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650字范文读后感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社会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1
本书在序言中提到了,这里所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从全书整体来看,乡土中国并不是指中国乡土或者中国农村,而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极其成因的分析。《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它谈论了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如: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
在乡土这个熟人社会中,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这即是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引起的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状况。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与现代社会追求法制不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它并非需要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礼,相反的是它需要靠传统来维持礼这种规范。因为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时间和空间不流动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前提,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内在的服从,它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2
在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有个词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算是一个舶来词,特指父母的家庭,与之相对应则是新生家庭,也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新生家庭并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而这则与中国传统观念是相悖的。
费老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也就是说,中国的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区分是模糊的,在一定程度上新生家庭仍然依附于原生家庭,无法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割裂。“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费老如是说。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生活、养育等事务上的配合协作,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但也不可避免出现种种摩擦,最重要的是在原生家庭的持续影响下新生家庭无法真正实现经济、人格、思想上的独立。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总是喜欢描绘主人公在失去双亲后马上懂事、肩负责任的故事,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彻底“断乳”。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费老并没有明确说中西两种家庭关系何为优劣,但可以看出他希望被固化的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做出些许改变。
《乡土中国》读后感3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乡村社会学”课堂内容组织的。这本书和我们习惯的社会调查报告很不一样,它不是对特定社会的描述,而是从特定社会中提取的一些概念。虽然这是一个概念和概述,但从他的讨论中,费先生从农村生活的具体细节出发,在具体的事物中得到验证,而不是简单的概括。
有人说得很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的入门读物,但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作支撑;语言通俗易懂,加上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有难以理解的理论术语,但读过之后却有了然于胸的豁然开朗感。恐怕很难找到像《乡土中国》这样详细、深刻、通俗易懂地描写和分析中国底层农村社会的书。《乡土中国》一书虽然写于几十年前(1947年出版),但它所描述的现象至今仍在中国社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费孝通在这本书中以不同的层次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村社会,相信所有的.中国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有一种默契,然后微笑。虽然费老一再强调,这本书只适合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乡村社会,但是,城市人不是由农村人发展起来的吗?如果他们的上一代不是农民,那么上上一代也一定与乡村有着关系。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隐藏在城市人身上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等,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气息的国家。
城市的强盛与繁荣,离不开农民的贡献,甚至是他们的牺牲,虽然这些牺牲可能并不是自愿的。在这样一个关注“三农”问题的时代,读《乡村中国》这本书确实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4
《乡土中国》我没有读之前心里就想乡土中国是一种以怎么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我读完了《乡土中国》之后给我的答案是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里面有的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背影和我家乡父老乡亲他们在田地里播种辛勤劳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悄悄的滑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开始想家人以及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虽然农村没有像城市那么的繁华但有宁静清新的空气有朴素人民,灿烂的微笑待人友善,他们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创造财富。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哪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最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我倒是觉得他的最大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谈论文字下乡的问题里面,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差序格局"是费先生的独创,在书中,他打了个比方,将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的"差序格局"区分开来: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国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是执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实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弊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可以显现这点。而在西洋的团体格局中,道德的观念是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其次是判断标准的随机性。中国社会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着势力的大小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环境和人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我们往往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而西洋社会将的是权,社会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人对人遵守的是一样的规则,就是要互相尊重权利,而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会组织的界限。比如在书中提到的关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家庭"这词是含糊得很,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还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类的`。而在西洋社会,"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确得很。最后就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就是阶级社会,上下级关系的明确规定,使得社会层次分明,乡土中国的社会网络是由等级差别的。而在团体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视同仁的。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礼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缘和地缘的分离,剧烈的社会变迁,使得人们不再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动,这就导致了更多的乡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没。
当然,中国的本质还是乡土的,即使她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中国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会一下子消失的,却反而有一种加重的趋势,社会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风气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地冷漠。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农业文明中的,中国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会失去它的香气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视"乡下人",那就有点可笑了。
以上是本人看完《乡土中国》后的一些想法,其实看完《乡土中国》之后有许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将能成文者呈现出来了。
《乡土中国》读后感5
莫为明日愁五更,《乡土中国》能排忧。开卷尽是玑珠理,笑对人生亦风流。
——题记
我一直笃信,不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就枉为这个时代的人。而要了解这个时代就必须先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想法。有想法,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专爱重复别人;是要有常新的想法,而不是一味重复自己。因此,我在众多书目中选择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作者在书的前言中这样阐述自己出版本书的目的——“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从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年轻人,是血性凝结而成的人,“闯”是他们灵魂的注脚,因此所谓“ 不成熟”的观点是最纯粹的,不被钱、名利和社会现实所羁绊。事实上这本书的确如此,由14篇小文章构成,短小,但绝对精悍,就像经验娴熟的老医生操着一把手术刀将中国社会解构得明明白白。
在《乡土本色》这篇小文中,作者以为,乡土社会是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常态是终老是乡,伺候庄稼的.老农宛若半身插入了土里固定繁衍生息。曾经,我常常不能理解,为什么每次把姥爷从农村接到城里住,他总是没过两三天就想娃娃一样吵着闹着要回去。现在也就不难解释这个现象了,城市,是被混泥土死死包裹的区域,将人与土地隔绝开来。住在城里的农民实际上与浮萍和蒲公英没有什么差别。举几个例子来说:下雨了,姥爷是闻不到泥土散发出来淡淡的馨香的,他只能看见雨水汇不断汇聚在下水道;闲散的时候,他只能坐在床上看着窗户发呆,这里没有土地让他劳作——排遣他的无聊时光;周围的人都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异于农村的熟人社会。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有一个观点颇具意味,很值得人琢磨。他说,“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我们都能理解“游子”“中秋”意味着什么,是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是湖南人可能不能理解东北的“傻狍子”,东北人也可能不能理解湖南的“騃痴”。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既可以像绳索一样凝聚人心,也能像漏斗一样筛分出不同的社会群体。
我们可以通过《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篇文章了解为什么贾家的大观园里面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但是苏秦铩羽而归的时候却是惨遭“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的世态炎凉。费孝通先生以为,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一圈圈推出去。可以这么说,中国社会是富有伸缩性的网络,当你遭到社会唾弃或者穷困潦倒的时候,你就是一颗小石子,只能漾起一层水花;如果你春风得意,你就是一颗大石子,丢在池中,扬起水花无数。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需要以自己为中心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自然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敛。但“街坊”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富于伸缩的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有实力的家的“街坊”可以蔓延全村,没势力的穷苦人家死后被卷上草席往深山里一丢,周围的人也没有任何感觉。
读完《家族》和《男女有别》后,我以为,沙贾汗和宠妃芭奴的爱情被西方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不是因为泰姬陵有多么恢宏,而是他们居然能在东方这样的差序社会中拥有romance。因为,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主轴是父子,夫妇仅仅是配轴。乡下的夫妇通常是没话可说,一大清早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没有功夫风花雪月。出了门依旧各做各的。工做完了,男子一般都不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向来是被嘲笑没有出息的。中国社会的家,除了生育功能以外,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接连理枝”。可以这么说,鹊桥密誓,应该是杨李爱情生活破裂的征兆,他们为了弥补这已经不稳定了的爱情,才不得已用密誓的方法做人为的补救。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家,除了生育功能以外,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两性关系居于配轴,主轴是事业。
如果说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那么中国就是礼制社会。在《礼治秩序》中阐明,维持这种礼的便是——传统。乡土农业社会是一个常态社会,稳定不变是它的特征,因此,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以抄袭来做自己的生活指南。越是有效的前代生活指南,就越具有一种魔力。因此,人们对传统产生敬畏之心。但是,现在社会是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障的。我们国家也就开始大规模推行法治社会建设。《无讼》中展示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矛盾: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很有可能在法律上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我曾在初一的时候洋洋得意地写了一篇《为隋炀帝平反》的作文,但最后分数惨不忍睹。我不能理解一个为帝国修建大运河,开辟疆土的帝王为什么在历史上被人诟病。《无为政治》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受不住浩大工程的费用。横暴权力有了这个经济约束,不管怎么“专制”,也注定是无为的。
剩下的四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看,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同意;教化权力,是爸爸式权力,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四、时势权力,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时势造英雄”,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新的内容,这会引起名实的极大分离。在乡土社会中主要是以教化权力为主,也就是长老统治,而在社会的变动期间通常会出现时势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也就是专制和民主,在封建社会以横暴权力为主,在现代社会以同意权力为主。
总之,《乡土中国》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所得颇多。
《乡土中国》读后感650字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