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500字5篇2020最新

钰媚 1162分享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意识流作品。这本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从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筹备自己的晚宴开始,到晚宴结束为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1500字1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的代表作之一,伍尔夫本人是一个技巧卓越的女性作家。她本人在日记里明确阐释过《达洛维夫人》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它所存在的社会意义,着重描写了几种对立面的存在,比如生与死,理智与疯狂,以及当今的社会制度以及相对应的各阶层的人民生活的反差。全书的情节只是写了1919年夏季的一天,达洛维夫人从清晨出门为晚上的宴会买花到深夜晚宴散席结束这一天的活动,整本书的情节跌宕起伏,对比鲜明,显现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高超的写作技巧,真正的突出了她是一个富有独创性,悟性灵敏且有真知灼见的文学批评家。尽管全文中仍是会存在一些作者身为女性所带有的女性视角的偏见,但是瑕不掩瑜,整部小说透露出来的情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寻的。

《达洛维夫人》的主人公是克拉丽莎,一个生存在以父权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维多利亚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女性被给予的社会角色很局限并且死板。而克拉丽莎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且从小被自己的代表父权的父亲和姑妈牢牢控制住,不光是身体上的自由,包括思想上的自由,都被她自己的父亲以及姑妈控制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克拉丽莎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慢慢地长大成人,结婚生女,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达洛维夫人,失去了自己曾经的姓名,克拉丽莎这个名字只是短暂的存在于她的青春期。整部小说的选材很特别,不是描写了克拉丽莎的一生,仅仅只是写了身为达洛维夫人的克拉丽莎在一天内为了自己作为国会议员的丈夫能够在官场上能够结交到更好更多的朋友,而在家准备晚宴,为这个晚宴筹划以及添置相应的物品所做的一天的活动,期间有穿插描写了青年时期的还是克拉丽莎时的少女情怀以及她的初恋情人彼得,以及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所在,包括她少女时代心中的同性偶像萨拉对于这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的抗争,以及她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对于这个时代对于女性的不公的抵抗,在描写这些抵抗的同时,突出描写了对于达洛维夫人对于这个社会的反抗和妥协,最后是年轻人赛普蒂默斯死亡的消息带给克拉丽莎一股力量,使她有勇气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让她意识到了自我的毁灭,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过往。明白了赛普蒂默斯选择死亡的意义,让自己获得了重生,用完整独立存在的自我重新回到了晚宴上。主动做出抵抗,完成内心的自我超越。

纵观整部小说,是有一个代表意向的,那就是达洛维先生,为了能够不打扰自己生病的妻子养病,而另外打扫出了一兼阁楼给自己的夫人使用,在这间阁楼里,达洛维夫人能够短暂的体会到一个人的自由的感觉,但是归根到底,这间阁楼在本质上也不是达洛维夫人所有的,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丈夫给她的,她只有使用权。整个阁楼也是个封建制度的象征,女主人公,达洛维夫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小小的阁楼里获得了她最后的思想上的解放,整个阁楼在小说里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达洛维夫人在小说中有过接触的三类男性,一个是她的父亲,一位是她的初恋彼得,一位是她的丈夫达洛维先生,这三位男性对于达洛维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她的父亲对她的是封建的压迫,她的初恋男友和她的思维以及想法是不一样的,彼得不能理解克拉丽莎的追求和想法,在他的想法里,克拉丽莎的追求是对于女性的解放,是对于自由的追求,而对此彼得则表示不理解以及表现出自己的不屑,最终与克拉丽莎不欢而散,最后是克拉丽莎变为达洛维夫人以后的自己的丈夫达洛维先生,这样一位国会议员,他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政治生涯,对于自己的妻子家庭并不是很关心,而更多地是达洛维夫人只是他社交的一种方式,而那个时候的达洛维夫人,给自己的标签也是家庭妇女以及母亲,她努力地做好这两个标签,能给她带来骄傲的是她所操办的宴会,给她的丈夫带了来脸上的面上,当她和市长一起出席的时候,她脸上的笑才是发自内心的,她觉得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身为妻子应该尽的义务,她做到了。

在这样的生活里,她不是没有想过挣扎,不是没有怀恋过她年轻时候的理想,但是生活让她的挣扎显得那样的无力,特别是她年轻时候的同性偶像萨拉,一个敢于用裸奔来证明自己对自己对自由的渴望的女性,在长大以后对于自己的婚姻的妥协身为人妻人母以后,对于这个社会的妥协,让克拉丽莎更觉得迷茫,觉得自己所追求的没有意义,也没有所谓的目标,所以对于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世俗的反抗她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但是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会一直是这样的做法。

而真正让达洛维反省的是年轻人赛普蒂默斯死亡的消息,塞普蒂默斯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放自己,解放自己在医生那里所受的压迫,正是这样的一个消息,给正在主持晚会的达洛维夫人一股强有力的刺激,让她回想到了自己年轻是的一切,自己所追求的一切。

所以在得知这样的消息以后,她选择回到了自己的阁楼,反思了自己的一切的经历,在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以及自我反省以后,她实现了自己的思想上的突破,让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突破,自我意识的觉醒,找到了自己丢失的理想和追去。

而小说的结尾也很是耐人回味的,总的来说,《达洛维夫人》是一本值得我们去仔细研读的小说。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1500字2

就塑造角色的方式而言,《达洛维夫人》与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书相比,都大相径庭。

在塑造每个角色时,伍尔夫都长驱直入,抵达人物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思维之中,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待社会和生活,她也借女主角克拉丽莎最怀念最爱的两个人物表达了写作的原因:“除了思维,我们身外别无他物”“惟有内心的感觉,才值得谈”。

整本书是围绕克拉丽莎展开的。

她是上流社会的议员夫人,过着舒适却空虚的生活,心中始终饱含对青春时光的怀念。我在另一篇读书笔记中写过她给我带来的感触,但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样深刻值得谈论。

塞普蒂默斯是一个看似和克拉丽莎毫无关联的人物,在书中他们只有两次直接交集:第一次,克拉丽莎上街买花,看到一辆汽车的车胎爆炸,塞普蒂默斯也见证了这一幕;第二次,便是克拉丽莎在宴会上听到他自杀的消息。

他上过前线,失去了自己的好友埃文斯。因为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失去了感觉的能力。他对周围一切都近乎麻木不仁,却常常为身边的自然之美感动(“美就是真理,到处都洋溢着美”);他常常听见自己死去的战友埃文斯呼唤自己,听见小鸟用希腊语唱歌。

他的生活或许绝望,但至少,他是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静谧的。刺激他最终走向自戕的,是他的医生霍姆斯和威廉爵士。威廉爵士崇拜平稳,“由于他崇拜平稳,威廉爵士不仅自己功成名就,也使英国日益昌盛。正是像他这类的人在英国隔离疯子,禁止生育,惩罚绝望情绪,使不稳健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也接受他的平稳感”。他享有上层阶级的特权,面对那些生活中缺乏希望和恩惠的人,他只会冷漠地认为他们缺乏“平稳感”;霍姆斯亦是如此。在塞普蒂默斯眼里,霍姆斯代表一种可怕的力量,他称之为人性。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评论:不要说杀人者是恶魔,这种说法抹杀了人性之恶。这种残忍使塞普蒂默斯感到绝望,当他看到霍姆斯走近自己,他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跳出了窗户,可仅仅在他跳窗的上一秒,他还想着“活着多好,阳光多温暖”。

在这个人物身上,伍尔夫倾注了她对当时不平等阶级的控诉和对底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但从精神层面上,塞普蒂默斯更是她本人抑郁面的投影: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溃之后,伍尔夫最终也选择了自我了结。

因此,这本书也蕴含了伍尔夫对生死的思考。当克拉丽莎走在自己热爱的伦敦街头,她心里却在想:她必然会永远离开人世,是否会觉得遗憾?没了她,人间一切必将继续下去,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想到一死便可了结?当她在自己的宴会上听说塞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她为他感到高兴,因为面对残酷的人生,她逃避了,而那青年是带着宝贵的本心纵身一跃的。她活着,却眼睁睁看着男男女女接连沉沦,看着自己的本心被日复一日空洞虚伪的生活湮没,这是她的灾难。对她这样一个曾经充满激情、现在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的人而言,看着自己逐渐迷失和沉沦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为什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却会自杀?这本书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正因为热爱生活,才不忍继续因现实的痛苦而煎熬。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幸福的当下死去,这种幸福便成为了永恒。“如果能在此刻死去,那将是莫大的幸福。”

但生命岂是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呢?书中还提到:父母赋予生命,要尽天年、宁静地走完生命之路,但却感到强烈地无能为力。活着不易,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岂能随手抛弃?何况一个人死后,哀悼的都是逝者生前所爱之人,既然一条生命的消逝给别人带来痛苦,一个人的生命又怎能完全属于自己呢?

除了对主要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写,伍尔夫对许多只出现了一次的人物也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一处,只有短短三五行。

故事依然从上街买花的克拉丽莎开始,在某个时刻她望见伦敦上空盘旋的飞机,紧接着我们就跟随飞机的航线将视角转换到了格林威治。本特利先生在格林威治修草坪,当他看到飞机向远处飞去时,他想:那是理想,是凝聚点,象征人的灵魂;它也象征人决心通过思维、爱因斯坦、数学和孟德尔学说去挣脱躯壳,离开住宅而远走高飞。这样一个简单的心理刻画之后,这个人物就再也没出现过了。但这一个句子,就足以表现出平凡的人对理想和远方的向望。像这样的文段数不胜数,我相信它们都寄托了伍尔夫本人的思想和她对人们的同情。

还有一段我也十分喜欢:一位老太太感叹自己为生活牺牲了玫瑰花,在心里默默祈求一位路过的、站在风信子边的年轻姑娘给予她怜悯。

伍尔夫本人在日记中描述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要表达的观点多极了,可谓文思泉涌……”初读,这本书便给我带来了无限启发,这篇读后感只是浅略地记录了一些最深刻的印象,读书过程中还有许多转瞬即逝的念头,也还有许多读不明白的语段,因此,这一定会是一本值得我反复品读的作品。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1500字3

这部电影以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杀开幕。

紧接着是在不同时空下,三个不同女人的画面来回穿插,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伦敦郊区构思小说,劳拉夫人在洛杉矶的家中阅读伍尔夫的小说,纽约市的女编辑克拉丽莎正要出门买花。

把这三个女人串联在一起的是伍尔夫本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她的一本书——《达洛维夫人》。

布朗夫人被伍尔夫所改变,使得她从索然无味的生活中逃离出去,留下了狂躁抑郁的天才儿子理查德,而克拉丽莎满怀爱心地呵护着他,她觉得只有和理查德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活着。

然后,理查德却对克拉丽莎说,我活着只是为了满足你,我死了,你会愤怒吗?克拉丽莎说,这就是人生,我们应该为彼此而活下去。理查德说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我死了你就得面临自己的人生。理查德真的在克拉丽莎面前从窗口完成自由落体运动,终于得到解脱。

女编辑克拉丽莎有一个同居女友,以及一个没见过父亲的女儿,还兴师动众地为理查德操办聚会,这说明克拉丽莎是一个热爱生活,乐意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的女人,布朗夫人认为克拉莉莎很幸运。

对布朗夫人来说,每天过貌似正常的生活,会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内心惶恐不安。这个女人认为拥有当下的家庭生活只是在奴役自我,唯有失去才是自由之路。她必须抛弃老公和两个孩子,舍弃富足的主妇生涯,远走他乡。

布朗夫人说,回首过去,如果我说我后悔,那么我会轻松一些。但是后悔有什么意义呢?当你已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这种说辞在旁人看来,也许觉得她有病,被魔鬼附体,亦或是被人下了蛊,灵魂被某种意念攫住了。

这让我想起了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一个年过四十岁的证券经纪人,不惜抛妻弃子,摒弃在外人看来幸福优渥的美好生活,突然想去学绘画。他声称,他必须得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至于游泳的姿势是否优雅,倒是其次。

这类人在世俗意义上来讲,很不正常,极其不负责任。可是,我不得不说,他们的确开拓了别样的人生。

这又牵扯出另一个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许是无意义的,是虚无的。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不过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也就是说,所谓的意义全凭自我意淫,发挥想象当然不是漫无边际,你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你得遵循前人虚构的故事。在大多数人都这么做的情况下,你也这么做,从而获取安全感,一旦你不按照游戏规则出牌,必将会被众人驱逐出局,并由此付出沉重代价。

布朗夫人值得被世人唾骂,他的儿子理查德一辈子不原谅她,并在小说中将她写死了。电影中的小男孩趴在窗边撕心裂肺地喊妈妈的镜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什么会有如此狠心的妈妈?可是,她究竟有没有权利抛弃家庭,离群索居呢?在伦理上来讲,她不应该这样做。可是她不这么样做,她自己会死。当她面对死亡,只有逃离,才能活下来。

布朗夫人和伍尔夫,其本质是同一种人,她们敏感、抑郁、神经质,她们都是那种每天面对琐碎的日常生活,内心深处没有一刻停止挣扎的女人,她们的巨大痛苦,也许正好包裹在“一切都好”之中,只是痛苦的程度有所不同。

伍尔夫对丈夫说,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挣扎!只有我知道,只有我才了解我的状况。我也希望我在这种环境很快乐,但是要我选择留下来或者死亡,我选择死亡。

电影结尾照应开头,弗吉尼亚·伍尔夫走向幽深的水中。给丈夫留下遗言:你要把人生看透彻,一定要真实地面对人生,了解人生的本质。当你真正了解人生,就能真正地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记住我们在一起的这些年,永远不要遗忘,永远记得我们的爱,永志不忘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1500字4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意识流作品。这本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从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筹备自己的晚宴开始,到晚宴结束为止。

就塑造角色的方式而言,《达洛维夫人》与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书相比,都大相径庭。

在塑造每个角色时,伍尔夫都长驱直入,抵达人物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思维之中,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待社会和生活,她也借女主角克拉丽莎最怀念最爱的两个人物表达了写作的原因:“除了思维,我们身外别无他物”“惟有内心的感觉,才值得谈”。

整本书是围绕克拉丽莎展开的。

她是上流社会的议员夫人,过着舒适却空虚的生活,心中始终饱含对青春时光的怀念。我在另一篇读书笔记中写过她给我带来的感触,但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样深刻值得谈论。

塞普蒂默斯是一个看似和克拉丽莎毫无关联的人物,在书中他们只有两次直接交集:第一次,克拉丽莎上街买花,看到一辆汽车的车胎爆炸,塞普蒂默斯也见证了这一幕;第二次,便是克拉丽莎在宴会上听到他自杀的消息。

他上过前线,失去了自己的好友埃文斯。因为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失去了感觉的能力。他对周围一切都近乎麻木不仁,却常常为身边的自然之美感动(“美就是真理,到处都洋溢着美”);他常常听见自己死去的战友埃文斯呼唤自己,听见小鸟用希腊语唱歌。

他的生活或许绝望,但至少,他是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静谧的。刺激他最终走向自戕的,是他的医生霍姆斯和威廉爵士。威廉爵士崇拜平稳,“由于他崇拜平稳,威廉爵士不仅自己功成名就,也使英国日益昌盛。正是像他这类的人在英国隔离疯子,禁止生育,惩罚绝望情绪,使不稳健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也接受他的平稳感”。他享有上层阶级的特权,面对那些生活中缺乏希望和恩惠的人,他只会冷漠地认为他们缺乏“平稳感”;霍姆斯亦是如此。在塞普蒂默斯眼里,霍姆斯代表一种可怕的力量,他称之为人性。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评论:不要说杀人者是恶魔,这种说法抹杀了人性之恶。这种残忍使塞普蒂默斯感到绝望,当他看到霍姆斯走近自己,他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跳出了窗户,可仅仅在他跳窗的上一秒,他还想着“活着多好,阳光多温暖”。

在这个人物身上,伍尔夫倾注了她对当时不平等阶级的控诉和对底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但从精神层面上,塞普蒂默斯更是她本人抑郁面的投影: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溃之后,伍尔夫最终也选择了自我了结。

因此,这本书也蕴含了伍尔夫对生死的思考。当克拉丽莎走在自己热爱的伦敦街头,她心里却在想:她必然会永远离开人世,是否会觉得遗憾?没了她,人间一切必将继续下去,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想到一死便可了结?当她在自己的宴会上听说塞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她为他感到高兴,因为面对残酷的人生,她逃避了,而那青年是带着宝贵的本心纵身一跃的。她活着,却眼睁睁看着男男女女接连沉沦,看着自己的本心被日复一日空洞虚伪的生活湮没,这是她的灾难。对她这样一个曾经充满激情、现在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的人而言,看着自己逐渐迷失和沉沦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为什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却会自杀?这本书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正因为热爱生活,才不忍继续因现实的痛苦而煎熬。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幸福的当下死去,这种幸福便成为了永恒。“如果能在此刻死去,那将是莫大的幸福。”

但生命岂是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呢?书中还提到:父母赋予生命,要尽天年、宁静地走完生命之路,但却感到强烈地无能为力。活着不易,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岂能随手抛弃?何况一个人死后,哀悼的都是逝者生前所爱之人,既然一条生命的消逝给别人带来痛苦,一个人的生命又怎能完全属于自己呢?

除了对主要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写,伍尔夫对许多只出现了一次的人物也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一处,只有短短三五行。

故事依然从上街买花的克拉丽莎开始,在某个时刻她望见伦敦上空盘旋的飞机,紧接着我们就跟随飞机的航线将视角转换到了格林威治。本特利先生在格林威治修草坪,当他看到飞机向远处飞去时,他想:那是理想,是凝聚点,象征人的灵魂;它也象征人决心通过思维、爱因斯坦、数学和孟德尔学说去挣脱躯壳,离开住宅而远走高飞。这样一个简单的心理刻画之后,这个人物就再也没出现过了。但这一个句子,就足以表现出平凡的人对理想和远方的向望。像这样的文段数不胜数,我相信它们都寄托了伍尔夫本人的思想和她对人们的同情。

还有一段我也十分喜欢:一位老太太感叹自己为生活牺牲了玫瑰花,在心里默默祈求一位路过的、站在风信子边的年轻姑娘给予她怜悯。

伍尔夫本人在日记中描述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要表达的观点多极了,可谓文思泉涌……”初读,这本书便给我带来了无限启发,这篇读后感只是浅略地记录了一些最深刻的印象,读书过程中还有许多转瞬即逝的念头,也还有许多读不明白的语段,因此,这一定会是一本值得我反复品读的作品。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1500字5

她像一片薄雾,散布在最熟悉的人们中间,他们把她高高举起,宛如树木托起云雾一般。 玫瑰花儿,多么清新,恰似刚在洗衣房里熨洗干净、整齐地放在柳条盘中的花边亚麻织物。

此时,整个身心有一种恬静之感,使她觉得安详、满足。正如夏日的波浪汇合,失却平衡,四处流散;汇合,流散;整个世界似乎愈来愈深沉地说:“如此而已,”直到那躺在海边沙滩阳光下的人在内心也说:如此而已。再也不要怕,心灵在说。他沉湎在悲哀的情思里,那痛苦犹如从平台上望去的月亮冉冉上升,沐浴在暮色中,显出一种苍白的美。她瞅着彼得·沃尔什,她的眼光掠过整个那段时间和那种情感,疑惑地落到他身上,又泪盈盈地逗留在他身上;而后向上飘去,仿佛小鸟在枝头触一下便往高处飞去。

这一股积聚的力量此刻横冲直撞,叫他感到惊喜交集,仿佛被一些他看不见的人们抬上了肩,在半空中疾驰,在这股力量的激励下,他把手举到额前。 唯有僵硬的习俗的枯骨支撑着人体的骨架,里面却空空如也,彼得·沃尔什喃喃自语;他感到身体被掏空,内部什么也没有。 对过去的某种忧伤,对现在的某种关注,使她把个性隐藏。

他的脑海里闪过颤动的树枝、孩子们的话声、零乱的脚步声,以及过往的行人、车辆或高或低的轰鸣,仿佛有一把大刷子,把这一切都平稳地扫入他的脑海。他越来越沉下,沉下,终于深深地陷入羽毛般柔软的梦乡中。 那便是她的可恶之处——这种冷漠、这种无动于衷,深深埋藏在她的心底; 在她对待达洛卫的态度中有一种——他不知该怎么表达——有一种轻松自如的神情,一种带有母性的温柔的情愫。尽管她的才智超出达洛卫两倍,她却不得不用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是婚姻的悲剧之一。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由于嫉妒,这种心理比人类任何一种情感都持久。

凡是人都有一种尊严,都有独处的生活,即便夫妻之间也不容干扰;必须尊重这种权利,克拉丽莎思忖着,一面望着他开门;自己不愿丧失独处的权利,也不能强求丈夫放弃它,否则就会失去自主和自尊——这毕竟是无价之宝哩。

旷野里的小鹿、林中空地的月光。不过他待她始终是温存的。 他俩的理论是要阐述那失望之感——不了解人,也不被人了解。人们怎能相互了解呢?你同某人每天见面,然后分离半年,甚至几年。 她感到自己与万物为一。

他兀自冥想:这就是我们的灵魂,自我意识,仿佛海底之鱼,在莫可名状的生物中间游弋,在树干一般硕大的海藻之间蠕动,在阳光闪烁的空间飘忽,尔后向下、向下,沉入阴暗的深处,冷漠,深邃,不可思议;蓦然,她窜出海面,在海风吹皱的波浪之上嬉戏;也就是说,灵魂迫切需要洗刷一下,擦一番,刮一阵,使精神振奋——通过聊天。

如今过了五十岁,却开始闪现出一种柔和的光泽,由于长年累月地克己、无为而卓然净化了;可是,这纯净之光总是变得黯淡,因为她过于斯文,令人不快,并且极其胆怯,终日惴惴不安;

奇怪,不可思议,她从未像当年那样幸福。那时,任何事都不嫌太慢,因为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她兀自寻思:往日,在布尔顿,当她摆正椅子,在书架上理书的时候,感到无比的乐趣,洋溢着青春的欢悦,沉醉于生命的流程中,从旭日东升到暮霭弥漫,都异常欣喜地感到生命的搏动。想当年,在布尔顿的日子里,好多次,别人都在谈话之时,她却独自去仰望苍穹;或在进餐时,从人们并肩而坐露出的空隙间,瞥见一线蓝天;以后在伦敦,深夜无眠之际,她便去眺望天宇。她对他怀着真心的情谊,因为他与自己的青春是连结在一起的;一个人年轻时太容易激动,所以不能看透人们。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500字5篇2020最新相关文章:

2020最新银河帝国读后感1500字5篇精彩作文 - 5068儿童网

2020名人传读后感15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2020精彩文章《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500字 - 5068儿童网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关于名人传读后感15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小妇人》读后感15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5068儿童网

苏轼传读后感15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小妇人》1500字读后感作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庄子》的读后感15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21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