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书笔记初二800字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与黑》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红与黑》读书笔记1
相信最近很多读《红与黑》的读者,都是从人名的名义前来普及的。剧中提及到祁同伟是于连式的人物,甚是好奇,谁是于连,于连又与厅长大人有何联系。
没错,这位于连正是《红与黑》的主人公。书中写了于连的后半生,从年轻的落魄一直到为事业的奋斗,最终走向命运的终极审判。
作者司汤达写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演化而成的。所谓的真实,源自布拉格的一桩情杀案。作者并未对故事有太多的修改,而是加入自己的阅历,社会的观察,同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将作品修饰的更加圆润。说几点感受吧:
1、当时法国相当混乱不堪,阶级分明,充斥着追名逐利,不给底层人民一丝反抗斗争的机会。贵族时刻保持贵族的气质,不容向下层人民低头,对自身荣誉尊严看得高于一切。
2、任何所谓的公平正义,都是相对的。即便是法律,也是统治阶级的武器,利益永恒不变的真理。
3、时势造英雄,特殊的时期才会孕育出特别的人。并不是有谋略,有勇气的人就会成为拿破仑,拿破仑只有一个。于连视拿破仑为自己的偶像,也幻想自己可以成为拿破仑一样的男人,当时处在的环境没给他这个机会,也不允许这种牛逼的人物存在。
4、很多人不喜欢于连这个人,认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过我也在他身上看到了很多闪光点,谦虚,好学,隐忍,有脾气,有胆识,长得还帅。看不起贵族的高贵,划清界限。即便在生死抉择之际,不怕死,敢于面对,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性情。同时还有一个为救他不惜变卖所有家当的好友傅凯,难道不是于连的成功么,患难见真情。话说这样的于连谁人不爱?!在联想我们的厅长大人祁同伟,同样拥有帅气的外表,优秀的成绩,缉毒时的不怕牺牲,相似的爱情观。于连的瑞那夫人,祁同伟的高小琴,一生的挚爱。他们也可悲的,社会的大环境,无限的抱负无法施展,遇到捷径怎能不屈服。玛蒂尔特三番五次对于连的内心摧残,用半夜登梯考验于连的勇气。梁璐逼祁同伟当众跪地求爱。现实的残酷不是说说的,比虚构更恐怖的是真实。现实的生活永远比缔造的幻想复杂得多。
5、最后说说为什么只给了四星,书不太连贯,甚至有些跳跃,看着看着摸不到头脑,当然跟翻译不无关系。书中涉及的历史宗教神学太烦了,严重影响阅读的快感。
《红与黑》读书笔记2
于连似乎没有一个像样的朋友。富凯算一个,但在小说中的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在自己身边,也不会常常通信。遇到困难或压抑状态下,他没有说诉的对象,一个减压阀。有的只是一再的『于连想』,『他对自己说』,『他差点说出声』,这当然是作者司汤达的人物设定,但另一方面这或许是年轻的于连踏上不归路的一个原因。
他的家人『粗俗』而『市侩』,得不到家人比如父亲或兄弟的安慰理解。这让他更显得孤独,而另一方面身体和性格上的特质又让他不能安于市井和木匠的生活。
他的经验太过不足,信息来源如此狭窄,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显得有点可笑。遇到环境、场合,他只能一再从这些片段的、个人经验的数据库检索对策。
他有相对良好的教育甚至气质,但没有面包或社会地位,而他看的卢梭和拿破仑有。加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不可能不感到一种痛苦,看到一种榜样或目标悬在天上,而日常的尘埃却笼罩着自己的生活。他寻找自己可能的上升通道。
按教科书式的上升、攀爬,毁掉了年轻人或者说一个人应有的本真,不论是爱情或事业,于连还没有机会真情实意的追求,而是严格按照目标执行一个个计划、完成一个个步骤,仿佛行尸走肉。虽然这过程中他也会在上流社会的客厅里猛然一阵反感,还是摆脱不了那种诱惑。
十九世纪的法国,十九世纪后大革命时代的法国。波旁王朝复辟,贵族和教士重新掌权,个中黑暗腐朽,于连刚刚错过自己可能飞黄腾达的拿破仑。于连的圈里没朋友。
《红与黑》读书笔记3
似乎很久没有全身心投入一部小说了,初二第一次看时玛蒂尔德对着于连被砍下的头作最后一吻的景象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对法国大革命有了常识性的了解后再看《红与黑》,尽管全程都尝试着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分析,最后还是被带入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既没有得到红,也没有得到黑,这或许就是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的,偶然的戏剧因素,或许就是必然的社会结果。复辟下的法国,宗教和贵族的势力真是大得令人咋舌。 并没有想透结尾的"to the happy few"是什么意思,到最后似乎谁都没有得到"happiness",轰轰烈烈的恋情在于连毁灭之后会走向何方呢?玛蒂尔德有着母亲的责任。不,德·雷纳尔夫人带着孩子一起殉情了,但是结局的后续发展已经无所谓了,玛蒂尔德无论选择生还是死,都已经无所谓了,只是按照她的热烈的性格,死或许不可避免。
唉,可怜的女人,到最后居然失掉了那份爱,我真是看到司汤达满满的恶意,更加不能理解法国人的爱情观。
《红与黑》读书笔记4
先来简单叙述一下小说的剧情吧。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小儿子,因会背诵圣经和懂拉丁语,被虚荣的市长请回家当他小孩的家庭教师,接着于连和市长夫人有了感情的发展,之后被揭发,于连被迫辞职去了贝桑松的神学院进修,后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上了在巴黎,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因出色的表现被侯爵重用。期间也和侯爵女人产生了感情,也有了孩子,此时市长夫人的一封信使于连回到韦里安的教堂,想一枪结束市长夫人的性命,哪料枪伤只是轻微伤了市长夫人,自己也因此进入监狱。
对于主人公于连,我认为他的确是一个高洁的、在大事上有思想见解的人。他鄙视贵族中、教会中那些虚伪恶心的人们,他觉得和他们一起呆上一秒他都会窒息。从一开始他只是被生活推着前进当上了家庭教师,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那么美丽的女人,他是彻底被这一种美丽本身所吸引,所以不顾世俗的道德和市长夫人 好上了。至于他爱上莫拉蒂尔,也可能只是觉得她本身是足够美丽的一位女皇,但后面我发现,他想得到的是政府这种骄傲本身,因为莫拉蒂尔在和他的一次相好之后就不再理他了,于连倍感无语,这是失败和屈辱的表现,所以他便采取计谋从新让这个女人有足够的勇气不顾世俗的道德自降一级与于连相爱。直至最后于连本可以不死,但他却没有想活下去的愿望,尽管他只有22岁,我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想活下去?当时的他只想享受和登-勒那尔夫人在一起的快乐。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他有那么多次机会飞黄腾达,他却因自己心里那一点小小的虚荣心而摧毁了,这时社会环境对他的戕害。
小说不仅塑造了于连、拉莫蒂尔小姐、登-勒那尔夫人三个形象,他也间接的描述了这个社会的一些病态。放映了19世纪初法国的社会风气和面貌。其次小说中提及的贵族和教会文化可以去了解一下。
最后引用一句作者司汤达本人在书中对于连的评价就是“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好教士,成不了一个干练的行政官员。像这样容易激动的心灵顶多适于产生艺术家。”
《红与黑》读书笔记5
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暴,在法兰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雷雷作势。拿破仑率领的铁蹄踏过大半片欧洲疆域,其英武的身姿,雷厉风行的铁血手腕触击着无数热血青年的不甘平庸的灵魂。那是贵族俯首称臣的时代,那是有志青年成就英雄梦的时代。当一代帝王的陨殁,贵族卷土重来,王政复辟的强压下,多少人心中熊熊燃烧的热火好似就被突然冰冻住了般,就此浇灭,只剩下余烬还温热着。
沉醉于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少年只能从书中窥见其的无限辉煌了,即使这样,也淹没不了少年的向往之心。木匠的儿子,这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这是他极力想擦去的灰尘般的渺小。清秀的面庞,俊朗的身姿,第一眼相见便注定了往后的坎坷经历,或许是与丈夫那截然不同的善良的气质,于连就这样为瑞纳夫人所吸引。尽管十岁的差距,尽管身份地位的悬殊,瑞纳夫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得爱上了。而对于连来说,恋爱的欢愉起初只不过是对权贵的蔑视,对不可一世的瑞那先生的不屑嘲讽和报复。孩子的高烧不退,加重了瑞那夫人心中的内疚,使她开始对这段不忠的恋情开始了悔恨的审视,可最后于连的欲擒故纵又使瑞那夫人欲罢不能。满城的流言蜚语迫使于连远走他乡,神学院的修习让他再次感受到了身份等级的悲哀。拉穆尔府的金碧辉煌,高贵华丽向于连敞开了怀抱,秘书的小小职责又仿佛昭示着他不会安于现状。冷淡的神情,不屑的态度这一孤傲清冷的形象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收获了拉穆尔小姐的芳心。欲擒故纵的伎俩再次上演,两人就这样相爱了。
身份地位的悬殊却痛击着拉穆尔小姐的神经,她对这样的恋情表示厌恶,转而之化为对于连的蔑视淡漠。这样一次次的反反复复折磨着于连,仿佛这次是真正的爱情降临,考验着这位木匠儿子的耐心。为了挽回这段本就不平等的恋情,于连转而向菲华格夫人求爱,那一封封誊抄的情书是他努力的不懈。最终这一战术奏效,拉穆尔小姐重又回到他的怀抱。向父亲的摊牌,最终赢来了于连身份的提高,那尊贵的姓氏使他的自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时,瑞那夫人的一封信打碎了这所获的美梦,少年意气的冲动愤怒,砰砰两枪宣泄了这一极度的不满,也埋下了少年最后被悲剧的种子。瑞那夫人和拉穆尔小姐的奔走也抵不过于连求死的心意。断头台上的于连回首其短暂的一生,是否有其不甘和遗憾呢?
于连,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渴望拿破仑时代的建功立业,靠自己的灼灼功绩来赢得尊贵的身份地位,可一方面又夤缘攀附权贵,心里暗暗地想通过捷径来达到这一目的。木匠的儿子,对他而言,这是低劣的身份,他耻于与同样卑劣身份的人为伍,在瑞那先生府,当他以为自己将与仆人同桌进食时,他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在神学院,他瞧不起那些同样出身卑微的人。
可却与此同时,他却同样不屑于权贵人士的虚情假意,对此他又抱以了轻蔑漠视的态度。先与瑞那夫人的相爱,再与拉穆尔小姐的结合,这些最初带给于连的是对权贵征服的巨大的虚荣心。而在生死之际,他却坦然承认自己的罪行,他那慷慨激昂的说辞也表明了他对权贵专制的痛恨。审判他的皆为贵族阶级,而无一人是平民阶级,这样的安排似乎他早已在心中为自己判了死刑。或许这样矛盾的一个人,只是平民阶级微弱挣扎而导致悲剧的产物吧。
《红与黑》读书笔记初二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