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风筝读后感七年级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正值放风筝的好天气,在公园里,在广场的上空,总能看到各种形态各异的风筝。每当看到这些风筝,我都会为它感到悲哀,因为永远都有一根绳子束缚着它。但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自由风筝》,改变了我对自由的看法。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自由风筝》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自由风筝》读后感1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正值放风筝的好天气,在公园里,在广场的上空,总能看到各种形态各异的风筝。每当看到这些风筝,我都会为它感到悲哀,因为永远都有一根绳子束缚着它。但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自由风筝》,改变了我对自由的.看法。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男孩受不了老师的管束、父母的唠叨,而离家出走,只有一人由于听了明德爷叔的故事和劝告后,留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其中一人回来了,而另一人却被大猎狗咬死在一座粮仓里。
读完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是啊,现在很多小孩包括我都有与文中男孩一样的逆反心理,总想和父母顶着干、争吵,嫌父母管自己太多不给自己任何自由的机会。比如我在玩游戏时都已经超过时间好一会儿了,自己却感到才玩了两三分钟,妈妈来催我关电脑时,我总是怨声载道,妈妈总说:“电脑玩得时间长了对眼睛、脊背都不好……”再比如,有时我因粗心而错题,妈妈立刻会对我进行严厉的批平:“你看这些题目,都是你会做的可偏要粗心,你就不能踏实点吗……”每当这时,我总是不以为然:“哼!只要我会就行了……”烦死了,我感到自己就像风筝一样,被父母这根线牢牢地牵制着。
殊不知,父母这根线是放飞你的线,是让你飞得更高更远的线,更是一根充满爱的线。如果你认为这根线牵制了你,以为只要挣脱了这根线就能飞得更自由更潇洒,那就会像“龙图腾”风筝一样摔得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会像“长脚”和“瓶盖”一样落得悲惨的下常
所以,我们只要永远系紧这根线,才能在父母的关怀下健康快乐地放飞自由,将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让我们系紧这根线,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人生。
《自由风筝》读后感2
我读了《自由风筝》这篇文章,感受很深。
《自由风筝》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本来很乖却因年龄增长而叛逆的男孩,和他的两个朋友厌恶了父母设计的人生,讨厌父母和老师的唠叨,想要离家出走。男孩有一个邻居:明叔。他是做风筝的,男孩很同情风筝每天被一根线牵着,无法自由飞翔,便在一次风筝被缠在树枝上时,剪断了风筝线,让它获得自由,可最后它也没有好的下场。男孩由此明白了,这个风筝就像自己,他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那些唠叨,就会像这个风筝一样,坠入深渊。于是他打消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好好读书了。
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正属于叛逆期。总是想离开父母,自己去闯一番天地,总是厌烦父母和老师所谓的忠言,总是和父母发生矛盾。其实我也动过“离家出走”这个念头,但转念一想:离开了父母,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没有生存的能力,我无法自己照顾自己。在外面闯荡是非常危险的。如今,读了这篇文章,我更不会再想要离家出走了。风筝虽然有一根线牵着,无法自由地飞翔,但它可以很安全地在白云和蓝天间玩耍。离开了那根束缚它的风筝线,它便失去了方向感,就像我们离开了父母一样。最终它会落一个很惨的下场。我们离开了父母,就会堕落。我们无法分辨对错,需要一个人来帮助我们。而父母,恰恰就是这个人,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会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大路。我们不应该去抱怨他们的唠叨,反而应该感谢。
或许我们都向往自由,但现在太过自由,就等于走向一个深渊。
《自由风筝》读后感3
翻开《自由风筝》,十四岁对我来说,是人生已很重要的分水岭可到了是十四岁,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变得犟头倔脑起来。嗯哼,我从鼻子里哼出一声,这是青春期,叛逆吧。顺理成章地说出这就话,我不就是这样的吗?原来,潜意识中我还是知道自己有时是叛逆的。
这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巧合的与我的年龄一般,十四岁前他是一个乖小囡,顺从长辈,在学校里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到了十四岁,男孩自知理智很难控制感情,总觉得心里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想要和母亲吵架,想要和父亲抗争,想要与老师闹别扭,想要对着奶奶大吼大叫,如果不这样做,心里就会觉得压抑很不痛快,憋得特别难受。就连左邻右舍,也感觉到他的桀骜不驯,没有人再称赞他是乖小囡了。有时候,望着母亲紧锁的眉头,望着父亲无奈的怒容,尤其是望着奶奶伤心的泪水,他的心里也会隐隐作痛。他的这些反思触动了我的心,仿佛心被揪起又重重地落下,我呢?我又何尝不是呐?很多时候,我们就这么僵持着,维持着一种仿佛真空的状态,我在真空瓶中,无法呼吸,想被解救,家人们在外面呼声叹气,而我却想听听不到,只看到失望的情绪流在瓶外,只看到,而没有勇气去擦干它们,
缺乏的只是时间,能够让瓶中充满空气能够让我跳出来深吸一口气然后说对不起。
有一天他和他的两个铁杆朋友,长脚和瓶盖,互说最痛恨的事情,三个人最终的中心思想出奇的一致,恨的都一样,爱的也都一样,恨受管束,爱自由。然而长脚和瓶盖都有令他羡慕的自由经历,在他眼里看来,自由的生活是在十四年中遥不可及的,于是这样他就越发地厌恶自己备受管束的生活,觉得像是坐了十四年的监狱一般。
明德叔是他的邻居,是一个擅长做风筝、为人和蔼可亲的没有不良嗜好的单身汉,精力与时间全倾注在风筝上。他总是叫男孩帮忙抬大风筝,而男孩为这事却是十分乐意的,于是总像是跟屁虫一样跟在明德叔身后,看着风筝放飞。明德叔做了一只叫做龙图腾的巨无霸风筝,就在明德叔放起风筝,众人投向敬佩的目光切啧啧称奇时,瓶盖悟出了一番道理,他说,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一点也不自由,一点也不潇洒,总有一根绳子牵着它,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放风筝人的监视,命运在别人手中紧攒着,它发出哟哟的叫声,是在哭泣,在哀号,在悲鸣。男孩觉得自己跟风筝没什么两样,活得窝囊,活得憋气,活得不开心。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那个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因为有了这根线,你才能够飞得起来,因为有了这根线,你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妥飞得踏实。我明白,家人的唠叨是为了牵住我,不让我有下坠或是远走高飞的倾向,我的叛逆,我觉得很烦,同时我也是想控制住自己,风筝总是向往着无边的天空,风筝也想叛逆,也想自由自在,但它终究明白没有线,没有人牵着它,它是飞不起来的,没有人用一种形式唠叨着我,教育甚至是教训着我,我也是成长不起来的,叛逆是青春必经的过程,我不能用自己的叛逆无端地伤害那些用极端的方式教育着我的人。
我是风筝,我需要线。
《自由风筝》读后感4
音乐是源于自然的。每天清晨,鸟儿总在窗口啼叫;深夜时分,虫儿总是长鸣不歇。我们生活在声音中,生活在音乐中。
作者的父亲喜欢鸟叫,喜欢铁马叮咚的声音,这让我记起我小时特别喜欢用贝壳串成的风铃,还有吊兰,将他们都吊在窗口,有风铃铃铃的声音,和吊兰垂下的小小的吊兰,还有拂面的微风,总令我想到初春油菜花的田野,清新的气息。
音乐总是抚慰人心,自然的音乐更令人心旷神怡,不同于大剧院里的音乐会那么庄重,倒有了一份自由,一份散漫。就像文中的孩子将风筝放上天,鷂琴无拘束的音乐传的很远,没有规则。
音乐总在我们身边,不只是那种用乐器才能弹出的曲子,换句话说,觉得舒心的,听着不烦躁的都是音乐。记得曾听谁说过,平常时,音乐进了耳朵,而伤心时,音乐则是飘进了心里。我认为,音乐不仅能抚慰人心,而且能使人找到共鸣,使开心更加开心,悲伤更加悲伤。
我是最喜欢听马天宇的歌,他的歌声,清新温暖,没有摇滚,没有金属,就像是月光,轻轻地,照进了心里。听他的歌,有几年了,几乎每一首歌,都有着属于我的一份回忆。那年夏天,我与发小各奔天涯,原来从来没有过的那种离别的感觉。你能体会一个每天在你生命里的一个人突然离你而去的那种悲伤与不舍。《依然在一起》是我们最爱的那首歌,后来听起,总想起我们一起不顾大声唱的旋律,只是牵扯了一根线,就勾起了所有回忆。
音乐是没有界限,没有规则,开心则有,悲伤则有,用心则有。
《自由风筝》读后感5
看完《自由风筝》这本书,我感觉我们大部分人大都陷于习惯中,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习惯。有的人警觉到这一点,有的人不然。一个人警觉到自己的习惯,知道自己有某中习惯以后,是不是就能毫无挣扎的停止这个习惯?我们抗拒一个习惯,想压制它,与之斗争,那么原本用心了解这习惯所需的能量就会在这种斗争控制中消耗。
我们知道,光在意识上努力,很难检视内心深层的内涵。我们这肤浅的心除非完全免除制约、成见,免除所有的恐惧,否则旧无法看。
我们是否能一起寻找,看看有没有一种实相不是知识或感情的发明,不是逃避。整个历史上,人一直在说有种实相,我们必须为这个实相做准备;你必须做某些事,训练自己,抗拒某些诱惑,克制自己,我们知道自己不可能逃避这个世界,所以要迎接它。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心智来了解整个恐惧、快乐、思想过程以及心的安静?我们能不能在需要思想时深思熟,再不需要思想时不用思想?当然这很简单,不是吗?这就是说,心能不能非常专注,所以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思想和行动,而在于怎样保持清醒,不昏庸,不机械运作。但只有在心完全清醒而无任何扭曲的.情况下,才能深刻的了解生活。
我们常在喧闹的环境中生活,而不知道什么是静心,所谓静心,静心是没有传统的,也不可一是传统的,没有谁能教你静心。你不能遵循某一途径,然后说我顺着这一条途径学习何谓静心。静心的内部的意义在于心里完全安静,不只意识层安静,而且深刻的、秘密的、潜匿的潜意思层也要安静。因为彻底而完全安静,所以思想完全安静,不在四处游移。我们所说的静心传统有一派说我们必须控制思想。可思想并不是要控制,而是要摆在一边。要把思想摆在一边,就必须密切、客观、不待感情的注视思想。一个用力的心当然不可能平静,因为用力,所以心不可能完全平静。以深刻意义而言,静心必须先有德性,有道德。这道德不是某一模式、某一实际或某一社会的道德。这道德必须自然的、不可免的起自于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思想。
读后感相关文章:
★ 名著读后感范文
★ 观后感作文大全
★ 名著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