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四年级800字
《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尔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李尔王》读后感1
感觉有些摸索到莎士比亚戏剧的套路(虽然仅看了几部)王公贵族之间的权力纷争,善与恶,忠于叛,嬉戏着看透红尘却妙语连珠的傻子像是作者的缩影,以上帝视角俯瞰人间悲欢离合,旷达潇洒,而世间的因果报应终在轮回。
李尔王和他三个女儿的故事,像极了寓言故事的桥段,大女儿和二女儿阿谀奉承却口是心非,表面上在回答对老父亲的感情时对老父亲敬重有佳,实则在分完财产之后就露出原本伪善的邪恶面孔,对老父亲实行管教和不敬甚至威胁的态度,而小女儿无法像其他人那样会说奉承话,只将爱默默放在心里,实事求是,却被老父亲驱逐出外~而最后小女儿对老父亲进行了救助,却不料被奸人杀害,另外两个女儿也在可笑的爱恨情仇中互相杀害,李尔王经受不了这重重的打击,他的死去也将故事划上了句号。在阅读之初,一位小女儿会想寓言故事里那样说自己的爱就像盐,虽质朴无比,但在解释之后仍被理解,并传为一段佳话,最后有个圆满的大结局~有时候言语真是奇妙,它能要了人的命,改变一段人生~而世上也有那么多哑巴活在世上……命运呀~真是造化弄人~爱德蒙和爱德珈这对兄弟角色好像也经常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一个忠厚老实,却被另一个奸邪者暗算,最后天道轮回,正义终将被维护~也突然发现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其实人物角色非常丰富,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总能找到符合自己境遇的一个相之匹配,这样进入角色恰也能同之感慨,兴许也能找到面临人生苦难的指点。
同时有时也会觉得他的戏剧中角色人物刻画还是略显单薄,性格特点可能从始至终并无太多变化,有些大段的抒发感情的言辞可以看出人物角色的感情非常强烈,但有些时候却不得要领,可能和文化差异和翻译水平有关吧……有时也觉得这种歌咏以抒发感情的方式很像古人小说中不时来一段诗词歌赋的情形~看来东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值得推敲的地方呀……
《李尔王》读后感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雪莱曾经说过:“《李尔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在我看来,它完全可以媲美《哈姆雷特》。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根据此剧改编创作的。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
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缘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
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加,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疯子带着瞎子走路,本来就是这个时代的一般病态。”
这是葛罗斯特被挖去双眼后,在伪装的爱德加带领下前往多佛时说的一句话。是他对社会,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所做的总结。
李尔疯了,源于两个女儿的逼迫,更多是认清了事实,看到了人性的真实,通过他人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态度,终于在萧瑟的晚年,在颠沛流离之境,人生第一次透彻的认识了自己。对贫穷,对阶层,对权力、欲望,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最大的改变,是对爱的体悟。口口声声说出来的爱,都源自欺骗和利用。一字不提,步步相随的真情,源自内心。最后他抱着死去的小女儿,悲叹永远的失去了她,也放下了这个世界的恩恩怨怨,随她而去。
他像一本摊开的书,上面有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抉择。对物质,对情感的取舍。人啊,多么容易狂妄,肤浅,不经历些苦难,终是不能发现真实的存在。
那个弄人,真真切切的旁观着发生的一切。被人取笑,投人所好。他的存在是对李尔这个国家君主的极大讽刺,一个如此卑微,假颜欢笑的小丑尚能透过那些外在的光环看到内在的丑陋,而这个自以为是,暴躁,愚昧的君主却活得如此糊涂。不能不让人悲叹。
爱德蒙,这个只信仰nature的人。一切为己,损人利己。在现世,他倒是挺适合的。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是以物质至高的大环境,这样只崇尚自己天性的人,必然能获得他所需的。
莎翁的李尔王,结尾死了很多人。但是正义毕竟是存留下来了。每个人都在这场家庭内战,宫廷厮杀中,学到了点什么。经历过了,便会成长。穿过黑暗的沙床,人性终会走到光明的河岸。
《李尔王》读后感3
格罗斯特伯爵城堡中的厅堂
人们最爱用这一种糊涂思想来欺骗自己;往往当我们因为自己行为不慎而遭逢不幸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贵怨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运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做无赖、做盗贼、做叛徒,都是受到天体运行的影响,酗酒、奸淫,都有一颗什么星在那儿主持操控,我们无论干什么罪恶的行为,全都是因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冥冥之中驱策着我们。
格罗斯特城堡前
可是你是我的肉、我的血、我的女儿;或者还不如说是我身体上的一个恶瘤,我不能不承认你是我的;你是我的腐败的血液里的一个疖子、一个瘀块、一个肿毒的疔疮。
荒野,茅屋之前
可是一个人要是身染重病,他就不会感觉到小小的痛楚。你见了一头熊就要转身逃走;可以如果你的背后是汹涌的大海,你就只好硬着头皮向那头熊迎面走去了。
邻接城堡的农舍一室
谁要是相信豺狼的驯良、马儿的健康、孩子的爱情或是娼妓的盟誓,他就是个疯子。
格罗斯特城堡中一室
因为我不愿意看见你的凶恶的指爪挖出他的可怜的老眼;因为我不愿意看见你的残暴的姐姐用她野猪般的利齿咬进他的神圣的肉体。他的赤裸的头顶在地狱一般黑暗的夜里冲风冒雨;受到那样狂风暴雨的震荡的海水,也要把它的怒潮喷向天空,熄灭了星星的火焰;但是他,可怜的老翁,却还要把它的热泪帮助天空浇洒。
荒野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荒野
疯子带着瞎子走路,本来是这时代的一般病态。
奥本尼公爵府前
你这变化做女人的形状、掩蔽你的蛇蝎般的真相的魔鬼,不要露出你的狰狞的面目来吧!要是我可以允许这双手服从我的怒气,他们一定会把你的肉一块块撕下来,把我的骨头一根根折断;可是你虽然是一个魔鬼,你的形状却还是一个女人,我不能伤害你。
法军营帐
你在流着眼泪吗?当真。请你不要哭啦;要是你有毒药为我预备着,我愿意喝下去。我知道你不爱我;因为我记得你的两个姐姐都虐待我;你虐待我还有几分理由,他们却没有理由虐待我。
《李尔王》读后感4
看《李尔王》,疑问很多。
首先,是台词。《李尔王》里面的台词给我感觉是,夸张,直白,感情强烈,比喻也很多,而且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扯上日月星辰大地以及神明。比如李尔王对第三个女儿的决绝,“凭着太阳神圣的光辉,凭着黑夜的神秘,凭着主宰人类生死的星球的运行,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你当做一个路人看待。啖食自己儿女的生番,比起你,我的旧日的女儿来,也不会更令我憎恨。”李尔王就是因为女儿对他不说奉承话就愤怒到人神共愤的地步,这跟太阳、黑夜、星球的运转都扯上关系了,同时也可以看出台词的夸张,直白,感情之强烈。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们说话全都是那么直白,隐晦曲折的地方很少?是西方人的性格特点比较豪放、率直?还是因为剧本需要,在有限的文本中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为什么说什么话都可以扯上自然万物?是因为西方文化中对神以及自然万物的崇拜?
说到台词中的比喻,随便一抓都一大把,而且比喻跟夸张紧密相连。就以李尔王的话为例,他看清楚自己女儿的真面目之后,大骂女儿,“吸血的魔鬼!我真惭愧,你有这本事叫我在你的面前失去了大丈夫的气概,让我的热泪为了一个下贱的婢子而滚滚流出。愿毒风吹着你,恶雾罩着你!愿一个父亲的咒诅刺透你的五官百窍,留下永远不能平复的疮痍!痴愚的老眼,要是你再为此而流泪,我要把你挖出来,丢在你所流的泪水里,和泥土拌在一起!哼!竟有这等事吗?好,我还有一个女儿,我相信她是孝顺我的;她听见你这样对待我,一定会用指爪抓破你的豺狼一样的脸。你以为我一辈子也不能恢复我的原来的威风了吗?好,你瞧着吧。”这段话里面,李尔王把女儿比作吸血的魔鬼、下贱的婢子,豺狼,比喻之中很大成分是夸张,这段话夸张的地方还有,李尔王愤怒得想让自己诅咒刺穿自己女儿的五官百窍,如果自己再为女儿流泪就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悲愤程度可见一斑。其实这让我有点不懂,为什么一个父亲可以对儿女说出这样狠毒的话,不管女儿做得多错?而且,造成他落魄的境地的不仅是他的女儿,他自己也要负上很大的责任。
还有就是李尔王对他的骑士的感情。为什么他不肯让女儿的仆从代替他的骑士照顾他,而且为了骑士的去留跟女儿们翻脸?女儿想削减他的骑士,他就说:“袅獍不如的东西!你说谎!我的卫士都是最有品行的人,他们懂得一切的礼仪,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不愧骑士之名。啊!考狄利娅不过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怎么在我的眼睛里却会变得这样丑恶!它像一座酷虐的刑具,扭曲了我的天性,抽干了我心里的慈爱,把苦味的怨恨灌了进去。啊,李尔!李尔!李尔!对准这一扇装进你的愚蠢、放出你的智慧的门,着力痛打吧!(自击其头)去,去,我的人。”难道骑士比女儿更重要?或许这根本不是骑士跟女儿的问题,而是谁是权威的问题。
《李尔王》读后感5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也于这个寒假期间,看了看这本书。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国王自食恶果的故事。
读完本书,我觉得书中的那个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李尔王”实在是可悲。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样,分不清好与坏,仅仅凭着两个大点儿女儿平常多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就将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了她们。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以至于被两个大女儿所抛弃,最后还连累了小女儿,自己则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可以说,悲剧的发生是由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一手造成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他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看来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谓是自食其果。当然,那两个坏女儿的做法也是让人没法容忍的。她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个劲儿的夸耀、吹嘘,好来骗取父亲对自己的欢心,从而为自己将来那背信弃义的理想打好基础。然而,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往往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顶撞,也因此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这位被蒙着双眼的可悲国王就把对自己唯一忠心的小女儿赶出了家门。而没有了绊脚石的两位大女儿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李尔王分给她们盼望已久的家产。之后,她们便抛弃了原先深爱着她们的老国王。当然,恶人有恶报,我可以说,她们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们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有的,仅仅是和她们当初同样目的一个男人无尽的摆弄。她们不光害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同样的,那个害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和父亲的私生子爱特门,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他同那两个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样,为了金钱和权力,抛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当时那黑暗的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故事虽是发生在遥远的古国,可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无论是谁都会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听夸赞的话。这就是人生,但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
《李尔王》读后感四年级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