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年级600字5篇
王阳明先天肺病,终生咳血,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但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他是典型的“文人带兵”,之前从没打过仗,指挥的也不是训练有素的队伍,而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却百战百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历代人物传出版不可胜记。而关于王阳明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如吕峥所著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明朝一哥王阳明》,高兴宇所著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鹤阑珊所著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等等。
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郦波所著的《五百年来王阳明》引发关注。该书原取自郦波老师在今年四五月时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中所主讲之同名节目,经整理编辑成书。 我未曾听过郦波老师主讲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一节目,但对于郦波老师已不是初识。最初知道他,还是在2009年10月,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时。因为《风雨张居正》,让我了解到他,也深深被其所主讲之内容所吸引。 郦波,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
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 品读《五百年来王阳明》,代入感特深。其间话语,正和主讲风格一致,郦波老师以说书人之法,在用最平白朴实的话讲述浩瀚博大的阳明心学。王阳明自生下来便与众不同,一心不慕科举功名,而欲成圣。及至后来,从被囚诏狱到被贬龙场,他经历九死一生。从南赣剿匪到平宁王之乱,他一路所向无敌。阳明格竹,让他另辟蹊径,走出自我道路;龙场悟道,让他观悟生死,悟出心外无物。从此中国五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阳明心学就此诞生了。于是大明王朝的一抹亮色终于在它日渐衰朽的肌体上绽放,似有流照千秋之势。
然而由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而把程朱理学奉为圭臬,疯狂仇视、竭力打压阳明心学这种所谓的异端邪说,因而没有促使中国出现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也没有使之成为一个时代主流思想,但它反而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然而正义自在民间,阳明心学在民间之影响仍不可忽视,及至后来,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者仍不可计数,他们也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阳明心学最大的功用,就是解放人的内心,让我们正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主动克制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致良知”便是阳明心学的最高目标,寻常得到的那种良知,并非真正的良知,良知要从生活的困境中、艰难中悟得。或许我们达不到王阳明那种境界,但是我们可以竭力追取,找寻自己内心光明的一面,听从良知的指引。“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临终一言,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另外,针对当下把阳明心学中“心外无物”简单批之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郦波老师认为这是不了解王阳明说这番话的出发点所在,而提出心外无物是一种价值存在。不得不说,这对于全面认识阳明心学是大有益处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虽然也对阳明心学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它的部分观点、部分言论却单纯地归之为主观唯心主义,而未对其观点进行更进一步地挖掘,这就很容易误导有的学生,让他们以为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等观点就是不可取的,这不能不是对阳明心学的误读。 习近平主席曾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哈佛大学杜维明也曾说,“21世纪一定是王阳明的世纪”。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理应把阳明心学发扬光大,让五百年来那抹亮色照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五百年来王阳明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2
公元1508年,大明帝国偏远的贵州布政司龙场驿,一个万山丛棘、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石洞中,有一具石棺,棺中一人正在梦中。此时,电闪雷鸣撕破了静谧的漫漫长夜,躺在石棺里的男子突然纵声长啸,这声长啸照破山河万朵,照亮万古长夜。自此,阳明心学横空出世。
今天的人类开始步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在爆炸,世界在急剧改变。面对这一空前挑战,人类能否守住本分,保持初心,正确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导这一场伟大的变革。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智慧或许是一剂良方。王阳明“致良知”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的内心与生俱来就有大智慧、大善良,心无外物,心即理,内心的光明、良知,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没有终点,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物质生产发展至一定阶段,众生陷入精神困顿之时,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将成为照亮人类未来的一盏明灯,“慧慧明灯参性烛”,又似灯塔般伫立着指引人们向着光明前行,永不没入暗黑,偏离方向,“山载塔灯金笔立,水摇亭槛玉帘横”,“月华高过塔灯遥”,塔灯点点遥相望,知是归家不远矣。
穿越回五百年前那个大明盛世,欣赏其博大昌达的文字,行墨间有天地俊爽之气。“十里红尘踏浅沙,兰亭何处是吾家?茂林有竹啼残鸟,曲水无殇见落花。”走先生经过的心路历程,赞叹唏嘘于其立德、立言于一身,心有经略四方之志。如斯才能深刻理解阳明心学的全幅景图和精神内涵。
1483年,王天叙带着孙子阳明远赴北京,路过镇江,朋友们在镇江金山寺的妙高台设宴款待王天叙,文人雅集,少不了吟诗作画,十一岁的阳明以妙高台蔽月山房为题,略微思索片刻,即出口成章,“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是古诗中最早的相对论,非此诗中的文采,而是其中蕴含了一种杰出的思维方式,在那个遥远古时的独特思维。人人视人生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耳”,只有王阳明信誓旦旦“读书学圣贤耳”,不屑功名利禄,想的是只手摘天做那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不可不说其志存高远、心系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少年时代的王阳明曾经痴迷兵法,崇拜大明一代奇才于谦,并为他的偶像赋诗一首,“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为了继承前贤的遗志,十五岁的王阳明私出居庸关,考察边塞的地势地貌、风土人情。这一月间,搭弓射箭跨马追杀鞑靼人,行遍蒙古边疆,走遍大好河山,待得打马归家之时,一本《帝国平安策》破土而出。
王阳明有个状元爹爹,也有个书香世家,虽然幼时父亲王华始终郁郁于王阳明的特立独行、不听教诲,然而待到王阳明走过人生诸多荆棘,尤其是历经诏狱蜕变之后的那次逃亡,偷偷潜回南京王华身边,大智慧的王华劝他去龙场赴任,龙场悟道才有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后来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举城庆贺之时,唯有王华一语道破玄机,“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荣,复以为惧也。”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需知盈守之道。“一片冰心在玉壶,”灼灼父子之情,见诸谆谆言语之间。
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临终告白,让人读后不禁潸然泪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阳明山人书。”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3
每看到有关王阳明的书,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遗憾书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记得自己最早学到“知行合一”的时候,是在小学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介绍陶行知先生,说他原名是“陶文濬”,后来受到“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改名为“知行”,后又改为“行知”。可能是考虑到我们年纪还小,思想还弱,老师只简单说“知”是“学习”,“行”是“实践”,要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别无介绍,“王阳明”三字咫尺天涯。
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多少也有些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但我也几乎没有太多有关“王阳明”或者“心学”的记忆,而语文、历史老师也都未有重点的讲解,值得回味的倒是当年的初中物理老师讲到相对运动的时候,额外讲了一段小故事,谈到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当时只觉得很奇妙,但也未知作者,最后这一切也湮没在茫茫“书海”中了。
现在想来,可能是大家觉得教育资源何其宝贵,过多用在一种“旧思想”上面岂不浪费,或者是认为这是“唯心”的东西,要批判,要淡化……不管是什么原因,都造成了我今天的遗憾,“相见”恨晚。
在自己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对王阳明和心学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后在近年“明史热”的助推下,才较为详细地了解到这门学问,而通过《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我又增进了了解。
我不是什么研究者,对此学问也只了解皮毛,无意也无能力来谈心学的问题,只是由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体会阳明先生这个大写的“人”和他的大智慧。
大志向。说到志向,曾经有段时间,孩子们做科学家的志向十分“流行”,可能是那段时间国家需要科技人才,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影响;后来,不知是什么潮流,又有人说,你看国外的孩子从小的理想都是邮差、消防员之类,我们也应该这样教育,要人性化,要乐于做普通人。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最终我们可以感觉的社会风气却是另外两种——要么有钱,要么有权。
虽然不乏各类成功人士,也不乏老老实实生活的民众,但是总感觉少点什么,更别说什么“圣人”。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圣人,但如果我们从小都真心努力去向圣贤靠拢,多年累积的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一如王阳明少年,学孔子、马援、王越、于谦,人生也在向圣贤的路上迈进,最终“三不朽”。我们可能资质平庸,环境不佳,但至少可以矢志不移,平步迈进。
大担当。王阳明的一生波澜起伏,但却始终不忘担当。刘瑾乱政政,反攻倒算,将反对之人赶尽杀绝,朝廷无人再敢发声,此时,王阳明却只身上疏,他对规劝者说,起初人人抗争,我未发言,因为多我一人不多,此时众人良知被泯灭,再无行动,则少我一人便少!在宁王起兵叛乱之时,他也不顾劝阻给朝廷上疏直言宁王之叛,众人担心利害,他却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
而在平乱灭匪之余,王阳明为政亦以百姓与天下为任,兴学启发民众,治政惠及乡里,是把苍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担当,将社会安定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生民立命”,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环境,而不只在口头大声疾呼,实为真丈夫。
大境界。王阳明的谋略和成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他用兵如神,总能找到战争中最薄弱的环节,发动最致命、最准确的攻击,同时,使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背后是其遍观全局的判断和掌握“大数据”的结果;而他对人的判断也极为准确,个人以为曾国藩《冰鉴》那种识人虽不无道理,其任人也颇具眼光,但比王阳明的“读心”还是略显逊色,王阳明能读懂宁王真正的心理,所以在关键决断时刻可以把握战局,能读懂南赣众匪首的心理和本色,所以有杀有抚,有打有拉,剿匪手法各不相同,最终掌控局面。
在个人的得失方面,王阳明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他平乱之后,荣誉纷来,百姓亲朋交口称赞,但他能够做到不动如山,而在朝廷打压,小人刁难之时,也能够做到坦然面对,一心讲学,心中唯有“光明”,正如其逝世前的遗言一样磊落与豁达:“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便是一部大智慧,也是对“光明之学”的践行,在《五百年来王阳明》中,故事诚然足够精彩,那些奇招妙法令人印象深刻,大呼过瘾,但也别忘记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大智慧,郦波老师讲的不仅是王阳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传奇一生,更侧重于分析和总结其思想的成熟过程与毕生对“知行合一”的坚定施行,带领读者跳出对传奇本身的局限,解读贯彻始终的大智慧。
读此书之中,不禁心生敬仰,而读完此书,又不禁更多关于“致良知”的思考,也更坚定了进一步了解阳明先生和心学的信念,于是,我在自己的书单上又添上了《传习录》——做不了圣人,至少可以靠近那大智慧一些,影响自己的人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4
说实话这几年王阳明越来越火,写王阳明的书也是有点浩如烟海的意思,但这本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写的最明白的一本书。作者对于王阳明其人及其心学的了解已经是大师级别的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像其它人那么说教,作者就像在跟你讲故事,用一个说书人的口吻讲一个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其幽默风趣之处随处可见,看的我不忍释卷。
作者从王阳明的出生开始讲起,全方位展现一个天才神通一点一点进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仅有的二位圣人之一,另一位是孔子,对了还有半个,曾国藩。小时候的王阳明就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一面了,而那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能做个诗来纪念一下的技能真的看的我羡慕非常,关键是诗还做的非常的好,不然也不会流传下来,看着七八岁时因为象棋被扔进河里而做的那首诗,就是再给我一百年也做不出来啊,这就是差距,不服不行。而其中有一段让我恍然大悟,在王阳明11岁的时候他父亲王华考上了状元,我的天,怪不得呢,书香世家啊。
但是王阳明却对读书没什么兴趣,而是自小就想做圣人,这点我就觉得很了不起,比那些想当宰相啊将军啊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因为在他之前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是公认的圣人。接下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启了神奇的人生,走进佛家,拜访道家,看破儒家,然后在经历生与死的磨砺,最终于龙场悟道,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不断的办学,一点点整理自己的学说,然后趋于大乘归于良知。
其实王阳明的一生很多人都能说出点东西来,但像是作者这样大篇幅事无巨细有逻辑的编成一本好看的传奇故事的并不多,而作者那幽默的文笔更是为本书增色不少,很有点当年明月的影子,所以看的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学术讲解都可以让我看的津津有味,并且清晰透彻。这也是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其这么推崇的主要原因,非常适合第一次了解王阳明的人来看,既有内涵又有趣味,能更好的在故事中理解这位几千年来的第二位圣人!
王阳明也一直是我的偶像,那四句总纲基本就是我这些年的座右铭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惜我没有学到万分之一,但还是一生伏首拜阳明,看他的人生看他的言语看他的内心,你会感觉到一股力量。王守仁先生死前的那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曾经看的我泪流满面,这次重读先生人生,再次无言,是啊,还有什么说的呢,那种穿越千年依旧能震撼心灵的力量,不需要语言来表述,亦复何言!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5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
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一、中国之最早最具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
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绍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
四、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诠释吾华经典,如《陆王学述》《老子臆解》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年级6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