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图书馆》读后感2020年精选文章

钰媚 1162分享

《秘密图书馆》试着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本书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一是揭示名著鲜为人知的一面,二是说明某些无名的书籍是如何与我们熟知的世界有着惊人的密切关系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秘密图书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秘密图书馆》读后感1

《秘密图书馆》讲的就是鸡的秘密生活。

作品之中,有一个理想世界,如煎蛋般洁白香嫩。作品背后,另有一个现实世界,如鸡窝般蓬乱发臭。两相对照,看到了联系,看到了冲突,别有趣味。这大概就是本书——以及其他书话——的有趣之处。

在所有关于作者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看作者的成长。例如,乔治·艾略特的一节中讲到,她年轻时翻译了一本耶稣传记,培养了她健康的怀疑精神。例如,爱伦·坡为了生计,靠编写关于软体动物的书挣钱。类似的轶事散落书中各处,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著名作者们的生活与我们并没有太大不同——谁都无法免除生活的徭役和命运的无常。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动笔写了,并且一直写下去。我自己是一个起步阶段的写作者。这些故事安慰了我的某些莫名焦虑。

最后说说翻译。翻译如同育儿。开始之前,不知道养一个孩子这么辛苦。开始之后,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尽量问心无愧。等到孩子成人离家,又渐渐忘记了曾经的辛苦,只是为所取得的结果而自豪——即便那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翻译这本书的难点在于专有名词。我并非文学专业出身,所以许多文学名词需要一一查考。这个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本书中所涉及的人名、书名,有许多尚未有通行的中文译法。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尽力找到最恰当的翻译,同时附上原文。因为能力有限,想必现在书中还有翻译不当之处,请读者在豆瓣页面留言指教。

翻译过这本书之后,我的最大感受是:真想把书中提到的书全都读一遍!世界上的好书如此之多,若是我躺在临终的病床上,忽然想起某本好书还一直没来得及读,岂不遗憾!这种对书籍与知识的渴望,或许就是我翻译这本书的最大回报。若是读者能分享这种渴望,我作为译者,会非常荣幸与骄傲。

《秘密图书馆》读后感2

置身于图书馆时,读者的注意力常常会被名著或当下流行的书吸引。其实,偌大的图书馆中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它们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中,等待读者一探究竟。这正如《秘密图书馆》的作者奥利弗·特尔所言,《秘密图书馆》不想成为“影响了历史的九十九本书清单”。相反,它是好奇心的混合物,是对一间想象中的图书馆的快速浏览——图书馆里堆满了我们熟悉或陌生的书。

《秘密图书馆》试着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本书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一是揭示名著鲜为人知的一面,二是说明某些无名的书籍是如何与我们熟知的世界有着惊人的密切关系的。它从熟悉中寻找陌生,从陌生中寻找熟悉,简言之,它尝试发现人类所写过、录入过、刻过、口述过或制造过的最知名和最无名的书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奥利弗·特尔虽然是英国拉夫堡大学、华威大学英语讲师,却并不将视野局限于文学,而是将视野扩大到整个文化领域,去探究书籍与西方文化的渊源。为此,奥利弗·特尔以历史时间的先后为轴线,从古希腊罗马讲起,一直讲述到现代,领着读者去探究图书馆中书籍的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故事。

据此标准,奥利弗·特尔在第一章《古典世界》中,不仅提到了著名的文学经典《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古希腊悲剧等,还特别提到了《几何原本》。因为他认为,《几何原本》并不是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希腊数学著作,但《几何原本》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学者们几乎毫无争议地认为它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教科书。然而,《几何原本》也是影响深远的著作中人们读得最少的一本。

奥利弗·特尔还特别重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他在最后一章,也就是第九章《现代世界》中所言:现代难以定义。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世界不再是老派的,成了现代的?人们观点各异,但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清楚地看到,世界改变的方式是100年前的人无法想象的——而且改变的速度似乎还在加快。因此,我们会见到小说开始进行试验,机器人的概念在一出晦涩的捷克戏剧中出现,以及无数试图将现代世界从A到Z归类的新尝试。

如书中提到,麦克卢汉的《古腾堡星汉璀璨》的核心论点是技术的发展,比如活字和大规模印刷不仅改变了我们阅读、写作或者购买书籍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麦克卢汉也思考了技术上的下一个大发展可能会是什么,他预测这个大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会包括电视的发展,可能会制造出一种用作研究和通信工具的电脑,它让每个用户都能接触到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一切都在点指间完成。事实上,麦克卢汉的预言早已成真。今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早已让每一个使用者身陷信息的海洋,同时,今天的“书籍”和“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革命。

从西方古典世界到现代世界,奥利弗·特尔在《秘密图书馆》中纵论西方三千年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化书籍,涉猎方方面面。但本书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相反,却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原因就在于他对于所论内容驾轻就熟,语言表达幽默风趣,轻松自然。本书中很多章节的题目起得很有趣,如第四章《启蒙时代》的一节标题就是《醉酒的跳蚤和显微镜》,颇为吸人眼球。英国科学家胡克为了观察显微镜下的跳蚤,故意用白兰地将跳蚤灌醉,以便跳蚤能够乖乖地昏睡过去。由此延伸开来,本节还讲述了科学家胡克和牛顿之间的恩恩怨怨,读来不禁让人感慨。

再如,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儿童文学十分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奥利弗·特尔对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名著《水孩子》的评价颇有调侃意味:《水孩子》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古怪的儿童经典之一。作为一本儿童幻想小说和,它还包含了离题万里的对达尔文进化论和政治讽刺的长篇大论,仿佛金斯利已经忘记他的目标读者是谁。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早期写作儿童文学的作家还没有树立完全彻底的“儿童本位意识”,因此,在创作中难免夹杂着许多非儿童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在于《水孩子》的作者金斯利把教孩子过有道德的生活视为己任,这说明他是一位在儿童文学创作严格秉持“寓教于乐”原则的作家。

这样有趣且精彩的评论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探究作者提到的那些书。而图书馆中更多的书,也在静静地等待着读者的光临,期待着读者与它们相遇,展开一段充满温暖与愉悦的阅读之旅。

《秘密图书馆》读后感3

阅读的历史由来已久。书籍的起源就像语言本身的起源一样难以确定。原始意义的阅读,源于对记忆之物和图像的解码。比如,穴居人用矿物石作岩画,或在龟甲兽骨上刻字,或用结绳的方式记录月亮周期。不过,阅读有意识地成为公众要求,显然没那么早。

在《秘密图书馆:一部另类文明史》里,英国历史学者奥利弗·特尔从古希腊世界开始考察阅读史,很有道理。因为正是在那时,书籍才真正被发明出来。发达繁盛的文明,推动了图书的需求。诗歌、历史、数学、戏剧等纷纷以书写的形式留存。古罗马人之所以写作,主要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图书成为宴饮日里受欢迎的结盟礼物。古风时期之后,希腊人和罗马人手捧从埃及引进的莎草纸撰写的书卷,图书慢慢走过时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亚历山大图书馆

《秘密图书馆》从古典世界开始,一路沿着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浪漫主义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然后讲讲美国、欧陆,直至现代世界,这样的结构配置和通常的阅读史书籍并无太大区别。然而,本书之特别就在于,主线虽然如此安排,作者却并不“老实”,他像一只好奇的喵,伸出爪子挠来挠去,扯出了各种线头。每一个小小的线头,牵出一些小小的趣闻,通往奇怪的方向。

历史学家埃里克·夸克尔在中世纪书籍的封面里发现了“隐藏图书馆”

比如,说到荷马,自然会想到《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作者却大谈一首名为《马吉特斯》的喜剧诗,据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把它归为荷马的作品。这是一首什么诗呢?它也被叫做《蛙鼠大战》,两种动物的争斗被解读为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那场大战。

还比如,英王理查二世,十岁继位,这个倒霉的人儿成了莎翁剧中人。可是,本书作者关心什么呢?作者说,我要感谢理查二世,用英语写成的第一本食谱是为他编制的,名叫《烹调方法》。其中包含了三种意大利面的最初的英文食谱:意大利饺、千层面和奶酪通心面,这还是第一本提到橄榄油的英文书,并且列出了早期的沙拉配方。

再比如,讲到爱伦·坡,要么就是说他的侦探小说,要么说坡的诗歌也很有魅力。可是,坡一生之中最流行的畅销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歌,而是一部叫做《贝壳学家的第一本书》的科普读物,况且,这部作品还被坡的传记作家认为太过平庸而弃置不提。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7.6(意)翁贝托·艾柯 / 2014 / 译林出版社

作者的偏好真小众啊。以上这些例子,书中到处皆是,一些论调或者所说的“第一”,可信可不信,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权且当故事来听吧。作者仿佛一位“文学考古”人,从不知哪些角落抖搂抖搂,拎出了一堆结满蜘蛛网的古旧书籍,搭建而成的这座秘密图书馆,装满了无用的知识、古怪的念头、淹没的传说、被遗忘的作家和匪夷所思的逸闻。

这种情形让我联想到翁贝托·艾柯。这是相当“艾柯”的口味。艾柯曾经阐述“爱书狂”的各种表现,其中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有古癖,专好冷门。艾柯还说,没有什么比罗列清单更能引发读者共鸣。世人总喜欢列清单,《秘密图书馆》亦不妨视为一份小众冷门古旧书的清单,这样的一份单子自有它的一种乐趣。艾柯还说过,在书籍要传播给我们的指定记忆之上,附加了它自身渗透的“物理记忆”,书籍自身故事的芬芳。

今天的一个问题,大家似乎都想从“读书”里获得“有用”,而丢失了一种单纯的兴味。图书史呈现载体的变化,在互联时代,书籍似乎面临穷途蹇运。其实,不必忙着为图书撰写讣告,“别想摆脱书”,书籍可以死,书仍永生。拥有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欢书的心情。

《秘密图书馆》读后感4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讨论,有读者发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引用方面的一些讹误。这个问题本身其实不难解释。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王国维在写作时引用诗文,往往凭记忆而就,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另一方面,这种“诗书满腹”的状态,在往日是身为文人的基本功,时至今日却越发稀见了——对于一般的“文人”而言,即便日常需要以写作为业,所用到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越发丰富的实体文本和网络搜索实现更加精确的利用。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种素材的“信手拈来”,却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的思维越发趋近于一种“索引”,只需要知道信息的大概位置,然后通过搜索便可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久而久之,这种索引性的思维方式,会不会让我们距离真实的信息越来越远,最终变成无用且危险的“空中楼阁”呢?

谈论信息传播与文明之间交互关系的作品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大抵上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入口:“信息爆炸”我们已然习以为常,眼看着就要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将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得以生成和传递。但在这种“智能化”达到极致的同时,人类又不面对文明的未来产生忧思。不过,作为一部通俗的“另类文明史”,《秘密图书馆》虽是围绕“媒介”与“文明”来展开,笔触却轻松许多。

作者选用了人类历史上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信息媒介——书籍,来串联起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作为一部“文明史”,本书的另一个特色,便是篇幅短小,选材以点带面,很符合时下流行的“极简风”。本书作者、英国多所大学的年轻讲师奥利弗·特尔选择了构成人类文明史的浩渺书海中最具代表性的与趣味性的内容,串联起一段由诸多知名及无名经典写就的人类文明史。读罢本书,或许会让读者有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愉悦和自在。

《秘密图书馆》读后感5

今天的我们很喜欢谈论“经典”这个概念,但一直以来,对于“经典”本身的定义,人们始终是众说纷纭的。譬如哈罗德·布鲁姆就曾在他专门用以定义经典的作品《西方正典》中提出,“经典的真正问题,在于那些渴望读书者在世纪之末想看什么书……读书必有取舍,因为实际上一个人没有足够时间读尽一切。”这个问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同样也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经典问题被简化为个人的取舍选择问题,它便不再会是一个可以给出确切答案的公共论题。正像是本书作者在开篇便曾提到的一个段子,说有人问英国作家切斯特顿,倘若独自一人置身荒岛,你希望自己身边带着什么书。

一向机智过人的切斯特顿答道:“《实用造船指南》。”看来即便是大作家,也不觉得“毕生之书”能够比求生本身更重要。

尽管众说纷纭,但对于“经典”,我们至少可以有一个共识,即它想必是那些我们都曾有所耳闻的书——也更可能是大家都曾耳闻,却不曾“见面”的书。我们不曾与它们“见面”,似乎是因其卓越的经典性而望而却步,但实际上,经典的另一个层面,终究是实用——它必然是曾对人类、对时代起到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倘若真正“大而无当”,那么也就没有流传的必要。

在《秘密图书馆》中,针对人们百闻却不曾见面的经典,作者提出了两个有趣例证,一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另一本则是但丁的《神曲》。尽管现在的人们往往对它们望而却步,但这两部实际上都是实用的,甚至是颇有趣味的作品。比如《几何原本》,它曾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在9世纪时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激发了中东地区接下来几个世纪许多数学发现。而另一方面,《几何原本》的趣味性也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相传意大利数学家托里拆利有一次发高烧卧床不起,读《几何原本》第五卷“比例”时竟读得激动万分,一跃而起,病也好了大半——传说归传说,《几何原本》可能替代不了感冒药的功效,但它完美的逻辑结构与数学魅力,还是足以令人心旷神怡。

相比于令人心旷神怡的《几何原本》,《神曲》这本经典著作,大概就不那么让人愉快了。作为一部长诗,《神曲》的神学主题在今日已被大大削弱,作为中文读者的我们大概也很难欣赏到它的诗歌魅力(在国内通行的译本中,田德望和王维克两位先生均以散文体译出,朱维基先生的译本虽为诗体,但也难符原作神韵),但其内容本身的直白,甚至有些“粗俗”,却不难在今日为我们所理解,甚至是“欣赏”。譬如但丁曾有两次写到“屁声大震”,地狱更是肮脏不堪,被腹泻物覆盖。但这样的描写并不是为了取乐,而是针砭时弊的——至于今天的我们,倘若有机会(以及勇气)再读这部作品,大概也可以揭开这部经典玄而又玄的面纱,体味到但丁的真性情吧。

除了这些出人意料有趣的经典作品,《秘密图书馆》还提到了一些“无名经典”。这个概念本身乍看起来有些矛盾——倘若无名,便是不再流传,那么又何来“经典”之意呢?但实际上,有些作品也实打实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后来却阴差阳错地隐于时代长河之中,例如英王理查二世曾命一位匿名作者编纂了《烹调方法》一书。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菜谱,其中的菜式甚至十分丰富,并且产生了一个持久深远的影响——其中有“cury”一词,本是指一种用辣酱进行的烹调,后来随着在远东旅行的英国商人来到了亚洲,最终融合成了南亚的代表菜式“咖喱”。尽管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但这种深藏于语言中的微妙,也时常佐证着流变中的文化,何以铸就文明。


《秘密图书馆》读后感2020年精选文章相关文章:

2020年精选文章飘读后感10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达尔文》读后感2020精选文章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青鸟读后感 - 5068儿童网

石头汤读后感2020精选文章6篇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庄子》读后感1200字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读鲁迅作品有感5篇 - 5068儿童网

2020年精选文章《呐喊》读后感5篇 - 5068儿童网

2020学生读后感优秀文章 - 5068儿童网

《青年的选择》读后感2020精选文章 - 5068儿童网

《这里》读后感5篇精彩文章高中生2020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2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