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范文

钰媚 1162分享

《苏东坡传》是一本由陈鹏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读完此书,又把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翻出来,再读了一遍,既是互相对照,看一些材料的一致性,也是对比两位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两本书中的主人公,让我百读不厌。

中国上的名人先贤多如星辰,我相信提到东坡先生,没有谁会否认,他是璀璨星空中极其耀眼的一颗,虽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品行无瑕,才华横溢,命运坎坷,却始终豁达乐观;他精通儒释道,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典范:在儒家层面,他始终以“经世济人”为人生的信仰,无论身居庙堂之上,还是被贬江野一隅;在佛家层面,他极少执着世相,对人生的起伏跌宕抱以圆融通透的态度;在道家层面,他极其珍惜生命,凡事顺其自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待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本色一以贯之,其人格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赤子之心

东坡先生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因“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人生观是“人性本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待人处世的方式。他的一生交友无数,每至一地,很快就能从最初的陌生状态迅速结交到可心的朋友,有官员、诗人、画家、僧侣、农夫、村妇、商贾,而且很多人成为一生至交,在他被贬谪之时,仍然不远千里去探望他,或寄送礼物,或予以照顾。因他被牵连而贬谪,或改变一生命运的不计其数;他在海南时,有一个人为了去看望他,途中被盗贼所抢,急火攻心而死,读来令人动容。如果他不是一个坦诚、正直、热情、友爱的人,绝不可能吸引到这么多富有人情味的、关爱他的、敬重他的人们。而一个从骨子里对他人设防,甚至为了自己私利不惜损害别人利益的人,无法得到人世间的真情厚爱。

作为封建朝代的人,东坡先生自然有他的时代烙印:从未对君王有不臣之心,即使在晚年,哲宗皇帝当政后,东坡先生被当权的小人折磨得九死一生,仍然没有表现出抱怨和愤恨。而对于欣赏他的神宗皇帝逝世,他深感悲伤。出于报答神宗皇帝的感遇之恩,他才在被政敌群攻之时,顶住压力继续留在朝廷。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看重功名官爵不同,生性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东坡先生并不适合出仕为官,在政局里明争暗斗非他所长。老年的东坡先生亦深知政治险恶,更为向往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他在朝为官,非为名利,也不是为了争夺权力的控制,而是为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天下苍生“立心立命开太平”的责任感,这也正是儒家所重视的品格:即便千难万艰,仍然要为天下而奋斗不息!

东坡先生在朝为官时,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他认为自己的职责便是真实地向皇帝报告国情、民情,对于不恰当的政策必须予以指出和纠正,一心为民生着想,不管这样的做法是否让皇帝不喜、同伴不听、对手痛恨。说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贵之处,其实不然。宋朝重文轻武,造成朝廷党争极其激烈,王安石和司马光之争尚还是因政见不同的争论,到了吕惠卿、王珪之流当权,则演变成为权力而争,政治风气已经很不对了。经历了宦海浮沉,元祐四年的东坡先生在群小围攻的艰难情况下,仍然不改初心,也没有放下国事转向党争和私人恩怨,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及非常强大的内心,才能坚持一辈子不动摇、不改变、不妥协。对比一下因《梦溪笔谈》为后人所熟知的沈括,就大不一样了。沈氏见风使舵,投机政治。当然,若是比起心狠手辣、背信弃义的吕惠卿,更显出东坡先生的浩然正气,这才是儒家推崇的品格。

东坡先生对百姓大众的怜恤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治理过多地,政绩斐然:密州抗蝗灾,徐州抗洪水,杭州兴水利,上书朝廷力陈法令之恶果,请求免除百姓的“官债”,呼吁维护民间信用,请求皇帝拔钱囤粮,以备灾后的饥荒,防控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读到元祐五年,东坡先生上表为江南欠收请求拔款一节,心里十分感慨。很多人深谙规则,在问题尚未酿成却已有迹象时,不采取任何措施去改善和控制,任由局势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方才去救火。如此,既可不操心,不担责,又可在救火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本事和辛劳。直到现代社会,这样的人依旧很多。而东坡先生认为结果已可预料,应在事前预防,好过事后补救,在当时的腐败官场里,他的责任感却像螳臂当车,无济于事,无人认可。另一方面,即便他无权无势,东坡先生心念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下文再述。

“赤子之心”的第五个表现,是心胸开阔,不计私人得失与恩怨,坦坦荡荡。当年王安石设计让谢景温诬陷东坡先生,使得东坡从京都外放。然而十年后,两人相见,却一笑泯恩仇,相言甚欢。王安石此时已被罢相八年,闲居金陵,若不是真心欣赏,以东坡先生爱憎分明的个性,不可能写出“从公已觉十年迟”的语句。另一个例子是章惇,他和东坡先生同场进士,年轻至中年前,两人关系亲密,在乌台诗案中,所有与东坡先生有往来的人皆被牵涉其中,人人自危时,章惇仗义为东坡先生辩护,不惜怒问当时的丞相王珪,极难也。但之后将东坡先生一路南贬,直到海南昌化,意欲置其于死地的人,也是章惇,让人感慨不已。然而世事难料,元符四年,东坡先生被召北归,政治形势对东坡先生有利时,章惇失势被贬至雷州。章惇之子深恐东坡先生重获权势之后,恨及章惇先前所为而以牙还牙,致信东坡先生为父求情,东坡先生回信,劝他不必在乎过去,自己更无报复之意。吃尽了苦头,尝遍了冷暖,看透了险恶,却能宽恕政敌,放下怨恨,以德报怨,唯有“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至纯至净之心才可做到吧!

二、品行无瑕

浮浮沉沉数十年,两次入朝入官,两次被贬外放,政敌们攻击东坡先生的地方,只能从其诗文中找一些内容来牵强附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说是对皇帝的不敬,及至胡扯东坡先生有谋反之心,连皇帝都觉得编排得荒唐。但政敌却找不到其他可以攻击的把柄,这个很能说明东坡先生政绩之好和为官之正。儒家“三不朽”的标准:立功立德立言,德行是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若有品德的缺陷,很难获得后世士大夫阶层的认可。

东坡先生待家人非常好,这也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一点。他对弟弟子由的感情深厚,兄弟俩政见一致,同进同出; 才华相近,吟诗作对;互助互携,关怀友爱。特别是在人生的低谷,互相帮扶、鼓励,彼此都是对方人生重要的支撑力量。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写给弟弟子由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先生对妻子也是极好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他梦见王弗,醒来之后写下《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得伤感沉痛,意深情重。而朝云作为他事实上的第三任妻子,在他被贬岭南时,一直跟随着他,三十四岁时死在惠州。东坡先生为她写了墓志铭,之后做了不少思念的诗。要知道,东坡先生一生所撰写的墓志铭屈指可数。从后世学者的考证推测中,东坡先生对初恋的表妹亦是用情至深,在她生前专程去看望过,在其死后也专门祭奠过。这些都体现出他对待感情的热烈、重情和念旧的态度。

然而,这样一个多情的人,却没有惹出风月场所的绯闻,这令人刮目相看。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歌妓并非现代社会所呈现出的那种肮脏和龌龊,而是士大夫们享乐生活的一个方面,歌妓们往往精通琴棋书画,能与士大夫们吟诗做对,填词弹唱。但由此引发的郎情妾意、痴女怨男的故事也不少,即使是当朝当代的一些名人也难免有些让人不好评述的轶闻艳事,但是东坡先生自己的文字中和他人对其的记录中,并未发现此类不堪的情形,他喜欢这类场合,源于喜好热闹的天性,而非喜好声色。真是一个君子——对家人情深意重,在外则分寸有度,既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又是一个坦坦荡荡、洁身自好的君子。

同时,他的情并不是仅仅对亲人、朋友、身边人,东坡先生的宅心仁厚是对广大黎民苍生的:被贬黄州时,自身何去何从尚且不知,却想方设法制止当地“溺婴”的恶俗,除了向官府上书建议外,还筹集善款,建立“育儿会”收养弃婴,他自己也捐款,那时已经穷得撸起袖子当农夫去耕荒了。巨富之家行善或许不那么难,困窘之人拿出少量财资却殊为不易。被贬惠州,他是个罪官,手无半寸之权,却看到江边遍地枯骨无人收,心生不忍,设法筹资掩埋。为这种被弃路边的骨骸行善,估计也得不到多少称颂和感激,更何况彼时东坡先生自身难保,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才做得出这样的举动吧!此类事项很多,书中多有列举,不再多述。

三、才华横溢

“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占三,千古不多见。而东坡先生乃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独具特色,自成一派,谓为大家。在各类别的词风里,我个人更偏爱“豪放派”,此派始创者就是东坡先生。他的词气象宽阔,意境壮美,充满激情和进取精神,有超然和乐观并具的风格。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慷慨激昂,阳刚之美。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旷达超然,豪放洒脱。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开阔博大,境象万千。

……

东坡先生的诗既有宋诗“哲理性”的特点,又不像大多数宋诗那样坚硬而没有形象化的美感。人们所熟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都代表着东坡先生“诗”的特点。这既和他的才华有关,也和他的性格气质有关,注定了和“理学家”们无法融洽的相处。因此在朝为官时,与程颐为首的“洛党”无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当然,两个党派形成如此严惩的纷争,并非是党首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各自的理念,或说三观不同所致。

四、一生坎坷

东坡先生天赋极高,参加一切考试均是囊中探物,名列前茅,人生的起点颇高。一生官至尚书,死后追赐太师。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惹来的嫉恨、打压也非比寻常。最险恶的境遇应该是两个阶段:一是元丰三年的乌台诗案,二是绍圣元年起,数被贬谪,直到绍圣四年,被贬至海南昌化。两次都是政敌欲置之于死地,而他大难不死,以顽强的生命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关。

当东坡先生知湖州时,被李定所陷害,官人到衙门缉拿入京。目击者回忆当时“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下等士兵的粗野无礼,吆三喝四、推推搡搡,遣送路上,必没有什么礼遇可言(想想《水浒》中的林冲),以致于那样乐观豁达的东坡先生在路途中曾想过跳船自杀。到了京都,关押入狱,因为迫害派的目的非常明确,他所受到的各种迫害一定不会简单。曾有人说过:看一个人的本色,不是看他飞黄腾达时,也不是看他锦衣玉食时,而是看他落难无助时,尤其是面对生死,性命攸关时。在熬过最初的不安、痛苦和绝望之后,东坡先生在狱中竟然能酣睡沉沉,鼾声如雷。

哲宗皇帝上位后,政治斗争尖锐化,东坡先生成为被贬至岭南的第一人。古时,岭南被中原视为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是官员流放之所。那时东坡先生已经是五十九岁,好不容易在惠州安顿下来,自己搭建了房子;六十二岁,再被贬海南,那就是当权者想要他死在那儿的意思了;怕他死不了,章惇还派了“死亡使者”,去想法弄死他。使者手下饶命,只把他们从官舍里赶了出来,六旬的老人一时去无可去,只好睡在桄榔树下数日。在海南,大米皆从大陆海运过去,海上起风暴时,船运便停止,买不到米,只能啃食芋头,且无肉可食。在海南的三年困苦生活,极大地摧毁了东坡先生的健康。他是一个很早就开始注意养生,并通医药的人,精力充沛,未尝有过大疾大病,加上他乐观开朗,幽默风趣,若非这六七年的贬谪生活之困难,受苦良多,不会那么容易在六十五岁的年龄逝于北归的途中。

一代英才,就此殒逝。从此忘却营营,江海无影踪。

而在其一生中,穷困时也极多。未见他因贪污受贿而被弹劾或治罪,可见他为官颇正;从他喜好结交朋友,常宴宾客的风格来看,花销可能比收入还大。所以他不做高官时,就在为钱发愁,曾一度,一家子人都在饿肚子。他曾告诉友人可以吞阳光以饱腹,这样的苦中作乐,不是傻,而是穷。

五、豁达乐观

东坡先生所遭遇的种种艰苦,数千年来,并非仅其一人,但每个人反应的态度却大为不同。读《杜甫传》,杜甫先生一生磨难,让人很心酸;还有在贝加尔湖畔熬到须发皆白的苏武,被俘虏后大发悲声的南唐后主李煜,都是相当沉痛的。能在困境中还有能量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一是被困于陈,弟子都饿得走不动路,却还弹琴给弟子们听的孔老夫子;第二个是东坡先生。

有人曾对老托尔斯泰说:“您真幸运,您所爱的您都拥有了。”老托尔斯泰说:“你错了,是我所拥有的我都爱。”这话也很适合东坡先生,他便有这样神奇的力量。他喜爱他所能拥有的一切:家人、朋友、自然、文化、工作、美食……但他比老托尔斯泰还要出色,因为他常常一贫如洗,穷困至极,于是他就去劳动,用自己的双手一样一样创造出“我所拥有的”。读书中所述东坡先生生平事迹,不时会觉得他太可爱而笑,但笑过之后,却有泪欲落。

他在密州时,俸禄不多,吃不饱饭,和同僚到野外摘枸杞和菊花充饥:“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那个时候,他已经做官十九年了,没有积蓄,竟然去吃野花饱腹,还很开心。这对于搜刮民脂民膏,肠肥脑满的贪官污吏,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就如同我第一次读到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张之洞,位居军机大臣,却清正廉洁,所得俸禄皆用于实业或教育,死后家贫,连办葬礼的费用都拿不出,是其以前的门生出资才办的丧事,我极其震惊。再腐烂的环境,仍然有纯净的灵魂,这才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内核所在!

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其实是黄州的猪肉便宜,东坡先生开创出来以改善生活的菜品,为此还写了一篇《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而“东坡”之号,也是在黄州,穷到借钱度日,不得已去耕种一片在东坡的荒地,从而自号为乐。想那东坡先生,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二十二岁礼部第二,殿试时又轻松胜出,年纪尚轻即已名满天下,到四十五岁时,却要扛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己种粮食求生存,能屈能伸,进退自如。他在诗中云:“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用句现代的话说,就是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试问在那种情形下,你我能做到否?

被贬到惠州时,集市每天只杀一只羊,东坡先生囊中羞涩啊,连肉都不敢与人争买,就买羊脊骨回家,煮后用米酒浸泡,撒点盐,再用炭火烤至微焦食之,一家人就抱着一堆骨头啃,获得一点荤腥气。他写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说这是个好办法,真是美味。彼时,东坡先生已经六十岁,曾经官至尚书,这样如峭壁般峻烈的落差,如泰山压顶般的沉重打压,都没有击溃他的生命力和心灵,他仍然在这四面乱石的生活中,寻找着点点滴滴的美好,令人心酸。

当他被贬去海南时,已是六十二岁,自知此去不久于世,将家眷留在惠州,只带了最小的儿子苏过渡海而去。走之前,他刚刚倾尽所有财力和精力,在惠州修建了一所房子容身,父子俩连渡海的盘缠都没有了,写信请人资助。而他的政敌却还嫌他在惠州过得安逸。无法想象他和儿子告别家人,踏上波涛汹涌的海路时,是何等悲凉无助的心情!

据东坡先生写给朋友的信中,他父子俩在海南“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前面也提过,他还被赶出官舍,住在树下,这官舍其实也是破败不堪,下雨时,父子俩就得把床移来移去的躲避漏进屋来的雨水。彼时海南,尚未开化,人民无知识,不会耕种,生病不看医(民无医可看,无药可吃),而是宰牛祭神。那里可没有成片的海景房,高价待沽,而是一片荒凉,要啥没啥。东坡先生竟然在这种情形下,整理自己以前写的文稿,继续著书,续《易传》九卷,作《书传》三十卷,自己动手制墨,差点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茅房给烧毁了,还讲学教化当地民众。这些,大概是圣人才能做到,景仰之!崇敬之!

纵览东坡先生的一生,能够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都是一种幸运,他就是那轮太阳,予人以无穷的力量。千百年来,人们念念不忘东坡先生,并非毫无原由啊!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苏东坡这个人,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写。

古今中外的学者,争相为这位公认的旷世奇才著疏立传,翻来覆去研究他的作品。他作诗,诗可与李白和杜甫齐名;他填词,词又与辛稼轩和李清照比肩。他能作画,和米芾同为南派的开山鼻祖,笔下之物有诗意的灵动;又能题字,上至皇家权贵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求他的墨宝挤破脑袋。无可置疑地,他是中国的历史中最为耀眼最为璀璨的星之一,我与其他的每个人对于他似乎都有话可说,可是到底该如何讲述他,又觉得难以开口。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写苏轼,也把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敌人,他作过的诗画,道不尽的心酸沧桑,游览过的山山水水,还有国家的变革与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一并写进去。与苏轼相关的史料比任何人的都要丰富,一来因为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次也因为交友广泛,当代与他接触过的人留下了不少对他的记述。此外,林语堂作为博古通今、倍受尊敬的学者,他用独有的平淡、意蕴、又掺些诙谐的笔法,将这段历史抽丝剥茧,于是苏东坡得以清晰而立体的形象呈现出来,我们亦可从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窥见整个北宋王朝的变更与衰亡。

倘若不是读过《苏东坡传》,我大概会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对苏东坡持有的是中学时代的老师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植入我们脑海的刻板印象。苏轼是中学课本的常客。耳熟能详的几篇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定风波》等,从这些作品里了解到的苏东坡,有着辛弃疾的豪情万丈,又有着与李白相似的如仙潇洒;在他人生的中后期,他偏爱陶渊明,爱恬淡与闲适,甚至于自比为陶公的后身。于是我们所理解的苏轼,是个豪放又细腻的人,他不慕权贵,恁是颠沛流离却又随遇而安。他有时是个头戴方巾手捋胡须的儒士,有时又是尽心尽力造福百姓的好官,我们对他的认知也许有过于此,不过大都仅限于此。这些词语,其实远远不够让我们对他有更为本质的认识。

于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一开始,就对苏东坡这样作了描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土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也许算是从古至今对苏东坡总结得最为精辟的一段话,林语堂最后却又补充: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一生经历数次大起大落,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似乎也隐隐被作者与北宋的历史阶段联系起来,时代与苏东坡便一同沉浮。青年时期的苏东坡过了一段颇为悠哉游哉的日子,他本出身大家,又红榜高中、身负才名,还娶了个贤能的妻子,但他也许生来不适于官场,王安石得势之后,整个朝廷被卷入朋党之争,苏东坡不支持新政,于是被外放出京,他几度被调任,后来在杭州扎了根。杭州算得上他的第二故乡,百姓都爱戴他,他也在杭州颇有建树,故流芳百世,哪怕在今天,在杭州提起苏东坡这个名字,杭州的老百姓也要流露出一分钦慕与亲切来。

林语堂写苏东坡的青年时期,却不力图展现苏东坡,而着墨于对王安石与新政时期的描写。作为理科的学生,我们一向对王安石所知甚少(理科生不专门学王安石及他的新政),只知道他确实是个名留青史的人。借助于林语堂的笔墨,我才得以深入地接触。王安石是个怪人,他是有才名,却偏执、痴狂、盲目,他一心推行新政,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除异己甚至于抛弃朋友,我未能想到北宋的朋党之争竟激烈至如此程度,然而越进行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不过是个开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敢于上奏清议者或降官或免职,其他人一缄其口,小人们便趋炎附势。新政的弊端已渐渐显露出来,王安石却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看到这里,北宋已开始呈现倾颓之势,王安石又何曾想到,他毕生的追求和信仰,竟动摇了整个北宋王朝的根基,国家在经历一番垂死挣扎以后,将逐渐走向衰亡。

暴风雨就要来临,随着王安石的失势,苏轼的人生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小人当政,苏轼作为反对新政的队伍的一员,几度遭贬,又被捏造出“乌台诗案”,进过监狱,也睡过草房,他受到疯狂的压迫与排挤,甚至常常衣不暖食不饱,连带着对他施以援手的人也被报复或贬官。神宗爱惜他的才华,却屡受蒙蔽。就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了非人的苦难、却依旧挺立着胸膛的苏东坡,摆脱了普通的“天才”的模子,向着我们如今所认识的苏东坡转变。

他依旧热心于民间的公益事业,却对官场失去了兴趣,不再锐意进取,他依旧锋芒毕露,即使这锋芒将在日后被缓缓磨平。

在苏轼的壮年的后期,神宗驾崩后,皇太后当政,苏轼差不多可以说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他回到京都,当初的朋友们也一并获释。新朝之下他兢兢业业,一路升迁,宰相之位本唾手可得,有人见不得他的好,弹劾他的帖子如狂风骤雨,苏东坡无心官场之争,也明白辩解无用,后来他终于获准外调。又后来皇太后死去,年轻的哲宗成了傀儡皇帝,苏东坡这才开始他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王安石有原则,当初他的排挤相比之下只是儿戏,苏东坡被章惇等人一贬再贬,往往是一个赴任途中,新的调任旨意又下来。他行无居所,饭无蔬食,有时有仰慕他的官僚给他提供帮助,一旦被调查发现,不消多时就会被停职或撤换。

在苏东坡这短暂的为官生涯中,他成了一个真正体验民生疾苦,与百姓站在一起的人,他什么也不为自己去争取,却为百姓倾尽心力奔走呼号,但凡在位一天,就做一天实事,他用他真诚的心爱着这个人世,无论筑堤修坝、求粮赈济…甚至为民抗旨,他与人民同欢乐共苦难,不惜一切代价地与天灾人祸抗争。

俗话说知人论世,如果不是藉由这部传记,我想我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苏东坡为何是个不朽的名字,为何会有人怀着那样一颗光明又澄澈的心;本也无法真正明了北宋衰亡的命运。一直以来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拣几首诗出来讲述,偶尔听他人说一些,在书上看一些,我实在对他仅有片面的标签式的了解,所以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人爱他至深。而如今,我真正为他的才华,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苏东坡这个人,在这么多年里,似乎时时有变化,却有些东西自始如一。他不像王安石,他从未忠于任一信念,他融汇儒家、道家、佛家等于一身,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修缮着他,然而从未变更的,就是他一心向善,他爱家人,爱朋友,爱百姓,爱世间万物,尽然颠沛一生,始终心中光明。

《苏东坡传》读后感3

作者简介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2019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内容简介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名句及精彩片段摘录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读之有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千年难遇的才子,他曾这样评价这位文坛伟人:“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才气洋溢而乐观的人是难求的,像是苏东坡这样的文坛巨匠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在他这样多才多艺,守正不阿的人身上,要寻觅出让人敬佩的理由那倒是轻而易举、随手拈来即可的事情。书中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逗趣儿的人。但这些所谓的描述都不能完全勾勒出苏东坡带给世人的印象。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画家或是百姓挚友的伟人,他思想清澈,写作优美,作为勇敢,决不为功名利禄动摇,也不因世俗之见而违背自己的意向。他对人热情慷慨,“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认为富比王侯”。他富有出众的口才,但有时也是心直口快导致招惹了小人,他多才多艺,诗风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动人心以真情。“处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书中的苏东坡过的快乐幸福,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像是一阵清风度过了传奇的一生,又如一抹阳光找到现在人们的心中。

从小就听闻苏东坡的名号,随口拈来的苏东坡的著作也是不少,但是什么时候又曾如此了解过他的一生,不了解一个人的故事,背诵他的诗词又怎能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俗话说知人论世,只有在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方可深入体会诗里字里行间隐匿的情感,就如同“炼字”,是我最欣赏古人作诗作词的一种金益求精的方式。“吹断檐间积雨声”中的“积”字、“霜风来时雨如泻”中的“泻”字、“写照江天一抹红”中的“抹”字定和王安石《泊船瓜舟》里写的“又绿春风东南岸”中的“绿”字一样必是推敲已久,带给人的一种诗中景象重现眼前的感觉,定是这些个字给人一种在心上轻抚的丝滑,一种延绵千里的意味。

苏东坡的一生就是他的真性流露,虽然在玄学上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既是重担又是苦难的说法。他的信仰是他混合的人生观。他这一生,尽情享受人生,不管贬谪与否,他都乐观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当年的皇太后为他撑腰,让他平安地度过了一段宦海时光,但是朝云和皇太后的去世的的确确是个巨大的转折点。

《苏东坡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惟妙惟肖的文坛巨匠的一生传奇,更是给予我受用一生的经验。苏东坡,一位陪伴无数人成长的古代文人,如此之大的影响,这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4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门路,我每爬一级,就更离开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靠近优美生存的看法,更热爱这本书。写读后感可以前进阅读本领和作文程度的本领,还可以增长知识,前进相识事物的本领。出国留学网范文频道小编给亲们带来一篇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须要的小搭档从速收藏吧!

林语堂老师一生著译浩繁 ,除一部疏散文札记外,大多数为英文著述,他唯一的两部专列传文学《武则天正传》(Lady Wu)和《苏东坡传》 (Thy Gay Genius) 均是通过英译汉移植给海内读者的。固然林语堂生前曾对未能亲手将本身的英文作品翻译给国人表现过遗憾,也曾对别人所译的作品未能传其精华颇有微词,但台湾张振玉老师的《苏东坡传》译本瑕不掩瑜,无疑是最能传原作之神形的。

《苏东坡传》 的英文书名“Thy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可直译为“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的生存光阴” ,可见语堂大师是把苏东坡作为一个西方人非常生疏的中国古代作家来先容的,如果英国人写雪莱或是拜伦的列传,Thy Gay Genius便只能作为副标题了。以是在我看来:要是用中文来写苏东坡,那便不是林博士的本领!终究没有英美作家用中文来写Byron(拜伦) 或Longfellow(朗费罗) 后再翻译成英文给本身的国人赏阅。更难能难得的是,林语堂1936年赴美时仅仅是凭着对苏的影象,凭着行李箱中散存的有关苏东坡以及苏 所著的珍本古籍来写《苏东坡传》 的,他无法像译者本日来遍及查阅,大量考证,靠的便是对苏东坡以及对其作品的热爱 ,将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代才子写得跃然纸上,没有深谙中西文学及脚踏中西文化的功底,是断然做不到的。

工具方文明五百年一个大循环彷佛已成定律,罗马帝国(前50年-450年)瓦解后,中国进入唐朝盛世,西方经济则进入长达一千年的暗中期,到十五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再起,紧接着英国产业革命,经济开始爬升,直到20世纪美国经济雄霸天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本日,西方陷入经济阑珊,而中国则再度进入良性循环的出发点......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崛起一脉相随,文化的交换与传承则更多的依赖于精英人物。在已往一个世纪,至少是在已往的五百年中,有两小我私家堪称工具方文化交换与传承的魁首:一个是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他于明朝万积年间来中国布道,苦研汉学,通过用中文标注的天下舆图,向国人展示了一幅秘密的西方天下;另一个便是林语堂(1895-1976),他足可望利玛窦之项背。林语堂以本身娴熟的西方文学技能向众人破译了东方中国的秘密。他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存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曾经流行泰西,被译成10多种笔墨流传,《京华烟云》更是几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难怪说许多西方人是先知道有“Lin”,后相识中国,这一点不外。

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历代帝王将相何其多也,他独写了史上最为污名昭著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古今文人好汉何其多也,他独选了为苏东坡立传 。在我看来,这是与语堂大师敢爱敢恨的性格使然。如果说写武则天发泄的是恨,那么写苏东坡则是倾注着爱了。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不会方便执笔为人立传,惟有爱与恨到了极致,天然的流露才会成为他们动笔的藉口 。在林语堂看来,像苏东坡如许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瞠乎其后的高士,像苏东坡如许一生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盼望的人是难以明白的。苏东坡,千年一出的英才,人间不行无一,难能有二,他凝结了林语堂满腔的爱:爱其作品,征求身边作为精力朋友,远赴外洋也要装满旅箱;爱其为人,林语堂一生都在践行苏东坡的操行,活得洒脱清丽;林语堂读通了苏东坡,其魂魄深处融入了苏东坡,惟其云云,他才写出了活机动现的苏东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容我们来比力一下林语堂与苏东坡,两者雷同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俩人都是特立独行的观光者和头脑者,他们淑质贞亮,嫉恶如仇;俩人都是全才型的大家、杂家,除了文艺创作之外,都爱捣弄一点小发明,苏东坡除兴趣研讨佛法、中医药方、瑜伽术、炼丹术外,最难过的他照旧一个水利工程师;林语堂除热衷于中英笔墨典的编撰外,终其一生的积贮研发中文打字机,终极得到突破,为中文处置处罚做出了孝敬;最紧张一点:俩人都是顶级幽默讥笑大师,都是无心政治的文人,他们疏于政治、政务,对那些谋利钻营的政客无比鄙视。按林语堂的话来说,他们是地隧道道的“素食者”:“天下上只有两种动物,一种只管本身的事 。另一种管别人的事。前者吃草或素食,如牛、羊及用头脑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举措的人是。”

苏东坡一生政治运气崎岖,因不满时政,多次要求外任,两度受贬。他21岁中进士,名列榜首。仕途上:都门(开封,中进士)-凤翔(判官)-都门(史馆官)-杭州(告院监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入狱)-黄州(谪居,团练副使)-常州-登州(太守)-都门(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都门(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都门(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定州(太守兼河北军区司令)-惠州(谪居)-儋州(谪居)-常州(卒),南北折返,工具奉命,面临“都门”这一政治漩涡的中央,频频跳出而又频频卷入。他是当朝唯一被放逐他乡(海南岛)的官员,按宋朝大律,仅次于砍头(因宋朝建国天子明令擅杀大臣),但他屡贬屡赴,末了硬是从海南儋州乐成北还;他的作品,蒙当朝圣上喜读,受当权大臣激赏,被布衣百姓歌颂而又屡遭查禁;他官及二品,又被贬为七品之下,却始终泰然处之,苏东坡受佛家“寻常心是道”的影响可谓至深。在黄州、惠州、儋州,他置田筑屋,躬耕农舍,于赤贫之中其乐滋滋。谪居黄州时的那首《定风浪》,便是极好写照:“回顾向来冷落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林语堂曾经猜疑苏东坡为何方神仙转尘,在我看来,苏东坡一生便是一个游历的官员,观光的作家,一个独立的思索者。正如所言:“莫听穿林打叶,何妨吟啸且缓步,竹杖草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一生!”

再看看林语堂从10岁离家开始的70年修业、执教与创作之路:福建漳州-厦门(教会学校免费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担当西式教诲)-北京(清华大学任教)-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法国(赴小城乐魁索,教华工写作,自学德文)-德国(耶拿大学、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北京(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传授)-厦门(厦大文学院长)-武汉(百姓当局交际部秘书,短暂谋任,后当局遭颠覆)-上海(写作《开明英文读本》,创《论语》半月刊,开办杂志《人凡间》《宇宙风》)-纽约 (写作《生存的艺术》、《京华烟云》等,研发中文打字机)-巴黎(任团结国教科文构造艺术部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台北-(定居)-香港(1976年去世)。观林语堂一生,既是严谨治学,清闲洒脱的为学之路,又是流落流浪的人生之旅。有人生的低谷,也有奇迹的顶峰。当他被推为国际笔会副会长,担当团结作教科文构造文艺部主任时 ,他激流勇退,辞失了团结国的公干,重新成为一名独立撰稿人。

苏东坡与林语堂同属“素食者”,他们既差别于工于心计的鹰爪之徒,也差别于善于善于权术的虎狼之辈,他们如牛羊一样,在大天然低着头,吃着草,思索着本身的事变。试想:如果苏东坡倾慕政治,他会在与王安石朋党之争中越陷越深而不克不及自拔,从而戕杀了他的才气。他一生多次恳求外放,便是无屑于卷入朋党之争。只管苏东坡无心选择政治,但政治彷佛总在困扰着他,官场沉浮,几度被召进京,而又几度外放。由于本身的才华、本性与出言不逊,多次被朋党弹劾,每次都是靠皇后、太后的倾力掩护才免于劫难。以是在我看来,苏东坡最得当最应该的便是当一个太守,一个地方权要,由于凭籍苏公之才气,泰然处置处罚公事后,就有充足空隙与朋侪结伴云游,开始他巨大的文学与绘画创作。究竟上苏公在历任之地乃至在受贬的黄州、惠州不但做了许多惠民之事,其间的作品也非常富厚。

林语堂一生对政务也是不屑一顾,同心专心只想当个自由从容的学者。应该说,在教科文构造起草一些陈诉、备忘录大概开开会,这对林语堂来说不但清闲,并且的确是一挥而就。然而这些事件性的冗杂事情令他生厌,他鄙视那些靠政界背景为生的“文坛娼妓”,乃至开门见山的说:“要想看立室,就必须得有勇气,敢于流露本身的心声”。如果在本日的社会,敢于讲出如许 的实话,你还能与人打交道吗?以是像林与苏如许的人,纵然到了本日的官场,由于不善与人来往,肯定也是被滥棍逐出,这便是文人与政客的区别地点。

文人一生离不开两样工具,在苏东坡的年月看便是两种液体:一是上好的酒,另一是上等的墨,再加上一颗正直的心,就足以抒发他们对人生、对大天然的优美情怀;政客一生也离不开两样工具:一应该是他们的嘴,所谓巧言如簧;另一应该是他们劳碌的双腿,跑的勤他们才会得到更快的提拔;如果还要加上他们心田的想法,就不克不及说其心田有多腌臜了,临时以“执着”论之。试想想,一只鹰、一只虎、不管他人的事变,不盯着本身的猎物行吗?只有等着饿去世。一个举措的人、一个政客不管别人的事行吗?他也只好等着饿去世!由于政客多为庸碌之辈,凭才华,凭本领,他能敌得过你苏东坡吗?再说牛羊等素食者,并非不管他人的事变,根据厚黑始祖李宗吾老师研究的生理力学理论,花卉木石难道活物?同样是有生命的,只是花卉木石居于人的生理引力的外圈,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以是不得不拜服林语堂老师悟性之高,他之所谓“素食动物 =思索的人;肉食动物=举措的人”的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生物链看法,大概说是从心灵上分另外动物链条。一旦将此看法吃透,你便可以表明许多征象,想通许多道理。譬如说:你不克不及说政客的举动有多卑鄙,不克不及说他们一天到晚爱推测别人,就像山君与老鹰盯着本身的猎物,体贴着它们的行踪;你也不克不及说文人有多高尚,他们从不爱体贴别人的事,像闷头吃草的牛羊。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实在大家都是被生存的欲望驱策着。政客管别人的事方能生存,文人管别人的事就无法生存,由于他没有与人交道的本领。再者,文人与政客,就像在一条食品链上的两个节点,从来没有孰胜孰负之分。你不克不及说羚羊被狮子吃失,羚羊便是失败者,纯属一种天然征象;同理,文人斗不外政客,也纯属于一种天然征象。实在终极的效果应该是各得其所,政客得官位,得其之所想得;文人得自由,得其之所愿得。古今中外,概莫云云。从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来看,都是一种庸才得势的制度计划,而----,无非便是私家之间的斗争。宋朝的所谓“三省、六部”计划,各部分相互管束,最高权利照旧会合在皇上。王安石最初只是一个参知政事(相称于副宰相),因受天子信托支持,私自越权推行变法,他统领了吕惠卿、曾布等一部分庸才之臣和一群无名小卒,这伙人野心大,精力足,凶险狡猾,才把王主张的国度资源计划激进的、极度的付诸实行。要说王安碑本人既不纵情声色,也不----,他只不外是一个“狂想主义者”罢了,而新法推进历程中的得实利者无疑便是那群蝇头小人罗。

苏东坡所卷入的那场政治斗争,正是缘起于王安石变法。一个在本日看来无异于“摊派国债”的所谓“青苗法”,其时在皇权的掩护下强行推行,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终极弄得民不聊生。以司马光为首的阻挡派向以王安石为首确当权派提倡了剧烈还击,固然终崭新法被废止,但由于朝廷的掩护,当权者的倔强,使得阻挡派屡遭抨击,苏东坡便是风口浪尖的一其中央人物。他素性刚强,遇有不满意之事,便会以为“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愤世嫉俗,过于黑白明白,他口无遮拦,过于直肚直肠,他无心寻求政治,却为政治所寻求,然而他终究只是一个文人,始终没有把心放在政治上。

按理说, 苏东坡作为天子的翰林学士,与皇后、皇家过从甚密,如果他真的故意把玩政治,凭他充足的智慧,宰相之位对他来说应该是唾手可及的,然而苏东坡的天性绝非云云,果然那样苏东坡便不是苏东坡了,大概说是淹灭了天性的苏东坡。看看他的嫉恶如仇吧:面临王安石强推“青苗法” ,清除御史台异己 ,遣散贰言之臣,浩繁仕宦遭降级或免职,乃至要规复肉刑,苏东坡自告奋勇,冒去世谏言:“目前廷可谓反面矣。其咎何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欲以力胜之。力之不克不及胜众者久矣。古者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士犹之...本日下故意者怒,有口者谤...” 以力胜心,这险些是对天子的告诫 。试想想,一个高超的政客会如许向天子请愿吗?绝对不会!高超的政客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尽讲空话谎话。高超的政要学会时时防范得罪于人,时时讨好于人,要会谄谀讨好,当代社会叫“称赞”,实在便是“送马屁”。老毛曾经说过:马屁大家爱吃,但非大家会送。我明白,固然送者闻者感触臭,但吃者嚼得味道香。老毛作为一个文人型政客,尚且爱品味马屁,他神宗、哲宗天子何尝不爱?但你苏东坡便是送不出马屁,就会送非难朝廷的表章,还动不动洋洋千言。不外,一个文人若不克不及独立思索,缺乏讲实话和品评的勇气,他就无法成其为文人,社会的言论自由也终将成为一句空话。由于前面说了,政客本身是不会讲的,那除了最爱讲实话文人,不知道另有谁会来讲?苏东坡要能作为本日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出席两会,怕不把他累去世才怪,由于议案提案都交他了。

林语堂绝对也是敢说实话的文人,那句“你固然是个官,看起来也还像小我私家。”(Although you are an official, you still look like a man.)的名言,未知他老老师是用中文照旧用英文写出来的,只是感触他揶揄当局官员的刻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林语堂深谙中西文化,想必从泰西文学中也吸取了诸多讥笑与幽默的元素。印象中马克吐温(Mark Twain)有一次痛骂 国集会员,说:“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是婊子养的” ,厥后招致众怒,他被迫公然致歉,并改正:“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你马克吐温可以如许骂国集会员婊子养的,我林语堂一样可以 如许骂当局官员不是人,只是骂法稍嫌雷同,未知是鉴戒照旧殊路同归 ?

林语堂出生的年月与苏东坡过世(1101)的年月相距近800年,如果俩人生存在一个朝代,想知林与苏绝对是一个流派的,虽不若司马光、欧阳修、韩琦 、富弼等元老大臣向王安石朋党提倡剧烈反攻,但也会如苏子由、黄山谷大概亦如李察、苏颂等成为苏东坡的好友,同恨同爱,一起受贬或遭排挤,岂烦懑哉乐哉!

林语堂写苏东坡,正可谓是:大师惜大师,惺惺相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5

我每次想起来苏东坡,印象中最深的是,有关于唐宋八大家的事情。

而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而全书从十个章节来介绍了苏东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而他又有什么样的感情经历?

我看着他从时光中缓慢走来,迈着矫健地步伐。

一、童年和少年

每次提起童年这个话题,我总会想起来,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苏东坡的童年却比那个阿廖沙幸福得多。

(一)眉山苏家

“眉山是个古典诗意的小城,气候温润,风光旖施,淳朴适意,人在其中,不免耽于美好而忘却时光的流逝。比之五十公里外的繁华大城市成都,这里少了些热闹,却多了些安静;少了份浮华,却多了份实在。生活在这清幽小城的百姓,最是怡然自得,乐于享受这清平人世。”

“眉山适合居家,全因其“小”使然:人口不多,不至于拥挤;相对封闭,却更适于修身养性。假若用现在时髦的新概念包装,就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俨然超出那个大城市成都。”

在这个不一样的城市里,住着怎样的人呢?开篇文章埋下一个伏笔,给读者提出一个很大的疑问。带着疑问继续跟着作者,来慢慢了解苏东坡的这个人。

(二)严的父,慈的母

“苏轼的童年,自有许多大城市孩子所不能享有的欢乐。

七岁,苏轼开始读书;八岁,进人私塾,跟一个叫张易简的道士学习,

学校设在道观里,苏轼在此读书三年之久。随张道士学习的百余人中,唯苏

轼和陈太初最得老师器重。数十年后,苏轼被贬官黄州时,从朋友口中得知,他的同学陈太初做了道士。

十岁时,从道观退了学,开始在家里接受母亲教育。

十二岁时,一直在外寻求功名的父亲苏洵结束游历,回到眉山县,兄弟

二人开始就学于父亲。苏润正式为兄弟俩取了学名:兄名轼,字子瞻;弟名辙,字子由。”

因为贪玩,忘记了课业,待父亲快要检查时,这才心急如焚,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焦躁不安地坐在位子上,还不知道父亲将如何责罚。

有要求这般严格的父亲监督,兄弟俩自然不敢马虎,学习相当用功。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甚至放弃了和童年玩伴一起嬉戏,不再去山上摘野果子,不再去河里游泳,不再爬到树上掏鸟窝,大部分光阴,都用来刻苦攻读,读一遍,两遍……一直读到百遍。

人们都爱说苏轼是天才,岂知天才也须通过努力,方能够释放出最大的光彩。

苏洵与程夫人看二子如此懂事,知道用功,自然十分欣喜。

在苏家,最为常见的景象大约是这样的:父亲教两个儿子读书,不时为他们答疑释惑;母亲在旁边做着家事,不时将目光投到儿子身上。

儿子诵读的声音清脆悦耳,苏润和程夫人脸上,浮现出十分宽慰和愉悦的表情。

苏轼的诗可以为证:“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少年苦读的这段时光,对走上仕途之后的苏轼及苏辙兄弟而言,是美好的。

通过前两章的阅读,了解了苏东坡的为人。

认识苏轼,是从他的诗开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少人为了这首诗,去看了西湖,又有多少人在面对西湖美景之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这首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话道破了很多人没有悟出的哲理。他游过这么多大好山河,抒发过这么多情怀,最初对他的印象,是豪迈潇洒,自由无忧的。

之后,读过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我最喜欢的诗,这首里面饱含着思念与悲戚,那是我才认识到:原来他也是重情之人。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话,无数感慨思绪涌上心头,历经种种,到头来一场大梦一般,能不心凉么?

看完了东坡传,更是了解了他这传奇的一生。我很敬佩的是他们的家族,从苏轼的爷爷苏序,到他的大伯苏涣,再到母亲程夫人和父亲苏洵,几代人都是传承着优良的家风。爷爷苏序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这一点在对待苏洵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苏洵一直到成家依旧吊儿郎当,是个浪子,可是苏序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大器晚成,玩够了,心定了,就会浪子回头。果然,他回头了,不进回头,还回过来迎头猛进,并且教导自己的儿子苏轼苏辙不要重复自己的老路。

父亲总是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就像苏序了解苏洵一样,苏洵也了解自己的两个儿子。这在给他们取名字时也有所体现:轼,辙。本书的作者好好对这两个字做了讲解,我才知道,原来这里面包含了如此多的父爱和期许。

苏轼这一生也是传奇的,但也是曲折的,年少成名,年轻气盛时去凤翔做官,陪伴自己十年的妻子去世,之后又遇到了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乌台诗案,这一生可谓是大波大浪。不是如此,他也不会有这么多深刻的诗作,一个人的文字里总是包含着他的人生的。

总而言之,这真的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因为苏轼是一个值得了解的人,他的思想,他的人生,他富有魅力的人格,这些东西,都是这本书里最珍贵的部分,是这本书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范文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苏轼传读后感1500字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作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五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高一读后感作文1500字读书心得

九年级学生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235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