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读后感1000字5篇高中生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其创立的心学不仅影响着后代儒学的发展,还影响着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的思想教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阳明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王阳明传》读后感1
王阳明如果只是个书生,官僚,或者只是个武将,就不会那么知名,影响深远,也就不太可能会有这本传记,当然更不会有这篇书评。另外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将,本书的作者周月亮先生喜欢打比方,也算是传统诗意的延续,比如书的一开头,他就把传主比成一只缀着驼铃的鞋。鞋上插着生命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型结构。他的“致良知”功夫就是要把人“十字打开”,拉成与大地垂直,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之前看过一些有关王阳明的传记,有些很短很粗糙,有些则干脆就是在讲故事,这么一来很容易就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写成了神仙。而这本《王阳明传》不存在这个问题,整个结构是夹叙夹议,并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这是一份以王阳明为主题,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讲稿集。
王阳明亲佛近道学养生,他把儒,墨,释,道的精华一体化为心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中波折不断,不过归根结底他有个最大的特质,是个病人。五岁后才开始说话,读书时也“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后来用练习书法的经验阐明格物致知的原理。接下来就是像朱熹一样格竹子,不过他没有格出什么大道理来,却得了肺病,又病倒了。但另一方面他却又是个有侠客梦的人,13岁时他就在京城四处逡巡,想了解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实战情景。他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是由这种侠儒的气质而生,不单是唇舌之论。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癖好是讲学,不管有多落魄,多苦难,甚至有点“对牛弹琴”时,他都无法放下这个癖好。比如他在虎溪山上就讲静会,让人收放心。但他的静坐和禅坐有不同,禅法的静法追求入定,而王阳明则认为人不可能无念,他只追求正念,不求神通,息息去私意,存天理,这样独树一帜的想法和理论,在心学中自然不胜枚举。
虽然很容易发现作者对于王阳明的浓重感情,据说为此书披阅十载,不过也不完全是以一种粉丝,迷弟的心态来写此书,不以尊者讳。比如说到王阳明曾将朱熹的很多主张言论,分为中期未定和晚期定论,用朱熹自己的话来针对朱老夫子自己,但具体这么做却是以偏概全,只是为了阐明王阳明自己的主张。作者显然不是很认同这种做法。
而在传记的收尾处,作者这样描述王阳明的一生,是“不见容于世又在俗世获得成功的一生,是官到封伯封侯却又负屈抱冤的一生,名满天下毁亦随之,他的性格也是飞扬与谦抑兼具,无日不忧亦无日不乐,一股豪气一派静气。”……“他是一个从那边过来的人,一个战胜了时间的人,一个把本能变成良能的人,一个把杀人的工作变成普度众生的人,一个让凡信他者皆能精神加速的人”。
《王阳明传》读后感2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
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1917年,24岁的毛泽东,读罢王阳明的心学后,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下笔一挥而就《心之力》,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惊叹其文之气概,在满分100之上另加了5分。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突有所悟,虎躯一震,遂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王阳明在日本倍受推崇,我们所熟悉的稻盛哲学更是源于阳明心学,可就是这个根在中国的宝物,在我们国内知名度与历史贡献严重不符,皆因为与主流的唯物主义相悖,在学校教育中,被当做唯心的反面教材。尽管王阳明对于我们十分重要,但一般人似乎并不在意。贵州龙场阳明洞虽然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游人很少,很多贵阳人都没去过。龙场开悟”?什么开悟不开悟?与百姓没有关系。日本学者高度重视“龙场开悟”,矢崎胜彦曾五次来阳明洞。十六世纪王阳明学说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起了很大作用。王阳明促使日本人思想解放。
1908年,一位留学日本的浙江青年,目睹阳明心学在日本的盛行后,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这位浙江青年,就是蒋介石。
实际上,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学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震惊了世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一举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怀瑾先生说:“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
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对王阳明非常推崇,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他说:“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蒋经国学后亦佩服之,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
蒋介石和蒋经国用心学的道理治理台湾,几十年下来台湾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然而,由于教科书将王阳明归入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等原因,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长久以来不为大众所知,知名度远远小于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很多大学生甚至连王阳明是谁都不知道,而知道王阳明的人也仅仅是一知半解,完全不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和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基础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对于其他学术无论是佛道儒三教、三纲领八条目、还是程朱理学的论断都源于此,由于看问题视角的不同,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军事、政治的应用,更体现心学的炉火纯青。王阳明的焦点学说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焦点概念,王阳明有良多哲学命题,好比说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晚年他首要是讲“致良知”,致良知是他平定宁王宸濠之后提出的一个焦点概念。“良知”来历于《孟子》,“致”来历于《大学》的“致知”。“良心”和“良知”有何分歧?我认为良知也就是良心,不外良知加倍正视良心的自发。你心里不忘本,有时候你可能不自发,可是良知着重的是这个“知”,着重强调良心是一种精明的、醒觉的状况。这个良心为主体所知,是一种自动的、精明的状况,所以叫“良知”。
王阳明除了是个学问家以外,仍是个实践家。在他这里,准确不准确必然要用本身的心去察看判定,不克不及盲目地必定或者迷信外在的工具。自从他确立了心学的立场今后,他就在心学的根本上不竭地扩大,跟着实践的进展,王阳明的思惟也在不竭地扩展。阳明有句话:“某于此良知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意思是我的学问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颠末了良多存亡奋斗、人命交关的艰难的情况和邪恶的势力,不是那么平展过来的。王阳明晚年的“致良知”有一个很是精到的意思,即这两个标的目的是互相补益的。
从内到外的标的目的,是从孟子出发,再加上龙场悟道确立的心学立场,认为每一小我生成都有良知,干事的时辰要把本身的良知推至到外面去,就是在做每一件工作的时辰,要让良知做主,即确定它的标的目的,不克不及做坏事。另一点就是从外到内,当你把你的良知推至出去做具体事的时辰,会获得具体事物的常识。
知行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争了几千年,吵了几千年,至今尚无定论。简单的说:知,就是理论;行,就是实践。国父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也有人认为,知易行难。
而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是明朝的一代圣贤王阳明。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现代人评价王阳明是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这四家他都当之无愧。古人评价王阳明是一位“三不朽”的人,所谓三不朽,就是指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都达到圆满。中国历史很悠久、很灿烂,中国的历史人物也很多,各有特色。但是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没有几个。
在立功方面,王阳明不但剿灭了危害社会上百年的江西广东等地的匪患,而且率领一群不到3万的乌合之众,平定宁王朱宸濠10万精兵。立德方面,他德行圆满,很多得道高僧、道士都被他折服,他的德行甚至也感化了他的敌人。立言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他的心说,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理念,漂洋过海,深刻的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方,是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的理论支持。
在我新中国的历史上,两次碰到这个知行问题,绕都绕不过去。第一次知行合一的结果是: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次大碰撞是“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结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从此邓公开始了他那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改革,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人生,原本就是一张张白纸组成的书卷,有心的人,用心书写,满卷花香,缤纷摇曳;无意的人,匆匆走过,一片荒凉,苍白寡淡。无论是繁华还是悲凉,欢乐还是忧愁,最终都会被历史的烟云遮盖,落满厚厚的灰尘,唯有那些如同星河般的人物,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泛黄的纸页中闪闪发光,千古流传。
《王阳明传》读后感3
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均获大成就的先德大儒; 他,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等三个方面的理论,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其思想的有机整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他,亦官亦儒亦将军,是个心灵大师、语言大师、艺术大师,从始至终都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他认为在有良知这一点上,人人平等、人皆可以成尧舜; 他,一生是不见容于世又在俗世获得成功的一生,是官到封伯封侯却又负屈抱冤的一生,名满天下毁亦随之,他的性格也是飞扬与谦抑兼具,无日不忧亦无日不乐,一股豪气一派静气; 他,英才天纵,跨行兼修儒、释、道、兵法、文学、书法、骑射等,实验着不同人生境界,可谓“蛟龙变化,不可训狎; ”
他,一生都得力于这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实验心性、跨界打通的心法,而且总是就根源性问题提问,永远突出简单要点,寻求最为究竟的答案。心学在制敌时是兵道,在克时是儒术,他后来成雄靠兵道,成圣靠儒术。 他,就是明代的王阳明。 他的心学,谈论的是“关注内心”“坚持自我”“至善圆满”“勇者无惧”“智者坦荡”“不忘敬畏”和“实践精神”,与国与企业与家与个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心学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直承“仁者与万物一体”论而来。以天下为己任,事事皆关我心,“我”是“主人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小我统一于大我的历史责任感,是儒学留给中国人的精神逻辑,其历史地位正是这一生产线上的一个新生代的“变压器。”
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是一个全方位覆盖的实用工具和思想武器,犹如一缕串起颗颗珍珠的红线,把碎片化的中国儒学思想汇集在一起,把一些腐朽和落后的思想甄别出来,让中国儒学重新回归“初心”,使圣人之学真正成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心学集大成的含义所在。
《 列子•说符篇 》说“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学习和研究王阳明心学,重点不是要重新给予它一个名分或社会地位,也不是拿它来撑门面,而是为了知道阳明心学的实际用途,并让它真正为社会的进步服务。 王阳明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叶以后广为流行,并传播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我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领会知行合一时代内涵并以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从2009年至今,习近平多次推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其中“知行合一”就提到了7次之多。2015年,他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2016年9月4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开幕上致辞:"面对当前挑战,二十国集团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当前,更要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既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传》读后感4
《王阳明传》是号称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的周月亮的一部全面介绍王阳明的作品。该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厚重,可能是由于制作精良,纸张优质,也有可能是王阳明的传记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厚实感,这本书明亮的色彩格调,一个双目炯炯有神,长冉飘飘的智者被衬映出神采飞扬。这本书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的,
本书的作者是周月亮,号称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非常喜欢历史,对历史颇有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喜爱文学,作品除了本书之外,还有《近世文学论稿》、《水浒兵法》、《历代大儒传》、《孔学儒术》、等。作者在研究生时代就开始研究王阳明,并且开始学习王阳明心学,上世纪就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王阳明传记。并且一直坚持研究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影响,曾出版《大儒王阳明》等多部具有重大反响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好评。在 三峡大讲堂,历史文化系列 ,开设王阳明及其心学专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是国内活学活用王阳明心学智慧的开拓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成为研究王阳明的鼻祖。
本书主要将王阳明从凡人到圣人并创立心学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揭开王阳明的诗文,并探寻其真实内心,解开了王阳明诸多不为人所知的生平细节和思想谜题。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了解这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伟大人物。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帮助,让中国可以矗立在世界之颠,是一种精神上的重要依托,他把这种思想文化,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变的更加强大。我们吸收了王阳明的心学精华变成我们的自身的精神动力,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品行道德都大有裨益。
本书的作者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博览群书,终于对于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有了深刻的理解,把它著成此书以飨读者,并成为国内关于王阳明作品中的的标杆。本书凝聚了作者数十载的心血,经过多次的修改,不仅取材国内,同时也借鉴外国关于王阳明的记载,因此本书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比其他版本更胜一筹。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同时不失品味,严谨的态度但是却给人轻松的感觉。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在当地都有深远的影响,可见王阳明的著作是多么有名气。王阳明的文章博大精深,行墨间有俊爽之气,给人极度洒脱之感。一生致力于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同时广收门徒,把自己的思想发扬传播,由于他的弟子众多,世称姚江学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王阳明传》是集中国王阳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数十载学术成果所成的著作,本书选材广泛,内容真实,深入浅出,带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王阳明,不仅是研究王阳明的优秀书籍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优秀著作。非常喜欢这本书。
《王阳明传》读后感5
王阳明一生经历过多场战争,剿灭地方叛乱、清扫山贼,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宁王之乱。他出奇制胜,战无不利,一生没有打过败仗,可谓是一流的军事家,这正是得益于他的 “心学” 管理智慧,企业文化即是“人心”的经营。"
心即理"启迪我们: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经营者要从内心深处感悟经营之道,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致良知”意味着将核心价值向外推广,这一思想对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当代日本人矢崎胜彦用阳明学发展起来的“将来世代国际财团”意在证明良知之道的大意义,现在的“互联网+”则更日新日日新地需要阳明学做意义支撑。 把阳明心学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当首推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所经营的企业。
二战以后,稻盛和夫运用王阳明心学成功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一家是日本京都陶瓷集团公司,另一家是日本第二电话电报公司(简称KDDI)。不仅如此,在2010年年初,他接手濒临倒闭的日航公司,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运用阳明心学实施了五项措施,才使日航得以起死回生。最让我有感触的一点,是他接手日航后,倡导用良知做好每天的工作。 很多企业,在追求管理技术方面,下诸多功夫,如目标管理、绩效薪酬管理、项目管理……,但汲汲于此,人心却很难像企业主向往的如同上了发条,饱满精神,上下同欲。 管理的秘意在于人心的激励。正如王阳明认识到的,“意”作为知行合一的穴位,心灵修的关键就是训练这个一念发动的“意”。所以,良知论的要点在“着实用意”。实践方面,首先是高度真诚,生命、生活的质量就在于这个“意”。
因此,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更需注重的是愿景管理,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稻盛和夫讲“工作的意义就是修炼灵魂”也是这个道理,真正把企业文化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中的商业伦理落实到行动中去,只有当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的一种氛围和空气一样,强大作用才能显现出来,也才能靠文化来成就企业。 还有一点我也很感兴趣,王阳明创建了龙冈书院,复兴了贵阳书院、濂溪书院、白鹿洞书院,主讲稽山书院,开办了南宁书院、敷文书院,为东林书院、平山书院、紫阳书完、万松书院都做过“记”,以推广学院教育。他把官场当学堂,把处理公务当成讲学,把晓谕百姓、招抚洞匪当成讲学,就是发布个告示、给其他衙门行个公文也是用哲理开头、结尾—也是在讲学。他一本自己的良知而行,这在当今企业发展中仍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单位内部建立学习室、培训电教室、网络学院,强化“动车型”员工队伍建设,现代企业管控水平多角度提升化,凝聚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心学的应用涉及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传承,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毕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阳明心学所关心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齐家”方面的心学特色,可以家训作为代表。王阳明非常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曾亲自写过家训,“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既袒露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其家训和家书,大部分写于军旅途中,战场即生死场,险象环生,间不容发,王阳明却抽出时间和精力,以平静恳切的语气,事无巨细地叮嘱家族子侄辈们为人处世、读书交友的要诀,以及如何避免陋习。 实际上,这一篇篇平易近人的家书,注入了阳明心学的精神内核。 王阳明家训的内容一字一句,全出于诚,用王阳明的说法,写家训的念头就是教育家人致良知,致良知就能常快乐,常快乐又能心安,便是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真正奥秘。
人生中有一种叫作两难的困境,王阳明则能做到两难而两可,因为良知是通道。 他一生曲折,“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舍生忘死平定朱宸濠叛乱,情感和思想在困厄抑郁的剧烈矛盾中不断突进,百死千难。他一生如戏剧般沉浮变化,处处似安而不安,安在何处,还需自己辨明方向,不肯和光同尘,不想与世低昂,他既生活在这里,又生活在别处,他因此而历尽颠蹶,也因此而光芒九千丈。他想给黑夜带来光明,黑夜想把他吞噬了。他终于冲破了黑暗,创建了给几代人带来光明的心学。对布满夜色的生存环境,王阳明自有与众不同的“心法”,用夜深人静后心魂相守的超然的心态来超越黑暗的现实,用孟子扩充法在侮辱面前高大起来,获“反手而治”的大利益。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力量(信得良知过)是可以独立地超越社会此状况臻达彼状况的。万物皆备于我,化任何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毛泽东“宇宙之我即精神之我”的说法有效地论证了“吾心即宇宙”这一心学原理。“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亦是对心学立志的最透辟的论说。他1917年发表的《心之力》几乎是篇良知万能论:“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他给黎锦熙的信显露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的开国领袖的心力。还有国民党另一重要人物,蒋中正,“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
习近平更是多次推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其中“知行合一”就提到了7次之多。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对中外名人有重要影响,还渗透到每个平常人的生活中。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越来越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重重压力下,呈现出种种暴戾之气,心态似乎多有失衡,各种冲击道德底线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人性几陷疯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人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古罗马五贤王之一的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人们的希望让心灵在繁杂的俗世中归隐山林,与其归隐山林不如归隐自己的内心。
对此,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门教你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即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只有做到真正的心灵归一,才会活在更好的当下,少了纷争和遗憾,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 . 周月亮写透了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我也随他的书写而思绪延展,这篇长评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梳理内心的过程。阳明心学,无论与国与家与企业与个人,如果能做到灯火相传,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知行合一,抵达良知,我们就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过漫漫岁月。
《王阳明传》读后感1000字5篇高中生相关文章:
★ 神秘岛读后感1000字5篇高中生2020 - 5068儿童网
★ 《愚公移山》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精选 - 5068儿童网
★ 朱自清《背影》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作文5篇 - 5068儿童网
★ 笑傲江湖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2020 - 5068儿童网
★ 长篇小说《复活》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范文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