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20最新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47年根据所讲“乡村社会学”写成《乡土中国》。本书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20最新1
高中时候读潘光旦先生的位育之道,觉得特别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后来我知道他有个学生费孝通,1957年划右派,五个著名右派,他们占了两个。1967年,潘光旦病重,疼痛难耐,向费孝通要止痛药和安眠药,费孝通都没有,只有紧紧抱着老师,直到潘光旦去世。
1935年费孝通和妻子王同惠去瑶山考察,费孝通被捕猎的陷阱困住,妻子去找人的途中遇难,费孝通返回吴江休息考察,1936年根据在吴江考察的结果写出江村经济。成为人类社会学世界级名著,他前瞻性的提出了乡镇企业的概念,为1978年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1948年乡土中国出版,十四篇论文解构中国的乡土社会。有些观点到现在还是有借鉴价值的。中国是农耕国家,三大流域全部是农业区,大部分乡村都是一两个姓氏,说明人口长期不流动,农民被土地黏住,除了天灾人祸。
中国同西方法制环境不同,西方是法制,但中国不是人治,而是礼治。孔子讲克己复礼,礼贯穿数千年中国乡村,乡民的纠纷更多通过乡绅长老调解。中国人必须搞清楚老幼,因为涉及尊卑,所以兄弟姐妹,叔叔伯伯,都有相应称呼,礼的一个根本点在于孝悌,皇权是触及不到乡村的,所以夫权,父权,兄权是乡村最大权利。
乡村不需要契约,陌生人之间才会有契约,才会请律师。乡村并不是不变化,但是变化很慢,中国人的自私基于血缘往外推,他没有社团的概念,只有家,氏族再到国家的概念,缺乏公共事务概念。所以耶稣说要爱自己的敌人。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中国的乡村是聚集的,最早是血亲,后来变成邻居,而西方房子是一栋栋隔开的,有些距离非常远。乡村社会是亚普罗式的,上帝早走安排。现代文明是浮士德式的,充满冲突和阻碍,生命的意义就是克服他们。
外人难以融入乡村,一没有土地,土地基本不流通买卖,二无法嫁娶本地女子。
最后,随着城市化,从8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乡村的空心化不可避免,乡土中国正在消失。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20最新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了中国人际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其实,这里把水换成酒似乎更贴切一些。与亲朋好友超量发挥,与一般朋友点到为止,求人办事时酒满杯干,端起架子来浅尝辄止,国人喝酒好像在红白喜事上随礼一样,酒量和款额随情谊深厚而上下波动。
有朋自远方来,自然得换得樽酒旧醅,陶然共醉;朋友即将远行,那也需置酒临长道,下马喝一杯。杜甫见到十余年未曾见面的卫八处士,感慨着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远隔山岳,世事茫茫,酒量也在这种感慨中发酵,一举累十觞,而且还没喝醉。觞是古代酒器,容量多少不太清楚,但人们谈论自己的酒量,往往酒前谦虚、酒后夸张,所以杜甫既然在事后说自己一口气喝了十觞,还写到诗里流传下来,那肯定和当时的主流酒量相比,还是很大的。
李白在终南山农家院斛斯融处留宿,话语相投、相见恨晚的时候,自然需要美酒佐餐了。喝到尽兴了,找不到KTV,就伴着山间的松涛唱歌,一直唱到银河星稀、东方发白。李白没有明确自己喝了多少,却说自己喝了一宿,这从气势上直接就将杜甫压了下去,仙和圣的境界高低、级别差距从喝酒上也就一目了然了。
《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也就导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很不容易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这也使得孔子用来与天下相配的“仁”,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上。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变化,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见如故往往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酒却如同时间机器一样,在路人与朋友、朋友与兄弟之间的情感升华中,发挥出催化剂的神奇效果。人们好像蜘蛛一般,抛出一股股酒所凝结的网丝,编织成彼此交错、相互勾连的人际网络。酒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使人得到了那种道德或法律上的伸缩。
在某本书上读过,酒最早发明出来的时候口感十分苦涩,难以下咽,主要用于宗教活动,祭司或巫师喝了以后,酒劲上来后,便自认为具有了超自然力量,距离神灵近了一步。所以,可以说酒也是为了走关系、拉感情而发明出来的。
但酒毕竟是穿肠毒药,一千个喝酒的人中,就能耍出一千种不同的酒疯,而且伤肝伤胃伤脑伤心。记得看过一个有关老鼠喝酒的笑话,三只老鼠每只干了一瓶二锅头,一只躺下大睡不起,另一只趴下狂吐不已,最后一只低头捡起块板砖,大喊:“猫呢?”
尽管如此,中国酒文化依然不衰,为了适应国人以酒量论英雄的风俗,很多酿酒厂家将38度的低度酒作为主流产品,甚至啤酒厂家还生产出与国外迥然不同、国内独有的低度啤酒,以换得饮用者酒量日涨的成就感。
国人面对健康的威胁,依然以义无反顾的姿态杯筹交错,把酒言欢,应该就有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长老统治的因素。乡土社会是靠近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标准的,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而“文化中很多与人类生存条件无关甚至是有害的”,传统是长老手里的法宝,“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
从祈福祭祀到请功欢宴,从甲骨青铜到诗词曲赋,从皇宫内院到山村茅屋,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所以,想改变中国酒文化,靠疾病的恐吓、税收的调节、家人的管制常常是难以做到的,而是应该按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面对长老权力所提到的办法,“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慢慢转变这种传统所存在的根基,比如,改喝芥末汁。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20最新3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还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就漏不过去。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人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波纹的差序。
自我主义(非个人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团队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
(中国)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育实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
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么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需“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做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维持礼治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身内的良心。
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孩子捧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
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中受到社会指摘的次数。
文化像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就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20最新4
小时候上幼儿园,下午放学,奶奶蹬着三轮车接我回家,路过村里那条小马路的时候,马路边的田梗上,有个村里的大婶干活,见到我们,就叫我:“电视台队长放学了!”每次,奶奶都会笑着和她打招呼。
村里的大婶对我很了解,知道我很爱看电视。其实这个就是《乡土中国》里提到的一个点了,“面对面社区”,一个村子就这么点大,大家生活都在这一个地方,那么我从小生长在这个村子里,这个村子的人对我也都熟悉。所以,这个大婶也就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小时候的习惯爱好了。
在我的印象里,平时出去打工的人,一到过年全部都回家乡来了。乡下人,喜欢落叶归根,他们安土重迁,一般在一个地方扎根了,就不会轻易的离开了。在小时候看到的也是这样子。作者费孝通先生在书里举了个例子,就是说一些人外出漂泊,死去以后,也要把棺木迁回家乡,他们的根在那里。这是乡土社会的习惯,在电视剧里古装片都是这么演,其实这也不止是乡土社会的习惯,这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
我爷爷有我爸爸和叔叔两个儿子,叔叔他们一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城里买了房子。奶奶总是在假期带我进城看弟弟。刚进城一切都充满新奇,看到在乡下没见过的,就会指指点点,其实,在城里呆久了的堂弟就会嫌弃我,很难看哎。
乡下人有他们的特点,“土”、“愚”。
“土”,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对他们的贬义说称他们土。其实乡下人并不真的那么土。乡下人和泥土接触,靠泥土生活,他们面朝黄土,靠土吃饭,也可以说“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因为土这个特点,乡下人一代一代生活下去,没什么大的变动,这样也就形成了聚村而居。
话说回来,乡下人的土也反映了他们诚信、实在、过着聚村而居的安稳生活。
至于“愚”,其实也不是智力上比城里人差,他们不笨。只是在见识和知识文化上不及城里人学习的多罢了。现在总在说,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也可以次欧诺个城里和乡下来讨论这个问题,乡下的孩子杰出的东西不多,都是熟人社会,从作者的观点来看,乡下人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文字,也不会在意识上想要去拓展学习;城里人呢,他们在文化认知上是有优势的,城里发展各种先进的科技工业,经济上也比乡下好,这样一比较,乡下的孩子自然不能追赶上城里的孩子的文化课以及课外拓展了。
之前看过一本《万历十五年》,书的核心观点说的是“中国古代一直是以道德来代替法制的社会,到明代达到顶峰”,其实,看了《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说的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这在我看来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先生提的这个观点是差不多的。非常相似。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什么是差序格局:君臣父子、忠义孝悌,就是这里所说的差序。等级制度分明。在这里都是以“己”为中心点,层层推出去。他们都附带着一种道德观念。不过中国社会历来如此。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式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只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乡下一代一代的人,有小孩子出生就有人老去,年长的懂得这个乡土社会规矩传统的人且有一定地位的,也可以称作长老。长老总是能够在一定时候主持大局撑场面的。
像电视剧里的那些,一个大家族、大村落、总是少不了一些地位声望高的长老。这些长老是有他们的权力的。谁谁谁犯了错,如果不是那种违背了非常严重的过错的,这个时候这些长老就会出来教育,这个教育也是思想道德、礼的教育,教化教育。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作者认为通过对基层乡土社会的了解就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乡土社会的许多特点,其实放大来看,也是中国社会所有的特点,也是以小见大,观察中国社会的基层构成,解读大社会的特点。
看完书,巩固一下来,来写点读后感,如果有错误请指正。这书读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也是自己知识匮乏的结果。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20最新5
费孝通先生把这本小册子称为“不成熟的果实”,但这本小册子却是展现中国乡村图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参照。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将自己在乡村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融合在了社会学这一偌大的智慧体系中,将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一幕幕具体情境抽象成一些符号和概念,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勾勒成像的色彩线条背后更为凝练点睛的笔道与风骨,是乡村社会生活习俗背后的文化沉淀与精神承载。
乡土中国以《乡土本色》开篇。的确,用“土”字来形容乡下人是最恰当不过的,土地不仅养育着一方人的成长,还寄托着他们的终老;不仅寄栖着他们的一生,还替他们养育繁衍着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的人以土地为生活的根基,丝丝缕缕都牵扯着泥土,怎么能不沾染点土气,又怎么不是乡土本色呢。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这也是因为以农业为生的农民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土地是根本,是搬不动也离不开的,只有当一个地方繁衍至人口到了极限,才会有一部分人去开拓新的地方。正是这种与土地相依相息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有文化。乡土就是本色,即便随着现代化的推动乡土早已成为粗俗、野莽的象征,在国际化中的经济较量中农村总是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阻碍被挤压、贬低,谁也改变不了,多少年前的我们祖上先辈都是依存着土地代代相传的事实,谁也否定不了,当今社会再先进发达也离不开靠着一身乡土气耕种收获的衣食父母。
说起乡村社会的不变求稳,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是深有体会。这种不变的心理不仅在个人中、一个家庭中,而是在整个农村的普遍观念中、在代际相传中,根深蒂固。以前我将这理解为传统、保守,因为农村社会圈子封闭,对外来事物和变动的接受能力差,只是想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过着知足的生活,大概实在是没什么可失去了,所以即使日复一日地碌碌无为,他们也乐得求个平平淡淡。于是乎,乡村中的许多生活习惯于模式都由这个不变而衍生出了来。
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将常所见所闻的现象读出社会根源上的思考来,将具体的平凡小事读出抽象的意味来,将知其然读出了知其所以然来。然而我也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或许我多少读到了些什么,也或许我什么都还没读到。“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的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本看似薄薄的小册子,实则是怎样的厚重呀,勾勒出一整幅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探索与思考,无论是对我这种小读者的启发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学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研究来说,这都是一本
最后想补充一点自己另外的想法,同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医疗教育资源,农村自是不能比的,城市成了人们汲汲以求奔向的地方,农村逐渐虚空成空巢,某种意义上,乡土社会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落后、负累,但其中的乡土之情却不是可以如此这般轻易抹去的。经济在发展,物质在充盈也在被摧毁,但情感,我们不能轻易说放弃。乡土社会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传统,那种贴近泥土的亲近自然,那种比邻而居相互串门的热情街坊,还有鸡犬相闻的那份安逸闲适,都是乡土社会中诸多概念构建的骨架中鲜活的血肉,在这个城市化不断发展、农村逐渐被淘汰的时代,也能化作一种让人割舍不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