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5篇精选2020范文

钰媚 1162分享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授课内容编辑而成的十四篇文章合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1

读了《乡土中国》,想到了很多旧事,真实的,虚构的。想到一个小故事,忘了主人公。就说他小时候听说神仙们在自己身上拂来拂去,最后捏出一颗仙丹法宝之类的,他看母亲也常常用手伸进她自己的衣服里搓来搓去,最后只捏出一些尘泥。并说母亲因此跟他讲,人是土做的。感觉很有意思,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所有的无稽之中,也都有至理。我们是一个久远的农耕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对土地的挚爱与执念。几千年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是因的农地为根。  

为什么农村保卫城市的人能够最后武装夺取政权,坐稳了江山?为什么今日来说,三农问题都是重中之重?我们对于土地来说,意味着什么?土地于我们,又是什么呢?有一个地主,他的萝卜很好吃,一个人种不过来,于是他把地租给农民来种,提供种子。农民悉心照料,土地肥沃,萝卜更好了。地主把地收回,要自己种。农民想,我这些年除了帮别人养肥了地,种好了苗,自己什么也没捞的啊,于是非常悲伤。这个故事,是我看到的貌似是寓言的故事。不过我的意思不在于批判地主,我是想说,其实,我们都是那个农民。来到世上一遭,命租给你,你自己可以惨淡经营,也可三心二意,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你什么都带不走。当我们把性命还给命主,那么最后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么?这样你是不是明白了什么?这是由土地让我想到的故事。

关于锅灰土的另一个故事,说一个小战士到了礁岛服役,临走前他妈妈让他带了一包锅灰土,因为新兵蛋子们来自天南海北,好多的水土不服,其中一个战士连续地上吐下泻两头放花,他跟班长说应该给那个病号喝一碗锅灰土。有人笑说,那是你家的锅灰,他又不是你们那的人,能管用?死马当成活马医呗!没想到还就真的好了。这个小战士笑说,虽然咱们不是一个省,好歹都在一块陆上,这就顶用。你背井离乡,我背井离乡,虽然咱们背的不是同一口井,但是咱们自乡人都再没有喝上水。开个玩笑。家乡是什么,搅进筷子的是一口吃的,塞进耳朵是一句乡音,映入眼帘是一个地名,触手可及是一抔黄土。写到这,想借唐朝皇帝之口,叮嘱句宁恋本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这些都是由乡土联想到的,还有由中国引发的联想。  

我承认不应当这样将书名割裂开来,然而剩下的那部分关于这个国家古往今来的深深热爱,如果凝练成两个字引发的,那么又只能是中国。华夏中国,《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由于中国所引起的感想,古老的像是渗着象牙白色乳汁的民俗老歌,随着檀香一径地在空中散了,新鲜的犹如蓝夜中新近的一颗亮星,引人瞩目和闪耀。很多人说中国的人情社会不好,外国的法制社会多么多么的好,如此看来外国的月亮也是比我们要圆了。那么也可惜的没听到国外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般写月亮比咱们的更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排斥封建统治,称帝者人人诛之的口号已经喊了快一百年。大家都知道封建统治不再合时宜,小农经济落后于世界。  

但是,它们都是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变了,很多东西变得不好了。中国特色的法制社会,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上,这也是一点点地在变化,因为熟人社会根深蒂固。别忘了,我们才是脱离了封建制一百来年的年青国家。如果你非要拿一个婴儿和成人赛跑,又嫌弃婴儿跑的太慢,那么我们也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我们都有一方乡土,叫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2

乡土中国

作为一个学者能够这样思考中国的问题实属不易。

看完76千字,觉得中心就是,地理上的血缘决定了一切。就像《论美国的民主》一样,土地的非流动性可以令社会变化缓慢缓慢又缓慢,社会继替正常有序进行,而长老权力,社会文化的教化作用则进一步令人民只需遵守上一辈留下的就可以生存,欲望也是为了生存。

除非有了一些横向暴力与时势权力颠覆整个乡土社群,否则现代意义上的改变难以开展,同意权力难以夺权。

而乡民的不识字的"愚",则如费孝通老师所说,因为当地用不上,用了反而加重负担。

想起《昨日之前的世界》,原始民族的处事方式就是大家协商(只为日后还可以好好的相见),一个部落,一条村,基本上每个人都知根知底,面部就是信用卡。所以现在法治的契约观念还是需要继续落实。

而文中提及的法治不是法治,而是法在人的认知下进行影响,就像法官的解释。

男女有别,是为了更好的稳固社会秩序,只为生育繁衍。

孔子的"仁",没错,是一个成本极少的治理方法,可是,它想要治理的是,人啊。

费老在最后还谈到了社会学,诚如之述,社会学确实有点地位稍低之味,但又不可不重视,提到两个方法,社区研究,以及制度综合。

无论如何,揭示到问题的本质才是最佳的吧。

乡土中国读后感3

与预期(采风、实践之作)有不小出入,实际体验看更接近《中国乡土观察》。费孝通对基层单位的研究停留在观测、概括现象的浅层面,故有好些根本错误,如认为差序格局在个体之私,然宗族之聚合效用,明显被无视。能自圆其说,深度不及梁漱溟。

费孝通实际上人为制造了隔阂,把宗族宗部(B团结性社群)中的个体(A差序社会),强行割裂出来。可能是受到美式社区的启发,作此区隔。方法是否可取值得商榷——总感觉把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归A,不利的放在B。逻辑上成了A与非A(非A=B),即机械辩证法:永远正确,但永远是正确的废话。

《无讼》章的观察比较深刻,王奇生《革命和反革命》与之交相应。诉讼破坏了作为习惯法的宗族法,却未能建立新制度,至今仍是如此。好的制度反而使坏人得利的倒灌现象,是一种反动。

乡土中国读后感4

终于看完了。鼎鼎大名的乡土中国,已经知道这本书好几年了,但已不记得最早是在哪里知道的。

看了两遍,本书语言极为亲切易懂,虽然是论文,但是读起来却丝毫不拗口,举得例子也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之事,所以也会倍感亲切。

如书名般,内容自然是从“乡土”二字出发,围绕着二字展开。土地养育人类,人类依赖土地。人的种种特性、文化也与土地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中自然包括语言。我们通常称乡下人“土气”、“土头土脑”,也都是源于“土地”。为什么会产生“土气”这样的词呢?土气,自然是不灵活,不会变通,不与时俱进。在乡土社会,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似乎代代皆是如此,时间、空间都是凝滞的,一代又一代都在重复相同的路。这是稳定,这是保守,或许,这也是生存下去的最好方式。活下去,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块土地上,耕种、收获,繁衍生息。外界充满冒险、不安、是非,尽可能的远离,只需在熟悉的地方重复熟悉的事即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指了解熟悉事物后的亲密感。在读本书时,我也会经常有这种感觉,因为本书讲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事,只是作者从具体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一种抽象的东西,有时也很寻根溯源,讨论某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说到为何文字下乡难,根源何在。人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身的需求,既然某件事做起来难,恐怕是因为这件事的对象不需要。而又为何不需要呢?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不同于陌生人社会的现代社会。既然是熟人,我们可以“口耳相传”,肢体动作以及语言便可以完整的表达我们所思所想,也不存在了解外界的需要。文字作为象征符号,为人类表达想法服务,但是却是间接的,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又复杂化了,所以是费力不讨好的,也是不需要的。但是随着乡土社会的瓦解,城市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生活在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读书识字已是人们基本生活所需,人与人交流需要文字,譬如邮件、QQ、微信,人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需要文字。

所以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本认为难的事情自然也变得简单了,这也是因为人们产生了需要。

乡土中国读后感5

算是难得一遇的好书,想看社会学方面的书很久了,但是迟迟没有开始,从《乡土中国》开始看起,也算是我的幸运。其中犀利精辟之结论甚多,又遇当头棒喝之感。

刚刚看完后记,才知道费孝通的发妻王同惠因为同费一起赴广西瑶族区搜集社会学资料,遇险身亡,而费也同时负有重伤。后来,费孝通将那些宝贵的资料整理集结成册,先后出版。先替这些为了真知而不惜付出生命的知识分子点个赞,在那样的年代搞研究真心是一件艰难辛苦的事情。而我却也遗憾,为何在这样条件优越的年代再没有这样短小精悍、一针见血的作品。

转回正题,本书是从乡村的社会结构入手来分析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段,将中国社会与欧美西方社会进行对比。

中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所以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积累下,要寻找其文化的根还在农村,在乡土。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沉迷于中国古代先贤留下的璀璨文化中无法自拔,特别是《论语》、《老子》种种。但是这种盲目的喜爱确实让我丧失了对其的辨别能力。为什么我们会让儒家的思想流传这么久,为什么不是墨家不是其他诸子百家。书中就给了深刻的回答,因为在中国这样的乡土文化中,我们的社会结构是按照伦理形成的差异次序,我们遵循礼教,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变迁比较慢,通过道德的教化,通过礼治就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儒家的种种理论与中国一直持续的社会结构非常契合。

这本书写于抗战时期,那时中国的社会变迁已经比较激烈,而放眼现在及未来,社会变迁已经非常的激烈。我们的社会变得并不像原来那样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所以原来的道德规范并不完全适用,但是完全的西化却又让浸润了几千年中国式道德的中国人吃不消,中国并没有进入到完全的法制。即便是政府推行法治,但是民众在骨子里并不适应。所以,现在乱象横生。

一些总是愤世嫉俗要求民主的愤青是应该充分了解中国社会再来发声的。当然,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我对于中国现今社会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但是看了此书才深觉自己之无知,前人走过的路实在是深远而又悠长,而我竟是如此的渺小。

另外,再一次见证了因果的力量,时间的力量。在这世上,如果有神明,那也必是通过因果的手操纵。没有什么是没有原因的,为什么中国社会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有着迥异于游牧民族的文化,为什么我们有着这样特殊的文化,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原因的。同样的,未来如何,是可以通过因果来分析。只不过鉴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及方法论的有限,所以人生的选择中才盲目、迷茫、不知所措罢了。

在现在社会,知识就是权利,因为凭借知识可以计划,可以提高选择正确的几率。

PS:虽然本书让我对《论语》从另一个角度有了认识,但是我有时候又常常想,《易经》、《黄帝内经》种种较之我们现在的文明水平未必低。是不是人类的积累不是进化而是退化,远古的人类其实是洞悉天机的精英。总之,还是很喜欢中国古文化,就算对于现在的社会结构,其道德规范不再适应,但还是修养自身的很好的书籍呢~

语句摘录:

1、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吧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其中的差异,也便是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了)

3、 在这种富有伸缩性的网络中,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为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4、 在西洋社会里争得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这句话亮了有木有,太精辟了有木有,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民国时候跟现代社会还是没有多大的转变)。

5、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6、 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7、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8、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9、 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10、 礼治和法治是发生在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11、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

12、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的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13、 地缘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射。

14、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15、 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的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16、 如果人跟动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我也常喜欢以“人是生物中唯一能自杀的种类”来说明人之异于禽兽的“几希”。

17、 孙末楠在他的名著folk ways 开章明义就说:“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实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地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乡土中国》读后感5篇精选2020范文相关文章:

建国70周年《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5篇范文2019 - 5068儿童网

《细米》读后感600字5篇精选2020范文 - 5068儿童网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2020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85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2020纪录片《见证》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2020年《在战疫中成长》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 - 5068儿童网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2020致敬向疫而行的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21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