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优秀范文初中生读后感

钰媚 1162分享

《京华烟云》本书大体上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1

我站在烟云中,好像这京华的一场梦又重演了一遍,深叹一口气,平静内心,站在那烟云外,我重新看过。

行文思路。林语堂十分喜爱《红楼梦》,想将之翻译成英文,因为红楼与现代生活差距太大而作罢,便自己写了《京华烟云》,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现代版的《红楼梦》,赞誉之高我却不甚赞同。京华确实与红楼有很多相似地方,比如家族兴衰,比如个别人物构造,但整体效果却远不如红楼的世间百态、深刻入骨,盛时未如红楼繁花锦秀,衰时虽非哗啦啦大厦倾倒,却因抗战而令有一番滋味。京华写以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三大家族好像都是核心,又好像都不是核心,细细品味,我却觉京华是以姚木兰一人为主线,三大家族全成了辅线,姚木兰才是实实在在的主角,她的成长、观念、爱情、亲情、理想、所见、所感、作为……都详细描写,反倒让人感觉家族之感淡了不少。红玉像极了黛玉,才华出众,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莫愁像宝钗把

人物喜好。眼见书中人物百态,难免有喜恶之分。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莫愁了,她拥有世俗的智慧,更踏实更沉稳,相比木兰来说,更接地气。红玉为情所困时,她告诫红玉,像她这样心思细腻又聪明的人不要读太多书,将世事看得太清楚明白并不好,也劝她不要写诗,以她的身体状况,写诗太伤精力和心神,又易勾起她的敏感思绪;在和立夫出行时,她会至少提前一天将行李收拾好,以便最后一天不着急不忙乱。你看,莫愁就是这样,看到她就觉得心安,她从没有过高的奢望,她把自己拥有的打理很好,她在结婚时求傅先生的字“乾坤谐好,鸾凤和鸣”,纵然陈俗老套,她却喜爱。不知是否像书中说的,莫愁是土命,长相更圆,人也更像大地般妥帖,不过无论为什么,她这样性格的人必然是有福气的人。还有一人——莺莺,她恐怕是书中少有的性格如此突出的人,我并非是喜欢她,但确实服气她的手段,能让牛怀瑜如此听她的,又能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并为牛怀瑜铺官路,除了脸皮厚以外,想必也有些真手段、真本事。

书中的价值观,处事观。提到此处,就不得不第一个想到姚老先生,老先生崇尚道家,爱庄子爱老子爱道德经爱逍遥游,无为而治是他的行事风格,他确实培养了两个出色的好女儿,在她们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的道家情怀给予她们莫大的帮助,将自己之身放入时光的长河,便更能放下当下的得失,让她们有力量面对眼前,面对身后。第二个想到的便是莫愁,世俗的智慧让她得到幸福,何尝不让读者动容?单一的太聪明或者太愚蠢,都会生活得不尽如意,只是一个自知,一个不自知的区别。我想世俗的智慧并不是大智若愚,它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该糊涂,若退一步会好,她不会碍于颜面坚持,若进一分才是,她不会懦弱不前。摸到生活的分寸,用世俗的智慧处理世俗的事务,是莫愁教给我的。第三,性格决定命运。总听到这句话,没什么切身的感受,可看过书中这么多人的人生,跟着每个人从少到老,不同的性格确实在同样的环境中走向不同的命运,再看书中这句话,便多了份感触。木兰理想主义又聪明勇敢,她一生不愁吃穿妙想不断日子随心而居,纵然过着隐士的生活也是为追求诗意;莫愁稳重切实,持家有方,日子便殷实温暖;红玉体弱却多思,到底在劫难逃;华太太能取舍,懂人心,在底层生活时也不像其他人那般一遇到体仁这样的大少爷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在和姚老爷卖花园时也能看出,她总是有的放矢为自己谋得好日子;牛素云未离开曾家前势利善妒的性格,也免不了被莺莺拉下水,一身污名;陈三的老实孝顺,娶了玉环;黛云个性张扬,敢说敢做,嫉恶如仇,参加抗战,想必也是冲在前面;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对人如此对国亦如此,正如木兰口中姚老先生常说:“人的运气和个性息息相关。人若有福气,一缸清水变白银;若没福气,一缸白银变清水。人必须享有福的个性。日本人没有统治中国的个性,所以也没有统治中国的福气。即使把中国送给日本,他们也没有福气消受。”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婚姻和命格,比如起名的学问。木兰、莫愁是依古书典故而起的,寄予父亲想让她们成为的模样;阿满是白居易女儿的名字,最好的诗人作家给自己孩子起的名字,都很简单,就如同日常生活里重要的东西,都是平易自然的;阿通的名字是木兰向婆婆表示敬意,取自“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取“肖夫”名字时提到,名字第一字不要用上声,用入声;荪亚是个好名字,虽没意义,但叫起来最顺口……看来取名字里头大有学问。

到最后,不得不抛开所有的小家情怀,战争,改变了每一个人,所有的中国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读罢合上书,如书中献词:“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京华烟云》读后感2

初读《京华烟云》,是因为它的宣传语:“民国版《红楼梦》”。诚然,而书中人物有相似之处,如湘云之于木兰、宝钗之于莫愁等;可真正吸引我的,是别与《红楼》中那股悲凉的宿命感,是贯穿全书的那份独特的安然静和的感觉。

尽管书名中有“烟云”,可全书给我的感觉却像一片大海——纵使中间有争执,有死亡,那也像是海中的小小波浪,过一会儿就被风吹散,然后又回到先前的安详。

可海毕竟是海呵,它也会有惊涛骇浪,在全书最后,木兰举家西迁,军队的“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令人热血沸腾!

二读,则是发现之前未曾留心过的一些细节,也对一些人物有所改观。比如素云。

之前对她厌恶之至,认为她就是一个贪利自私的市井女人;再读,却对她有些同情。她就像是一个未完全长大的孩子,没来得及看懂这个世界就被卷入。所以,她才会背叛婚姻,甚至背叛同胞去贩毒。

所幸,她本性并不坏,那句“打起仗来,要记得你是中国人”使她麻木的心有所改变,妹妹那番“爱国必死也必会快乐”的言论让她下定决心。

最后,她被枪毙,也算是为国而死吧。

又一个浪头打来,吞噬了这朵花。

三读,便是惊奇于其中的道家智慧。不少人谈到道学,总将它归于“消极”、“虚无主义”,焉知道家精妙之无穷无尽。

木兰,这位道家的女儿,无论是对至亲还是仇敌,其行事均可作为范本,且性格开朗大方,无怪林语堂先生要说:“生女当如木兰。”

而姚思安先生更是说过:“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这句话不仅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也使他自己能平静的面对生死别离、财富聚散。

所谓“无欲则刚”,有着道家智慧,便能自然地接受一切,带着乐观与勇气去面对世界;便能无悔过去,享受当下,不惧未来。

最后,以电影《银翼杀手》中的一句话作结:

“......但那些时刻终会消失于时光之中,就像眼泪消失于雨水。”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读后感3

京华烟云,它是为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而作的,是部被加了滤镜的民国老片,以高雅的姿态呈现在外人面前。

以木兰的一生为线索娓娓道来晚清中国上层家庭的各种故事,林语堂先生仿了红楼梦,不如红楼梦细腻婉约,但因为加入了国仇家难时代的背景又比红楼梦多了一层大气,不拘于大观园。这里面介绍了各种女子,曼娘、木兰、莫愁、姚太太、曾太太、老祖母、桂姐、银屏、向太太、暗香、红玉、素云、黛云、锦儿、素丹……所有的女子用的最多的形容词是:高雅。

女子们高雅坚韧大气,男人们也是性格各异,但不约而同,都有一种淡淡软弱。正面形象示人的人物都有一种隐忍的气质,所有的剑拔弩张最后都不温不火地化解。而绝不妥协直爆的人物,比如体仁、银屏、曾太太、红玉、素云、莺莺、牛怀愉……轰轰烈烈的结局都是惨惨淡淡,此书中的幸福哪有什么策马奔腾轰轰烈烈,都是风轻云淡细水长流。这估计是作者是中国中庸文化的一种展示。

里面贯穿了两种中国土生土长的人生观,道家和儒家。

老庄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姚思安。一个几乎是完美的人物,经营着家族药材生意、家境优渥,仙风道骨洒脱包容,轻看钱财,早年的荒唐挥霍,让他悟道人和财物的关系,人是一切的根本。“一个人若享真生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改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在送走了太太,安顿完儿女之后,逍遥云游四方,去做自己。除体仁外,这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灵秀大气、自信,木兰、莫愁、阿非、红玉、连丫头锦儿都有很强的自我认知。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曾文璞。曾家的老爷,学而优则仕,晚清的政要高官,维护着旧时代士人的体面和尊严。要求守寡的大儿媳妇儿曼娘守节,时局动乱明哲保身,孝敬母亲,对子女不骄不躁,恪守中庸之道,对新时代不安而抗拒。这个家庭有种深谭静水的感觉,三个儿子平亚、蓀亚、亚,克己守礼、温敦谦和,就像他们的名字亚,第二就好,不争头筹,也安然自怡。

这两个人物构筑起了整本书两大家族所有人物的成长基调。

还有牛家,牛思道是一家之主,也是清末官员,书中说他是个老好人才学一般,但他有个势利上进的太太马祖婆,对于权势极致推崇,投机专营不顾一切推丈夫上高位,敛财揽权迷失自我。是个拜金跋扈的家族,为了权势地位金钱。我说不好他属于哪拨,追逐权势和金钱的人在每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都有,他们为上位不择手段,不顾廉耻,践踏他人。他们是可悲的,也是可恨的,这个家族,成长起来的孩子个性棱角鲜明,攻击性强,是一团活泼激烈的火。在体仁去世后,他们就是不安定的幸福威胁者。

孔立夫的家庭,是中国的传统寒士人家,家境一般,父亲去世后,母亲以儿子为纲,孔立夫聪明孝顺清高固执。作为一个有前途年青人得到宿儒傅先生的赏识,进一步获得知识,他是典型的旧时代儒家的代表,成长过程中除了传统儒家,又渗入了道家、结婚后和莫愁留学东洋学西方科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西交杂,新旧交替,相互融合。他遵循的是中国寒门子弟升入更高阶层的传统路径,读书。

故事初始,从义和团之乱开始姚家举家南迁避乱,途中遗失了女儿木兰,而木兰幸而被曾文璞搭救,开始了两个家族密切关联的一生。曾家把木兰带往老家泰安,在泰安大宅里木兰遇见了曼娘一位旧式古典女子,曾家的表亲也是平亚的未婚妻。和曾家的小儿女们渡过了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这段时光里,主角是曼娘,一位美丽温柔的古典女子,缠着小脚,受着严格的闺阁之教,是古代中国理想大家闺秀的典范。她对平亚的感情,婉约羞涩克己、坚贞不移,在平亚去世后,她作为处女新娘为他守贞一生。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光算起来只有几个月,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真实所想,却用一生去坚守,这几乎是完美的古典爱情故事,儒家克己复礼的典范爱情。

木兰有两段情感,一是和蓀亚,二是孔立夫。对蓀亚的感情,是不温不火的,从孙家营救,曼娘说和她做妯娌,大家调笑,都在一步步给木兰渗透着,她将作为蓀亚的妻子,她不讨厌蓀亚,对蓀亚有好感,二人家境相当,教养相当,她默默地接受着,作为自己命定的宿命。哪怕是觉察到了自己对孔立夫的感情,她还是嫁给了蓀亚。她和孔立夫都是一类的,克己顺势不去追求,甚至他和木兰都没有表明过心迹。这段情感作为命运里的美好的点缀,细密地藏起来,在孔立夫因文入狱的时候,一统爆发出来,深夜探狱,孤身前往司令营营救,而这份情感表达也就到此了。木讷的蓀亚,从中的觉出了妻子对孔立夫的情感,看破不说破的包容,延续着二人的婚姻,蓀亚崇拜宠爱木兰,叫她妙想夫人,为她下海经商,到杭州过山野村夫的生活。直到蓀亚出轨曾丽华,木兰聪明大气的化解婚姻危机,两人算是扯平了。

木兰的爱情嫁给了和自己互补的蓀亚,爱和自己相同气质的立夫。而立夫也是一样,娶了了和自己互补的莫愁,爱和自己相同气质的木兰。人生大多如此,平平淡淡、稳稳定定嫁给生活。

体仁和银屏的感情,一个富家少爷和丫鬟的爱情故事。体仁是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母亲的溺爱和父亲的不近人情的严酷使他软弱荒唐,在其他完美而平面的人之中显得鲜活实在。银屏想冲出现有的阶层,用女色用感情用孩子捆绑着体仁,作为自己上升的台阶,银屏是美丽勇敢又富有野心的。其实对于体仁的性格,如果这段感情无波无澜估计他很快会对银屏失去兴趣。而姚太太对银屏的厌恶,加固了这段感情。把体仁推到了银屏那边,体仁知道母亲爱他,不能奈何他。姚太太越在乎银屏的存在,他越可以用银屏的关系来要挟母亲。体仁的是软弱的,他的利刃伤不了任何他人,只能一刀刀挫磨着爱他的人。银屏的死孩子被抢以后自缢,太突然,突然得亦如体仁坠马的死。他们就像是烟花,啪啦啦绚烂一阵,了无声音。

而红玉和阿非,纯粹就是为了仿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林先生只是给了个续写,黛玉未曾病故而是投湖,简直没有看头。而红玉的教养,都显得突兀不自然父母明明在侧,而又不见深入互动,为仿而仿,终是有失自然。

《京华烟云》读后感4

机缘巧合又重看了一遍《京华烟云》。上一次看,还是读大学时,赵薇版的《京华烟云》在电视上热播,借了室友的原著看。当时看只是囫囵吞枣,只看了个大概情节,记住了木兰,记不住很多人。

不记得在哪一篇文章里看过高度评价林语堂,重翻起了这本书。原是林语堂想翻译《红楼梦》,后干脆写了部长篇小说。小说和杂文、散文不同,一本好的小说,读完通篇后,总会有一种畅快,有许多种感慨。初读时的印象早已忘却,这次读的感觉非常好。这部小说原是林语堂用英文写《Moment in Peking》,后来翻译成京华烟云,觉得翻译的很美。看完整部,倒觉得不只是那个年代的北京,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时代尤其是乱世却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林语堂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重,所以书里面写了很多道家的思想。细细体会,其实很有意思。假如没有独尊儒术,如果道家思想统治着中国?那又是怎样一番光景?不过显然统治者是绝对不能接受和传播“无为而治”的。

小说里,重点的是人物、人物性格。女主角是木兰。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她,林语堂也说了“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矣!” ,他是往完美女性刻画木兰的。可是喜欢木兰,并不是因为觉得她完美,相反在看的时候觉得她也有很多缺点。虽然她聪明、大方、美丽、得体,但是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她也会藏起自己的感情。她喜欢立夫,但是她嫁给荪亚,觉得也是全心全意,甚至考虑给荪亚纳妾。立夫只是她心中不可触碰的秘密。在书的中篇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木兰,那时候的她是聪明的媳妇,有持家之道,懂得讨身边人的喜欢。但是当立夫出事的时候,她的冷静全丢掉,她忍不住展露她的感情,为了他,甚至冒险去见可能的坏人司令,好在她足够美也足够智慧。我在想如果司令真的意图不轨,她会为了她爱的人献出贞操吗?我觉得会。她完全想不到如果立夫离开她怎么办。这时候,我看到了木兰的更多面。一个人往往是因为性格的饱满而令人深刻和喜欢。到后面,她去杭州,她返为村妇,她约Miss 曹见面,既看到了她天真、“奇思妙想”一面,又看到了她大度、聪慧一面。所以荪亚是幸福的,能娶到这样的妻子。她的性格和父亲姚思安密不可分,姚思安是如此宠爱她,全国就她一个女孩能识得甲骨片,感觉像培养男孩子一样培养她。所以木兰是有些男孩子气概的。在逃亡内地的路上,她收养了一个个孤儿,这点也令人动容,如此仁爱,挑夫说了,如果多几个像她这样的中国人,中国一定不会灭亡,生生不息。

莫愁,我也喜欢。但是她沉稳冷静,却又显得单调些。书中有土木火土的命运之说,从命理来看,莫愁是配立夫的,她可以时常把他拉一拉,比起木兰的浪漫主义思想,莫愁是理性的。我觉得木兰如果和立夫在一起,会幸福,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不一定能有好的命运。木兰能舍命救立夫,但莫愁能避免立夫陷入绝境。同样的钱,姚思安也说,莫愁能比木兰花的更实在。对她的刻画不算多,可我觉得也是一个可爱的令人喜欢的女子。她也聪明、大方得体。美丽。因此,木兰说她更有福气。

红玉,是比较像林黛玉的角色。不太喜欢她,她用情至深却太敏感,敏感而又多情的人总注定是避免不了的悲剧。身体也不好,虽然极有才情,可是只因为听了几句误以为说她的话就跳湖而亡。令人惋惜。

曼妮是古典美人的代表,为了冲喜嫁入了曾家,没多久就成了寡妇,好在她也曾真爱过平亚,她的亡夫。很羡慕那时候的感情,认定了一个人就是一个人,男女都不曾改变少时的心动。可是她又是悲剧的,那一辈子未曾被男人看过的身体,最后半裸的死在了日本兵手下,这就是时代的悲剧。她身上贯穿的是两个时代的悲剧,既受了传统思想寡妇守贞的影响,又被战火纷飞的乱世带来了悲剧的结尾。但你很难说一个人命运不好就不幸福,我相信曼妮在平亚还活着的短暂日子里真的开心,而后漫长的单身岁月,单调但是却尊崇自己内心的信念:那就是一辈子都是曾家的人。

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姚思安了,觉得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年轻时候也玩也荒唐,而后顿悟。把一切尤其是金钱看淡,他不缺钱,但是却不为钱所累,他和不孝子比谁更会用钱,他云游四方。当姚夫人去世后,他干脆就出家了,这一走就是十年。这不是一般有钱人能做到,何况他家可是住在王府花园的有钱人,给木兰的嫁妆就有10万。还是说走就走,沿路乞讨,十年后回来大家都觉得他是神仙。我觉得他是书中少数的善始善终派,心中坦荡荡的把一切都看淡,最后也是自然而亡,没有很多不满和不屑。这样让人感觉到道家的可爱之处了。不算喜欢立夫,虽然有才气,但觉得作为丈夫好像有点冷冰,荪亚能陪木兰逛街聊天,这都是立夫不屑的。

在人物之中,也看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大家庭中做媳妇,如木兰一样的大家闺秀才能做好,怎样讨好长辈,怎样应对妯娌,怎样和外人打交道,都是一门学问。在人物之外,穿插了很多时代的故事,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那个时代的国人承受了太多时代的悲剧,从这点看,有钱人的命运其实还要比穷人好太多,拿他们大逃荒的事情讲,至少他们可以不顾一切花重金雇一辆手推车,而难民可能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起了。也是时代的悲剧,木兰失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去了战场。那时候爱国的青年是令人敬佩,把独子送给国家的千万家庭也令人敬佩。若木兰晚生些年,不知道时代又会赋予他什么命运。书中对北京还有杭州两座城市也有高度的赞美和描述,两个城市现如今也是很美,总让人流连忘返,虽然风格不同。

《京华烟云》读后感5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在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发生的巨变,对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空前的。小说的主人公木兰就是在这样的时期成长。童年、青年时期木兰虽然经历了被拐,但其他事情可谓都很顺利,她是幸运的,生长于富贵之家受教于传统而又接受到新式的思维教育。

她说话轻松愉快又不失稳重、智慧,正是京城富家小姐的样貌。这些让我思考,人的心态、平和、礼貌、勇敢、智慧绝不是几天几年就养成的,与她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样我知道,我一直隐藏的负能量其实都来自于我的成长环境,即使成年后成就现在的外表,也不能改变内心的焦虑和胆小,谁不知道要大方才会讨人喜欢,但往往小家子气才是我的特征。思及这些,我就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也,禄在其中”,让我的后代能在富足的环境成长成快乐、正直的人。

木兰的爱情观我曾经质疑,她没能嫁给自己真正爱的人,而是听从父母之命,这确实在她的一生中都是遗憾。她懂得爱情,认为爱情是灵魂中缺失的一角,如果遇到那个角,灵魂才会完整才会真正的欢快起来,但她隐藏了这些,她选择去接受这些,使得她和荪亚的夫妻生活依然美满。她只是在那深爱的人-立夫遇到生命危险时失态,又智慧的让立夫得以安全释放,不得不说她还是幸运,她的妹妹和丈夫都看得出来,但没人愿意去打破这种关系,可能莫愁也知道,姐姐和立夫都能处理好这个关系。木兰在遇到丈夫出轨的事情上处理的也是非常智慧,她能从自身找原因改正自己,又去帮助丈夫解决,最后小三也有了美满的家庭,大家一起经常聊天,这对我简直无法想象,我现在还是无法接受,但我佩服她,她有大爱。

日本侵华之后,这些场面我原本知道,但现在对日本人的厌恶再次加深,我甚至不想再去回忆、再去描述。可怜的曼娘,可怜的中国人,但也可敬的中国人,在国家存亡之际,没有一家能置身事外。青年人纷纷投入到抗战中,唱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自己也这样对唯一的儿子说。她是大爱。她在思考父亲的道家思想、思考文物带来的力量后又将这些运用到了生活中,她一路收养的孤儿就是当时的中国,她养育这些孤儿就是中国人会在战胜强大的恶势力中成长起来。

林语堂先生说如果他是女人就做木兰这样的女人。现在的我望尘莫及,也不想像她那般理智、坚强,也许正是她的理智、坚强她才有的那些福气和幸运。而我在这本小说中有所悟,这就得到了我想要的。




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读后感范文

观后感作文大全

萤王读后感范文 萤王读书心得感悟

《基地》读后感范文2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感悟

《冰项链》读后感范文400字左右

小学五年级读后感大全五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7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感悟

艾青诗选读后感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感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400字作文

    相关文章

    26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