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范文

钰媚 1162分享

《生活十讲》第十讲摘录讲的是我们说“衣食住行”的这个顺序,食是排在第一位,表示这是最重要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活十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生活十讲》读后感1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具风韵,谈谈你喜欢的美食或者与美食有关的故事。欢迎投稿或者给我留言。

说道食物,我们这一辈更习惯快餐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大行其道,真功夫等中式快餐也很流行。

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仿佛最不重要的就是吃饭了。一天最重要的早餐,有多少人是在路上匆匆解决的,更不用说要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了。

蒋勋在这篇文章中谈到在工业时代食这件事第一个被糟蹋、被忽略,也谈到了快餐文化。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事情,尤其是食,一日三餐,一餐都不会少。可是,我们对食物的确实也越来越漫不经心。老人们常常讲: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可是,现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是恰恰相反的:早餐匆匆忙忙在路边买个饼之类的囫囵吞枣,一边走一边解决早餐;中午在公司边上的商厦里随便找个地方吃下午饭;到了晚上,尽管下班到家要7-8点钟,觉得一天都没有吃好,反而大快朵颐,吃得很多,不利于消化。我们现在的一日三餐与古代智慧积累下来的一日三餐的做法完全是颠倒的。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时间更是金钱,君不见支付宝大厦夜夜灯火通明。如此忙碌的人们,哪里顾得上吃饭?有时候忙得连晚饭都顾不上,深夜10点多走出办公楼,发现还没有吃饭,随便找个路边摊或者买点零食充饥。吃饭成了浪费时间而且不重要的事情。吃饭的目的就是充饥,填饱肚子,哪里管得上美味与否,只要肚子不饿就万事大吉了。

我自己也是如此,在今年4月份之前,自己手头没有那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在周末,我会自己拌好馅,包饺子。包好一周的饺子,放到冰箱里冷冻,每天早晨就可以吃自己手工包的饺子。在周末,也会买好食材,给自己煲汤。可是,等事情多起来之后,我就主动把包饺子,煲汤的时间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了,觉得做饭这件事很浪费时间,早晨也是在外面买了包子或者酱香饼回家吃了。当有其他事情冲突时,我主动放弃了吃这方面的需求。

正如蒋勋在文中提到的:

饮食的问题这几年来谈了很多,我想这些问题的源头是现代人需求太多,太过于急躁了,所有的东西讲求速成、大量,为了求方便,很多事情都不讲究了。如此一来,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味觉,不只是饮食文化的精致性,还会失去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我们是不是可以放慢脚步,去感受美食,吃得精致一点。蒋勋常常说:汉字中的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每天都急着匆匆赶路,连自己的味蕾都不顾了。

其实,食物中是充满回忆和亲情的。异乡的游子,到哪里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他想念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母爱和乡愁。每次回家,我们常常感受到父母忙忙碌碌得做了一桌的好菜,他们的爱,他们的思念,他们的不舍都饱含在这一桌美食里,千言万语都饱含在食物中,他们不期待你大富大贵,但一定要吃好,不要亏待自己。

以前,妈妈们会花很多时间来办饭。在北方,妈妈们会自己擀面,做馅,包饺子,做馅饼等等。以前,擀面这样的手艺是每个女孩子都需要会得,但,现在的年轻女孩们,越来越少的人有会擀面的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些传承也会慢慢失去,在追求速成的年代,我们实在不会静下来亲自做一道手擀面。

《生活十讲》读后感2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的是《生活十讲》这本书,《生活十讲》读后感。书作者蒋勋,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在艺术论述、散文、诗歌、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作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十年在台湾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次,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最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了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等十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台湾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根基并且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所以蒋勋在书中所讲到的东西我觉得与当今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我就书中关于新价值、新伦理、谈物化这三个方面的精辟论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于新价值。作者认为现在社会一切都在商品化。我们提到的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这让我想到这几年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头娃娃”、“毒奶粉”、“毒大米”、“假疫苗”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黑心的企业主为了赚钱狠心把别人的婴儿命来丧。作者认为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以传销为例,虽然传销在国外发展的很好,很正规,但与中国的这种土壤一结合,却产生了一个怪胎。我的几个亲戚朋友都曾被传销搞得倾家荡产、反目成仇。加入传销的人都好像中了魔一样,欺骗的全是亲戚朋友却无丝毫愧疚。甚至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失于管理甚至姑息纵容。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信仰上确实需要认真反思了。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看到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害麻木不仁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对社会上错误的价值倾向无动于衷,甚至认同、模仿。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作者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做自己。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回到国内,写他回国时的感受。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与一位当副市长的老同学见面,这位老同学对待饭店服务员的态度有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他有点看不下去,读后感《《生活十讲》读后感》。本想改变一下老同学的观念,说他在国外也曾经干过服务生,并且国外的人们对他很尊重。这位老同学听后黯然神伤,他以为启发起到了作用,谁知这位老同学竟然长叹一声说:“你比我们都优秀,到国外还受这种苦,早知如此,还不知在国内发展呢!”他哑然无语。

二、关于新伦理。我们在看很多社会事件时,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到一个加害者,一个受害者。可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对于一件事情,除了法律观点之处,还会有道德、文化、宗教观点,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废,都是不好的。社会本来就需要平衡,不可能只有某一部分,只有法律没有办法完完全全让人类的文明变好,只有道德或只有文化,一样是不可行。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当人们没有内省能力,忙着指责别人时,他迟早会用不同的方式杀人,甚至法律也是在杀人。今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人郑民生因恋爱多次受挫,图谋报复泄愤,竟迁怒无辜,选择在学校门口行凶,持刀连续捅刺,致8死、5重伤的惨剧。如此惨案,我国近几年频繁发生。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就好像我们读到报纸上写,杀人凶手看到对方死掉还会微笑,所有人都毛骨悚然,痛恨得要死;可是他在电玩游戏里,不就是如此,打到一个人死掉,他当然微笑,因为他可以得分、得到奖赏。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东西,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里面有商业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人做,包括色情片、暴力游戏。如果我们用“因果”的概念来看这些问题,要改变“果”就要改变“因”,如果我们对于“因”无能为力,这个“果”也是理所当然。

三、关于物化。作者指出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中国历来都重视抑制商人,以防止官商勾结。如今抑商主义不复存在,反而空前“重商”。整个社会对于价值的判断只有一种标准:有没有商机?当土地的划分、开发、建造是为了便利财团,就会发生滥砍滥伐、过度开发、水土破坏的结果,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害。而若是放任重商主义继续发展,最后受害的会是全部的人,不只是一般老百姓,连财团本身也要受害,在冤冤相报的过程中,自尝恶果。我曾看过这样的报道,好像是在浙江,某医院有个脑外科博士,医术精湛,医院却无法容纳他,原因是他医德太好,太过于为病人考虑,不该用的药不开,并且影响到同事无法创收,最后,无奈地飞往国外从医。我们谁会保证永远不去医院看病?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为了能从你这多赚钱,把不需要的药都用在你身上,甚至于对你有害的药也用在你身上,你不感到后怕吗?在当你没有花费很多在培育人文与精神的美,没有传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时,你的股票增值、房价大涨、企业营收数字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为了解不开的三角感情而谋杀、为了买手机而抢劫、为了一场口角杀死双亲。杭州的“富二代”无视行人生命仍在市区道路上飙车,河北的“官二代”撞人后逃逸被拦截后竟然说出“我爸是李刚”,一件件事情让人看了心痛。

为避免人被物化、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伦理道德、新价值观,我们要找到一股能够制衡的力量,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说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我国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强调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比如说,偷盗、抢劫他人财富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富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欺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地争相修建孔子学院,西方人士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只有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的讲座,对我们很有启发。

《生活十讲》读后感3

打开书扉,后知后觉的我意识到作者是台湾人,一瞬间余光中、李敖、刘墉、席慕蓉、林清玄等一连串的名字从脑海中掠过。那些沾染着青春时光的名字像钥匙,你随时可以用它打开一段回忆:聒噪的蝉鸣,闷热的下午,躲进书中的我,孤独而不自知,快乐也不为人知。现在回头看20年前,台湾文化当时的确深深影响着大陆和小小的我,而如今它却日渐式微了。

蒋勋的生活十讲来源于他90年代开始10余年间做广播主持节目的一些言论和观点。令我惊奇的是,这些针对社会现象且时效性颇强的言论至今依然具有新意和鲜活度,甚至具有预见性。比如针对当时台湾儿童教育的观念,他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于父母。“当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的话,最终会导致他非常得不快乐。他被物质填满,精神却极度空虚,即使杀了人都毫无知觉,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所无法了解的。”你敢相信这段精妙的教育观点是出自一位美学家之口吗?

我由衷地认为蒋勋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根植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90年代的台湾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两岸交流刚刚起步,动荡不安也充满机遇,是一个极利于展现才华的地方。而且当时大多数台湾文人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同时也受过良好的西方文化教育,这才造就了台湾文坛百花齐放的盛世。现在中国与90年代台湾的处境比较相似,比如中国也面临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国家经济转型期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大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坛人才辈出的盛世景象指日可待!

《生活十讲》读后感4

最近,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本书的推荐,瞬间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便特意去书店买下了这本《生活十讲》。而在越来越深入的阅读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这本书绝没有它封面图画的那么简洁,它通过着简单的语言却指出了许多我们值得细细思考的生活问题。

这本书分为十个主题,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讲了许多当下社会现象,也讲了很多人生哲理。从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其实许多的人生道理并不是说要发生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有大彻大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感受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

我最喜欢也是感触最深的应该是作者在第一讲---新价值里面的一段话: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其实真的是这样,许多人忙忙碌碌了一辈子,其实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们似乎永远都不满足于现状,永远都在追赶着,却忘了停下脚步去听听内心的声音。有的时候,够了,是真的很难,但也真的容易。人生的过程总是比结果更重要的。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无数的思想潮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试图改变着我们的人生选择。那么到底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大概是作者一直想要与读者交流探讨的。找回生活的信仰真的对我们而言特别重要,我们追求着怎样的生活就意味着我们能过着怎么样的人生。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做好人生的每一个选择,也不是说按部就班的生活,我觉得只要你有着自己的信仰,那么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以这个信仰为基础的。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很多。我也在仔细地思考,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不能光追求物质,也不能仅仅关注于精神的富足,这两者都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

《生活十讲》不仅仅是在教给大家生活的道理,它更多地是想给大家一个机会去好好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愿我们看清生活,依然热爱生活,灿烂如花。

《生活十讲》读后感5

能静下心来认真的看书,是最近几年的事,有时会时不时问自己,这些年都在忙什么?朋友开玩笑的说,时间都到孩子哪里去了,也许吧!提笔认真写读后感这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吧,为了我们第一次的读书会圆满成功,时间关系,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是如今社会最热门的三点之一。。。

首先:关于新价值。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我们这一代人正是社会的主力军,三十多年来,社会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高中时代的我们,肯定没有几人能预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朋友经常会开玩笑说,当年我买了一支绩优股,哈哈。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回首往事,我觉得我只是一个考试的机器,而我是这批机器里最大的受害者,在考试机这条路上我走了很多弯路,但我又不得不走。初高中的生活里,我无数次的问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曾经想着怎么去死,荣誉和奖状都不是我想要的,以至于有一天我把所有的奖状一把火全烧了。后来当我慢慢的从迷茫中走出来后,我才明白,所有这些都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给我的压力,我的人生之路我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一味的追求物化的东西,很少关心人性和情感的东西。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有他自己的定位,有着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追求一样。

其次 :关于新信仰。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从大自然中学习到的智慧,这种智慧也会变成我们的信仰。心经中有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其中“行深”就强调实践。关于信仰其实与知识的多少关系不大,反而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很容易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去做”。我一直很喜欢“行深”这两个字,尤其是“深”,很多时候,我喜欢不断检讨自己,有时候做了,但可能做的不够,就是行不深。很赞同老子的信仰:是婴儿,他认为婴儿是最圆满的状态,无所求,无所缺。在信仰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走很多路。

最后:爱与情。在临终的时刻,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生爱的功课,会是一个圆满的分数,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爱都未曾逃离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爱是人生的一个课题,没有现成可以复制的。每个人对爱的理解和渴求都是不同的。陆小曼一辈子活得旁若无人,逍遥自在,却从来没有得到世俗的两情相悦和现世安稳。多情善感的她渴慕一个既有很多很多钱,又有很多很多爱的人,只是,有很多很多爱的人往往挣不到很多很多钱,而有很多很多钱的人又付不出很多很多爱,她的痛苦似乎早已注定。而林徽因在人生的经营中,付出了远超寻常女子的努力与勤奋,她爱得聪明之处便在于此:她早早明白了嫁给一个人,便是嫁给一个家庭。在爱情中,有多少如萧红一般的女子,丢失了自己,丢失了原先的爱。情感世界最终的赢家,无不是坦然处之,顺其自然,全情享受的高人。爱是享受,而非依赖。永远做自己,而不是你以为别人会喜欢的那个人。 当然世上真有懂得欣赏女人的优点,包容女人的弱点,发觉女人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能与才华,把女人挖掘成一座宝库,这不是靠女人调教就能调教得成的,比如张伯驹之于潘素。也许在爱与情的道路上,除了有珍惜还应该有成全!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读,去学习和领悟。

《生活十讲》读后感6

生活本来就是一本精彩的书,当我们站在时间的洪流里,需要学会思考,需要学会欣赏,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让我们用心去读懂生活这本大书。

最近,我们“泰享读”教师读书会读书二组的老师们正在读台湾知名画家、诗人蒋勋的《生活十讲》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衣食住行、社会伦理、艺术文化等皆囊括其中。

作为一名老师,读到其中跟教育有关的内容,总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张老师对书中第一章相关内容印象深刻。《新价值》这一章中讲到: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读着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到了最近网上热议的北大经济系学霸弑母后逃亡3年案。这个众人眼中的完美学霸,居然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恶魔。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评价体质,只注重分数,众人眼中的学霸,是因为他的分数出众,可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连基本的人性都泯灭了,这样的孩子能堪称完美吗?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培养出会考试的机器。《生活十讲》中说:我们应该是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能发展到这一步,那该多好。

吴老师读了《生活十讲》作者在文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仿佛最不重要的就是吃饭了。一天最重要的早餐,有多少人是在路上匆匆解决的,更不用说要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了。

其实,食物中是充满回忆和亲情的。异乡的游子,到哪里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他想念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母爱和乡愁。每次回家,我们常常感受到父母忙忙碌碌得做了一桌的好菜,他们的爱,他们的思念,他们的不舍都饱含在这一桌美食里,千言万语都饱含在食物中,他们不期待你大富大贵,但一定要吃好,不要亏待自己。正如作者在文末写的:在新食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生活十讲》读后感7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印刷质量好,纸质上乘又白又滑,真是如牛奶般丝滑,市面上最好的版本没有之一,看书的时候会忍不住抚摸一下,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莫名的感动,一本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书,探究了被现代人所忽视的人性、社会、价值、文化的冲突、溃败与幸存,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它从本质上触及了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

看书的时候就会感觉蒋勋老师温柔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真诚、平和、娓娓道来充满关怀。

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教育的一体两面给我很深的触动,大到教育体制小到家庭教育,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其实都是有正面有负面,有优点有缺点,蒋勋老师例举自己小时候犯错就被罚被诗的例子,在小时候不强迫记忆错过记忆点很可能在成年损失文学库的积累,其实就看你怎么选择,但是无论怎么选择都要静下心来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谈宗教和信仰的时候,蒋勋老师多次提到他很欣赏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印象深的是讲述阿巴斯在拍电影时,剧中一个女孩的一句台词是“我爱你”,但是女孩很困难说出口。因为在他们的信仰里,没有结婚的女孩子,是不能对男孩子说“我爱你”的。蒋勋站在一个坚守信仰的有信仰者的角度告诉大家有些事情必须有底线,不会因为你在拍电影,或者不是真实的就改变,赞美了伊朗人对信仰的坚守。

谈到物化,在高速物化的时代,需要思想的力量来制衡。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比较还是精神层面的比较都会让你被裹挟被物化,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物质丰富的同时需要精神世界的富足,我们可以积极追求物质财富,但不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中只有物质。

总之,这本书提到的点很多,每一篇都能激起我的思考和感悟。人活一世就是活感受,我们本身要为创造一个祥和的内在负责,没有人能为我们达成这个目的。因为离我们最近的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塑造出平静和谐的内在就是让自己更接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安分做自己,学会知足,学会感悟,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的美和幸福,享受过程,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永恒的状态。



《生活十讲》读后感1000字范文相关文章:

1000字的读后感范文五篇

八佰观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5篇

关于《活着》读后感1000字5篇

《哈利波特》系列读后感1000字范文10篇

《活着》读后感作文 活着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10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简爱》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参考10篇

北鸢读后感1000字5篇

读童话故事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精选

读《活着》有感1000字优秀作文10篇

    相关文章

    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