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1000字5篇
正如学者所说,中国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领导干部学国学,应该用知古鉴今的学习立场、多元开放的文化心灵,汲取传统经典中奔腾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并用之于当代社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1
国学传统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韩国访问时信手拈来引用古诗,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阐释友邻之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生动自然,又深刻有力,引发媒体聚焦解读。实际上,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此前习近平同志许多讲话都会融会经典、不落痕迹,不仅给人思考启迪、让人印象深刻,也以厚重的国学根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领导人的文化修养。
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著名学者季羡林应邀为北大学生讲讲“国学”,一个在当时颇显冷僻的题目。季羡林劝同学们找一个小教室,以免人太少,“面子不好看”。出人意料的是,能容下400人的报告厅,连台阶上都挤满了人。在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中国社会,这让季羡林热泪盈眶,认为大家对国学的热爱“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确,作为中华文明的观念载体,国学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花开满树,标示着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崛起之后的“精神还乡”。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少再有人视国学为“封建糟粕”。在很多领导干部的办公室,都摆放着成排的古典名著,然而,摆了不等于读了,更不等于懂了。一些领导干部学历不可谓不高,能力不可谓不强,但总让人感觉缺了点修养,少了分厚度。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当别人侃侃而谈荷马、西塞罗等他们传统中的“国学”时,竟腹中空空不知何以应对。以这样的素养,如何成为文明的担纲者,又如何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
国学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事实上,早在17、18世纪,中华文化就已是欧洲宫廷中的时尚,文化巨匠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改编出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一时。时下“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落户世界各地,也展示着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这份宝贵的遗产,更应该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砥砺情操、促进人格修养的宝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视野,贾谊“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的智慧,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国学传统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正如学者所说,中国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领导干部学国学,应该用知古鉴今的学习立场、多元开放的文化心灵,汲取传统经典中奔腾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并用之于当代社会。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在他看来,“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实际上,古代经典处理的都是当时的时代问题,以“删诗讲易作春秋”而奠基国学的孔子,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变革社会重塑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在捧读典籍的时候,领导干部也应该带着强烈的现实感。比如,如何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变动不居的社会格局和观念冲突中,重新阐发传统中仁与信、和合与大同等理念,使之成为当代的文化态度?
领导干部多看点国学,不只是提高自身素养,更将为推动国学走进普通民众做出表率。钱穆有言:一国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略有所知,并怀有“温情与敬意”。国学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一整套价值观和世界观,涵括了一个独特而温润的精神世界,而我们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也应该由此生发。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重要标准就是看其如何面对自己的传统,这应该由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看点国学,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传统中的智慧和我们的使命,返本开新,从文化复兴和文明再造的高度,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2
历史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三种境界。
其一,掌握历史知识。
懂得历史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一个人如果懂得历史,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就会变得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坦然面对得失成败。尤其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能从司马迁所列举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的众多历史事例中吸取力量,那么,他就会把磨难当作一种财富,当作走向成功的阶梯。
懂得历史会给人一种从容的心态。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有些人存在浮躁情绪。其实,如果我们懂得近代中国以来的历史,就能正确看待这些矛盾问题。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局面才发生了根本改变。但从沉沦到崛起,从落后到复兴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代中国人必须付出比前人更多的努力。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让我们经历了社会变革的阵痛。要想在这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做完、甚至超过西方国家几百年时间所完成的事情是不太现实的。同样的道理,人们看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全部解决也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懂得这些历史,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其二,辨别历史真伪。
对历史不能正确认知,也就无法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无法认清历史规律,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辨别历史真伪,还原历史,弄清楚历史真相。
但还原历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许多历史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要想还原十分困难,需要做十分艰苦细致的求证工作。此外,当下关于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书籍很多,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书籍不乏精品,既告诉读者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又给人以历史启迪。但也有一些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戏说历史,态度极不严肃,或捕风捉影、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或张冠李戴、漏洞百出,这些作品粗制滥造,不仅起不到任何资政育人的作用,反而把读者引入歧途,所以,领导干部读史一定要小心谨慎,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被一些所谓标新立异的提法和“揭秘”等字眼所迷惑。
还原历史之所以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认识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好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党性原则体现为两点:一是实事求是精神。无论是指导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要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忠于事实,忠于历史。二是人民的立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做到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正错的。这些也正是科学性的主要内核。由此可见,党性与科学性是完全一致的。这里需指出的是,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三,总结历史经验。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从自己发展的正反经验中学习,就没有希望。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失败的教训也是宝贵财富。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科学总结党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帮助领导干部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领导干部培养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3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了这样一段话: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大家都要引为鉴戒。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习近平不止一次提到赵括“纸上谈兵”和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故事,警示领导干部加强实践,真刀真枪打拼。
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习近平2011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讲得很明白:“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虚谈废务”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后来,“虚谈废务”被用来形容空谈误了正事。2018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如何培养年轻干部时再次强调,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
无论抓什么工作,习近平都反复强调,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有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脱贫攻坚工作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历年两会,“实”字是贯穿习近平讲话的关键词之一……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习近平率先垂范。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一再提及“纸上谈兵”和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史教训,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4
学习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他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至少7次专题学习历史,他还曾多次走进历史博物馆汲取历史智慧和精神滋养,在多次讲话中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
2018年6月,他到山东考察时,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要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多读一点历史,就是要铭记历史教训;领导干部多读一点历史,就是要汲取历史智慧;领导干部多读一点历史,就是要勇担历史使命。
学好历史是治党治国的需要,是提升领导干部个人品德,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是领导干部以及广大人民学习的百科全书。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必然要求,然而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内涵,就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
通过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们可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从而有利于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学好历史也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今天我们进行历史学习,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领导干部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羊”“排头兵”,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他们以巨大的勇气承担历史使命,更需要他们从历史中吸取前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领导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领导干部要注重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国之道。首先,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和领导水平。广大领导干部要从历史中吸取能够提升自我素养,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知识,学习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经验,从而把握中国国情,明晰中国发展脉络。其次,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还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同时,他还强调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学习,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党史,才能够认识到97年来,党是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才能够理解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的重要性。此外,世界历史的学习必不可少。当今世界是密切联系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用更加开阔的眼光放眼世界,这是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向国际舞台的必然环节。
学好历史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习历史,一方面,要在历史问题上具有坚定的立场、正确的态度,对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要坚持辩证统一的方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此外,实践是学好历史的根本保障。学习理论知识的根本目的是用于实践,领导干部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勇担历史使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形势下学习历史,一方面,要深入实践,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素养,是领导干部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脱离群众的历史知识是空洞的,是无法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的。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将理论学习的历史知识用于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领导干部们学习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乃至世界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必须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学好历史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5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考察时,专程来到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来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蓬莱市,冒雨登临蓬莱阁,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倾听岁月无声的启迪。
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一个大党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要把历史摆在如此高的位置?从历史之中,他汲取着怎样的人生智慧和治国之道?对广大领导干部学史用史,他又提出了哪些明确要求?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习近平爱读书,尤爱读史。
每年新年前夕,习近平都会发表新年贺词,人们在聆听他令人振奋的贺词同时,也能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他身后摆满书的大书架。细心的人发现,在习近平的阅读清单里,有大量的历史典籍:《史记选》《汉书选》《世界通史》《现代欧洲史》……
“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是习近平的读史心得。
爱读历史的习近平,对于历史典故常常信手拈来。2011年9月,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他引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孔子“诲人不厌”,勾践“卧薪尝胆”,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
爱读历史的习近平,对于历史人物常常铭记于心。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讲起陈望道专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竟将墨汁误当红糖吃掉而浑然不觉的故事,并引述他的名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爱读历史的习近平,常常用历史教育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以历史为主题: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重温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进程,聚焦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在习近平看来,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历史,不仅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正如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习近平思考问题、作出分析、得出结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为领导干部运用历史眼光看问题树立了光辉典范。
习近平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他多次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首都博物馆、西安市博物院、广西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走进一座座博物馆,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中,闪耀着无比珍贵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是丰厚的精神滋养。
习近平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对近代史感到最为痛心,对近代史的思考也十分深刻。
2014年5月,习近平来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回溯中国近代史。他痛心地说:“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
习近平认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对于歪曲历史、掩盖侵略的错误言行,他坚定地予以驳斥。
出席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仪式、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察看北洋海军炮台遗址和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习近平的话语斩钉截铁:“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习近平认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西柏坡纪念馆、古田会议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考察期间专门安排、多次前往革命老区,瞻仰红色遗址遗迹,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他说:“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在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
观成败、鉴是非、知兴替、明规律。
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
习近平指出,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他说,“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既要以史资政、修身励志,更要从中发现真理、明确方向、坚定道路、汲取力量,去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
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懂得,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探寻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他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懂得,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2011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期间,专程瞻仰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同志故居。他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懂得,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对历史的最好学习和借鉴就是成为历史大潮的一朵浪花。
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言:“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1000字5篇相关文章:
★ 2020年精选文章飘读后感10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 2020年最新文章蛙读后感1000字5篇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