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风云录》读后感800字5篇范文

钰媚 1162分享

  铁路的发展史是一部近代工业革命史;高铁的发展史代表中国经济发展史,也是中国创新力的代表史,读此书可以了解铁路的发展历史,并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历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铁风云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高铁风云录》读后感1

我关注铁路超过20年,持续写铁路也有10多年。这期间,高铁是一个令我欲罢不能的话题,每每不想再说,但又忍不住说几句。

就在前天,微信好友中,一位国务院某领导小组的朋友用征询的语气问我:“据说高铁核心技术咱们没有多少?”这样的问题,三言两语无法说到位。我在答复的时候,顺便把以前的写的一篇长文发给了他。

(1)

这样的沟通,书面的形式,还是挺好的。

在很多时候,确实不是这样方便的。比如外出聚会,交朋识友等,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出现,并且还是关于铁路话题引发的。一种是别人知道我与铁路相关,就交流铁路话题,有时免不了把网上那些误读翻过来,再问几遍,发生争论;还有就是,虽然未标明身份,但听到旁人谈论铁路及高铁话题的偏解时,禁不住插几句话。这样的结果,就是费不少口水。让铁路话题喧宾夺主,还令自己不快。

尤其前几年,中国高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大规模高铁建设发展,还有就是2011年铁路高层换帅及“高铁之殇“之后,高铁被各种谣言中伤。一些火车迷和铁路人士,都和我有相似的经历,在这些时段不自觉充当了对周围不明真相人士的义务辩解工作。

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多年交往的一教授邀请吃饭,想沟通铁路建设发展情况。过去一看,他还带来了另一个学者。该学者对高铁投资和建设标准很有质疑,反复例举西方经济学说和国外铁路建设有关情况,预言中国高铁要破产的样子。结果饭没有怎么吃好,就此论说了几个小时,朋友不时从中调解,讨论也无果而终。当然,从现在的情形看,对方已经被“打脸”。

(2)

有时候,个人境遇不好,繁忙的时候,我也在想,作为一个火车迷,一个关注铁路的时评人,何苦如此。按照常理,高铁科技普及、铁路文化繁荣,无须我等草野之辈,废寝忘食,纠偏拨正,添砖加瓦。

铁路,高铁,这些关我毛事。我应该更多关注时政、经济、文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加以研究,予以评论,方有所成长。所以,每一次说完铁路、高铁的事,暗暗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再也不说这些了,爱咋样咋样,太累了!

但是每次看到舆论对高铁及铁路 “不仗义”、“不厚道”的地方,看到普通民众被一些舆论蒙蔽之时,看到事实被歪曲,看到历史被健忘……,热心火车迷、网友期盼有所作为时,我又忍不住说几句。对降速降标之后的高铁,对逐步走向市场的铁路企业,从战略发展方面,不时建言几句。

为了这片家园,我和很多人一样,还是写了不能再写的高铁。热心于此的火车迷、中国铁路工业文明的崇敬者,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洲际,不约而同汇聚成一种力量,活跃在网上,奔波在线下,成为中国高铁发展最为忠实的伙伴,蕴含着一份无以言传的情怀,涌动着一股外人难以读懂的执着。

他们批媒体、斗公知、战舆论,默默推动和呵护着中国高铁事业前行。这其中,就有一位非常出色的朋友,他就是栖身铁路装备制造业的高铁见闻。

从舆论对高铁曾经的灭顶质疑中迎风而出,于最基础的高铁科普和铁路文化培育做起,辨识谬误,科学普及,与火车迷协同作战,潜身史海,整合资源,步步为营,逐层深入,与各色危害高铁成长的舆论对决。去年底以策划《高铁的前世今生》动画片而一举名扬网海。之后,在近日推出了《高铁风云录》一书。

该书号称“首部世界高铁发展史”,是一本融高铁科普与历史为一体的畅销书。其实它还是首部采用众筹方式出版发行的一本铁路书籍,里面融入了火车迷和高铁事业支持者的情怀和正见,融入了时代自我纠错向前的期望,这在新时期中国铁路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3)

这本书以世界视角聚焦铁路发展,探源历史演变,力呈科技创造,纵览世界高铁发展风云激荡场景。最后两章,以“中国高铁三国杀”和“世界高铁新版图”为题,展现了中国高铁风云传奇往事及最新发展动态。

这本书,叙述轻松平实,援引史料详实,结构安排妥当,封面设计精到。从参考的文献资料看,搜罗万象,汲取精华,集合大成,促成了全书厚重大气的特质。看得出,朋友王麟的科普新作《铁路传奇》、一些铁路专业人士的著作、熟悉的中央媒体记者新闻报道作品等,佐证和还原的难忘的历史,为本书提供了重要养分,非常难得的融为一体,呈现出整个中国高铁发展简史。

此外,这本书还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刘志军。

这在2011年之后出版的各种书籍中,是尽可能避开的一个敏感名字,或者是以反面案例的形式出现。但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握高铁脉络,采撷历史风云的时候,还是没有抹掉他的名字。虽然只有寥寥几处,但也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和客观实际。不管青史留不留名,反正是留在了这本书里,与曾经的辉煌岁月和高铁矫健的身姿在一起。

作为一本带有探索和开创意义的高铁科普书籍,难免不发生些微的纰漏和差错,更不可能完美无缺。比如个别之处年代笔误、京沪高铁设计时速380公里信息未有体现等。

当然,瑕不掩瑜,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拥有。珍藏。分享。

(4)

对于铁路爱好者和从业者,相当一部分骨灰级火车迷来说,书中很多的历史片段和内容或许耳熟能详,尤其作为亲身参与并见证中国高铁发展的人更不用说。但是,犹如一本鲜活的高铁历史教科书。翻开它,置身世界高铁发展史中,回望中国高铁来路,充满了果敢奋进的足迹,镌刻着伟大的创造的印记。遥望未来,怎能不忆“江南”?只盼“日出江花红胜火”!

我想,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应该在于向社会大众广泛传递,向新一代火车迷传播,使他们沿着作者粗线条、宏观式梳理,较为系统和全面了解高铁历史,增加科学认识。而对于涉及到的高铁安全防控、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建设施工等具体问题和知识,见闻君正在着手撰写另一本科普图书《高铁的知识密码》,从中将给予系统完备的释疑解惑。

有了这样的努力,这样的科普读物,如果还有社会对铁路和高铁不解之人,与我不期而遇,探讨这些话题,我一定会心平气和告诉他们,去看这两本书吧,那里有准确的答案。

当然,中国高铁经历了舆论之殇后,国人对其认知已不同于以往的偏狭。前不久,我乘高铁,和邻座小伙子攀谈,确定他不是火车迷,我故意抱怨高铁,质疑了几句,结果遭他认真释解,我才“如梦初醒”。

在舆论环境改善,大众认识提高的今天,横空出世的《高铁风云录》,如一枚硕大的石头,已经投掷在这片沉静已久的铁路文化水域中,必定将激起大众化的高铁科普和文化传播浪花。

临了,允我发一个广告。作为铁路文化的深爱者,我们聚合了一些仁人志士,正在通过民政部门注册一个铁路文化组织,不久将落地运作。

《高铁风云录》读后感2

铁路的发展史是一部近代工业革命史;高铁的发展史代表中国经济发展史,也是中国创新力的代表史,读此书可以了解铁路的发展历史,并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历史。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只是朴实描述,更容易让各个年龄段的朋友阅读。

就我个人而言,本书的高潮在于:

1)中国高铁三国杀。高铁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证明突破了“引进-落后-再引进-落后”的怪圈。如何设计游戏规则,让所有人都按游戏规则走,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高铁三国杀堪称博弈论的现实演绎,难怪此案例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典案例。不符合规则的西门子最后招标就出局了,但第二次招标对西门子又拉,这一打一拉成功引进西门子在高铁成熟技术。

2)2011年7月23日的动车事故的原因,当时动车事故发生我没多久就做动车了,现在看来之前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是信号系统出现故障,而不是动车的速度原因,况且高铁的整体降速是发生在动车事故之前,另外高铁近几年来的发展也就是最好的证明。王石的两句话的对比正好反映了人们对动车或高铁的接受程度。

我们很多人都有民族情节,对日本很多都恨之入骨,但是日本在很多方面确实做得比我们好,比如日本引以为傲的高铁新干线。中国对日本最好的反击就是在现实竞争中超越日本。目前全球高铁竞争进入白热化,说白了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金融贷款、基建、施工、设计、装配、售后、培训等一条龙,投入巨大,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竞争。印尼高铁意外中标、墨西哥高铁被玩坏了,现在还有英国高铁、马来西亚及新加坡高铁、泰国高铁及重头戏美国高铁,高铁背后是“谍影重重”,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后面还有很长的硬仗要打。

中国高铁经历了能不能建,到什么时候建,最后选用什么时候建,最后还是选用高铁,如京沪高铁运营3年即盈利,历史证明之前决策的道路的正确性。另外谈个题外话,对刘志军我们要客观评价,其犯罪事实清楚,但我们不能磨灭其在中国高铁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一他确定了高铁的发展轨道,排除了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其二高铁在他任上进行招标,并引进和逐步成熟的。

本书也给了一些中国自主化创新的轨迹,首先要有技术储备,再来要进行系统化分模块化的技术公关,最后形成自己标准体系和技术。本书举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里面有高铁相关的十大联合攻关课题,据统计参与此次行动计划的科研人员共计68名院士、500多名教授和其他工程科研人员万余人,参研单位计有25家重点高校、11家科研院所、5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本书还举了一个例子,CRH380A的头型如何设计出来?从20个头型中初选10个头型这个过程,“采用了2836个核的计算机群,1个院士、8个博士生导师、25个博士研究生和南车四方的设计骨干在4个月的时间内共进行超过300个工况的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

高铁的历史发展如日本新干线的建设也是波折不断,中国高铁的发展过程同样证明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能引领行业或国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期待,中国高铁的进一步腾飞!

《高铁风云录》读后感3

高铁风云录,一个记者写的,并不是单纯讲中国高铁的发展或某个大人物传记,而是记录世界铁路发展。目前有有两点启发。

一,资本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

蒸汽式铁路机车在英国的发明和应用,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后者,铁轨的铺设更是需要大笔的资金,不仅是英国,还包括后来的美国欧洲。铁路对世界发展的改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作用,其后是资本在起着巨大推动力量。资本本身有些为高额利润而着迷的特点,在看到铁路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立刻投入其中。

当然资本有其狡猾性,他敏锐的意识到风险,不愿独立承担风险,因而利用其自身影响力,拉入政府注资!

当然政府也从中获取经济和政治好处,例如林肯,能获得南北战争的胜利,方便的铁路网能及时运送士兵也是其胜利的原因。

看到这里,不仅让人感叹,欧洲文明在十九世纪后的飞速发展,绝不仅是技术发展所致,而是嗅觉灵敏的资本扑捉一切获取暴利的机会,煽动其羽翼获取政策支持,同步带来技术的不断革新,整体社会发展。

我们国家在清代历史上科学和技术的落后,一方面由于闭关锁国,一方面也是缺乏资本的强大推动力。

为什么卡尔马克思称其为资本主义,因为资本推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资本具备政治力量。

二,技术实践应用给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高于技术发现者本身

第一个发明蒸汽机的不是瓦特,第一个发明火车的,不是史蒂芬森,但是我们记住的,历史书上写的都是他们。

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产品复合工业普及的需求,本身靠技术获得了巨大收益。

而初始发明者,只局限在发明本身,没有将其改善到适合工业应用,因而错失的不仅是身前收益也是身后名。

说到这,我想到诺奖,为什么强调要发给第一个发明的人,因为她们的灵光一现,带来产品本身,而其又没有获得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长此以往这样的人显然吃亏于社会。

作为受益者,诺贝尔是想鼓励灵光一现者,为应用科学做基础铺垫者

《高铁风云 录》读后感4

我曾经是一名高铁建设队伍中的民工,在2010年4月到10月,带领乡中子弟奋战在京沪高铁的尽头——虹桥枢纽工地,竖立了京沪——沪杭高速场一半以上的接触网钢柱。从那时起,我成了一名铁路迷,确切地说是高铁迷。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已经被中国掌握,中国的高铁技术将引领世界。在虹桥火车站,我见到了6001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正线,我告诉身边的工人:这是世界上最牛逼的铁路。

那时,我以为中国的高铁会一路高歌猛进,带领中国走向世界,带领世界走向美好的未来。

也许是用力过猛,也许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2011年成了中国高铁发展的多事之秋,顿挫之年。

刘志军下台,高铁降速,7•23。一波又一波,一浪高过一浪,人怨似乎引燃了天怒,正待宏图大展的中国高铁遭受了没顶之灾。

那时,我明白了中国高铁居然需要捍卫。

因为中国的铁路人,是一批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从不会向外界宣传自己,更不具备在混乱污浊的舆论场,手起刀落切乌龟剁王八的能力,虽然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于是,我在微博上主动关注了一批中国高铁的捍卫者,高铁见闻是其中的代表。

他在微博上为中国高铁正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答疑解惑,用自己实事求是的行动印证着一个古老的真理——邪不压正。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乘坐高铁,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因高铁而改变,曾经点燃舆论场的“等等灵魂”的哓叫,在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下逐渐还原成矫情恶心的表演,被越来越多的知道真相的群众如破鞋搬抛弃,不知所终。

几年来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人民群众需要正确的知识,需要科学的滋养,而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高铁科普的见闻君,在本年度推出中国第一部高铁科普书籍《高铁风云录》,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我无权对此书做出评判,但是读后却忍不住向其他人推荐,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读这本书,以增加科学素养,提升认知能力,具备常识,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不再迷失。

这是一部关于高铁的百科全书。

第一印象很重要,打开目录,我就看到了封面上所说的“世界高铁发展史”,在时间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的交错中,满纸风云,实实地托住了它的书名《高铁风云录》,书名很平实,却平中见奇,实中出色,从目录中已见大手笔。

一部风云录,从英国写到中国,纵跨欧亚美三大洲,让读者从现实进入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完成了对高铁历史从技术,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百科全书式的全方位的展示与解读,所以,这是一部关于高铁的百科全书,你值得拥有,值得收藏。

写历史,难度不在挖掘史料,难的是对史料的取舍,让所取的史料自然呈现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史家笔法”。史家笔法包含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但远不止此。“史家之绝唱,无缘之离骚”,把历史写得好看,让作者的历史观价值观自然而然的汇入读者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史家笔法”。

本书以轻松的笔触,诉说严肃的历史,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喜好;用精彩的故事,描述枯燥的科技,做到了润物无声的科普。在整体的结构和细微的记录中,体现了难得的“史家笔法”,让本书成了一本生动有趣的“高铁百科全书”。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世界从未改变,这是歪果仁说的。我们爱说“以史为鉴”,历史可以照到现在,也可以照见未来。这部书,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一部详细的中国高铁发展史能早日问世,让中国铁路文化的发展能于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早日匹配。

(手机写的,有点儿累了,辞难尽意。在此感谢见闻君,让无法读书的我在几个月内第一次读完了一本书,更让无法写文章的我终于憋不住写了点儿东西,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高铁风云录》读后感5

高铁正像今日之中国,充满了争议。毁者众,誉者众。

关于高铁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如辐射问题。曾经有人发帖称“高铁尽量不要坐,高铁乘务员最近又招了一批,因为上一批集体辞职了,因为高铁辐射严重,乘务员不是不孕就是流产……”

如安全余量问题。某过气铁路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号称,中国高铁都是买来的,但买来的是时速300公里的产品,为了政绩要提速到350公里,怎么办?那就吃掉安全余量去提速。暗示中国高铁不安全。

如玻璃问题。有网友发文章说,高铁时速350公里,为什么我们坐在高铁上往外看风景时,并不眼晕也不会感觉很快呢?原因是高铁上使用的都是减速玻璃,所以你不会觉得很快。

大凡新事物的诞生总会伴随着很多传说,这很正常。其实在蒸汽机车刚刚在欧洲诞生时,人们对它的传说并不比今天的高铁少。有人说蒸汽机车会让男人不孕不育、让孕妇流产,甚至会影响生物成长,让母鸡不再下蛋、奶牛不再产奶,还会降低稻谷与棉花的产量。

高铁在今日中国的突然崛起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也与此类似。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欧美国家的领先,汽车已经发展30多年了,还是外资的打工仔,满大街仍旧是万国牌的小轿车。高铁怎么就能在短短几年内,横空出世,屹立于世界列强之林?人们本能的第一意识就是怀疑,怀疑它的能力、怀疑它的质量、怀疑它的安全、怀疑它的真实、怀疑它能够怀疑的一切。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加之高铁开通初期,坐过高铁的人又少,对高铁的认识与理解,多数来源于自己的想象与媒体的报道。所以关于高铁的各种说法就特别地多,套用一句网络用语来评价,“哥就是一个传说”。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问题会不证自明。2011年7月26日,企业界大佬、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发微博称“为何我们的高铁事故频繁?显然中国铁老大的一味提速吃掉了安全系数。如果没有安全保障,高铁只能是高速运行的活棺材!该刹刹车了。”三年后,2014年8月22日,王石又发微博说:“南京—上海动车;上海—杭州动车;杭州—宁波动车……快捷、方便、效率……我喜欢乘咱们的中国高铁。”

三年时间,沧海桑田。王石的两条微博其实反映了最近几年中国老百姓对高铁的认识过程。高铁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表现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扭转人们对它的看法。同时中国高铁还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玩家,在美国、欧盟、俄罗斯、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全面布局,国家领导人也在重要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称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有性价比优势”。高铁作为大国重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不但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习惯,让中国联结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更是帮助中国实现了由出口8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飞机,到向全世界出口高科技产品的转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出口已经覆盖了全球近100个国家,未来必然还将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过去,中国高铁拥有的是一个又一个真真假假的传说,未来的日子,中国高铁必将拥有一个又一个货真价实的传奇。

但是国人对高铁的推介却远远落后于高铁发展的速度,仍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困扰着国人,如高铁是怎么诞生的?中国高铁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期间又经历了怎样曲折与惊心动魄的历程?中国高铁的崛起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

这就涉及到高铁发展历史的问题,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世界上除了有一些高铁国别发展历史的图书(如新干线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高铁开创者的人物传记外,并没有一本能够全面介绍世界高速铁路发展历史的图书,于是就收集有关资料撰写了这本《高铁风云录》。受限于自己的才疏学浅,其中错漏之处必然良多,还请方家指正,以便在将来的再版中进行全面修正,不胜感激!

本书主要回答高铁发生发展的故事,以人物与事件为主,顺便讲解了一些基本知识,但必不能全面回答一些人对高铁知识的渴求,如高铁为什么能跑这么快,高铁是否安全,高铁为什么没有安全带,高铁为什么多数建在桥上等问题,为此笔者也正在撰写另外一本科普图书——《高铁的知识密码》。那不会是一本教科书,但它将是一本易读有趣的科普读物。敬请期待。

作为一本书的后记,如果不说点感谢的话,似乎总是少了一点什么,如果只是说点感谢CCTV,感谢MTV,感谢CRRC之类的话,也没有太大的意思。但在我内心的深处却涌动一种难以压抑的感激之情,感谢培养我、宽恕我不足、给我成长空间并给我人生指引方向的一位领导,还有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又充满年轻朝气、非常个性而又一身正气、让我兴奋也让我沉迷的行业,我对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我为能够成为它的一份子、为它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骄傲,还有那些爱我、喜欢我、默默支持我的人们,我不说你知道,你不说我也知道!还有这片养育我的土地、那个将她的文化融入我每一滴血液的民族……俗了,俗了,真俗了……但成年之后,我的泪水不曾为他人而流。

还有这个行业最最可爱的一群人,他们是这个行业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铁路文化的观察者与践行者,有些人我必须点一下他们的名字,铁路小亨罗春晓,火车摄影大师,本书部分图片源自他的无私贡献;乐观执着而又才华横溢的罗一童,给我巨大帮助的铁路百事通赵建强、贺磊、380柱子……还有参与本书众筹的众多高铁见闻的拥趸与粉丝们,是你们的支持让这本书能够得以顺利的出版!

《高铁风云录》读后感800字5篇范文相关文章:

关于《傲慢与偏见》读后感800字5篇范文 

初三读后感800字优质范文5篇 

《围城》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800字5篇 

《塔顶上的猫》800字读后感范文5篇 

自传体小说《童年》800字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 

《活着》读后感800字大学范文5篇 

《狼图腾》800字读后感范文5篇 

《窗边的小豆豆》800字读书笔记范文5篇,窗边的小豆豆800字读后感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相关文章

    21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