那个以前勤劳的石五则!没错,他背叛了共产党,背叛了把他养育大的共产党!
敌人一把把胡兰推到了沾满烈士鲜血的铡刀上,还顺手抓了一把草扔到她脸上,问她到底投不投降,胡兰甩掉脸上的草,用大眼睛瞪着敌人,嘴角浮起一丝冷笑,敌人被激怒了,铡刀落下来了,鲜血像火山喷出来的岩浆,直冲云霄……
鲜血像一朵朵鲜红的小花,溅落到四方……
刘胡兰同志为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光荣牺牲了!
读到这里,我的心碎了,一位多么伟大的姑娘,为了祖国贡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抗日战士知道后,来到了战士们死去的地方,报了一些血土,去攻击日军,为死去的人报仇,一番苦战,日军落荒而逃,战士们怀揣着云周西村的血土欣慰的倒下了。
书的内容惊心动魄,情节环环相扣,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要学习战士们的勇敢、聪明,立刘胡兰为榜样,让石五则成为我们终生的戒备,中国永远是我们的家,我爱我的祖国!
关于抗战读后感2
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以及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一边是承前的历史,一边是启后的未来。作为中华儿女倍感振奋,同时深深领悟到国力强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持续8年之久。
纪念大会和阅兵式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据了解,抗战胜利日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阅兵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以及前辈们的奋战精神。作为中华儿女更不能忘记历史,就拿圆明园来说吧,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的人自然是被震撼极深。人群中有愤怒,有痛心,愤怒当年英法联军禽兽般的暴行,痛心这被烧毁掠夺的绝世园林。然而,大多数人恐怕是一时的感情冲动,离开园林后便将一切抛之脑后,照样我行我素。若是这样,那圆明园只能又徒添一声叹息。如今我们要想在世界强国有一席之地便只能崇尚科学,广纳百川,以伤疤作为警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虽然现今中国已有些成就,而要赶上发达国家,还必须得靠新时代的我们发奋图强,继续努力,确保国力强盛。
中国梦,是属于我们的梦,我们的梦,一定是跌宕起伏却又精彩满程。
关于抗战读后感3
抗日战争,一共三卷,应该是王树增老师最近的作品。
八年,其实是十四年的艰苦磨难,所有中国人都无法抹去的伤痛和屈辱的记忆。江山和生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不断遗失,至今中国百姓都无法在内心深处释怀,所以中日之间没有办法像欧洲和德国一样和解。
这套书比较完整记述了中国民政府军队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与日本侵略军的交战过程。引述大量史料,是普通读者能够看到的比较全面真实的抗日战争书籍。当然,观点是政治正确的,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可以再剥除一些教条观点,多些客观独立的思考,不影响本书的结论。和长征相比,本书少了一些煽情的故事和感情色彩太过浓重的语言,虽然还有一些回忆录中截取的个体故事,但整体看全书还是以记述战争历史为主。
关于那场战争本身的感受不必多言,只把个人的知识点稍作记录。
日本提出要发动战争时认为,不必在乎中国人指责这时侵略行为,因为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心悦诚服他国的入侵。
“执行发展国力之国策时,纵为对方所不满,亦不应踌躇不前。英人之印度政策,并不在于印度人之善意欢迎;法人在阿尔及利亚虽无人望,但亦不放弃其国策;而美国人在中美则被视为蛇蝎。……唯独吾人之执行对华对满政策,却片面恐惧中国之排日感情,实难理解。”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当时用蒋介石作了挡箭牌。老了之后自己说蒋先生没有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其实从后来蒋在战争中的策略看,虽然当时蒋未下不抵抗命令,但也未必主张当时即开战。
策划“一二八”事变的初衷,是各列强对日本的制约或制衡很碍事,需要“在上海搞出一些事来”将其注意力引开,以“使满洲容易独立”。事变使军队进驻掌控中国政治和经济命脉的长江流域,在成功地转移国际视线后,中国的东三省已在日本的绝对控制之下。
一二八事变使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全部被毁。上海东方图书馆藏的宋版、元版古籍和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烧毁或抢劫。
自1933年3月5日起,发生在长城东段各口及其附近地区的作战,前后持续八十多天,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利告终。
《塘沽协定》是一个严重出卖国家主权的协定。它规定中国军队必须撤退到长城线以南,且以后不得超过该线前进。这等于规定了中国军队永远不能越过该线去收复热河省以及东三省的失地,也等于中方承认了日本占领热河省的事实以及长城线是满洲国的边界线。它还特别规定日本军队可以不受长城线的限制,这就等于未日本入侵中国华北颁发了一张特许证。
1936年,傅作义取得了百灵庙大捷。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回电“因日本侵略者现正着着逼我,不只是蚕食而已,而是实行其一举征服中国的政策。相信中枢已无忍让的余地。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日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中央和蒋先生纵有意拖延,日本侵略者也未必允许。此其一。如中央此次仍无心抗战,而欲采取投降一途,则不特全国军民不能同意,恐怕蒋先生的嫡系部队也将自行实行抗战。此其二。……今蒋先生既有发动抗战的决心,广西自当相应号召实行全省动员,参加抗日。希望刘、龙二公也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动员全省人力物力,用于中央,参加抗战。”
宋哲元倔强暴烈。将五千俘虏全部砍头。1920--年,日本与国民政府签订协议推出济南,协议规定济南将由负责山东防务的西北军接收,但是蒋介石通知日方济南必须由中央军接收。这一事件导致蒋介石与冯玉祥的矛盾公开化。冯玉祥宣布反蒋,随即爆发的蒋冯大战,以冯玉祥部败退告终。接着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再度反蒋,蒋冯大战持续5个月,冯玉祥部再度败退。宋哲元一战再战,实力尽失,西北军残剩不对被张学良收拢改变未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被委任为第二十九军军长。在长城坚守喜峰口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名声大噪。宋哲元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绝不会投降日本人。但眼下他确实存在着利用日本人在华北的存在遏制蒋介石的中央军北上的想法,且受冯玉祥影响,宋哲元还要处理好与共产党的关系。
副军长佟麟阁在大红门当场阵亡。总指挥赵登禹手持大刀督战,阵亡沙场。
卢沟桥事变后,第二十九军于长城抗战时得到全国民众的一致赞扬,现在则是纷至沓来的责难。宋哲元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处分,蒋介石为他承担了责任。同时勉励已经撤到保定的第二十九军将领。宋哲元还是辞去了第二十九军军长职务。
蒋介石“绝无局部解决之可能”的表态,令日本人试图以协定的方式让平津乃至华北像此时的东三省一样脱离中国中央政府,再以傀儡“自治”的形式实现日本的占领与控制,从而达成“通过外交谈判根本转变局势”的目的,成为泡影。中国政府之强硬令日本内阁感到震惊。
无论是宝山一个小县城的战斗,还是朱德彭德怀代表八路军发表的抗日通电,亦或是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国共两方部队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出的顽强抗争的精神,都让读者激动落泪。
战争开始的1937年,中日两国的 主要经济指标是:工业生产总值,日本60亿美元,中国13亿6千万美元;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煤炭产量,日本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铜产量,日本87000吨,中国700吨;石油产量,日本169万吨,中国13100吨。
日本向中国的宣战书令人愤怒:依靠帝国和中华民国的提携合作,确保亚洲安定,以求得共荣,乃日夜不能忘怀之事。中华民国不理解帝国之真意,肆意制造事端,以至有今日之事变。朕对此深为遗憾。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挥忠勇,只为促使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切望帝国臣民配合今日之时局,忠诚奉公,同心协力,达所期待之目的。
平绥线作战的指挥问题,仗还没打已成一笔糊涂账。蒋介石对地方军阀不信任,又要给面子,有时直接越级指挥,各种混乱,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地方军阀的心里,日本人的威胁很远,蒋介石中央军的威胁近在眼前。
南口之战,由于战场指挥不统一,各部队难以协同作战,官兵武器装备以及作战素质有严重欠缺等因素,面对强大的日军,中国军队没有长期固守的任何可能。因此以一场血战显示中国人的不屈与无畏,称之为一场胜利并不言过其实。汤恩伯的部队表现英勇。
华北战事,中国军队的数十万守军,一个月内狂退数百里,致使华北大片国土沦落敌手。除了武器装备差等因素外,中国军队指挥能力之低,战略战术水平之劣,各部队协同作战意识之乏,令人悚然!刘峙没有受到军法的任何处分,反被蒋介石提升为第一战区副总司令,负责督练后方部队,致使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阎锡山一贯奉行的是除了他的势力之外谁也别想染指山西的政策。现在有三股力量同时进入他的地盘,蒋介石、共产当然和日本人。如何在抗日又不公开与日本人拼杀,拥蒋又能始终保持山西的独立,联共又不真的与共产党人合作的分寸中取得平衡至关重要。
第一军军长胡宗南表现出惊人的坚定,即使部队的伤亡数字不断报来,他依旧对必须坚守和必须反击毫不动摇,大有将第一军全都打光也不退却半步的架势。从来不叫苦也不要求增援。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举国大搬迁。无数的中国人,在炮弹和子弹的弹雨下,把每台机器、每个螺丝钉都拆卸下来,装在木箱子里,然后喊着号子搬出厂房。在通往中国内地的大江小河上,马达轰鸣的货轮河无数条摇橹的木船拥挤在一起,承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精血,缓慢但却是异常顽强地向着中国的腹地而去——中国人的这一壮举,令整个世界震惊。不要说正在前线拼死冲杀的官兵,仅凭这蚂蚁负重一般依旧坚持前行的中国人,这个民族的生存韧力、忍辱负重和绝不屈服,在抗战的初期就宣示出这样一种前景,无论战争还要打多久,无论这片土地被战争蹂躏到什么程度,只要整个民族的意志坚强不屈,他们的敌人企图使这个民族屈服的可能性即为零。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野心,为保存国家的经济实力,掩护国家进入战时体制赢得了宝贵的世间。同时淞沪会战也暴露出中国军队在战役策划、指挥、调度上的弱点,以及军队在作战素质、后勤供给与相互协调上的缺陷,特别使会战最后阶段的溃退,表明中国军队距离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差距甚大,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的对日作战未来将更加残酷和艰苦。
中国陆军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阵亡的第一位军长,殉国时年仅三十九岁。
山西抗战,是中国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官兵牺牲最多、战绩也最显著的会战。傅作义英勇。
山西会战后,南京必失。国民政府未投降,而是迁都重庆,显示了抗战决心。
韩复榘被枪毙。因其不战而退,济南沦陷,大半山东失。韩复榘事件,无疑是蒋介石对那些畏缩避战的高级将领的一次严重警告,国难当头,不尽抗战守土之责的军人,军法面前绝无宽待。
川军步行出山,到山西战场后无人收留,最后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殉国。抗战期间,川军一直表现异常英勇。滕县保卫战,未能突围的滕县守军,没有一人放下武器,也没有一人投降,全部战死。滕县作战,为中国军队于徐州战场的布防赢得一百多小时。
徐州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大撤退,从军事上讲是一次成功的行动。数十万大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转移脱离战场,不但破坏了日军与中国军队决战的计划,还使国家军队的主力得以保存,这也符合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
战场上为了阻击敌人而不得不采取决堤方式。从花园口决堤处涌出的河水与赵口涌出的河水汇成了滔天浊浪。日军攻击郑州的计划中止了。花园口决堤,使豫皖苏三省四十四个县市约六千万民众受灾,两千余万百姓流离失所,中国军队的将领们心绪复杂,决堤使当地百姓遭遇灭顶之灾。花园口决堤,破坏了日军企图南北两路夹击武汉的战略,基本上使南北两路日军仍旧处于隔绝状态,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徐州会战是继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后,中国战场上的有一次大会战。会战历时四个多月,双方均投入数十万兵力。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没能实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和挫伤中国抗战意志的目的。中国军队的作战,再一次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彰显了不惜一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指战员绝大多数未见过汽车,无法想象汽车是什么样子,知道要打汽车后,官兵们都有点紧张。部队事先进行了关于汽车知识的教育,教给战士们如何打驾驶员,如何打油箱和轮胎。徐向前在官兵中威信极高。
神头岭和响堂铺两场伏击战,都是八路军主力部队所为,可以说是动用了八路军的优势实力。两场战斗中都有八路军战士使用红缨枪的记录。用最原始的武器,与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日军作战,还要打胜仗,八路军官兵需要付出怎样的勇气和牺牲?这才是令阎锡山的将领们真正惊愕的原因。“八路军抗战意志坚定,机动力大。……”
毛泽东说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游击战是敌后作战,敌后作战的首要条件是在敌后扎下根来,建立起稳固可靠的根据地。中日战争爆发仅仅一年,在日军声称的占领区或控制区内,共产党武装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创建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和规模之大,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种奇迹。晋察冀根据地史共产党人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根据地。至1938年下半年,晋察冀根据地已建立其北岳、冀中、冀东、平西和平北五个抗日政权。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其武装力量、政治影响和民众基础,几乎对华北,特别是平津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作为侵华日军最为重要的后方基地,日军的后方已经成为另一种前线。
八路军连续作战,屡屡得手,这令阎锡山十分惊愕。“我军对此种方法,人无不知,及其他种种袭击方法,亦无人不尽知。然何以八路军每次击敌,皆收奇效,我军则反是?”——八路军屡屡打胜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巧所致,而是聚精会神。事前无不竭尽全力筹划制敌之策,实施侦察战斗之术,临时置全军聚精会神统一集结于主歼敌战方面,其他一切皆可不顾,故不动则已,动则胜。
八路军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余剩下来的及从新招编过的;新四军的红军根本就没有到过西北,他们是红军西行长征的时候,留下来担任后卫及收容流散的部队,仍保留着它原来的存在,分散在豫、鄂、皖、粤、闵=浙、赣七省老根据地,由项英负责担任七省游击队总指挥。
新四军结尾红军主力长征时所流落于后方者……红军之未被政府军所消灭,此点并不可奇;最可奇者,即红军之根据地及其组织,始终能保持不坠耳……项英所部红军之得以保持至今,亦由于当地人民之支持。盖于彼等未政府军重重包围粮食断绝时,一地之农民,往往以食物接济之。
1937年11月3日,国共双方认可的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受邀抵达延安,受到隆重的欢迎。毛泽东会见了叶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对日作战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一起研究了改变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诸项事宜。叶挺返回武汉后,经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反复磋商,终于达成协议,规定:新四军独立建制,不隶属八路军,归战区统辖;军以下不设师和旅,辖支队和团,部队全部开赴抗日战场。同时,新四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敌后游击队的独立性原则,国民党不派人进入新四军。
叶挺不是张国焘,新四军也不是张国焘手下的四方面军
关于抗战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篇《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这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曾经五次被捕入狱,屡受苦刑,坚贞不屈。1939年在东北地区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五昼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棉絮或树皮。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当敌人将杨靖宇割头刨腹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
杨靖宇,革命的战士、人民的英雄,他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还有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是抗日事业中的一段抹不掉的记忆,就如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中的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一个对人民,对国家,对事业有贡献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心中,活在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心中。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国家的财产,不惜以“头颅不惜抛弃,鲜血可喷洒”的意志为抗日战争努力奋斗。五次被抓捕,受尽各种酷刑,他就是不屈服,不向日本鬼子低头。在一次任务中,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五昼夜,可是在这漫长的五天里,他又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呢?渴了就从地上抓一把雪吃;饿了,就把树上的树皮扯下来吃,没有树,他就把棉絮或枯草一口吞下。他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艰苦战斗,最后被残忍的敌人割头刨腹的时候,胃里只有树皮和枯草,没有一粒粮食的踪迹,谁看到这一幕后不会泪流涕下,泪流不止呢?
抗日英雄杨靖宇,我们永远记住你!
关于抗战读后感5
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很多篇关于抗日战争及抗日英雄的故事,读着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爱国革命家----杨靖宇。
杨靖宇1920--年出生在河南一户贫困农民家庭。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五次被捕,受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在杨靖宇努力下,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总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第一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给日军很大的打击。1937年杨靖宇的队伍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它犹如一股铁流,一次次给日军打击。杨靖宇的威名震动全东北。日军调集重兵,发动更加疯狂的围剿和征讨,悬赏万元捉拿杨靖宇。
19420--年,由于日寇的“围剿”与屠杀,东北的严寒、极度饥饿和疲劳,使抗联部队陷入极端的困难之中。这一天,杨靖宇的部队已经五天没有一点食物了,他和剩下的十几名战士忍受着饥寒、疲劳,与敌人奋战,后来其他战士都牺牲了,杨靖宇仍然边战边走。最后,杨靖宇被100多名敌人包围时,左右开弓,打死打伤20多名敌人。他被敌人枪弹打中了右手,他就用左手还击敌人,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把最后一颗子弹流给了自己,牺牲时年仅35岁!
将军死后,经日军解剖,发现他胃里竟全是野草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我难以想像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将它们咽下,是如何支撑着自己高大的身躯,又是如何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我心中的敬意犹然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