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600字

钰媚 1162分享

《追风筝的人》小说其实是男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作者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经验交织在小说作品中,情感真实细腻,构思巧妙,高潮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每一个高潮到来之前都会有不易察觉的隐喻,小说情节连接得很紧凑。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我们都知道“放风筝”,风筝还需要去追么?抱着好奇的态度我看了这本书,原来追风筝是阿富汗人的一种习俗,尤其孩子们特别爱玩的,如果赢得了胜利,那将会无比荣耀。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阿富汗这个陌生的名字有了认识,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生活和悲惨的遭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对人性的感悟,也不禁自我反思。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亲密的友谊为贯穿全书的脉络,小说温情而又残酷,作者用细腻平淡的文字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凝聚着人性,蕴含着阿富汗民族的灵魂,正是因为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不被外人所了解的阿富汗民族,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文学中的艺术魅力。正所谓,民族的是世界的,更是经典的。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大概是它反映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的救赎,人们人格的趋于完整。“风筝”极具象征意义,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亦或是正直、善良、勇敢、诚实。从表面上看,“追风筝的人”指的是哈桑,他是追风筝的高手,不用抬头看总能找到落下的风筝,但实际上却是阿米尔追逐正直、善良、勇敢、忠诚的风筝,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满意的阿米尔。在小说的结尾,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追到了,他将如哈桑对他那般守护着他的侄子―索拉博,拯救了自我封闭的索拉博。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个小男孩的承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从始至终,从未改变。他们两个是喝着同样奶水长大的,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同一个屋檐下,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字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这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许从那一刻开始,阿米尔对于哈桑就如同“妈妈”,正如阿米尔对父亲的感情。“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在阿米尔怂恿哈桑恶作剧的时候,即使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还是会那样做,而且从不告发阿米尔,他心甘情愿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甚至为了实现阿米尔的愿望—拿到那个最后的风筝牺牲了自己的尊严,这需要多大的忠诚与勇气呢?何况还是一个孩子。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哪怕最后他仍誓死守护他们的家,从他的身上体现出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这是我不禁想起了“诚信”这个在当今社会比较敏感的话题。我想小说描写了一种最为诚挚的情感,而且它让你相信有些东西依然存在,在这个鲜有人相信承诺的时代,让我们再次看到承诺背后那些美丽复杂的情感。小说的最后,阿米尔找到索拉博,并要带他回美国,他曾向索拉博承诺他永远不会将他送到孤儿院这些地方,但因为办理签证的困难他食言了。阿米尔低估了孤儿院对索拉博造成的阴影有多大,他不懂索拉博的恐惧,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承诺的重量。他的行为让索拉博在浴室里割腕自杀,虽然被救,但也自我封闭了。信任这个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一直到阿米尔与索拉博一起放风筝的时候,那感觉像是回到了1975年的冬日,他迎来了索拉博的微笑,一切都将好起来。这次换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当初的哈桑,他会永远忠于索拉博,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阿米尔,这个年少无知的孩子里潜意识里是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的,不然在他看到哈桑受到凌辱的时候他不会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我想他对哈桑的感情是矛盾的、复杂的,既有着朋友间的亲密,也有着主仆间的疏离。他对哈桑的忠诚输给了对阿塞夫的恐惧,他的正直输给了对完整父爱的自私,他选择逃避,这是个错误的选择,同时也背上了自己背叛哈桑的罪名,让他无法面对哈桑,陷入深深的愧疚与自责中。我们以为时间可以遗忘,但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在他解救索拉博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哈桑的勇敢与忠诚,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他被阿塞夫打得皮无完肤的时候,他笑了,笑起来很痛,但却是自1975年冬天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他的心病终于痊愈了,他得到了救赎。这都来自于爱的力量。三毛在《这种家庭生活》里写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而又有恩慈。”正因为如此爱才弥足珍贵与伟大,它能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净而美好。

反观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看到摔倒的老人视而不见,有多少人看到别人深处苦难却袖手旁观,有多少人为了利益而造假,有多少人会受到心灵的鞭挞,有多少人会为自己的懦弱和谎言赎罪呢?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些,甚至会有点心安理得,得过且过。“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善良的,但外界的种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人格。我们很难去承认,很难去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用华丽的谎言来说服自己欺骗别人。每个人都曾因害怕而说谎,因懦弱而逃避责任,因年少无知而犯错,我想成长的艰难与痛苦就是直面自己内心灰暗厌恶的一面,正视它,克服它,战胜它,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强。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苦难与来自良心的折磨才能慢慢磨去棱角,丢掉自私,学会平静地接受遗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只要追逐的风筝,追逐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其中意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每个人都能如结尾处阿米尔那般,那么这个社会也将会是充满人性的,和谐美好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有故事的书,它娓娓道来,轻描淡写的同时却能使读者回味无穷。究其原因,依小编看来,是这本书里面勾勒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与信仰,这种追求与信仰贯穿毕生。接下来小编想从两个主要人物阿米尔与哈桑来谈谈自己看完此书后的一些感想与心得。

故事的开始讲述了一对小时的玩伴,一个阿富汗的富少阿米尔与他家仆人的儿子哈桑。一个富少与一个卑微的仆人,这样的背景设定很快就会使读者潜意识里面认为富少阿米尔的生活应该是充满欢声与笑语的,而出生卑微的哈桑的生活是不幸与痛苦的。但是当故事继续深入时,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原设定好像不太对了。哈桑没文化没钱没有地位,但是他有身为一个阿富汗人的勇敢与信念。“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主人的忠诚,即使失去自己身为一个穆斯林最重要的洁净之身也在所不惜。而富少阿米尔身上更加多的是书生气质,他喜欢读书写故事,但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在人们以武士的勇敢为魅力的年代,整天没有活力的呆在室内看书显然是不会受到欣赏的。

阿米尔的父亲是阿富汗的富商,几乎拥有阿富汗男人应该拥有的一切美德,在阿米尔眼里,“父亲”就像是评判一切的标准,显然他自己是不符合做为一个阿富汗真真正正的男子汉的标准的,父亲很少夸奖与赞赏,使他觉得没有存在感。另外一方面哈桑作为一个仆人,为了完成主人的要求,永远是奋不顾身,他身上有阿富汗真正的男子汉的勇敢,这种勇敢会经常得到“父亲”的认可。这种来自“父亲”的认可与不认可,让富少阿米尔开始产生嫉妒以致最后用欺骗的手段把哈桑赶走。哈桑离开了,但阿米尔的痛苦并没有因此和哈桑一起离开,留给阿米尔的反而是欺骗与背叛带来的无尽的自责与痛苦。

阿米尔的富裕生活并不能掩饰他自私懦弱行为所带给他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哈桑的贫苦生活也并不能遮掩他生为一个忠实仆人尽心尽职所带给他内心的无愧。我们没法用物质生活的贫乏与否来推断一个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在这个故事中,内心的坦荡与无愧才是决定因素。其实一个人只有追寻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信仰,才有内心的坦荡与无愧。

哈桑的离开只是故事进展的一半,后半部分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内心充满了无穷自责与痛苦的灵魂,如何变成一个真正受到阿富汗人民敬重的男子汉,勇敢地去救赎自己灵魂。正是阿米尔为了带回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打得伤痕累累之时,也是他内心真真正正释然之时。他终于可以为了哈桑,为了那个曾经被他绝情地伤害过的哈桑,为了那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义无反顾地勇敢一次了。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小编的心理是澎拜的,也像是被压抑了许久,终于可以释然了一样。

小说名为《追风筝的人》,在小编看来,这里的风筝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仰呢?主人公阿米尔用其大半生去追寻,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他是痛苦的,但是他深知唯有把风筝追到,他的灵魂才能得到安宁。书中呈现的哈桑,是个追风筝的能手。是呀,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遵循自己毕生的信仰,他始终可以追寻到自己的风筝,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哈桑是快乐的,他的内心是没有痛苦,是平和的。

人不一定要信教才会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可以是作为一个人所要遵循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职业的一员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甚至可以是自己感兴趣、想毕生追求的东西。那个你所信奉的东西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风筝,所以,你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风筝吗?有在追寻它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我刚刚看完了《追风筝的人》,有以下的小小总结。

第一,我初步了解了一下阿富汗,以前只知道阿富汗战乱过,现在知道了阿富汗的地理位置(网上搜了一下),阿富汗战乱的原因之一,阿富汗战乱后的景象,那种人间地狱,及部分的阿富汗风俗文化(比如放风筝,斗风筝,追风筝,阿米尔父亲不能给哈桑的身份),阿富汗不同阶级生活的不同状况(阿富汗的种族歧视)。

第二,我在阿米尔身上看到了一些人的劣根性,虚荣,软弱,欺负愚弄弱者,同时阿米尔身上也有着人的自我救赎(每个人都犯过错,都需要自我救赎来找到心理安慰!如果犯了错不知道自我救赎那就不能称之为人,而是一个恶魔)。

第三,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包含了太多东西,友情,亲情,爱情等,包含了太多东西。

第四,我毕竟也这么大,也看过很多残忍可怕的事及事实现实,书中一些残忍的伤害,血肉模糊的事我都有所印象但并没有太大的震撼,使我震撼的是那书名字,寓意着哈桑,阿米尔,甚至是你我,还有那赋予因果报应的预言,比如有一次阿瑟夫为难阿米尔及哈桑,哈桑勇敢的站起来用弹弓威胁阿瑟夫,说阿瑟夫可以为难自己和阿米尔老爷,但是可能换来的代价是左眼失去,虽然阿瑟夫最后让他们离开了,但是在阿米尔自我救赎的过程中为了救出索拉博,在快被阿瑟夫打死的时候是索拉博用弹弓打瞎了阿瑟夫的眼睛。

这个情节对应了前面哈桑所说的,这种“预言式的因果报应”(我定义的名词)给我极大的震撼,还有对我最大震撼的是阿米尔被阿瑟夫打的时候的大笑,阿米尔的笑是救赎,是自我放生,那些疼痛让他真的得到了想要的安慰,阿瑟夫也说过他在监狱被殴打的大笑,阿瑟夫的大笑我并不懂得但是我认为他也扭曲的阿瑟夫,也使他以前的心理更加扭曲。

在被施暴者殴打后的大笑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会使施暴者最初的心理变形甚至是恐惧(我最喜欢最敬畏的就是那种因果报应;阴阳均衡;平衡,所以这个我说的预言式的因果报应给我最大的震撼)。以上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个人的小小总结,我的小小看法,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

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在听闻这本书的介绍后,记住了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最真挚的话语,这是一句催人泪下的话,这是一句孩子对孩子的承诺。这两个男孩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生活、一起玩耍。哈桑是一个衷心的仆人,他爱少爷阿米尔胜过爱他自己。他为了阿米尔打架,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最宝贵的一切。而阿米尔清清楚楚目睹了这一切后,却因自己的懦弱害怕和胆怯而背叛了于他情同手足的哈桑。阿米尔的懦弱改变了他和哈桑的一切与将来的命运。当友谊出现裂痕时,他挽回了吗?不!懦弱似乎吞噬了他,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不愿去挽回,不愿去赎罪,并千方百计的赶走哈桑,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丝可笑的慰籍。

难道生活也是如此?一开始犯错,一错再错,最后错无可错时终于去逃避。在我看来,只有挽回,只有弥补,只有赎罪,为自己的犯罪担起责任,方能得到心灵的解放。

于整体而言,《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的儿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并不华丽,他只是用十分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悲剧。阿米尔年轻时的亲情与友情,成长过程中的背叛与最后的救赎。作者用一个一个小小的例子,给我们讲述了哈桑这个灵魂人物的坚强、勇敢与忠诚。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哈桑真是悲剧年代的产物,他身上有一个少年的所有美好品质,但他的人生却比绝大多数的人活得都要凄惨。

《追风筝的人》中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小家庭的经历,但确是一个大社会的缩影。拥有如此高超写作技巧的卡勒德·胡赛尼在这本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这里不仅仅蕴藏着这本书亦或是这个人成功的秘密,而且揭露了写作要先取悦自己,而后才能取悦他人的道理。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言不休不成章。写作在我看来是发自内心的抒怀,亦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提升。同样的,余华在其《活着》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我,我的自私,我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我真实的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世界。卡勒德·胡赛尼也是如此,《追风筝的人》反映其内心的纯真和救赎。

风筝,带着世间所有的美好象征飘向远方,我们要做的,就是终其一生去追逐它,它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充满了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忠诚和承诺。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关于友情,关于种族,也关于背叛与救赎,它让我知道人性的背叛和人性的救赎也可以融合的如此巧妙。

关于友情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阿米尔的故事,阿米尔出生于喀布尔的的一个富裕家庭,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其父亲也是普什图人,是一名法官的儿子,一个成功的地毯商人,而哈桑则是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出身于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的好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的人,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

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他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而哈桑则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他会给少爷阿米尔追到掉落的风筝,因为阿富汗的传统就是风筝线被切断后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他们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游戏,是很好的伙伴。

到后来阿米尔与哈桑的决别,因为战火侵袭,他和其父亲逃往美国,将房屋交给朋友拉辛汗看管。之后拉辛汗日渐衰老、力不从心,他恳求哈桑帮忙照看房屋,善良的哈桑接受了托付。最后哈桑死在霸占阿米尔房屋的坏人枪下时,仍旧誓死践行对阿米尔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

关于种族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普什图人,他们信奉逊尼派。哈扎拉族是其中的第三大民族,他们信奉什叶派,他们被普什图人看作是异教徒和下等民族,受尽他们的迫害和剥削。本书中最典型的有种族歧视的人物就是阿塞夫。他说:“阿富汗就像一座到处扔着垃圾的美丽大厦,得有人把垃圾清走。”他将哈扎拉族人看做垃圾,经常对他们施暴,对哈桑施暴,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施暴,他是本书中邪恶的典型代表,极具讽刺意味。而在阿塞夫对哈桑的施暴里,阿米尔全程目睹,却并未勇敢的站出来,以“哈桑只不过是哈扎拉人”为借口为自己开脱。

关于背叛与救赎

拉辛汗说过:“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所以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祈求为自己赎罪,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崇敬和爱戴。

阿米尔在哈桑被施暴时,他背叛了哈桑,没有为哈桑出头,对于他自己的懦弱、背叛行为只以哈桑只是个哈拉扎人为借口,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后来,阿米尔因为无法面对哈桑的善良,希望父亲把阿里、哈桑解雇,但被严词拒绝。于是阿米尔在他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但是哈桑早已洞悉一切承认了偷窃,并和阿里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阿米尔在很多年后回到了阿富汗,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他去孤儿院与阿塞夫决斗并救回了哈桑的儿子,将其带回美国抚养,使自己得到精神的洗涤和救赎。以前是哈桑守护阿米尔,现在换阿米尔守护哈桑儿子。

《追风筝的人》将友情、种族、背叛与救赎融在了一个故事里,一个由风筝开始的发人深省的故事里,一个看透人性的故事里。有些东西“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所以我们要好好珍视。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600字相关文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作文600字五篇

《追风筝的人》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作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10篇

800字读后感《追风筝的人》杰出学生优秀范文五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作文10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高中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高中优秀作文

    23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