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的读后感800字5篇
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空谷幽兰》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并借鉴!
《空谷幽兰》的读后感1
读罢《空谷幽兰》,掩卷沉思,书如其名,笔淡然,如孱孱流水一般娓娓道作者一路寻访到的中国隐士,确切地说,是终南一带的隐士,因为作者溯本追,发现终南自古便是隐士们喜爱的清幽修行之地,如今亦是,作者便将其作为寻访重点。
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路寻访到的很多位隐士,有修道者,有修佛者,也有佛道兼修者。这些隐士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不识字的修行者,也有北大毕业后开始修行的人……虽然他们修行的法门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他们都住在远离红尘,人迹罕至的深老林,坚定毕生修行的信念,寻找人生的解脱之道,他们就是终南空谷中的幽兰。
“隐士”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中国人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隐士存在,但天真的老外却对此不死心,比尔·波特便是不死心的一位,他于1972年离开美国到台湾,在一座寺院中生活,他这样描述:“天亮之前就起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让比尔·波特对隐士这种生活方式感兴趣的原因是他的生活与他对隐士的想象,他这样想:“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过活,除了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瞑之时的片刻小憩。”
从神农架到秦岭,作者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思考,他几乎对遇到的每一座道观或寺庙都作了详细的考察。通过与这些修行者的交谈阐释道的意义。然而这些道观或寺庙中的修行人,修行之路却困难重重。因为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很多寺院或道观被政府统一规划管制,且还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的管辖,身在其中,想自由修行很难,想安静修行更难。为了能够更本地了解隐士,作者把目光转向了那些在大深处能够自由修行的隐士。为了见到这些隐士,他有时会一连走上几个小时,有时还会遇到野兽,有时必须翻越极其艰险的路,如华之上垂直九十度的攀岩……但是他从没有停下寻访的脚步,像那些修行人一样,一直在求道的路上。他虚心向每一位隐士问道,并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状况。这些修行者与波特交谈的内容主要是生活方式,自己的经历,对道的理解。有些人的理解简单而透彻。
《空谷幽兰》的读后感2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多位隐士心中对道法、佛法的认识。有个叫宝胜的和尚讲:“真修行的人太少了。至于我自己,我不怎么修行。我晚上打坐,白天干杂活儿。我只是在照管这座庙。”这是得道之人所说的话。
另一位修行者说:“万法同,万法同理,万法归一,无论走什么样的修行道路,只要保持一念正觉,当下就是净土。”
陈世杰道长这样谈修道:“当人们努力去寻找道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道。他们混淆了有和无,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修德(美德,精神力量),德包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我们的想法。真正的德导致真正的道。但是大多数人修的不是真正的德。他们修炼的是神通和心念,于是我们以为他们得道了。但是他们错了。修习真正的德不是要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就了。”这是我听过最好也最透彻的对修道的说法。
在中国,这些修行者们,生活清朴,物质要求极为简单,他们志在修行,严守戒律。事实上,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美国自然学的作者们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奥斯汀、艾比、迪拉德等都有过隐居的生活。他们提倡去接近自然,经历自然,融于自然,并将这种与自然同生长的生活方式记录下,写就了如《瓦尔登湖》、《少雨的土地》、《汀克溪的朝圣者》、《新鲜的土地》、《日光》、《自然之道》、《鸟与树》、《叶与蔓》等等著作。他们既是作家,也是农夫,最著名的莫过于巴勒斯的“间石屋”,惠特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巴勒斯掌握了一门真正的艺术——那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成功艺术。”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明家爱迪生、汽车大王福特、诗人惠特曼均过他的“间石屋”做客。“间石屋”几乎成了十九世纪美国自然学的象征符号。巴勒斯去世后,美国设立了巴勒斯纪念协会,“间石屋”更是被作为国家历史遗产受到保护。
可以看出,东西方隐士既有相似,亦有区别。相似之处在于对繁华尘世的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打理杂事的生活;此外,都热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这些隐士们心都很安静,所需要生活物资极少。用比尔·波特在书中的开篇说,是这样的:“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上垦荒……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当然,西方当代的隐士更为务实和通融,他们不拒绝名声,有的甚至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公益性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还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如《瓦尔登湖》、《醒的森林》、《夏日走过间》、《沙乡年鉴》等,成为北美出色的自然学的传世名著。
或许可以说,东西方的隐士以接近自然,严守戒律的相似行为探索和寻求生命本真的道法,但是他们将各自的体验又以完全别样的路径予以传递。
在工业社会,隐居已是一种“奢侈的清贫”。这种清贫不是缺少的清贫,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省略,是万千繁华只取一朵的审美,是回归内心宁静的智慧。是一种用减法甚至除法去过的生活。它的奢侈在于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对于现代人而言,隐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就如安妮宝贝在序言中所言,“对于城市中的人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空谷幽兰》的读后感3
平淡的生活,简单中也自有情趣。淡雅如玉、淡泊明志、淡然处世。淡是一种生活态度,有的人要过浓浓的生活,有的人要过平淡的生活;有的人总在荣华富贵里找自己的幸福安乐,有的人虽然茅屋三椽,松竹数株,从平淡中也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安住处。试想仰卧在大自然的摇篮里,枕着岁月的臂弯,依着时光的轻柔,心漫步在淡淡的微风里,把过往凝聚成一朵花的淡雅,好比空谷幽兰的静美。
喜欢兰之醇美,因为它生长在幽静的深谷里,不与群芳争艳,不羡慕花园的繁华,守着自己的一片净土,韵染天地大自然的灵气。静静的盛开,不带一丝张扬,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香,让人心生怜爱和敬仰。有着“四大君子”之称,“蕙质兰心”美德。铺一笺墨香,轻笔淡写,将曾经的记忆蕴藏在文字的痕迹里,默然守候,悄悄悯然。
生活中,我不是最好的,但我却有一颗最真挚,善良的心。不论贫穷和富有,丑陋和美丽,都以同样的心理看待。不骄不燥,心平气和,和颜悦色。怀一颗坦然自若的心,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我的心是一滴透明的水珠。入眼,清洁平淡;入心,温婉清馨。
人生之路,终有几朵熏香的嫣红散落在其中,点醉了生命旅途的平庸。待到繁华过后,平淡之时,仍有一股淡淡余香,一缕绵绵柔情,回味无穷,缠绵不休。
淡,是开在角落里一朵宁静的小花。温婉了岁月,清浅了时光。守着一份宁静,用一颗安定祥和的心,看时光葱茏里的慢慢凋零,面对岁月的苍桑,把一切都看淡。
既然不能改变,不妨试着接受。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恒定淡然,豁然开朗。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淡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美德,一种涵养,一种风度,一种勇敢,一种力量,一种原则。来自于心灵深处,不与群芳争姝丽,淡若清风。
生命本是一场花开的过程,是心灵相约的驿站。只有处在宁静中,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触心灵深处的呼唤。才能看清尘世里,繁华过后成萧条的残境。面对浮萍,我早已习惯了独自承受孤寂,看时光蹉跎在流年里悄无声息。
生活赐予我们应有的幸福,同时也带来许多遗憾和不足。不必抱怨,不必自卑,看淡便是晴天。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对人生的态度,加强自我世界关的改造。换个角度思考,可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问题,也许会看到易想不到的风景,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春”的遇见。
淡定,遇事波澜不惊,才会看清波诡云谲的多变。用淡然的心态看待红尘万物,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阳光的明媚冲淡心底的忧虑,携一抹淡淡的兰香,静观红尘过往。嫣然一笑,在风轻云淡的日子里飘浅。
《空谷幽兰》的读后感4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节奏和旋律;生活是一条路,延伸着人生的足迹和希望;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清醇与忧愁;生活是一团麻,交织着人生的烦恼与快乐;生活是一幅画,描绘着人生经历的红绿蓝;生活是一团火,燃烧着人生的憧憬和梦想。
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选择,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人生有时就是一场戏。有高潮,有低谷。每个人在这场戏中的角色是不同的,有的人是主角,有的人是配角。并不是主角就一定有好戏,配角也有出彩的时候。与人相处,追求和谐,就如水一样,无形却能演变五彩缤纷,无味却能演绎万味俱佳。
因为淡,淡久生香,所以绵长,既不累心,又可悦人。因为淡,远离了功利,跳出了诱惑,赋情感以本真,予生活的原味;在尘世中浮沉不变色,在众生中穿梭不迷失。这种淡然如水的友情,虽然少了波澜,但也规避了灾难。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学会放下。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所谓放下,就是要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放下那些顽固的偏执。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也没有完美的人。真正的智者,要知道在何处,能做何事,该做何事?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退回去做普通人。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
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现实;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最难打开的是心门,最难走的路是心路;最难过的桥是心桥,最难调整的是心态。
世界上最难干的工程,就是改造人的内心世界!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无所谓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却放不下。拿不起,就会庸庸碌碌;放不下,就会疲惫不堪。人生有许多东西需要放下。只有放下那些无谓的负担,我们才能一路潇洒前行。
人活着不是靠身体,而是靠心,这是真的。一个人活着快乐不快乐,喜悦不喜悦,关键在于你的心,而不是你的身体。如果你的心是快乐的,那么,你在哪里都是快乐的;如果你的心是喜悦的,那么,你做什么都是喜悦的,有时候决定我们心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空谷幽兰》的读后感5
外祖父叫醒我的时候,我八岁,始龀的年纪,就着早晨的阳光看到拿着短锄的外祖父,他把一个小一号的竹背篓递给我。
庭院门口排列几个六角白瓷花盆,青花写意工笔,是外祖父的珍宝。我随上外祖父沉稳步伐迈向通往村北的碎石小路。
羊肠小道通往幽谧山谷,翻新的泥土馥郁气味浸染在凉薄风中。
沿着小路走到村北的边缘。小石碑上刻着:六畜清吉,丁口平安。是美好而令人瑾安的话语。小溪隐匿在小腿高的杂草群中泠泠作响,放眼是满山的盎然。视野开阔,山风习习。
视野里勾勒出外祖父年少时看到此地时的惊喜,想象外祖父经历动乱之后艰难回到这里。四十而不惑,没有心力去争斗。儿女如鸟入林,外祖父是守巢的老燕。
小径开始鲜少足迹,外祖父却轻车驾熟。阳光开始从茂盛松枝的叶间细琐扬落,空气中有松脂辛辣清凉的味道。鸟儿在枝头自吟自唱。
外祖父攀下山坡。用手抓着杂草,身形一点点向下挪动腾移。很快消失身影。我坐在小山包上,微风掠过松海却有如潮水涌动声势浩大。想象外祖父小心锄开白蕊兰花周遭泥块,捧起根部裹于半润泥土之中的兰花态度恭谨。
外祖父很久才回来。
他的短锄沾着泥土,背篓里是六七捆刚掘的兰花。粗白根茎裹着泥土,长绿叶片护着难辨花苞。深木色枝茎在细长绿叶中兀自伫立。
回途他拉着我的手,他的手粗糙纹络沟壑纵横,有泥土微甜清新的好闻味道。每年谷雨、清明、小满会去掘取兰泥。用以种植季兰。外祖父总是近乎寡言,但一旦开口却也落落大方,可以想象当年才气。为人处事有固执之处但往往但求随意。是老了也山水丰神的男子,在一隅偏安里但使愿无违。
外祖母将这些兰花植种在庭院里,不用晒很多阳光,施水有自己的心得。亦赠予邻居。乐于见到邻居对弈老人的欢喜脸色、香气有人分享并秉持同样的心情喜悦。只余两三盆:白色花蕊曳在淡粉色花瓣中,脉络平白厚实如同细腻绢布,素淼如同天上云朵。
它们是这样香,气味沁人心脾,不自觉闭眼嗅闻尝试分辨其中的细腻,恍如这一瞬间就不为世俗所动。香气通幽引人入幽,不带一丝杂念。只生长在“蓬艾深不见”的幽远山谷。隔绝于时间的纷乱熙攘,安定自得,放出幽香没有目的,但被人采摘亦不会娇矜做作。兰花是这样真实而自我的存在。
白芨、蕙兰、建兰、寒兰、墨兰、春剑、莲瓣兰、九子、长汀素、宋梅、龙字、虎头、石斛、文心它们有如此美而别巧的名字。但失去名字它们亦还是它们,不损失一分一毫的香气。不为所忧所虑、所求所欲、所得所弃而改变一日一时一秒的香气。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空谷幽兰,何其贴切。
《空谷幽兰》的读后感800字5篇相关文章:
★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 关于《傲慢与偏见》读后感800字5篇范文 - 5068儿童网
★ 科幻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8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 最新《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5篇作文 - 5068儿童网
★ 读《海底两万里》800字有感5篇,海底两万里800字读后感 - 5068儿童网
★ 中学生《活着》800字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