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读后感800字初中生

钰媚 1162分享

《三十而立》青春的尾巴上,多得是无所适从, 不知道奔了三,走在奔四的路上又是何种境况和心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十而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三十而立》读后感1

有时候,思考和认识并不能带来勇气和力量,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新的一年如期而至,时光又在我们的年轮上狠狠地划了一刀。照我的理解,所谓年轮,其实是生长在心里又显现在额头上的岁月催人的标志,是跌跌撞撞的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伤痕,并不具有诗情画意。

而,就在这时候,我心有所感地拿起了《年轮》丛书中的《三十而立》。

我感兴趣的,是置于卷首的几篇文章。它们是我的同辈人亦即上世纪60年代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描述和思考。

这些年轻的作者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梦想过、奋斗过,并且获得了成功;此外,他们还拥有运用文字的能力(单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除了有点筻隆⒖湔磐猓倒也没有什么大毛病),他们是上世纪60年代人中的“知识分子”,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者”和“代言人”,他们不辱使命,和盘托出了那个时代人的苦衷。

我非常理解我的同辈人为什么会对而立之年这么一个人生的重要时刻抱着那么一种复杂的态度。我们无法像有的前辈那样在30岁的时候已经写出足以传世的著述,更无法像另外一些前辈那样攻城掠地杀人如麻,或者干脆乱七八糟地拥有五个孩子。无疑地,是对比显示出了这一代人的苍白无力和无所适从。

不仅是与先辈的对比,而且还有与过往岁月的对比。每一个青年都曾有过勃勃雄心、凌云壮志,知识经过生活无情的涤荡之后,所谓的雄心壮志大多会冰消瓦解。在这种时候,面对理想的残渣碎片,怀旧、凭吊甚或是悼念就是必然的了。

上世纪60年代的人在真正踏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吃过几次苦头,折了锐气,读后感《三十而立读后感》。在30年的人生历程中,值得一提的无非是读过几本书、失过几次恋,而令人气短的.是,读书但没有学到思想的方法,失恋但没有抽象出深刻的体验,游行但因缺少理性而更像是去赶一场骡马大集……就这样,我们盲目地走出人生的道路,书写着一篇充满了别字、病句的言不及义的蹩脚文章。好在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不会厚颜无耻地自吹自擂,说得好听一点,算是具有严肃的内省精神。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还可以让人起敬的地方。

这种复杂的感情还产生于对现存生活方式的不认同。当代的奥勒留说:“我只知道我不适于干什么,但不知道我适于干什么。”上世纪60年代的人就在这样尴尬的心理困境中寻找着出路;不仅如此,他们还常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负罪感,好像曾经受过谁的恩典,做了见不得人的亏心事,欠着一屁股的债,干什么都不理直气壮。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装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而是装出一副瞧得起人的样子;没有装做什么都懂,而是装做什么都不懂,谨小慎微,谦卑得首屈一指。然而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无可挽回地失去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品格蜕变成各式各样的修辞格。

厌弃30岁,像厌弃一块油腻腻、脏兮兮的抹布;鄙视30岁,像鄙视一堆随风飘荡的枯枝败叶。我们的航船随时可能触礁沉没,我们还没有见识过惊涛骇浪,便已经在办公桌上一盏浓茶的微澜中淹死。我们无法觅得阿英、林语堂、何其芳、严文井他们那样的心境,无法壮怀激烈,无法闲适随缘,无法咀嚼生命、感谢生命。我们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眼睁睁地看着时光流逝,看着别人成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英雄儿女,看着别人贪婪地掠夺金钱美女高官厚禄,只能把斩不断理还乱的无可奈何掩藏在死皮赖脸之后,强打起精神蹉跎新的岁月。

莱蒙托夫,那位天才的俄罗斯歌手,在他著名的诗篇《咏怀》中写道:“我悲伤地注视着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未来不是空幻就是黑暗,/在认识与怀疑的重压下,/将会一事无成地逐渐衰老下去。/……我们这些忧郁的即将被遗忘的人们,/将要无声无息地在这世界上走过,/没给后人留下一点有用的思想,/也没留下一部天才撰写的著作。/我们的儿孙将用轻蔑的诗句,/来侮辱我们无言的尸骨。”诗写于1837年,其时莱蒙托夫23岁,刚从高加索流放回到彼得堡,距他被上流社会谋杀只有四年。上天为什么没有让我们在早些时候、在一场劫难中壮烈殉国呢?那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富有献身精神。

书中有位作者描述了一场噩梦:在上世纪,50年代人超越了60年代人,与70年代人接轨,把权力直接交给了70年代人;60年代人被历史忽略不计了。

我被这一残酷的女巫的预言所震撼。也许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人的宿命。天幸上世纪60年代人中也有成大事者,他们是那个年代人的一条光明的尾巴,在浩茫的星空中留下了我们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

《三十而立》读后感2

在这奔三的当口,青春的尾巴上,多得是无所适从,不知道奔了三,走在奔四的路上又是何种境况和心情。我心里的那个洞那时该怎样?我从不企图那个洞能被什么填满或者渐渐愈合,对于这个洞,无所适从又无可奈何。

不知道王二心里有没有洞,嘻笑怒骂的生活形式下面无非两种可能:一是为了假装给别人看,一种是为了假装给自己看。前者流于肤浅,终生奔波活不成自己,也不知道活着是怎样的滋味;后者伤于固执,总不认命,总不服输,总要扑腾着受尽磨难。不觉得哪一个更高明,可是,哪有高明就去人生的,都是浑浑噩噩,恍然大半世了才反应过来人生应该怎么过,或者干脆来不及反应就去了南国。

网上流行这样的说法,说很多人是20多岁就死了,70多岁才埋葬。我并不赞同这种否定人生大半价值的武断定论。纵然20多岁的人是朝气,梦想和激情的象征,但以后的责任、成熟和恬淡或苦难岁月怎能因少了那么点脆弱的梦想而一笔勾销呢?受苦或承福都是来过的证明,平庸或不凡都是走过的印迹,又何苦悲观至此。若你不凡了,定时有人在你身后平凡的付出过,若你成就了,定时有人曾经无怨的替你背负过。那些所谓梦想啊、自信啊、激情啊,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孤身鏖战而来,你有的和最终会有的,都是无数人鲜血和汗水的铺垫和挥洒。所以,纵然时运不济或资质平庸,也不该相信自己20多岁就因为某某莫名其妙作死的东西就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南国,毕竟,这也是对南国的侮辱和亵渎。

我会带着我的洞好好活着。

《三十而立》读后感3

如果说《黄金时代》中的王二是带着莎翁的悲剧色彩去抗争这个世界,那么《三十而立》中的王二则是带着小丑的面具在嬉笑辱骂这个奇异的世界。

简单说,不废话,其实通篇就在讨论,人,存不存在的问题。存在,之于波哥,是个重要命题,因为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映射到王二,他做了很多“离经叛道”的事情,可这些都是他之所以为“他”所要做的事,不然,只为“表演给别人看而过活”,这样就不存在王二这个人了。

因此,人,应该追随我心,这正如李开复所言。

摘录如下:

1,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2,我想到,用不着写诗给别人看,如果那个人来享受静夜,我的诗对他毫无用处。别人念了它,只会妨碍他享受自己的静夜诗。如果一个人不会唱,那么全世界的歌对他毫无用处;如果他会唱,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这就是说,诗人这个行当应该取消,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

3,人生是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4,人之不肖如鼠也。

5,走在大街上,汇入滚滚的人流,我想到三十三年前,我从我爸爸那儿出来,身边也有这么许多人,那一回我急急忙忙奔向前去。在十亿同胞中抢了头名,这才从微生物长成一条大汉。今天我又上路,好像又要抢什么头名,到一个更宏观的世界里去长大几亿倍。假如从宏观角度来看,眼前这世界真是一个授精的场所,我这么做也许不无道理,但是我无法证明这一点。就算真是如此,能不能中选为下—次生长的种子和追名求利又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我要做个正经人,无非是挣死后塞入直肠的那块棉花。

我根本用不着这么做,我也用不着那块棉花,就算它真这么必要,我可以趁着还有一口气,自己把它塞好,然后静待死亡。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是多么大的幸福。

6,以后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诃德一样攻击风车。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

《三十而立》读后感4

《三十而立》是一部由王小波著作的书籍,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看过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很多年前插队时候的事情,反映了他的诗人的本质以及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理解,网友们看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最近看了王小波的《三十而立》,挺有意思的一部短篇,小说中王小二对领导校长不是唯唯诺诺,跟学生不是“为人师表”,不谦谦师德,跟前女友洒脱,描写与父母的关系没有遮遮掩掩,跟老婆的生活真实生动。总体感觉,作者用词比较真实,也有露骨,其中不泛对性,性爱的描写,但这些丝毫不会让人和淫秽联想起来,人物刻画率真。联想作者也应该是个真性情,率真和可爱的人,或者用现下比较时代的说法,这个人“不装”!作者构思很有趣,尤其是看到在厕所贴标语(对联)那段,我失笑连连,也深深为作者的脑洞和情趣赞叹。最后那段对死的假想,让我也不禁对安享垂老深感可怕。提到“不装”,我不禁想到我(们)的“装”。

我需承认我是有“装”的,很“装”!具体装了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装”?在或者说把自己隐藏起来,我想要得到啥,我又害怕失去啥?小秘密、收入,财产,家庭,学识,文化程度等泄露,怕被人瞧不起?怕坏人觊觎?别人的态度真的重要吗?如果重要,我的的诉求标的,最终应该指向一样东西——钱,它是不是值得压倒一切?有些东西是明摆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上了枷锁,颇多顾虑,徒增烦恼。

《三十而立》读后感5

文中有几处说存在的让我有共鸣。现摘录原句分享。

“在我看来,春天里一颗小草生长,它没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给谁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当时我还这样写道,以后我要真诚的做一切事情,我要想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诃德一样攻击风车。无论写诗还是做爱,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眼前就是罗得岛,我就在这里跳跃——我这么做什么都不为,只为存在本身。”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对自己负起责任。”

这两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一直以来,我觉得生活应该有仪式感,应该被很多事情所丰富,但是我并未真正的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差不多”,“将就”,“还好”,“就这样吧”。总觉得人生很长,死亡这件事离我很遥远,很多想法我可以以后再去完成。我错了,每一天,我们都在消耗,每一天,我们都离死亡更进一步,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因财富,社会地位而偏向谁。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利用了时间,才是对自己负起责任,才是存在本身。

最近两次参加线下半马比赛,意志力成了我的软肋。过了10公里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休息一下。为什么我比赛时创造不了PB,终其原因,是我没有认真对待,我不觉得那是一场比赛,人越多,我就越觉得后面还有好多人,一直都是玩一玩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不无道理。存在的意义,我希望《三十而立》能给我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每一本书,读到就是缘分,什么阶段读,以什么样的方式读都是缘分,很庆幸自己在些微偏离和少许迷茫且未到三十之前能读到它,它给我的影响无疑是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期待小波下一篇短篇《似水流年》。



    相关文章

    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