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三国初一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他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内容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份,小编在此为大家介绍三国读后感范文,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读后感范文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三国读后感范文2
再说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辅佐刘备,想想当初说的“等到事成之后再回山林隐居”可到最后……哎!但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刘备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刘备死后,后主的无能,使得诸葛亮身上的担子越重了,身为丞相,当刘备死后完全可以称帝,就凭他的威望和才能,可他没这样做,他选择继续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可他遇上了人生中的劲敌——司马懿,虽然在大小战役中诸葛亮没输给他,但是当他在谷中用火攻时,天上下起了大雨,却不知这三国在为晋打下雄厚的基础,直到他死后。首先,凡看过次书之人毕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曹操这人是一代奸雄,为人阴险,多疑,而刘备仁义,有才能,但是依我愚见,在乱世之中,没有三分奸,怎称七分雄,所以认为曹操不应该这样被人唾弃,因为《三国演义》是不能来决定一个人的好坏,事实上,哪一个不想做皇帝呢?话说刘备,书上也写了,十分仁义,礼贤下士的,还是皇叔,可大家忘了他当初是一个编草鞋的,这不是我贬刘备,谁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皇叔呢?可我认为刘备不如人家曹操,第一,刘备借荆州不还,还欺骗老实的鲁肃,难道这也是仁义的一种表现?第二,刘备做事莽撞,不加思考,不听众人劝告,为了报义弟的仇而出征东吴,又因为不懂兵法,在林中扎营,结果被陆逊来个火烧连营,死得七十余万大军到最后只剩百余人,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还折了黄忠,因小失大,不顾全大局,此非明智的表现。
三国读后感范文3
“三国”,这是个闪亮的字眼,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回眸过去,一睹三国的风采,品味三国争霸的乐趣。
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张角率众多百姓起义,准备推翻无能的汉灵帝,推翻腐败的汉朝,可这梦想终没能实现,袁绍、何进等朝中大臣率众英雄平息战乱,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汉灵帝退位,之后董卓操控年幼的汉献帝操纵大局,又恃有猛将吕布不畏众元老大臣的反对,王允让义女貂蝉用美人计离间董吕关系,导致吕布怒杀董卓,之后大局无人操纵,英雄豪杰们各自占地为王,一时间局势混乱。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之后,刘备、曹操、孙权脱颖而出,至此呈现三国鼎立的状态,吴国依靠天险,蜀国则靠着山川之险,魏国则依靠着济济的人才养精蓄锐。
一开始吴蜀联盟合力攻击魏国,火烧赤壁,打得曹操大败,只携几人逃出重围,要不是关羽义薄云天,曹操恐怕命丧于此,可之后吴蜀分裂,形成对立状态,魏国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如果蜀国至此韬光养晦的话,也能坚守不破,可由于刘备的意气用事,导致陆逊火烧连营,元气大伤,蜀国开始衰败,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当顶梁柱,可诸葛亮再怎么努力,蜀国灭亡已成定局,再加上五虎接连逝世,蜀国再无人才,只能灭亡。
再看吴国,虽然依靠天然屏障,但是因为蜀国的灭亡,魏国将矛头指向吴国,其实吴蜀唇亡齿寒,蜀国一灭,吴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魏国这儿人才辈出,相继涌现,没几年魏国合三为一,成为晋朝,天下终于再次统一。
三国读后感范文4
三国烽火,争其不休。知道现在,三国依旧是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三国演义》让我深深着迷。在我眼里,论英勇,吕布、关羽称头;论谋略,郭嘉、贾诩并列;论智慧,司马懿、诸葛亮争首;然论英雄,则是那位煮酒论英雄,畅谈天下英雄者,曹操。
曹操,宦官之子,建民一个,社会地位极其卑微。可正是他,在自己往后的六十年生涯中,用尽手段,成就一方霸业。然而,对于他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各有不同。有的人觉得是他用阴谋诡计窃取了刘氏江山,有的人认为英雄成大事不拘小节,我的观点就是后者。
看过三国的同学是否还记得,在《火烧赤壁》一集,面对832万大军覆灭,他没有悔过痛哭,一蹶不振,而是沉静无比:“虽然这次大败,但是我再次听到了当初打董卓的士气!它又回来了!”丝毫没有伤意,反而显得那么平常,并没有把一次失败当做人生中的耻辱。战败后回到自己的领地,没有夸大这件事,而是用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何足挂齿。”带过,英雄之风度在此体现。
的确,曹操一生为谋得权位煞费心机,用尽手段,可是在我眼里,英雄成大事不拘小节,步步斟酌者难成大业。如刘备,万事放在心头,不分主次,最后弄垮了自己,诸葛亮终究无力回天,吐血而死。
我不禁想到了林俊杰的《曹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三国读后感范文5
沉浸在壮烈的三国之争中。一切源于时间的变迁。东汉末年的朝廷腐败,引出往后那足以罕见的三国鼎立。谁胜谁负,都只潜藏在无声变迁的历史碑当中。让我不禁感叹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领略其义,是一种奇妙的快乐。
桃香弥漫。桃花、风燕为证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正义的力量愈来愈大。三英战吕布,为民除董卓,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接连的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让我学会相信与接纳。倘若袁绍听取了许攸的意见,就不会一败涂地。
悲壮恢宏的战场上,战士们刀光剑影、尘土飞扬。背后,他们汇聚了谋略思想。刘备携领两位义兄三请诸葛亮,他们的诚意最终感动了诸葛亮。有了军师的加盟,刘备联手孙权,在赤壁上大型攻打曹操。草船借箭、借东风都足以体现出孔明的机智聪明。前景虽如此,但当魏蜀吴鼎立后,各国变得更加针锋相对。
最终,魏国成了司马家的天下。蜀国与吴国先后灭亡,魏国大胜。司马炎称王,建立西晋,统一了天下。历史上新的一页就此掀开!
我蓦地发现,一切仿佛过往云烟,来了去了。这就是结局,感慨着。澈明的灯光下,单薄的幼娥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我想帮它,可我犹豫了,处于生死之交的幼娥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的挣扎着。正当它用最后的一丝力气冲出火海,它倒下了。烈焰吞噬了幼娥单薄的身躯,我颤颤的关上灯闸。
即使如今成了颓败,但曾经的辉煌一直在心中回荡。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无论结果如何。《三国》描绘的正是英雄豪杰的洒脱桀骜,智勇皆是。读《三国》,不仅让我快乐,更让我明智。
中学三国初一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