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2000字作文
《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1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848年2月23日,正当法国二月民主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英国之际,一本只有23页的小册子被运出了伦敦瓦伦街19号的一家不大的印刷所,这就是《共产党宣言》。这部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它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成为世界的主人的道理。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部宣言从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和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四个方面以历史为纵线、以世界为横线,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代表各国共产党人,公开说明了自我的观点、自我的目的、自我的意图,并且以此对抗了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
这部宣言露骨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无耻罪行,揭露了社会上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及其不合理性,有力地回击了各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攻击。最后,这部宣言发出了伟大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这部宣言的理论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共产主义在实践中被不断完善,同时也不断向共产主义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8年艰苦奋斗玉汝于成,28年真理之火熊熊燃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光,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群众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这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向注意用实践检验自我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我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应对充满挑战和期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务必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建立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追溯“三个代表”的渊源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又是创造性的发展;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要求我们始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在不断开拓进取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持续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应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务必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个性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样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
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持续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就应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就应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潜力联系在一齐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2
细细品读《共产党宣言》,顺着篇幅回顾着历史,感受着恩格斯和马克思坚实而深厚的革命友情,反思着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正视着历史,思考着矛盾,展望着未来,更加折服于这份思想的伟大,更加坚定了信仰。
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序言简要说明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共产党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共产党宣言》分为引文和正文,引文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正文中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作为一部宣言性文件,这部革命纲领包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涵。通过阅读,我们也看到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通过实践去补充完善,保存精华,弥补不足。《共产党宣言》在不断地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不断寻求自身的完善进步,经受住了漫漫历史长河的洗礼,通过将改进和补充整理成完整的序言与宣言正文一并收录,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共产党宣言》的完整成长历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从实践层面观察《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流行以及其如何鼓舞人们投入共产主义运动的,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巨大实践意义,才能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实践中去。
恩格斯曾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文献中译本最多的文献,《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德文版初版不久就有了波兰文与丹麦文的译本,1848年6月译成法文,1850年译成英文、1882年出版俄文版。而在当今社会,它不仅作为无产阶级经典之作广泛传阅,更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重视的指导性文献,可见,《共产党宣言》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依然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下带领中国走过了这一路峥嵘岁月,更是在宣言的指导下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重温历史,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自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8年艰苦奋斗,28年真理之火熊熊燃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轰轰烈烈的革命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六十多年的执政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强的发展之路。中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实行的土改制度、多种经济并存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实行的合作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都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指导思想的提出也正是遵循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宣言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
回首百年前,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而展望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踏步前进。这正是曾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传入,让正在低谷的中国人民看到奋斗拼搏的曙光,也正是不断在时间中进步的宣言精神让我们不断地改进思想,不断前进,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前迈进。
《共产党宣言》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仅存于文献中的借鉴与经历,更是一种思考,一种选择,一种精神,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情状;引导我们去实践,去获得真知;引导我们去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选择正确的前进之路,无怨无悔;它更是散发着一种精神,一种坚定的信仰,在立足于实践中,明白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的价值与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离不开《共产党宣言》的照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离不开《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从《共产党宣言》中接受真理的熏陶,用《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奋斗。
《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3
“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是我们当前政治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一直都觉得《共产党宣言》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如今细细研读下来,却不得不被它丰富深刻的哲学、经济学知识所打动。
在全文的序言部分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让我很有感慨,原来共产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它默默地,在悄无声息中发展壮大,在与资产阶级针锋相对中,在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推动下,它的影响力逐步扩散,使资产阶级人士产生了巨大恐慌,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所诋毁、所不容。
在第一章节“资产者和无产者”中,我第一次明确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由来,原来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长期发展变革下的产物,它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政治生活的压迫,它强调利己主义,存在剥削和被剥削,善于将一切职业、关系都通过赤裸裸的金钱方式表露出来。它根源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地变革,强调优胜劣汰,旨在打破固定的关系,建立全球性的生产经营模式,打破文明的藩篱,这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会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资本的不断积聚,财产聚集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必然,这导致利益高度集中,矛盾激化严重。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同样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受到桎梏,它的生存会逐渐变得与社会不相容,导致商业危机层出不穷,亟需被新的所有制关系打破,即现代的工人—无产者。
无产者在资产阶级的各种奴役,层层剥削下,已经长久地沦为机器的附属品,伴随着劳动差别越来越小,无产者面临着工作日益繁琐,压力增大的局面,创造力匮乏,劳动所得报酬低廉,毫无价值。只能采取扩大联合的方式反抗,日益发达的交通技术为这种联合提供了客观条件,最终形成了无产阶级。这同时也意味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第二章讲述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共性与特性,共产党人比起纯粹的无产者,显然更加目标明确,他们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是革命运动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同时,在这一章节中,共产党人层层驳斥了资产阶级对于共产党人片面的、局限的恶意污蔑,展示了共产党人真正的追求,即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损害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于资产阶级相较,共产主义更侧重于人的方面,归根结底是让工人有更丰富的生活,更美好的未来憧憬,而资产阶级只看中自身的利益,只重视自身资本的积累,所以共产主义者们要打破资产阶级所努力维持的垄断局面,开创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世界。
读完《共产党宣言》,我感触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共产党宣言》的始终,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另外,《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务必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它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务必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到达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共产党宣言》同时认为纲领的理论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强调我们看待事物是需要观察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我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更新,创新和与时俱进。时代不断发展,我们需要随时随地的发展自我认识,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看待世界,创造世界。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为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资本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要充分实现伟大目标,不仅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到达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到达最高境界。
所以,仔细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我觉得共产主义必会实现,因为它既是用哲学来指导、解决问题,又顺服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始终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它的最广大追随者必是他最强,最有力的支撑。
《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利用这次学习机会,我再次重温《共产党宣言》。《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宣言》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但同时系统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和资本,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宣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和策略原则,指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体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他们了解无产阶级的运动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均具有先进性。精读《共产党宣言》,使我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与工作中的一些思考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共产党人方得始终。
中国近代史以及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是一部生动的《共产主义宣言》实践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生动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党宣言》为精神与实践指引,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结果。关于中国的苦难史的学习贯穿了我整个学生时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谁来以及如何拯救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明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部生动的发展史印证了共产党人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政党,始终是为了人民的政党。
中国石化作为中央企业代表,其发展历程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观的缩影。企业宗旨“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奉献社会,造福员工”,以及“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将中国石化的发展与国家命运与人民福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国家和人民遭遇自然灾害、地方遭遇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危难时刻,公司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上,与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践行国有企业一个依靠力量,五个重要力量的使命。中国石化的发展源自于国家的支持和人民的拥护,反过来中国石化实现发展的同时反哺社会与人民。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我们中国石化矢志不渝的使命,也是公司实现基业长青的不竭动力。
读《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历史与新中国发展史结合、与中国石化的改革发展相结合,更加深化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坚守的信仰。共产党人的终极目的是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最闪亮的思想,也是贯穿整个文本的精神内核,也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二、准确把握矛盾的发展规律,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螺旋上升式发展。
《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不同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通过学习《宣言》,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总结指导实践。
正如《宣言》所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中国的新民族主义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正是沿着《宣言》指明的方向开展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武装夺取政权之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已经消灭,虽然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这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各项工作均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主要矛盾展开。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工作相应也需要发生转变,必须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体系整体推进,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不能再回到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牺牲安全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
同样,中国石化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将各项工作统一到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上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由做大做强的企业发展观转变为做优做强做大。公司上游注重高质量勘探开发;炼油提前完成成品油质量升级,为社会提供清洁油品;化工聚焦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研发与推广;销售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保持了稳步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看到,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管网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炼油和成品油市场放开,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天然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我们需要在保障经营总量和营收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来分析指导公司改革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效率与效益,更加注重人民消费需求变化,更加注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不断探寻市场的“蓝海”,才能保持行业领先与基业长青。
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民心齐,泰山移”。新中国发展史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书写的一部奋斗史、一部创造史。公司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应牢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和工作氛围。
三、将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精神厚植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1848年《宣言》问世以来,世界虽然经过了170多年的沧桑巨变,《宣言》里描述的经济活动、政治斗争和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形式虽然发生很大变化,但其揭示的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斗争发生条件与内在机理等并未发生变化。《宣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历史性的判断和宣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更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大胸襟、深远智慧以及人类命运的宏大视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注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剖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时代的思想结晶,既是科学的认识和判断,也彰显出国家顶层设计为人类未来发展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定“四个自信”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之一,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也为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实践检验出的真理。特别是当下,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群体免疫”理论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理论,广大人民的生命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任何个人,如果身居的国家不维护人民的利益,他们的生命和生存就没有任何保障。反观我们中国,党和国家将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首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举全国之力奋力抗击疫情,迅速有力地扭转了疫情蔓延的局面,切实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越性,再次用实践证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证明了我们的道路、制度和理论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再看中石化等国有企业,逆行而上,全力投入到抗疫行动中,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我们的责任担当。我在与境外利益相关方沟通中国石化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和社会责任时,当了解西方对于人权、社会责任等的内容时,我发现我们中国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对责任的担当,是任何西方发达国家无法与我们中国比肩的,使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长久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有着天然的仇视,正如《宣言》所说:“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在舆论上对我们的围攻和封锁,我们更需要坚定“四个自信”,抓主要矛盾,加强舆论宣传,强化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于与中国有着历史友好关系的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重运用文化等软实力开展工作,获得更多国家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认可和支持。
《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5
开篇分析当时形势得出的两个结论:1.共产主义成型;2.共产主义开始为自己发声。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阶级斗争,必然有阶级对立的存在。强者压迫弱者,但弱者可以变成相对强群体而胜过强者以及强者联合成的相对弱群体。
放在远古社会,单个的人体相对于强壮的动物,处于食物链的底层,此时的阶级对立是纯粹的原始性的、自然性的。
但是人类慢慢学会了群居协作,逐渐的站在整个地球的统治地位,此时的阶级对立是初级的、文明性的。
放在近古社会,奴隶主由最初的剩余价值的积累,逐渐变成阶级中的强者,购买阶级中的弱者为其当工具使用。终于有一天,奴隶主连给予奴隶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满足不了,这些弱者众志成城变成了强群体,推翻奴隶主的统治。
放在封建社会,贵族权势、地主阶级压迫着农民阶级。强权欺凌在弱势群体之上。
到了近代社会,生产力大幅上升,现代资产阶级消灭了一切封建制度,但同时产生了另一个阶级――无产阶级。一个愈来愈强的无产阶级站在了愈来愈弱的无产阶级对面,压迫着、剥削者他们。
但是庞大的无产阶级群体,他们当中有一股仅仅凝聚在一起想要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力量。弱者团结起来变成相对强群体推倒了强大的资产阶级。但是,在没有生产力的进一步革命性发展,资产阶级不会真正被消灭,只是暂时的被相对强群体弱压制。
现代资产阶级是从一系列工业革命开始的,蒸汽时代发现新大陆、电气时代各种先进科技产品标志着这个时代的到来。高效率的生产力,使一台挖掘机代替几百个人的生产力。科技革命解放生产力,也进一步将资产阶级推向末路,进入下一个更加先进、高效、智能的世界。
火星、月球会是下一个新大陆吗?
资产阶级促进文明发展、解放劳动力,造成人口大迁徙。日新月异,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下来反思,修定成为当今世人迫在眉睫的功课。
资产阶级要继续发展必须到处开发,开发完地球开发月球,开发完月球开发火星。资产阶级推动社会进程。现代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必然使传统业瓦解。
资产阶级的世界里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资产阶级逐步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最终必然产生政治的集中。
但是今天看来,资产阶级的自然力的征服还是有限度的,意图破坏式的征服自然等于自取灭亡。在资产阶级里面,对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总是会有失控的现象,他每一次失控所带来的后果就如同瘟疫到来一样,底层人民这个时候最苦。每一次瘟疫到来,克服这种危机的挑战有两个,第一个裁员,第二个到处开发,进一步城镇化。但这个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下一次瘟疫来的更猛烈,是一条向绝路进发的手段。
为了避免资产阶级的文明过度发展,不定期的调控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为什么工作量工作时间会越来越长?
在共产党宣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也就越增加”。“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
为什么当今社会上会说阴盛阳衰?
这肯定是相对以前封建社会、旧社会男权社会而言的。现代工业越发达,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也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
当企业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工资,马上就有房东、信贷机构或个人向他们扑过来。
竞争力不足的小工业家,小商人,小实力者,手工业者,传统的农民,这部分群体都会作为壮大无产阶级的队伍补充。
在资产阶级的社会各个阶段,经常会出现抵制行为,比如无产者会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回到过去。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的产物,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灭亡,他们也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现在能够发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都是徒劳的。
资产阶级的联合垄断行为是无产阶级大规模集结的原动力。在资产阶级初级阶段,无产者联合起来对抗资产者的敌人――专制君主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者。
日益加剧的竞争是引起周期性商业危机的原动力,在下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到来之前,商业危机无法避免,只能延迟、缓解、减轻带来的后果。而延迟的后果可能会使下一次危机到来的结果更猛烈。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群体意识力的凝聚,可以摧毁一切。人民,民众基础是政治的土壤、根基和养分。
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的还要快。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他把医生、律师、教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生产力的提升催生出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不是通过斗争而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不是通过爆力可以消灭的,必定是像历史上一样,由革命性的生产力提升,自然而然的使压迫阶级消失。现在21世纪回过头来看,近一两百年的历史斗争实践证明,这个观点就更加明朗了。
什么时候资产阶级才会在历史上永远被消灭?
人类世界从6G时代开始,能够实现世界大同,努力发展科技就是平天下。第一,高级生产力时代,5G催生人工智能的大面积出现,半人民公社制社会产生。第二,超级生产力时代,6G催生自动智能的大面积出现,新人民公社制社会产生。第三,无限G生产力代,无限G智慧智能的大面积出现,自由世界社会产生。
在高、超级生产力时代,在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会直接催生相对强资本资产阶级(比如掌握着人工智能的企业),这个相对强的资本指的是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在精神方面的生产力,会直接催生相对强意识资产阶级(比如像现在的自媒体行业、电子商务行业产生的少数部分的个体意义上的成功者)。这个时候他们是没有直接对立的无产阶级,但是有大量间接对立的无产阶级产生。此时国家掌控收购人工智能,可以进入半、新人民公社制社会。(此两段纯属虚构、空想主义)
共产主义是要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因此不要空谈和幻想。历史的车轮向前行进,谁都无法阻挡。即使暂时的阻挡,也只会为下一步加速向前埋下伏笔。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现在的阶段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即当前形势,当前现状。资本是集体的产物。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要消灭财产的阶级性质。最低限度工资是指工人为维持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也称之为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在资产阶级里面,这是一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
有人反驳,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从人性的方面,旁观者效应,还真有这么回事。这不关我的事,那不关我的事,这不归我管,那不归我管,多做少做都一样,干嘛多做。
资产阶级的教育,大量的开办培训学校,技能职业培训学校。
在资产阶级里面,人也是商品。资产者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到他们支配为满足(类似一些职场潜规则),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行业各级独裁专制主义者,行古代昏君之举,且更加猖狂无耻不知收敛;伤风败俗,是人民的公敌)。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关系:资产阶级与人民政府对立,但受控制;无产阶级受人民政府保护,但受管制。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他们更快地消失。
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能证明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5G时代的思想产物,6G、无限G的精神产物是什么?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社会形式措施形式: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三、社会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文献
精神文明解放宣言。精神文明的发展规律:民智未开,简单纯粹;民智已开,复杂混乱。
全世界宗教、学说多有空洞、空想,但暂时的修定不乱的方法论述有用(今后很长时间,变中定才是关键),这个暂时也可能持续很长很长时间。
改良主义,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抛弃他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力图使工人阶级烟雾,一切革命运动。简称抛弃观念,放弃斗争。一些行政上的改良,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财政管理。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唯一说出的最后的话,自由贸易保护关税单身牢房等等,一切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社会条件还不成熟,这时候的革命文献必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粗陋的平均主义和普遍的禁欲主义。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幻想、设计的体系,都是违背规律的。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活动,认为这种运动只是由于盲目的不相信新福音才发生的。
四、共产党人对各反对党派的态度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联合起来之后的社会秩序是什么样的?
难道要做试验,新人民公社制度吗?联不联合起来不是最重要的,打倒压迫阶级才是最近的目的和利益。长远来看,消灭资产阶级,交给历史决定。但是但当有人站在统治阶级压迫底层阶级,从原始人类就明白了,底层阶级会联合起来反抗。此时全世界的底层人民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