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初中生大全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故事主人公是哈桑,一个哈扎拉男孩,是一个企业家仆人的儿子,单纯无比。可能每个小孩都很容易变单纯或本来就很单纯。小编在此整理了《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1
这是一本关于人性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发生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故事的结尾,阿米尔终于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地回到了故乡。他在满目苍夷和被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哈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罪恶感。最终,令人感动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写出了战争对人类的危害,写出了“我”对哈桑的愧疚。文章多次描写出了战火纷飞的场景,更描写出了阿富汗当时的社会被战争变成了一个强烈的等级分化的城市。而作者构思出来的人格象征着阿富汗的社会现实。
阿塞夫,一个纯粹的坏人,靠着他爸爸的权力,在当时的社会下做了许多坏事。他是作者构造出来的人性恶的代表,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只是用所谓的权力禀赋,做出一些令人厌恶的事情。
而哈桑则是纯洁而朴实的。他一心只为帮助阿米尔,心甘情愿做阿米尔的仆人。就算小时候经历过许多正常小孩所无法接受的东西,并因阿米尔自身的懦弱而一次次被无情地抛弃。他和阿米尔的父亲有些相似,正义而又忠实。虽然阿米尔的父亲因为一些事情而变得不再完美,但他永远帮助着弱小,并重视友情。
这篇小说写的有些过于悲惨。人世间的这种事情,我认为也不占多数。但小说写出来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生活的道路中,不管之前经历了什么,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灵魂,而不是被胆怯与懦弱束缚住,否则后悔痛苦的还是自己。
合上书本,总记得风筝节上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战胜了其他的对手,但风筝又被阿塞夫毁灭的情节。阿米尔不敢挺身而出保护哈桑,因而风筝成为阿米尔难解的心结。风筝也时时在我脑海里徘徊。我们其实都是追风筝的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自己过往的种种错误,但是只要坚持心底那份善良和信仰,鼓起勇气,就会跨越艰难险阻。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2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一个深入思考的开始。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一层层斑斓云彩中有一片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因为一个书名,因为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
故事的开始,在阿富汗。说起这个我们的邻国,并不是一个太平世界。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也并非喜剧。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伙伴。阿米尔少爷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却装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复杂。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使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然而这个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经死在战争的枪下。
是他错了吗?当我们读完这本小说,无不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对他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吗?
《追风筝的人》是第一本能够在我内心引起诸多共鸣的书籍,使我能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审视真实的自己。
此刻,我仍然不是很清楚为何我的感触会如此强烈;是由于这是我经过重新洗礼决心好好看书的第一本,所以格外倾心;又或者是在这本书的人物性格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然后在别人的故事里借着批判别人来重新认识与完善自己。
故事中,阿里右腿残疾,半脸僵硬,经常被别人嘲笑,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标准,阿里又应该如何忍受别人嫌恶的眼光与自己内心的苦楚呢!但是在我看来,阿里虽然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他比很多人都过得轻松,因为他看开了这些世俗的标准,别人在乎的他不屑一顾;他每天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爱着自己坚持爱着的人,这是一种类似于不喜不悲的人生境界。
哈桑,他是一个心灵慧巧克力的人,他能够读懂别人内心世界,同时包容别人的一切,无私的奉献自己的真诚,有如天地般厚爱,完全没有想过回报是什么。他最令我感动、怜惜、揪心的是他对阿米尔百依百顺、无怨无悔、至矢不渝的忠诚。这次是怜惜心疼,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不足与谋。他在困境之中逆来顺受,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这是一种无我的境界,让我觉得他并不是属于这个混浊的世界,所以无法以世人的角度去衡量他,仅有的只是由心的不忍。
阿米尔,虽然他曾经妒忌过、欺骗过、虚荣过、背叛过,犹其是对这么爱他的哈桑,但是我对他并没有丝毫指责,只是静静的观看他的历程,他成长的历程。这才是真正的人,这才是人最难避免的过错,每个人在权衡自己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颇。我也曾经无视过别人的真心,所以我理解他,并希望看到他成功的救赎自己的心灵,过得新的开始,就像他父亲一样成功救赎;被过去所困无疑使最悲恸的事情。
为你,千千万万;随你,天涯海角。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3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合上书本,我耳畔还清晰回响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背后隐藏的爱恨纠葛,心灵羁绊,一丝一缕又细细密密地缠上心头。回想整个故事,并没有让我时时刻刻心潮澎湃,却在我心灵的深处激起阵阵涟漪。这人性的丑与美在我体内引起深深的共鸣。
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我是阿米尔,我会怎么做呢?在那一条阴暗的胡同里,看见那堆碎砖块上面哈桑的棕黄色灯芯绒裤;看见哈桑那任人宰割的眼神。我真的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为哈桑挺身而出,而被阿塞弗折磨、伤害与嘲弄,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吗?可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那个时代有一道横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鸿沟:哈桑——一个哈扎拉人。所以我理解阿米尔,理解是这个时代逼他作出的决择。也正因为这个导火索,故事情节发展,让阿米尔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作为读者我不想去责怪阿米尔,可也不想去赞美哈桑。哈桑固然忠诚、固然善良,他的行为固然让人感动,可是他骨子里那种根深蒂固的奴性却无法改变。当哈桑被阿米尔欺骗,他同时忍了;当哈桑被阿米尔欺辱,他也忍了;当哈桑被阿米尔愿望,他更忍了,甚至还承认了。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场景接二连三的上演,让哈桑作出这一切的是他与阿米尔的浓浓友情,更是他奴性的不二证明。为何他不反击?为何他不解释?是因为他早已打心底认定他是一个哈杂拉人,只是一个再卑微不过的仆人而已。追其根本,罪魁祸首还是那个时代。而阿米尔和哈桑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罢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就像是佛教的轮回。曾经是哈桑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如今阿米尔为了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千千万万遍。他会为索拉博追逐天上的风筝,由一个放风筝的人变成了一个追风筝的人。至此文章题目的含义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风筝即是人性的光辉。阿米尔完成了轮回也完成了自我救赎。不然他会背负着自责的苦难,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沉重,直至他生命的终结。
是爱与自责让阿米尔人性的光辉觉醒,让《追风筝的人》有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但我心中却升起一丝淡淡的惆怅:因为哈桑死了,看不到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那么阿米尔的救赎是不是太晚了呢?看不见哈桑与阿米尔冰释前嫌,兄弟相认的感人场景,小说的结局是不是还不够圆满,还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让小说更有发人深省的深意、更加悲伤吗?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其实阿米尔的救赎并不晚,至少对那个时代并不晚,以他在忍受别人异样目光下抚养索拉博为结局,即代表了人性的觉醒,更加是这个时代黑幕上一道亮眼的曙光。而文末的"我追!"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希望与期待。记得书前曾写着"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我知道阿富汗还有很多孩子没有童年。
也许更是为了他们而千千万万遍吧。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4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七年级5班发现了一本名字叫《追风筝的人》,在此之前,我曾听过一首歌叫《追风筝的孩子》,于是它引起了我的兴趣,便借此机会粗读一番。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情,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玩的很好的主仆关系,在一次放风筝比赛中阿米尔获得了胜利,阿米尔在寻找主人丢失的风筝中遭到了侮辱,阿米尔看到后并没有伸出援手,在此后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而哈桑毫无底线的善良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阿米尔的丑恶,于是阿米尔在自己过生日时以卑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后来阿富汗经历战争时哈桑逃往美国,哈桑为了守护曾经主人空落落的房子死在了侵略者的枪口之下。二十五年之后,阿米尔最终还是回来了,带着一身的愧疚回来后得知曾经的仆人哈桑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带着一颗赎罪的心,经历一路艰辛寻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并抚养长大的故事。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话贯穿了整篇小说,每一次都是那么的让人感动,为了表示忠心毫不犹豫的吃泥巴,为了保护小主人而掩饰自己的恐惧,在战火纷飞中守护早已人去楼空的主人的院落。只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那只风筝——忠诚,善良。
我在想,作者真正的意境是控诉战争或是人性的罪恶,还是劝导人们内心向善,在我看来,通过全篇跌宕起伏的剧情,处处透漏着人性的抉择,而后面的故事总是在说,善良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是伟大的。所以,本书主旨用一句中国古语总结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去追。
真正面对利益取舍甚至人生抉择的时候,将是十分考验人性的。自认为外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旁人可以对当事人提出建议,但任何人切不可对当事人妄加评论,因为你永远不能真正的体会到别人正在经历及经历过什么。
这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一本书,拿到手翻阅后,果不其然是本好书,很快就被作者的文字带到了阿富汗儿童的生活中,读完后想留下一些东西,于是写下这篇读书笔记,以便于自己日后重温。
阿米尔少爷和哈桑的童年生活,虽然是在同一个地点经历,但可以说这大概就是唯一的相似之处了吧。表面上是贫富差距,实际上却和种族歧视脱不了干系。可笑的是,哈桑对阿米尔少爷“为你,千千万万遍”,在阿米尔少爷眼里,哈桑却不配做他的朋友,实际上童年中,哈桑才是有血有肉的孩子,而阿米尔少爷则是一个懦弱者。
孩子大概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的表扬吧,而如若这种渴望长期受到压制,被认可的渴望也会变得愈发强烈。当然事情有可能变成动力激励孩子奋发向上,也更可能催生出负面的影响。另外,哈桑遇到危险时,阿米尔少爷的临阵脱逃造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一辈子的内疚,如果当时的临阵脱逃变成了挺身而出,结果会怎么样呢?其实还是自己能力不够,童年的优裕生活和懦弱的性格根本处理不了当时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能力足够的强了之后才有可能有能力去处理、去解决更多的事情。
有时候犯错在所难免,但错误也有大小,有的可以原谅,有的不能。有的可以挽救,但有的挽救不了。一旦犯错要勇于承认,积极面对,采用正确合适的方式去极力挽救。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5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这是一种宿命的轮回,一种真情的传承,为你,千千万万遍。昨天看完追风筝的人,心中感慨万千,不知道如何下笔,太多感动点了,整本书和谐地将这些感动点融合到故事的点点滴滴中去了,感动了我,感动了他,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失望,或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的情感,一种对故乡对乡亲,对故土文化的血脉相承的感情,如同《飘》里面,斯嘉丽只要看着那广袤的红土地,她就安心,就觉得她的生活没有那么糟,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我相信,认真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
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面对自己最真实对话的写照,这就是人性,人性有着各种缺点和优点。
说到这里,很想说一说自己,我最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到万不得已,我是肯定不会出手的,而且强调,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愿意。这种逃避的借口找的真是隐蔽,其实一直在逃避,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前想,我有依靠,我可以过自己的小日子,有事情别人顶着,可是最近,我发现,总会有那么一天,你依赖的人会累,或是离你远去,那么剩下的你,只能在原地慌乱无措。不要,我不喜欢失控的感觉,所以我开始了我要变强大的路,面对一切困难的路,面对,才能解决,即使不能解决也能改善,即使不能改善也能给内心一点慰籍。
我们经常会为了以前犯下的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而惶惶不安,同时我们找千万种借口来粉饰太平。可是我们的心被这样拉扯着,一定不会太轻松,就这样,一点一点枯萎下去,一点一点虚伪下去,最后我们就变成了自己都认不出的样子。现在的自己把从前的自己埋葬了,或是更加糟糕,尸骨无存,似乎从来没有来过。
还在良心没有被完全泯灭的时候,还在良心纠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面对和救赎,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可以活到纯粹而简单。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
这些让我知道了,有坚持的人才是有灵魂的人,哪怕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坚持。忍不住想起一句古文“万事贵在坚持”,即使这两个坚持有点点差别。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可以不用太坚持,那样太累,可是直到被遗弃那天后,我知道了坚持应该无处不在。
在看到200页以前,我觉得阿米尔的父亲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优秀,善良,随性,正直,坚持,各种好品质都能从他身上找到,甚至我能想象他是一个草原出来的高大的野性的老帅哥。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他一样有着内心的另一面,而他的光彩面也许正是他的救赎。我不禁想到,当罪恶衍生出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觉得罪恶也没有如此的让人发指,因为没有人不会犯错误。
救赎,是书中的主线,一切都是为了救赎。每个人都在救赎,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或是罪过进行救赎,哈桑的母亲,在找到哈桑后,剩下的生命都倾注在对索拉博的爱中,直到生命枯萎;阿米尔的爸爸,后半生做的一切都是为曾经的救赎,直到生命殆尽;阿米尔自己,冒着生命的危险,即使被当年的死对头打得面目全非,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也忍不住歇斯底里地笑出来,即使付出生命,也为求得心灵片刻的安静而欣慰。文中不懂救赎的人,要不就是彻底的坏人,要不就是如哈桑一样彻底的好人,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存在,我们都是亦好亦坏的普通人。
看过《追风筝的人》的写作背景,身在美国的作者担心在911事件后,美国人以及全世界的人民无法接受阿富汗的一切,作者的妻子说:“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展示阿富汗的另一面,真善美的这一面,在这块土地上有很多勤劳善良的人民,也许懂救赎的人都是善良的吧。”再看看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有的人想救赎并一直在找机会,有的人一直逃避想让时间带走一切污点的,还有人已经对救赎麻木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救赎的热闹。
这个时候,我都有些难过,因为我自己也曾看过救赎的热闹。从鲁迅的《血馒头》开始,我便发现中国人挺爱看热闹,不仅把喜剧当热闹看,有时候把悲剧也拿来当热闹看,不知道是冷漠的极致还是掩饰心中的无奈。我相信每个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块纯洁的净土,那里住着最纯真的自己,它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知道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只是因为自己一次一次的受伤,所以一直藏在内心最深处,不轻易地释放出来。
如果有那么一天,或是有那么一群人,让你愿意展现你最纯真的一面,他们也帮助你有勇气去面对去救赎你曾经犯过的错误,让你的纯真不再胆小也不再流浪,一直坚定地存在你的内心中,让你也有足够的能量去诱发别人的纯真,去帮助别人找到并坚定最纯真的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初中生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