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1500字

钰媚 1162分享

《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是作者萧红回忆了自己难以忘却的童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呼兰河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不约而同地,《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都选择了以冬天开始,以死亡结束,让人不由自主地疑惑,这两部以儿童视角来书写童年往事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苍凉?同为女作家,萧红和林海音这两部作品从内容到艺术手法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虽然都是在以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立场与生命悲剧意识。

首先,两部作品中萧红与林海音都选择了一种童年视角表现出一种对苦难的直视,尤其是女性的苦难。《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两部作品都明显体现出了对女性坎坷遭遇的关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无常的命运经常将一些作为弱者的女性推入绝境。这些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磨难多种多样,而作品集中体现了三种,首先便是失子。像《呼兰河传》中的王寡妇,《城南旧事》中的疯子秀贞和宋妈,因为十月怀胎和生育的过程,无论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对孩子有更多的牵念,失子之痛成为了已为人母的女性的一种噩梦。其次还有受虐,无论是女儿还是媳妇,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笔下都是屡见不鲜的,就像妞儿玩久了就要被她父亲殴打,然而可悲的是,虽然女性一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残暴的对待,在很多时候她们却要把这些虐待传递下去,所以才十二岁得团圆媳妇才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对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对团圆媳妇所谓的下马威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折磨。这样受虐的直接结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

《呼兰河传》中团圆媳妇的死几乎成了全书最喧闹却最悲哀的一个场景,在大家的围观之下,被开水烫得死去活来的小女孩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冯歪嘴子的媳妇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痛苦的生产也是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然而“传说上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作者虽然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却有意无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并加以毫不掩饰的呈现。

其次,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体现出了一种对男权社会秩序的恐惧和回避。在《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中作者都提到了自己与父亲关系的疏离,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大风气下,女儿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照顾。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写道,“正在这喊之间,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差点没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叙述中没有流露过多的感情,然而最悲凉的地方正是对这样不公平对待的习以为常与理所当然,在众多亲属中小说中的“我”只和祖父亲近,因为在祖父那里能感受到这个冷漠喧嚣的社会中唯一的人性关怀。“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类似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对童年的留恋。对作者来说不只有自身经历的一种关爱的残缺,在看过那些关于女性的人间惨剧,女性作为弱者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之后,小说中的“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回避这种社会秩序。而作者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说明了对童年一种无忧无虑的心境的怀念,对这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控诉与无奈。

另外,这种对秩序的恐惧与回避直接导致了小说主人公的一种自我隔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挥绕不去的孤独感。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关爱,小说中作者并没有记录主人公与同龄玩伴自由自在的游戏,而是让她们都呈现出一种孑然一身的孤独状态。虽然《呼兰河传》中的“我”经常赖在祖父身边,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会感到异常的寂寞无聊。作者反复写道,“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然而这样的荒凉也存在于精神层面,无论是“我”还是英子,她们与周围的人无法形成心灵上的沟通。英子对疯子秀贞和孤女妞儿关系的推理,她对小偷善恶问题的迷惑等并不能被周围的人,包括她的父母所关心和理解,这更加突显了主人公一个比较早熟复杂的心灵所感受到的孤独感。小说中英子的父亲严肃刻板,母亲慈爱传统,但他们虽然对她进行教育,却不能够与她形成一种心灵的沟通。比如当英子促成了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并远走他乡,却因为风寒大病了一场,她的母亲和宋妈却都当作是她被疯子吓着了,她们都在为她担心,却都没能理解她心中对不幸的人同情和悲悯。无独有偶,

《呼兰河传》中作者也写到了非常相似的场景,当团圆媳妇被胡家的婆婆虐待导致精神失常之后,所有人都觉得她要“出马”已经疯了的时候,“我”却缠着祖父说她没疯,无意中撞见有二伯偷窃,“我”也并没有给他定罪。这样对不幸者的同情和理解或许只有儿童未经污染的纯洁心灵才能够无碍的表达。然而现实中的大环境却并没有这样的温情,萧红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哪个乡、哪个县、哪个村都有些个不幸者,瘸子啦、瞎子啦、疯子或是傻子。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转念一想,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 。因为多,所以就见怪不怪,谁病谁活该,谁老谁活该的逻辑已经深深印在了人们心中,所以当大神要用开水烫团圆媳妇,谁家有跳井上吊的人,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像看戏般的围观。在这样极为冷漠自私的人群之中,作者作为社会上一种卑微弱势的女性群体借助这样的儿童主人公表达了一种孤独与悲悯。

虽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萧红由于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缠身的曲折命运和战乱频仍,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都使《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虽然采用童年视角,却表达出无限苍凉。《城南旧事》全书基本采用一种儿童视角与限知叙事,而在《呼兰河传》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中自由转换,由于《呼兰河传》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在这样的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转换中可以发现体验自我与回忆自我同时存在于作品之中,使儿童视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所以不同于《城南旧事》中对事物简单的接受和推理,《呼兰河传》无疑关注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现象。

小说中的“我”虽然年龄很小,却对当地的婚丧嫁娶风俗礼节都了若指掌,萧红在作品中想要集中体现的是这个病态的民族和社会。作者将跳大神说成这个地方精神上的盛举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庙会上人们想拜娘娘庙却一定要先拜拜老爷庙更表现出了一种在迷信思想中也无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维,还有放河灯,看大戏,对这种种现象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场上对这个病态社会的揭露与讽刺。

所以不同于《城南旧事》中作者忠实于一种儿时记忆的凌乱破碎,《呼兰河传》中的叙述却呈现出一种事无巨细的琐碎全面。萧红详细描述了这个小城的布局,东西大街上的重要标志,从早到晚人们的活动,作者用全知叙事的方式为读者完整的描绘出一幅东北乡村的风情画。更重要的是,作者这样描写从白天到黑夜,从冬天到夏天,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生生世世的轮回。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无数次的提到死亡,呼兰河这个小城中似乎处处都能与死亡有所牵连,路上的泥坑、染坊中的染缸、豆腐房、纸房,作者还详细地描写了城中的扎彩铺,那些陪葬品做的栩栩如生仿佛真的能在阴间给人带了殷实的生活一般。然而虽然人们会想方设法地让死后的日子应有尽有,呼兰河城中的人们对于死亡却是极度的冷漠。死之前是,谁死谁活该,但凡自己求死的还会引来大家的围观,而死之后也是,死者的亲属只有当下会感到一阵悲伤,“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体会到深深的孤独,还有一种深重的生命悲剧意识,当看到粉房里的人过着一种穷困的生活,作者写道:“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然而作者却很在乎,“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鲜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

在苦多乐少的一生中,人要面对天降的种种苦难与无常,然而即便是这样,不去互相温暖,人们却选择用冷漠的方式互相折磨,作为女性,作者看得尤为清晰深刻,《呼兰河传》所书写的便是这样人生的、民族的、人类的悲剧。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悲凉” ,不同于一种温馨童趣,萧红以儿童视角来书写当年在呼兰河城的生活却像是一首余音绕梁的时代悲歌。究竟是怎样莫测的命运,残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脑海中使整部小说如此苍凉?而在祖国的不知道多少个角落,曾经或是现在,那些贫苦的人们、弱势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不自知。萧红自身的生命历程仿佛也在诠释着她笔下悲哀无奈的女性命运,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却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深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这是第二次看《呼兰河传》了,尤其是在看过了关于萧红的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对这个追求自由、特立独行的女性又多了万分的同情。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和表哥私奔到北京读书,被抛弃后孤苦无依的她又转而回到原来的未婚夫身边,但是在那个传统和现代激荡的年代,她从私奔开始就注定了不被宽容的命运,未婚夫面临家庭压力和生活的困窘,抛下怀有身孕还寄宿在旅馆的萧红,从此杳无音讯,欠下一大批债的萧红被旅馆老板关在仓库。萧红后来和萧军相识,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尝到了些许爱情的甜蜜,然而后来萧军仍然厌倦了萧红,两人最终分开。萧红最终的归宿是端木蕻良,这也是她一生唯一的正式婚姻,但是懦弱的端木几次抛下萧红径自逃难,让萧红备受艰辛。最终萧红患肺结核,在香港临时救护站逝世。

《呼兰河传》一如萧红的人生,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转折,然而就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在名不见经传的呼兰县内一户名不见经传的大户人家里,让我们看到了人世的悲惨凄凉。萧红笔下的呼兰县生活是生动的,有魂灵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忙着去买死猪肉,街头巷尾又多了好些趣闻。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七大姑八大姨,接姑娘迎女婿,这些个家庭琐事经历过或许索然无味,读来却是有趣极了,可见生活从不缺少精彩,就看是否用心罢了。

萧红家的后花园应该是全书读来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了。一个小姑娘,啪嗒啪嗒的跟在祖父后面,祖父干啥她干啥,偶然还调皮捣蛋插在祖父帽子上一圈花。“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萧红的童年是幸福的,这么个后花园,还有祖父就够了,她在后花园是多么自由啊,那纯真清脆的笑声在她颠簸飘荡的命运中久久泛着回响,令那无边的悲情更为宽广了。

人到世上走一遭真真是不容易的,就像孤儿被弃在荒原上,人从出生的那刻就被上天丢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任风吹、任雨打、任霜摧、任雪冻。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婆婆打,做错事大,没做错事也打,甚至于自己不顺心了都打,白天打,晚上打,吊起来打,用铁夹子打,用烙铁烫脚心,十几岁的小姑娘就像囚犯那样被虐待,她说要回家,可家里人是从来没出来管过她。等她被打的奄奄一息了,婆婆家又怕她死了,变着法子“拯救她”,跳大神,赶鬼,看香,吃偏方,最终都不见效,只能把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扒光衣服,三次丢进满是滚烫的开水缸里,尽最大的努力救了,于是团圆媳妇死了。活泼可爱的少女就这样被无情的社会和愚昧的思想摧残致死,然而她又能向谁求救呢?

有二伯是搞笑的,对着那砖头和麻雀说话,有二伯是不幸的,连砖头都专门欺负他这光脚的,他自负又自卑,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叫有子是要生气的,他贫穷,被子都是露的,鞋是前开后张的,还偷东家东西,他富有,至少精神上是自我安慰的,颇有阿Q的精神。

磨房的冯歪嘴子却是个极正直勤奋的一个人儿,梆子哒哒哒的从早敲到晚,从晚敲到早,我猜想萧红小时候估计就把这梆子当摇篮曲了吧,听不到反而会睡不着。冯围嘴子和王家大姑娘私定终身了,还生了孩子,磨房是八面来风的,冻得和外面差不多,草房也好不到哪去,孩子就放到草堆里养着。王大姑娘生第下第二个孩子后死啦,冯歪嘴子就带着俩孩子这么过。他是可怜的,至少人们是这样看他,不过他却浑然不觉,仍然推着磨,打着梆子。

凡是伟大的著作,必定都是对人充满深深的同情的。一个大院子住着几十口子,家家都在生死的边缘挣扎着,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二两豆腐。这是个悲惨的世界,不仅仅因为人们生活的贫穷,还因精神的匮乏,人们并没有因自身的艰难而对他人充满同情,而是麻木无知的活着。没有人谴责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人对团圆媳妇有那么一丝怜悯,没有人帮助冯歪嘴子,磨房老板娘就连孩子身上盖得面布袋都要拿下来,怎样的铁石心肠才能对刚出生就快冻死的孩子都无动于衷?在凄风冷雨的悲惨世界里,人人都被命运无情的鞭策,朝着不知的未来踱去,电闪雷鸣的人潮汹涌着,人们陷在风浪中无力的伸出双手,间或发出微弱的呻吟,渴望上帝的垂怜,或许这世界注定是悲惨的吧,若是可怜那孩子,自己就要遭罪了。

《呼兰河传》是一串童年的回忆,是一幅生活的素描,是一出人间百态的戏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第一次接触萧红,都要追溯到小学了,很小的时候就学过一篇《火烧云》,之后又学过一篇节选,选的是“我”和祖父在后园玩的那一段。那时候看萧红的文章,只是觉得很简单直白,富有童趣,又隐隐约约觉得很恬静。所以那时候就因为她是那种田园风格的作家。

现在读完整本《呼兰河传》才发现萧红原来是这样一个悲凉,寂寥甚至带点残忍的作家。她的语言简洁直白,然而越发得显得真实和可怕。

小团圆媳妇是整本书里最悲惨的一个人物。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象过古代的中国是这样对待妇女的。只因为她大大方方的,见了生人不害羞,就要毒打她。仅仅是因为婆婆不高兴,就要三天两头地虐待她。然而这样却并不见得这个婆婆就不把她当人看,最后小团圆媳妇病了的时候,这个当初打她的婆婆也不惜花费重金请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救治她。这说明毒打只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类似历练的仪式,似乎每个“不听话”的小女孩都是要这样打,才能成为一个“好媳妇”。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很健康的女性,长大高大,力气也有。见人就大方地打招呼,也爱笑。然而就这样一个健康的女孩,就这么被这个小城里的人整死,不得不让人心里难受。

有二伯是我觉得书中稍稍有趣的一个人。刚接触的时候,会发现他有时候会和鸟说话,和天说话,甚至对着撞到脚的砖头也要说两句。一开口就是“穷人死了也是穷鬼”这样无所谓的自嘲式的口吻。在这闭塞平庸的呼兰河里倒不失为一个有性格的人。然而到了后来才发现,他偷东西,而且照样喜欢看热闹,幸灾乐祸谈不上,死了个什么人他不怎么凄凉,还是觉得挺有趣。并且还哗众取宠地投井和上吊。喜欢听人叫他“有二爷”,不喜欢人叫他乳名。然而“祖父”又是叫得的,只因为祖父是个官绅。如此看来,他倒也没有什么性格了,充其量只是一个疯疯癫癫的流浪汉罢了。

祖父似乎是个官绅,家里有房有院,还有厨子。富有童趣,似乎是书中唯一一个稍稍正面一点的人物。然而就像教科书里说的,他有历史局限性。他照样看热闹,然而不人云亦云,有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己的主见,然而这些主见却都只是说说罢了。他看见小团圆媳妇遭到毒打,却只是冒出一句:“以后让他们搬走吧。”

书中这个“我”,略懂人事,然而却遭到冷落。只有祖父一个人和她亲。也爱看热闹,但是充满人性。然而在这样一个世界,像一个局外人。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平凡善良,然而又麻木不仁。他们遵循传统,“脱了单衣穿棉衣”每天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你会佩服他们富有顽强的品格,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韧地生存着。然而你又会惊叹于他们的愚昧和麻木,他们爱看热闹又幸灾乐祸,生病了就会去“跳大神”,而不会去药铺里抓药。像鲁迅和老舍的作品里写的一样,这就是这片大地上生活的人民,可爱又可鄙。

最后再说说萧红的文风,这实在是我喜欢的文风。简单干净,用词极其明了。“大地冻裂了”“人的手冻裂了”“一下雨,蒿草上就冒起了烟”。然而每一个简单的句子,都能带我进入那个凄凉的小城里,并且其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寂的感觉。不像一些用古怪词语堆砌出来的景物描写长句,词语生僻让人难以进入情境,句子太长又让人昏昏欲睡。萧红这些简短的写法在写一些悲痛的事情的时候更加让人感到揪心。老胡家没落的那一句尤其让我感到悲凉和惋惜。

《呼兰河传》更像我们现在流行的一种城市体小说,写整个城市的风俗和城市里的故事,然而其中一大部分又有回忆录的性质。这是一部好小说,是一部简单而悲凉的好小说。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就在今晚,母亲在给自己放洗脚水,家里的小狗误以为要给自己洗澡,躲到了床下再也不肯出来。我说:“我小时候也怕你给我洗澡,因为下手太重了。”母亲就说起来:“以前有一个同事无法生育,要了一个女孩来,她在宿舍区给那孩子洗澡的时候孩子就叫得很厉害,越叫越洗,越洗越叫。”又说:“我们一开始诧异,她怎么这么狠呢?后来才知道是要来的孩子,也就不纳闷了。”

当下心头一惊,眼前出现边洗澡边挣扎的小团圆媳妇来。同人性的光明面一道在人的血液里流转而来的阴暗面,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座小城的史册里,成了挥之不去的底色。

呼兰河传,归根结底是人的传。在这部书里,因为有快乐的童年、美丽的后园、慈爱的祖父做比照,更显得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冯歪嘴子的不幸。萧红怕读者读不出,屡次强调,快乐有限而痛苦无限。

我有一个出于叛逆心的歪理:要了解一位作者想说什么,过渡句和余音可能比加了着重号的部分更能透露本心。在为呼兰河小城作的传里,除了浓墨重彩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更有许多沉默的、一闪而过的人。他们多讷于言,有着在善与恶间挣扎而并不自知的内心,也跟随着他人起哄、围观、生病、死亡。

小团圆媳妇在生命接近末端的时候还可以从玻璃弹子和小盘子里取得快乐,冯歪嘴子也有了两个孩子。他们都曾是有希望的。然而更多人就像那小城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也就默默地死去。

我做着一份媒体工作,知道如今黄土地上的人,和百十年前黑土地上的人,别无二致。太多人懵懂而生,懵懂而死。而人性的残忍、丑恶,始终都在。

就仿佛北方的冬天,白杨树叶子落尽,像土地里伸出的手指指着天空。天空的尽头,无尽的狂风,一刀一刀,刮不完。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今天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完了,因为读书没有规划,零零散散,花费了挺久时间。

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将的是呼兰河的往日旧事。这个地方很小,小的像是我们的村庄。本书以作者小时候的回忆为线索,将整个小城的故事串联起来。讲了四五岁的孩子眼中的呼兰河是什么样的。

小城很闭塞,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快乐所在。这里的人像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

他们所开心的是某条街道的大泥坑这些日子淹到了多少牛羊牲畜,哪家买了好吃的糖葫芦小孩子争的鸡飞狗跳,谁家的团圆媳妇生了大病请来大神反复“治疗”,这个季度的大戏又成了多少家的因缘,有二爷与厨房师傅之间的吵闹,磨坊里歪嘴死了老婆孩子怎么照料……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团圆媳妇和歪嘴的事情。

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大妞,变成整日噩梦连连、疾病缠身的妖怪。而这,都要归咎于常常拿她出气、施加暴力的婆婆。团圆媳妇常常喊着要回家,只是再也回不去家。生病的日子被各种偏方、鬼神方法环绕。被脱光了衣服洗滚水澡、被烙铁烧,小小年纪已承受太多的痛。周边的四邻都是看客,生怕错了这精彩的表演。最后团圆媳妇还是死了,变成在桥下常哭泣,说要回家的兔子。

歪嘴的生活有了改变是从他突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四处透风寒冷的磨坊里,被主家驱逐。还好有老爷爷收留的草屋。在草屋的日子,虽然还是很冷,家徒四壁,却常常看到歪嘴围着家人的开心,觉得在这世上有了根,他应该是疼爱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和好爸爸。可妻子还是在贫困中疾病中生下第二个孩子死去了。周旁依旧是看热闹的邻居,各种闲言碎语伤害着这个选择歪嘴的老婆。而这之间的事成为他们新的谈资。好像别人过得不好,他们就觉得这日子还挺热闹。

作者说,不知道中国其他的城市是不是这样,呼兰河是的。无疑,中国各地都聚集着这样的人,在不忙碌的地方最多。

其中作为温暖的要说作者和爷爷的日常。后花园是他们共同热爱的地方,在这里种菜除草捉蛐蛐,躺在芦苇里睡觉。爷爷是最有耐心的,每天教孙子背诗,不厌其烦的讲解。他对身边的其他人同样宽容。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

作者说,呼兰河的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大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是对这里的幼年记忆,却忘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初知萧红是因为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汤唯真的很适合民国的扮相,清清冷冷的气质如秋风般萧瑟,薄薄的嘴唇紧抿,黑漆漆的眸子仿佛要看到人心里去,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然而心却又是多情的,一生似浮萍般漂泊。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萧红是寂寞的、孤独的,知晓自己的命运,却满满的不甘心。她的文字清冷悲凉,读着会有一种绝望孤寂的感觉,可于此,却透着一股子不屈的倔强,好像一个溺水的人,每个毛孔浸着水,冰冷刺骨,但是仍不放弃求生的欲望。

很喜欢萧红的文字,寥寥几句话,活生活色地勾勒出的物什仿佛就摆在眼前,让人忍不住的把字咬碎了又嚼嚼。

她眼中的冬天是这样的,“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路上的泥坑,“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

天空中的云朵也别样的生气,“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

万事万物都有温度,唯独她,除了幼年的祖父和璀璨斑斓的菜园,孤独的就像一个铁榔头,除了铁锈,什么也没有,连着周围都染着一片荒凉的焦黄。“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本书,1940年,她患上了肺结核,已飘荡在枯死的生命边缘,此时的她对丈夫、人性、时局都完全失望,在这时间,最温暖的只有幼时的回忆,记忆深处的呼兰河城。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一个个的火柴靠幻想来汲取温暖,萧红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昔日的城,体会着世间仅存的温暖。城里的每条街每间商店,漫天的火烧云,还有那东大街的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萧红笔下的人和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而那些人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我们都身处于一座呼河兰城,那里的每个人都似曾相识。

“好死不如赖活”,人的价值似乎就是活着,在活着的大前提下,所有的苦痛、折磨都被人刻意忘记,睡一觉,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一生也就这么走过了。

“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回到城中的家里,又得照旧的过着日子,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之极,躺在炕上就睡了。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地就都这样地过去了。”

人的一生因为苦痛而愈发漫长,可放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却又那么的微不足道。平静的水面漾着涟漪,年复一年,寂寞而孤独,道不尽的苍凉。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人的愚昧无知总是出奇相似,习惯性地把希望寄托在虚妄的神明或物什上,始终觉得命运不会受自己掌控,一时的成功也被冠上幸运的名号,失败也自嘲似的归于运气不好。仿佛自己只管吃吃喝喝,所有的一切早已注定,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这就是无法逃避的命。

“呼兰河这地方的人,什么都讲结实、耐用,这膏药这样的耐用,实在是合乎这地方的人情。虽然是贴了半个月,手也还没有见好,但这膏药总算是耐用,没有白花钱。

于是再买一贴去,贴来贴去,这手可就越肿越大了。还有些买不起膏药的,就拣人家贴乏了的来贴。

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人的残忍也是出离一样。善良会被人利用,不得长命,坏人却总能逍遥自在,遗祸万年;好言相劝让人得寸进尺,冷言恶语却总会使人忌惮;别人的不幸成为衡量自身“完美”生活的标尺,别人的成功却让人止不住的心生妒忌,富人一定不仁不义,长得漂亮的女领导一定是潜规则上位。有人的地方就会藏污纳垢,可悲的是人们似乎已经习惯。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地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

“人这动物,真不是好动物。”是萧红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可正是她笔下的人,像野草一样卑贱,只需一抔黄土便得以扎根,历经风雨的摧残仍旧倔强的活着,毕竟,活着就有可能,就有希望。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此书给四星,一星给萧红记忆中的呼兰河,一星给文中道不尽的荒凉寂寞感,一星给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写,一星为通篇绝望中的那星点希望。


《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1500字相关文章:

2020精彩文章《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500字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范文1500字左右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10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10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五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10篇

    相关文章

    23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