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优秀读后感10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400]
在小说中,不同于理智的绿蒂,维特更重视情感,他认为在爱情中,情感要胜过理智。所以在爱上绿蒂后,尽管明知绿蒂已是有夫之妇,但他还是放任自己的感情,让自己越陷越深,正如他自己所知道的:“我竟是这样睁着眼睛一步一步地陷进了眼前的尴尬境地!我对自己的处境一直看得清清楚楚,可行动却像个小孩似的。”但这并不是说维特没有理智。他也试图摆脱这种痛苦的三角关系,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并去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如果这时社会能给维特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但社会上却到处充斥着虚荣无聊虚文俗礼的小市民,包括维特的领导公使也是个拘泥刻板,因循守旧的人,加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瞧不起像维特这样光有才华没有地位的人,这一切使维特彻底失望了,他又重新回到绿蒂的身边,在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中不堪心理重负,终于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了悲剧,可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视情感重于理智的人终究要失败。
《少年维持之烦恼》是年轻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泪栽培出来的,充溢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小说中维特敢于为爱牺牲的精神,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小说。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300]
是什么让他最终走向灭亡呢?是什么让他有勇气拿起手枪,让子弹穿过自己的头颅?是什么让他能够那么平静的死去?
本来就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维特又连续遭受了三次沉重打击,内心的冒盾使他产生了绝望情绪。阿尔贝特从外地返回,与阿尔贝特关于自杀问题的争论,夏绿蒂与阿尔贝特的结婚,这些不仅没有让维特放开夏绿蒂反而使维特一步步走向烦恼的深渊,或者从维特的角度说是走向解脱、走向自由。
有关于长工与寡妇的故事,长工为了爱情杀死了寡妇,“谁都别想得到她,她也别想嫁人。”这是长工的话。维特在这样的爱情中最终选择杀死自己来换得他们的幸福。这是他的话,“这一切我都要向天父诉说,他将安慰我,直到你也来到。那时,我将向你飞去,抓着你,在天父面前拥抱在一起,永不分离。我不是做梦,不是妄想!”他相信死亡会让他们的爱情获得永生,所以他能够那么平静的离去。
人只有在获得理智以前或者丧失理智以后才能幸福。不知道维特选择死亡是获得了理智还是丧失了理智,但愿他获得了幸福。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400]
对于维特以死来解决爱情上的烦恼,我不得不感叹他的执着和勇气,至死不渝的爱情从历史到小说都有,现实生活中却不相信有那样的爱情。其实死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死亡让维特结束了痛苦生活,他再也不会有痛的感觉,可是他会留下许多为他的死而伤心的人。歌德没有继续写下去,不知道自此夏绿蒂是否就会与阿尔贝特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不是维特,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感受他的痛,我也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知道时代给人会有多大的影响。歌德说,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我还不能真切体会,我只是觉得,一个艺术的灵魂因为爱情而幻灭。并不是不值,而是不舍。
现而今的年轻人,有许多人玩弄感情,也有为爱杀人的,自杀的。得不到又放不下的爱情的确让人痛苦,但是人不是只有爱情的,还有责任,还有理想,轻生的人并不值得可怜,只能说他是一个不负责的人。即便相爱的
又能在一起的人也会遇到烦恼,烦恼似乎与爱情是相伴而生的,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珍惜,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600]
终于读完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战线拉得真的得很长,由于我的感情经受不住这样的跌宕,越到后面,越觉得心情压抑而痛苦。似乎我就是维特的朋友威廉,这就是给我的信,而我就这样眼看着一个朋友的生命消逝,而无能为力。
很多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觉得维特是个疯子,无论是对生活、对爱情,还是对死亡。然而我,爱维特,崇拜他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诗一样的气质。越是爱他,越是痛心!就是这样,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
那么执着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维特也不会死。人们往往因为执着而苦恼,最令人苦恼的是得不到又放不下的爱情。
维特是那么的充满艺术气质,他热爱大自然,只有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他才会觉得他的灵魂充满奇妙的欢乐,感到温馨和幸福。他也爱书籍,可是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爱。他觉得惟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的,惟有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他爱孩子,在孩子身上他能感受到天真无邪,似乎能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只有在自然中,在与孩子一起时,他才是快乐的,我感受得到他的快乐,并渴望他永远快乐下去。
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快乐,因为总有他厌恶的人。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
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不管是因为他平民的出身还是因为他对百姓的同情,他有这样渴望平等的心和对平民的尊重也是值得敬重的。他对现实认得很清,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也还不可能平等,但仍然认
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在那样的时代,也反映了青年的追求。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500]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常人的眼里通篇都是维特的爱情烦恼,其实不然。在上层人物的聚会中,就连没落贵族夫人也以自己的外甥女与维特交往为耻,群起驱逐他;就职单位势力的上司也对他百般挑剔。曾以为
维特因懦弱为爱情献身,如今才发现他是一热血青年,他爱平民,呼唤众生平等,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维特与穷人打成一片,鄙视达官贵人,因为他看透了“某些稍有地位的人,总是对老百姓采取冷淡疏远的态度,似乎一
接近就失去什么来着……骨子里却想叫穷人更好地尝尝他们那傲慢的滋味。”
维特爱绿蒂不是由于绿蒂的美貌,他更看重绿蒂的善良和善解人意:她答应母亲临终遗言,如慈母般照顾一大家人的生活,给病友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即使如此,可爱的绿蒂明明爱维特却嫁了阿尔伯特还忐忑不安地亲
手递出那把置维特于死地的手枪……即使拿破仑读后都觉得不可思议,也许是歌德对绿蒂爱维特爱的势力的巧妙讽刺?笔者以为维特之死不仅仅是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对抗礼教的悲剧。这出悲剧隐含的深意胜过梁山伯与
祝英台深情化蝶,维特的极端行为,强烈地表达了歌德代表青年对美、自由、平等、自然、本真的热切呼唤。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散发的不仅仅是爱情的忧郁,但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终究是爱情烦恼。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1000]
歌德毕竟是歌德,他天才般地,把现实中的道德判断的阻止和理想中的唯爱至上的冲动的巨大冲突和矛盾浓缩却不少其精华地写在一部仅有一百多页的作品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渲染,让每位读者都无法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阅读。最后维特自杀了,这仿佛昭示着冷冰冰的现实的全面胜利,其实不是,是沉默的死亡对其无声的却是巨大的嘲讽。
写到这里,让我不由地想起了海子,那个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诗人。他的境遇和维特很像,他遭受着感情和外在的挫折,却仍抱有一颗赤诚的心,但当现实张开血盆大口将其吞没和统治整个世界时,他绝望了要当个幸福的人,却是在明天。他决心赴死,在嘉峪关的轨道上留下了他与世界永远平行的身影。多少文人骚客死于此,远的如屈原,近的如卧夫。海子那一代是理想与现实冲突最激烈的一代,海子的死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是中国思想界现实全面战胜理想的集结号,甚至有人评论说:海子之后,再无诗人。当然这样评论,有点夸张,但不得不承认,海子已不再是海子,他正在变成一个符号,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的神像。因为缺乏才要树立,能战胜现实,或者说能尽全力去与现实战斗的人,实在太少了。在海子慢慢变成神像的同时,人们也在向现实下跪。或许是听了旁人对现实的描述,是如何巨大和可怕,或者是希望安逸苟且地活着,许多人没做过努力便向现实低头,他们可以为自己找无数个理由,怕自己活得太累,怕麻烦,他们喜欢窝在一个小圈子,时间久了,眼光变短,心智被消磨待光,年轻人应该有的锐气没有了,乳虎啸谷,鹰隼试翼的魄力也随手头的香烟吹散了。暮气沉沉,有的只是一颗变老的心,目光短浅,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现在越来越少人相信爱情,相信理想,越来越多人相信房子,车子,票子,相信现实,相信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毕业季到了,看看校园里有多少男女也迎来了分手季,除了少数人是为了满足生殖冲动外,我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有真爱的,然而面临毕业,现实在校门外向他们张牙舞爪,他们便怕了,未经历战斗,就惨白地留下最后一封情书或是一句道别。青年作家卢思浩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你一无所有,你拥有一切》,毕业之时,我们的确是穷的只剩下青春,然而青春也让我们足够富有。那为何还是要选择没有努力的放弃?为何不一起奋斗,一起颠沛流离,然后唤一声:要定你?
我想现在的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抛弃爱情与理想,选择了安逸小资。这种人或许有过真爱和理想,但一经现实的阻挠,便心无旁骛,心安理得地放手了,他曾在深夜里哭泣,以为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最后他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是那么爱的人当妻子,只因为妻子家里富有,可以让他少奋斗二十年,选择一份自己毫无热情的工作,只因为这份职业强度小工资高。每天,他在人前是那么的风光无限,可当他看到一对亲密的穷夫妻在街边停下自行车,有说有笑地往烧烤摊走去的时候,他才明白谁是人生真正的赢家。
其实人最怕的是悔恨,它会像幽灵一样漂浮在你的整个天空,甚至在你将要离世的时候,它都要化成一滴泪挂在你脸上。我想书中的维特对于自己是不会悔恨的,因为他没有向自己投降,至少他对得起自己。
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500]
本来就容易被世间的不公和封建束缚烦恼的维特遇到的了他的爱情,他心中的天使夏绿蒂。就是这份得不到的爱情让他的烦恼终于全面爆发,最终让他的生命走向尽头。
这样惊天动地的爱情席卷了当时年轻一代,整个德国沸腾了,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
我们暂且先不谈自杀是否可取,只谈爱情。有人说那只是单恋,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因为自始至终,夏绿蒂从来没有对维特说过一句我爱你,但是仔细品味她的言行,我相信,她也爱维特,离不开维特,只是她有她的束缚。作为女人,她有一个善良的爱她的丈夫,她也是爱丈夫的,她应该爱她的丈夫。
可是,只有维特才与她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融。她难以抉择,不愿、也没有决心和勇气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投进维特的怀抱,她必须忠于她的丈夫而不是她的情感。
维特说过他的心才是他唯一的骄傲,惟有他的心才是他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只是他有一颗不变的心。他需要有一些更吸引人的东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只是在那个时代,没有让他追逐事业、理想的环境。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500]
今天下午,我用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完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后面的一些介绍性文章,真正地了解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在以前,就曾了解点关于这部作品与歌德本人有关的情况,作品中维特的形象其实就是歌德本人。看完这篇介绍性文章后,从中获知了不少歌德的资料,从而对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认识更清晰了。原来这本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确有模型。第一部分完全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的体现,第二部分又是歌德的一个好友的遭遇。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得内容更加充实,更能吸引读者了!
从这篇介绍性文章里,我又了解了此书在刚发行时所出现的一些风波——由于小说中的某些人物是现实中的模型,因而引起了一些诽议,因此他的好友绿蒂夫妇写信怒斥歌德,而歌德则在回信中极力恳请他们原谅,并做了一些解释,答应为他们解除不必要的烦恼,这样绿蒂夫妇才谅解了他,于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一直保持着。但是他与绿蒂一直没有见面,直到四十几年后,才见了一面,而这时歌德则已经是德国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了。
我看完这部作品后,完全沉浸在与维特的烦恼的共鸣之中了,根本就没有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从后面的这篇介绍性文章里,我深深地了解到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地位——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上的风风雨雨。这部作品也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有力的抨击。许多名家学者都为之发表过高见,有的给予称颂,有的提有异议。总之,《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地超出我的想象!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400]
这本书在过去曾引发了“维特热”。许多人为维特热血的青春、至死不渝的爱而感动。我看完了整本书也有点恍惚,但我却并不觉得感动,或许因为这充斥着爱情的悲剧令我感到不值吧。
维特,一个清秀而瘦弱,敏感而矛盾的少年。面对这个世界他纯净的犹如一泓清水,所以在对绿蒂一见钟情时,他难以压抑的兴奋与喜悦便喷涌而出。他爱她,爱到无法自拔。他为她倾入了全部,包括身与心。他固执地认为“心胜于其他一切”,他感性,无视阿尔伯特理智冷静的劝告,在矛盾中行行复行行。
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他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人,于是疯狂的将自己的理想、青春、义无反顾的勇气以及生存的勇气毁于一旦。维特扳动了手枪,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在歌德看来,爱情是伟大的,人们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同时爱情又是渺小的,它不过是承载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话点的很明了,如今却还有人将生命毁在一个“情”字上,自以为很潇洒,却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温吞的生活容纳的了多少轰轰烈烈?幸福与爱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破头颅去争抢的看似美好,但却如流光易逝。青春是通往幸福路上的成长阶段,这段日子里,我们要学会的不是用过激的手段结束令人烦恼的生活,而是背负好行囊,摸索着,进步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曙光!
少年维特之烦恼优秀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
★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 少年维特的烦恼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