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读后感高中800字
《生命不息》一书中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暴风雪之夜,女主角厄苏拉正经历着这样的生命重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命不息》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生命不息》读后感1
《生命不息》的故事背景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厄苏拉历经生命轮回,尝尽人生悲苦,但同样也有精彩鲜活的人生。所以,作者并无意于把《生命不息》写成一个沉重的'故事,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残酷的时刻,作者依然在通过厄苏拉的故事探寻人性的温暖所在,就像她在书里写到的那样,“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厄苏拉虽然多次重生,却从来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她有着模糊的记忆,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她觉得自己好像卡住了,却不明白究竟是卡在了哪里,她为此苦恼不已,甚至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厄苏拉的母亲说这叫即视感,“似曾相识”应该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究竟它只是意识的小把戏,还是如厄苏拉一般真的是前世遗留的记忆,谁又说得准呢?
合上书,让我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花天酒地,奢侈品无数,或则像契诃夫的《生活是美好的》里面说的那样了,当我遭遇到大雨的时候就该庆幸没遇上海啸,当我断了一条腿的时候该庆幸自己还能站起来。还是顺应生活,被磨平了棱角,按部就班的一日复一日,这个世界有很多生活方式,什么是适合你的?什么是你想要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总会遇见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伤害和意外,那什么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
其实也并没有说的那样苦涩,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会想那么多,大家都在兢兢业业的活着,遇到不好的事情也大多会往好的方向想,这大概就是让性格里的条件反射机制在发挥作用,以至于我们自觉不自觉的会这样想。
很多人总认为生活不公平,给予总是远远少我失去的,其实,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生命、思想、健全的身体……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可我们却一直没有体会到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因为我们的欲望过高,现有的财富无法给我带来快乐与幸福,生活中可能会有不公平,但如果你用感恩的心态去体会,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别无选择,要么变得好一点,要么变得坏一点。傻是幸福的,如果一个人把事情看的太清楚明白,可能泪点笑点都提高了,一个人若是稀里糊涂的反而更快乐。但,谁又能左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痛苦挣扎,越来越多的人沉溺荒唐。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温暖而美好的事情,只是很多人忙碌于生活忽略了,不妨慢慢走,感受一下身边的温暖,父母的叮嘱,儿女的绕膝,亲友的相聚……要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感恩生活,感恩我们拥有的一切。拥抱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活在当下,就要认真工作,好好生活,活在当下。
《暮光之城》制作方购下电影版权,这是我喜欢的一个创作团队,我期待《生命不息》的电影版。
《生命不息》读后感2
厄苏拉出生在1910年的英格兰,一个暴风雪之夜,因为医生没能及时赶到,她一出生便窒息而死。然而,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厄苏拉再次出生并活了下来。之后便有了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是第无数次的机会。每当犯错,她的生命便会戛然而止,然后陷入新的轮回。厄苏拉经历了无数生死离别,也经历了无数人情冷暖,然而在“重生”后,还需面对黑暗的生活。
二战,这个使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使无辜平民流血牺牲的残酷战争给厄苏拉的心蒙上了厚厚的阴影。黑暗,仿佛就是厄苏拉内心世界的主色调。明明知道自己的至亲会在下一刻倒下,却无能为力。
厄苏拉曾告诉弗里妲,如果可以保护她,自己愿意余生永远在刀尖上行走;如果能拯救她,她愿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如果她能够浮起,她愿在最深的河底溺水身亡。这不仅是厄苏拉对自己心中至爱之人的保证,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敬与热爱。
“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翻开书的扉页,我慢慢地写下这句话。 我们每个人不都应当如此吗。生命是我们自己的,你有权主宰它——只要你的心中充满光明。但是,若你的心已渐渐被黑暗吞噬,你又凭什么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漫漫红尘陌,你顶着夜幕,凭什么在黑暗中辨别方向? 只能跌跌撞撞地走着,最后坠入无尽的深渊。但是,只要你的心中有一个太阳,能照亮每一个角落,那么,你的人生旅途便会畅通无阻。
张海迪,当今世界的一个传奇,拯救了多少被禁锢在黑暗中的人。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在残酷的命运前,她没有选择沮丧和沉沦,相反,她微笑着,以自己的毅力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多门外语,写下多本著作,引领了无数迷途游子走出黑暗、追求光明。同时,她还自学了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学会了针灸,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敬与热爱?
生命,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沐浴在阳光中,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命的伟大、生命的永恒。
将生命进行到底!
《生命不息》读后感3
轮回是佛教关于生命循环不已的观点,就目前的小说而言,轮回观主要体现在网络小说中的修真、玄幻、穿越等题材,其中又以修真为主。在这种大的氛围下,突然读到一种类似于日记体但跨度很大的与轮回有关的小说时,新鲜自然充盈于心。
长生和轮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生是肉体和灵魂同时永生,在这期间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积淀,是人类所向往的;轮回尤其是带着世世记忆的灵魂轮回到不同的肉体上,那就是无边的黑暗,是比纯粹的死亡让人感觉更恐怖的东西!凯特•阿特金森正是以此为立足点,在《生命不息》中用厄苏拉几世的黑暗、恐怖等生命历程来揭示带着世世记忆的灵魂轮回一遍又一遍重复曾经不堪的生命历程,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所以,厄苏拉在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中,企图修正自己的生命历程,企图将影响自己生命的那些因素去掉,但她从未获成功!这虽然有着一定的宿命论,但厄苏拉通过自己的抗争也体味到了在不同生命历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尽管《生命不息》全篇弥漫着死亡和绝望气息,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所要宣扬的生命主旨: “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情”!
在时间线索上,《生命不息》采用交叉穿梭的形式进行,就我个人而言,读起来是破费力气的,因为时间来回跳跃,事件就没有连贯性,所以,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书中很多细小的线索,而这或许正是考验读者能力的东西。复杂的时间线索和波澜不惊的让人感觉到压抑的语言形式,散发出作者对战争、人性、生命等等的感悟,这种感悟呈现在语言的细枝末节之中,能不能捕捉到就要看读者的阅读能力有几何!厄苏拉虽历经不同劫难的再生,对温暖的渴望,让她每次都能够做回厄苏拉,重回那个温暖的家庭!反反复复的轮回和折磨让厄苏拉明白了生命的真正含义,她要从环形的生命历程中脱离出来,做回自己,于是选择了牺牲自己枪击了独裁者!凯特•阿特金森正是用厄苏拉的这一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反战心理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感念!
厄苏拉对未曾经历但却熟悉的场景和事件的感受,我们都曾经有过,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脑子里转了一下并不做深思,而凯特•阿特金森则将其揉进《生命不息》,体现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人生是一场没有回程的时间之路,这条路上的风景等等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明明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某个场景、某个事件看起来非常熟悉的原因!
当失去想象的能力,我们很多时候去看魔幻的东西似乎更多的就是为了批判和消遣而不是欣赏;当重生成为小说的主流,单一重复的模式让人看首知尾。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将已有的东西进行整合、创新,就会有更多类似于《生命不息》给人以震撼的小说出现!
《生命不息》读后感4
最开始看前面,觉得这书枯燥死了,因为厄苏拉小时候总是夭折,所以所有的剧情都是发生在几个家庭成员及邻居间,总是那么几个面孔在重复家庭日常事,好像韩剧啊。但是随着情节展开,厄苏拉越过幼年的危险开始长大,人生的轨迹就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了,这时候就有意思多了,成长期间的一些事直接影响到今后,而厄苏拉也能独立地选择和回避,从而走向迥然不同的人生方向。从此时开始,厄苏拉的每一次人生都开始不同起来,一些小小的区别和选择就能造成蝴蝶效应,让未来变得不同,她在有的生命中结过婚、受过家暴,在有的生命中穷病缠身、绝望度日,在有的生命中成为高官的情妇,另一段生命中则在德国定居、有了孩子,她曾死于德军轰炸数次,又作为救援者来到她曾死过的废墟中抢救生命.....她某一次生命熟悉这一批人,而下一次生命相遇可能只是匆匆过客,她身边的人的命运也总有改变,她总是不免经历亲人死去多次,而与之生离死别的爱人虽有不同,但每次都让人痛不欲生。
但在这之中见到最多的,仍是战争(二战)带给人们言不能尽的苦难,她以不同的轮回,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身份见证了这些苦难和悲惨。可以说,厄苏拉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每一次人生,她都是一个不同的战争受害者,或死于战争,或死于贫病,或死于绝望。厄苏拉的人生正如同许多缩影,记录了千千万万个被战争车轮碾压的生灵。她的生命总是在半途和许多人一样戛然而止,正是要说明这场战争毁灭了太多生命和美好,以至于没有几个人得以幸免。
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厄苏拉在一次次从头开始努力活下去,来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恶劣情况下坚强生存的一面,尽管人们不断在与困境中死去,但剩下的人们不会被吓倒,他们反而更加坚韧和无畏,人们将遇难者留在身后的回忆中,转身继续前行着,努力活下去走向胜利,这也正是《生命不息》用厄苏拉就是它的实践者和记录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生命不息》读后感5
《黑衣人3》里有个可以预知未来的外星人,他脑中的世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重空间复合而成。他能看得到一个生命的诞生,也看得出生命诞生背后有多少迷样的巧合。好莱坞总是偏重这样的故事,特别偏爱这种跨越时空的重叠。好像《时间旅行者》中不断穿梭的男人,或者是《源代码》里不停回到平行空间的上尉。
因此《生命不息》被买下电影版权是非常自然的。书中存在着某种定律可以使女主角厄苏拉的生命不断地重复,直到她最终走向自己的终结。小说中的厄苏拉总是有某种感应的,像是险些因为捡洋娃娃而丧命,却在即将爬出窗口那一刻感受到一阵恐惧,她管这叫“即视感”,而这种“即视感”就是她丧命的可能,带领着她一次又一次的躲过了渣男、躲过了灾难。厄苏拉的生命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读者也可以借由她不断循环的生命,窥视到在不同国度对于同一场战争的不同视角,在一个人身上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而《生命不息》并不是人们思维定势中的那种科幻小说,虽然“重复生命”的概念为这个故事增添了许多看点,小说却全然称得上是一部“生活甘苦谈”。厄苏拉的生命虽然看似环形流转,她的生活却一直在积极前行,即使她成为最落魄的家暴妇女,每时每刻都活在煎熬中,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生命。尼采的“顺随命运(Amor fati)成为了本书的点睛词语,它带出了小说的主题。而在多重生命不断反转的故事中,作者凯特却精密的掌握着故事的进度布局,在循环往复的故事中加入了一些属于她自己的生命思考,使小说在不断重复的状态下不至于偏离主线,而每一重生命本身又各有各的意义。
生命变成了一种管道,而它传送的正是人的生活本身。生命在一个地方可能结束,但人还活着,这恐怕是《生命不息》索要言明的价值观。在厄苏拉的眼中见证了兄弟姐妹的成长、战争的残酷甚至是法西斯元首的生活,她的每一重反复都为自己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也会把他人带到不同的未来中去。女作家可能无法如历史作家一样将自己笔下的人物完整的浸淫在历史中而毫无破绽,她却自有一套方法将虚拟的人生在过去的片段中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厄苏拉每一次的未来都有死亡,而这大概是战争年代所能带给人的一种必然的经历,生命过早的结束惹人悲痛,生命持久的继续所见证的苦难同样让人扼腕。通过死亡,人得以看清生命的边界,我们也得以被时间打回原形,发现一切都是变化,只有生活才是永恒。
而直到小说行将结束,《生命不息》又再一次将一切反转,来到厄苏拉最开始出生的时刻,像衔尾蛇一样咬住了缘起的画面。父亲的出现、姑妈儿子罗兰的陪伴、与本杰明•柯尔的相恋,在一连串小而不言的变化之后,厄苏拉的生命又有了完全不同的一次体验。凯特•阿特金森再一次展示了她对“变化”的控制,将小说完整的圈定在了有限的环形生命之中,使厄苏拉一步步走向她“正确”的结局。由此,《生命不息》的故事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高潮,读者也才可以在众多的“巧合”和“变化”之中,窥视到作者为厄苏拉安排的真正用意。而这种意外的反转,当然,也是影视剧作品最钟爱的一种选择。
再说一点也很值得玩味,杨照在评价《百年孤独》时曾提到很多著名小说的主角都是没有后代的,可能这世界上真有“小说之神”,而它就真的不崇尚生育。《生命不息》里的厄苏拉也一直都没有孩子,以至于当她年迈的时候还要为自己的遗产分给哪些“子侄”而担忧,这种寂寞在恼人的神经痛后迫使她开始思考“余生还能干什么?”,而她的孤独就看起来更加单薄。这种生命延续的断层加重了厄苏拉的宿命感,远比为她设置个子孙满堂美好的情景要真实得多了。
《生命不息》读后感6
假如某一天,某一个夜晚,恶魔偷偷进入你最难耐的孤独,对你耳语:“你至今的生活,便是你此后的生活,你将重复经历无数次,永无休止。”……你是会扑倒在地,咬牙诅咒它口出此言,抑或是你过往的经历伟大而美妙,使你对恶魔说:神啊,这话是我听过最神圣的一句?”—尼采《快乐的科学》
想不起来是从哪看到这本书才买的,反正在我书橱里放了很久了,节前拿出来翻翻,今天终于看完了,感觉时间过了很久!
这是一本西方很受欢迎的小说,讲了主人公厄苏拉从出生开始,经历了多次生命的循环往复,逐渐趋于完美的过程。看完这本书感觉仿佛与厄苏拉一起经历了好多辈子,深感生命延续之不易,多少危险掩藏在静谧中,一个人在一眨眼、一失足间,就能失去一切。每个人能活到现在都是历经磨难,无论你是否感受到,都是上天的馈赠,应该知足!
书中讲人生的意义在于“明白你是谁,成为你自己。”这跟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也!”异曲同工。既然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我们无法不断死而复生,直到最后活得万无一失,那就尽量在纷乱的思维里小心理出一条路来,完成分裂自我的统一,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然后,每时每刻每件事都照此去做,做好自己,不留遗憾!毕竟,生命短暂,不该为不快乐的事活着!
书中说:宇宙是无限循环的,就像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线形时间只是一种构想,实际上万物流转,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既然没有过去未来,能做的也只有活在当下!如尼采所言“顺随命运”,对于命中发生的任何事,无论好坏,都全心接受!一个人就算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情!我们当下的人生何尝不是时间轮回的一部分?
实践造就完美,心向光明,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
《生命不息》读后感高中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