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读后感经典小说5篇2020

钰媚 1162分享

 《青春》是库切自传体小说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男孩》,我没读。小说不用一般自传小说惯用的第一人称,主角叫约翰,更多的时候库切称之为“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青春》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青春》读后感1

在《青春》中,库切描写了主人公约翰作为一个生在南非的荷兰裔白人,对自己的身份不认同,并渴望着欧洲文化与艺术的故事。如果稍有了解便可知道,主人公约翰正是以库切本人为原型的。库切于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是荷兰裔移民的后代,并于1960年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但是,在《青春》中,作者抛弃了自传体小说常见的第一人称,转而使用第三人称。

而这种第三人称的使用使得小说中的情节在一个冰冷、客观的环境中不动声色地展现。第三人称叙述所带有的客观性使得库切本人能够冷静地观察自己的过往,读者也能够以一种更为全景式的观察视角来发觉主人公约翰在制度、种族和时代浪潮中的那种无力感。冷静、客观和全景式展现使得小说读起来有一种钢铁般的韵味。也恰恰是这种不动声色的第三人称,才使得库切本人深刻剖析自己当年的隐秘的欲望成为了可能。

在《青春》中,故事的主人公约翰的性格充满着矛盾。其中心的矛盾有三个:青春期所特有的,子女和父母间的典型性矛盾;作为荷兰裔南非移民的故乡、种族和文化认同中的矛盾; 以及个体追求中的感性与理性间的矛盾; 下面,我将逐层论述这三种矛盾,以及在这三种矛盾背后主人公约翰的一个完整性格。

《青春》读后感2

主人公约翰有一个关爱他的母亲和一个失败的父亲。由于追求某种个体的成长,约翰一直渴望从这种关爱和失败中逃离。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子女与父亲是一种互享式的关系,既互相享有对方的成功与失败,将其视作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主人公约翰渴望着逃离失败,正如小说中写道:“他不敢第三次失败。失败就会太像他的父亲了。现实世界在通过IBM这个灰色,冷酷的机构考验他。

他必须锻炼自己坚强地承受这一切。”由此可以看出,约翰心底对其家庭是拒绝的,他渴望的是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成就的证明。而正是这种对父亲认同的拒绝,使得约翰将对痛苦的忍耐作为叛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想法下,约翰本人是作为一个个体,而非家庭世系的纽带而存活的。对这种纽带的拒绝,使得库切能够极小化地缩小约翰生存的现实意义。“剥离了家庭之后,个体才有其真正的意义”,这个信念也恰恰是二战后,60年代青年人的生活信条之一。

与对失败的父亲的态度相比,约翰对其母亲的态度似乎更为不同寻常一些。约翰的母亲身上表现出了典型的母式爱恋,对约翰有一种过度的关切。而约翰对这种关切的拒绝并不是由于其过于频繁,而是于南非相联系的。在《青春》中,库切笔下的约翰似乎将母亲当作南非,当作故乡的代表来处理。在中文中,我们也经常使用“祖国母亲”这样的词汇。其对母亲的态度与其对南非的态度相似:爱并厌恶着。正如文中所说:“难道他的母亲就不愿明白,当他离开开普敦的时候,他就割断了和过去的一切联系?

他怎样才能使她接受,在十五岁时开始的,把他自己变成一个不同的人的过程将会无情地进行到底,直到对被他抛在身后的家庭和国家的记忆完全消除为止?到什么时候她才会明白,他已经渐渐和她疏远到了这样的程度,简直就和陌生人一样了?”

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约翰将其母亲和南非联系起来,二者共同地代表着旧有的、他想抛弃的身份认同概念。然而,仅仅是这样的厌恶并不能将约翰这个人物丰满起来。约翰在厌恶着母亲的关切时,也对母亲深刻地拥有一种道德责任上的关切:“如果他根本不写信,她就会得出最坏的结论,坏得不能再坏的结论。一想到在那一刻会刺穿她的悲痛,他就要堵住耳朵和眼睛。只要她还活着,他不敢死去。因此,只要她还活着,他的生命就不是他自己的。他不能够不顾及自己的生命。虽然他并不特别爱自己,他必须为了她的缘故照顾好自己,甚至到穿暖和、吃恰当的食物、服用维生素C的程度。至于自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6从这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约翰对其母亲有一种道德责任上的妥协。

这种妥协是约翰个人自由的一种桎梏。他可以厌恶母亲,但不能抛弃母亲。同样,他可以厌恶南非,但不能抛弃南非。道德上的爱与本能上的恶共同形成了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库切的确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7,他对一切的反思与追问并不是像大岛渚那样,在极端情形下放大问题的可能性与破坏力。相反,库切作品中的个体始终是社会的,在并不背叛的社会的同时彰显出个人与社会、家庭中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看,库切不折不扣是现实的。

《青春》读后感3

许多人说《青春》中的个体矛盾归根结底是故乡、种族和文化认同中的集体矛盾。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深赞同的。库切本人是生于南非的荷兰裔白人。而他成长的背景恰恰是南非种族主义冲突日益加剧的时代。在这样一种种族冲突背景下,每一个白人都会追问:我所成长的故乡的文化是属于我自己的文化吗?这样一种故乡文化的缺失使得库切必须不断地进行文化寻根活动。

在《青春》中,这样的文化寻根表现为约翰从经典的欧洲和美国文学作品中追寻属于自己的文化,并努力地融入欧洲(伦敦)的中产阶级之中。约翰读中产阶级的报纸,听中产阶级的音乐。然而,作为南非的荷兰裔移民,其与伦敦的中产阶级中有“永远也不会知道的规则”8相隔离。正如前文所说,约翰对南非与他对母亲的态度一样,厌恶但无法抛弃。这种无法抛弃是一种先天的无法抛弃。

《青春》这部小说就在对南非的摆脱与西西弗斯式的徒劳中展开。文中约翰问自己的问题:“他需要在英国生活多久才会被承认他变得货真价实,变成英国人了?得到英国的护照够了吗?还是一个听起来古怪的外国姓名意味着他将永远被排除在外?而“成为英国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其实也是全书展开叙述的根本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既来源于其时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又来源于其成长的地域文化。当一个人的民族文化和这种地域文化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价值观的不确定性。约翰拥抱了这种不确定性。约翰抛弃了他擅长的理性(数学)转而投奔诗歌的怀抱。而他对庞德和艾略特的追寻可以视作他对以欧美文明为中心吸收多元文化的一种尝试。然而,约翰却因为他的南非白人身份无法拥有一个文化的基点。在书中,约翰选择了门槛较高的中产阶级文化而非工人阶级文化。至于中产阶级对约翰的拒绝,一方面是因为伦敦的保守主义倾向和冷漠,另一方面是因为约翰本人在追寻中产阶级文化的同时又试图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文化。先天的民族文化、南非文化、英国文化与个体独一无二的价值之间的调和成了本书的重点。

约翰拒绝幸福,拥抱痛苦,并将痛苦作为闪闪发光的勋章别在胸前。这种对痛苦的认同其实是约翰对痛苦的解决之道。每当约翰试图融入英国社会而不可得的时候,他都将痛苦视作一种艺术家的本质。也就是说,约翰由于故土文化的冲突,在成长中不自觉地找到了自身的和解之道。当他试图抛弃南非,抛弃家庭的时候,他必然会面临着痛苦。这不断地痛苦能够被吸收的唯一途径就是将痛苦本身看做有价值的事物。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很同意王家湘在本书译后记中所提出的库切重建殖民地的殖民人的尊严的渴望。

我们知道,库切对南非白人在殖民过程中的兽行和白人统治者坚持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政策极其反感。10然而,种族主义毕竟是库切所生长的南非的意识形态。根据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中的论述,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体现为政治的存在,表现为社会制度、政治学说和种种文化设施,这种意识形态构成了对人们深层无意识的压抑。《青春》作为南非社会的一种象征性行为,恰恰是这种无意识的有力表述。约翰渴望着改变身为南非人的自卑心理,对故乡存在着不公正这一事实的痛恨和无法抛弃故乡这一情形让他的价值观充满了矛盾,从而被迫寻求解决之道。这种解决之道,是通过库切在第三个矛盾的叙述中展开寻求的。

《青春》读后感4

库切对残酷的理性主义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展现为主人公约翰对理性的不断抛弃和对热情的追寻当中(虽然这种追寻最后失败了)。主人公约翰擅长于纯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却选择诗歌作为自己的爱好和研究对象。然而,约翰要的是激情而绝非廉价的感情。在书中,库切曾表示”庞德教会了他去嗅出浪漫派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沉迷其中的廉价感情......济慈像西瓜,鲜红的,又软又甜;而诗歌应该像火焰一样猛烈清晰。读六页济慈的作品等于屈服于诱惑。”约翰对数学的喜欢的理由也是“他对真实世界没什么感情”。

无论是诗歌还是数学,约翰都在选择逃避现实。这种逃避源于约翰对自己的布尔身份在种族主义中所扮演的不正当角色的不满。逃避使他解决了身份认同,同时,逃避也带来冷漠。在约翰看来,纯数学是一种冷漠的逃避,而诗歌是一种热情的逃避。于是,约翰从数学转向了诗歌。然而,在南非故土上的冷漠逃避给他的影响大到他“新写的诗缺乏活力,甚至缺乏严肃地探索自己精神绝境的绝望”。

在这个意义上,库切对数学与诗歌的探讨与尼采对日神和酒神的探讨十分相似。约翰十分渴望一场狄俄尼索斯式的改造,乃至于他的音乐品味都从象征着理性的巴赫转为转为静静地聆听所谓无意义的威伯恩15,最后转为象征着热情与感性的印度Raga调式。约翰需要激情,他不记得自己曾经成为过激情,一种任何程度真正激情的目标。他所信任的庞德却有着大量的激情。

约翰不拒绝幸福,却拒绝虚幻的幸福。他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通向幸福的工具而非幸福本身。在书中,约翰曾几次试图通过爱情点燃激情,却纷纷失败。他相信充满激情的爱和这种爱的使人改观的力量。然而他的经验是,性爱关系吞没他的时间,使他筋疲力尽,使他的工作受到损害。性爱与诗歌都能把人带入某种狂热,但他在两方面都失败了。在小说的最后,库切这样写道“如果他是个比较热情的人,无疑他会感到一切都要容易一些:生活,爱情,诗歌。但是他生性缺少热情。他是冷冰冰的,封冻了的。”小说在绝望中落下了帷幕。个体寻找热情,日常磨灭热情。个体在日常中逐渐磨灭,正是青春的永恒的,伤痛的特征。

库切在《青春》中所展现的矛盾,是种族主义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但在其背后,更是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个朝阳般的年轻人却因为其身份原因被迫毫无生气地维护一种落日余晖式的尊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当个体不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时,他如何融入社会?这在当今中国,也是值得正青春一代所思考的问题。当下的中国是集体无意识和信仰缺失的中国。当没有社会既定的意识形态所引导的时候,或者说当社会既定的意识形态与我们的思考不相容的时候,我们如何留下自身价值能够存在的空间?库切在《青春》中试图寻找答案。当约翰为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们应当问一问自己能否选择一种既有的、另一种的、理想的社会范式作为我们的避风港。

个体是萨特所说的存在的个人化的个体还是社会视角下的个体?如果并非绝对是前者,个体在社会信仰缺失和与不同的文化碰撞中,能不能保证自身的独立而不至于粉碎。

库切的作品是现实而冰冷的。然而,库切从未放弃在这种冰冷中寻找热情。在青春逐渐消逝,个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审判之后,拒绝冷漠,拒绝道德谈论是库切给出的出路。约翰最后所说“让理性死亡!让谈论死亡!要紧的是做该做的事情,不管是出于正确的原因还是错误的原因,还是根本没有原因。”或许,这将是我们真正使个人与社会调和所迈出的第一步。

《青春》读后感5

令我困惑且惊讶。像开普敦这样明目张胆地将愤怒仇恨与繁华欢笑并置在一起的城市,除了里约热内卢之外大概再也数不出几个。是,所有的超级城市都是光与影、爱和恨的综合体,有富翁与优雅妇人的地方必定也有流浪汉与站街女,但是里约却大咧咧地将其放到了一起,好像它们并不该对彼此有芥蒂似的。在里约,只要稍加留意我都能瞥见半山腰的贫民窟。

在Ipanema海滩看落日时,包括我在内的游客们都天真地对着山上贫民窟美丽的点点灯光大表赞叹。里约的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若你是住在山上贫民窟的穷人,天天看着山脚下海滩上那些享乐的有钱人们,这个世界的快活和浮华竟与你全然不相干。里约仗着那座巨大的、带有慰藉作用的基督像和它那妖媚疯狂的嘉年华,愣是把穷人和富人调合在了一起。虽不是相安无事,却并没有你死我活。我记得有首歌里唱:the great illusion of Carnival is the happiness of the poor.

那么开普敦的illusion又是什么?

从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到现在的彩虹之国,不过区区二十年时间。二十年之后的开普敦,城郊的黑人区已经发展起了引以为傲的新型旅游产业。我们这些天真敏感而容易动情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跑到那里,听着种族隔离时期的悲愤故事,看着如今穷人们的相互扶持与自力更生,我们心里万分澎湃——啊,多么激励人心!只要方法得当,仇恨终究是会化解的!过去血淋林的痛苦会被今日的真心与爱洗刷!昨日的伤在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的努力调和下已经可以结痂!我的向导Saviva对我说:南非已有太多太多的伤痛,我们没有力气再偏执于过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向未来。

离开开普敦的时候,我觉得终有一日我会回来再好好看看它。下一次我要看到它所有善意的谎言和实话。

回到学校之后,我其实以各种方式重返了非洲大陆。先是一门后殖民主义课,再是安宁姐课上选读的库切的《耻》。 结果库切向当时那个充满希望的我不露声色地扇了一巴掌。啪。

库切的书读起来让人发怵,他太冷静了,太过诚实。 “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评论家们如是说。

如果说库切在当时一片莺歌燕好的新南非写出那部《耻》是一种”有道德原则的怀疑与诚实“,那么2002年的这本自传体小说《青春》所透出来的冷静,在我看来已成为了一种对自己毫不留情的揭露。前者仍带有温度,而后者已然是冰冷冷的抽离。

《青春》描写的是一个青年19至24岁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他逃离了充满动乱的祖国南非,逃离了母亲令人窒息的关注和爱,他逃到伦敦,决心让痛苦激发出他的诗情——他认为他的命运将是诗人的命运。他是为了成为艺术家而活着的。 为了生计,他做着一份计算机程序员的工作,以此保住在英国的居留权、支撑自己的基本需求。但他感到“IBM在杀死他,把他变成一具僵尸“。


《青春》读后感经典小说5篇2020相关文章:

《青春劫》观后感精选大全2020年5篇 - 5068儿童网

最新2020让青春为祖国绽放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 5068儿童网

有关于厄尔曼《青春》读后感中学生精选范文五篇500字 - 5068儿童网

2020绽放战疫青春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2020奋斗青春·致敬榜样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 5068儿童网

2020绽放战疫青春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2020青春正当时联手创未来观后感心得作文5篇 - 5068儿童网

2020青春正当时联手共创未来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 5068儿童网

2020让青春为祖国绽放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青春雷锋》观后感精选大全2020年5篇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20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