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
读书,它使我有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秋山“的感情;读书,它使我有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读书,它使我有了“行贤面去自贤心,焉往而不美“的做事准绳;读书,它使我有了开启成功与智慧之门的黄金钥匙。小编在此为大家介绍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1
《滕王阁序》是初唐才子王勃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代表作。说起王勃,拿“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来比喻他,不算过分。出身书香世家,七岁即善作文,人称“神童”;九岁读《汉书》,就能指出注文中的错误;十四岁中举人……当时与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 字子安)。其中的这《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
《序》不是说写就能写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缘于他自身的文学造诣就很高,更重要一点因为他是“书圣”。所以当时汇集兰亭的名流:谢安(指挥过淝水之战,文武双全外加围棋高手),孙绰(文学家),支遁(佛学家)等都推崇他来作序(不光留下美文,还可留下墨宝)。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寻常。与会名流姘集。要知道“初唐四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让王勃作序,他的才华可见一斑。
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篇命题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虑,要即席迅速完成(写序只是个开头,按照当时文人一惯的玩法,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写诗呢)。说实在的,滕王阁——这样的命题不乏空洞,不象议论时要或抒发情怀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却从描绘滕王阁周围景物及宴会的豪华场面着手, 通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的承前启后,由景生情,在后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感叹,使通篇顿显立意深刻。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说来惭愧,我开始看《滕王阁序》时,只觉得满眼的生字。因为特钟情于其词藻的华美,硬是边看注解边翻《辞海》把它看完。同时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调和开阔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动。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且不论其构思的巧妙和对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气势,就让人心为之夺,仿佛只身画中……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谓俯首皆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看似朴实无华,却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围展露无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述说着渔人的怡然自得,道不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传说衡阳有回雁峰,雁到此不过,到了春天再北归)。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说‘清爽幽美的箫声响起来,清风因此而生;轻柔舒缓的歌声绵绵不尽,白云为它住留’——那融融的闲情逸趣,让人恍若身临桃园仙境。“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读起来字字掷地有声,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发着作者的抱负。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胜收。而且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渔舟唱晚”“物换星移”等说得上是脍炙人口,被后人广为引用……
诚然,文章过于华艳就不免媚俗。对王勃的这一美中不足后世的评论可谓中肯。就象书法等艺术有“藏拙”“守拙”之类的说法。可要知道作者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相对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来说可要年轻多了——套用现在时兴的话讲:“都是太阳惹的祸,不是年轻铸的错”。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这些可不是吾辈俗人所想理会的。君不见:有多少女性喜欢琼瑶的作品,有多少男生爱看武侠?——要的就是这股俗劲儿!
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肆流”的感叹。撇开“华艳”不讲,王勃能在宴会上即兴写出这样的佳作,让人不由体悟到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才华横溢。
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2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个是本有关管理的书。最近在短短续续的读这本书。慢慢地已开始有些感悟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很多优秀的经理人,在多年管理的沉淀中,总结了一句这样的话:“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容易了。”这句话自己感同深受。做为一个经理人,就管人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职责:选把人,提出要求,激励他和培养他。经理人在选拔人才时即要关注求职者的智能经验,更关注求职者是否具备所需才干。虽然通过培训和个人的努力,一名员工可以达到一定的业绩水平,但是惟有具备所需要的才干的员工,才可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出彩。
经理不要去做铁杵磨成针的工作,要区别对待每个员工,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准确识别员工优势,把他放到适合他的岗位上,从而帮助他充分发挥优势。
人是需要通过工具测量,才能知道高矮胖瘦,管理也是需要工具测量的。大量的经理人通案例和数据证明,如果一个团队或一个部门能满足以下几点,就会是一个好的团队。
1。 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
2。 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
3。 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4。 在过去的一周内,我因为工作出色受到表扬
5。 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
6。 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
7。 在工作中,我觉得我的意见受到重视
8。 公司的使命或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
9。 我的同事们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
11。 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12。 过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自己回想自己在学习期间所带的团队,没有做到这样。所以带的团队不温不火,还充满了各种小摩擦呀。通过今天下午的小游戏,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没有有效沟通,数据不提供,配合没有默契、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都想当老大。这样组织是管理是混乱的。如果真的是真刀实枪的带这样的团队,做项目就彻底完了,做做沙盘演习还可以,不过沙盘也可以折射出不同人不同的问题。但是人性,总是看的是对方的问题,而忽略了自己的问题。圣经说: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有时候,我们像有聚光灯一样,只看别人的缺点,确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人是不会思考、不会进步的。
希望我们能在这次学习中不仅能学到专业的网络营销知识,而且能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改善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为以后的成功垫底基石。
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3
读书背景:由于现在公司的工作是由我一个人来完成了,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去各大论坛上找资料,找答案。而CSDN是来得最多的一个论坛,没有之一,因为在CSDN上几乎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所有的答案,在这里感谢一下论坛的前辈们,谢谢你们的分享。而CSDN上每天都会有一些信息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会出现在首页上,而我偶尔经过的时候,如果不算太忙的话,就会点出来看一下。前不久,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忘记了,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大致内容:技能和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被学会,而才干则不能。而我之前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是做技术的,为什么有些公司对个人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呢?后来我想应该是某种为人处事和个人对事情的态度不同引起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面试的时候,根本不谈技术上的东西,而只是像聊天一样,随便说说话就过去了,而最后感觉莫名其妙的就被录取了。这是因为,公司看重的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强悍,而主要看的是我们的才干。而我看这本书,是想知道如何打破常规,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出色的东西,它没有明确告诉你什么是常规,更没有明确地告诉你怎么样去打破常规。它给人的感觉是,它在向你诉说它的调查经过和调查结果,嗯,总体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可能这也是国外的书籍的一个特点吧,我读的国外的译文书比较少,只能算是一个猜测。
然后,接下来粗略的说一下书本上的内容:首先,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对象是经理或领导或人事的,我现在还不到这样的水平,而经过我的“过滤器”之后,可能有些问题会被忽略,跟书本的内容可能有些偏差,在此,仅是作为个人的读后感,对于在此之外的东西,概不负责哈……这本书给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就在于书本上的是优秀经理和普通经理之间的区别。很赞成它提出的一个贯通整本书的观点和脉络。这个也是公司招人基本的方式:1、选拔人才,选择符合自己当前工作需要的人;2、界定结果,给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谨记要不过多地干涉工作人员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行为;3、发挥优势,挑选出表现好的人员,即明星员工,找到他们的优势,增强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发挥得更好。4、因才适用,选择合适的岗位,让员工能发挥自己的才干。而书本上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设置宽幅薪水,对于明星员工,这个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很多公司把岗位和职位挂钩,而部分明星员工(做技术的人员体验应该比较深),因为了解自己的才干所在,其实就是感觉自己喜欢在当前的工作。 因此公司应该设置一个宽幅的薪水,对于能力比较强的明星员工薪酬有可能比上级领导所得更多。
从整体上来说,理念是对的,公司对员工的发展以这样的发展方式是最好的。而我觉得这也算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了。现在很多公司,对于前面的选拔人才和界定结果做得很好,但是对于后面的支持相对就少了。也难怪了为什么国内的很多大型公司跟国外的公司做对比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不小的差距。当然,对于国内的很多公司,以利益为目的的公司,很少再有那些针对个人进行培养的了,毕竟现在的很多人都太浮躁了,很多公司难以承受得住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把人培养起来了,那个人却辞职了,去所谓的更好的公司去“高就”了。不过我觉得,正如书本上所说的,要留住人,靠的并不只是公司给予多大的帮助,而是给这些优秀的员工分配一个优秀的经理。我相信,只要薪资不是低得太离谱,有一个好的环境,有一个好的上司,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离开的。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的见解。
这本书对于单独个人来说,我觉得它的作用在于,提醒我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才干所在,更好更大地去发挥个人的才干,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去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完人。诚如书上所说的“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男怕入错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去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语文学得不好,文采不大好,文章的纹路不是很清晰,望能谅解。
在此,记录下当前自己看过的书和自己的收获。希望大家可以推荐一些好书。
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4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的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在于他的篇幅有多大,内容有多广泛,而在于它塑造的人物是否典型,描写的环境是否具有代表意义,而《憩园》就做到了这点。
小说中的黎先生是一个写小说的贫困知识分子的形象,住旅馆也只是住在一个开了窗就能闻到煤臭味的房间里,虽写文章有所小成,但依然逃脱不了寒碜的命运。他的同学姚国栋既大学毕业又留过洋,而黎先生只读过半年大学已经写了六本书,而当了教授和官员的姚国栋,曾经充满壮志凌云的姚国栋回国几年却没有写出一本书,究其为何原因?生活在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家庭中的姚国栋,虽有比姚先生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虽有比黎先生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但终究到头来还没有黎先生的成就大,实在是令人感叹。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姚国栋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过着像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沉溺于物欲的享受,这些都只能让姚国栋丧失谋生的能力,最终使其家庭走向堕落。
初读《憩园》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平淡”。之所以用“平淡”来形容是因为小说给读者的故事框架就是主人公黎先生到好朋友家去当食客,换句话说就是借住。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大大的改变了我的初衷。小说故事的发展存在两重性,一种是必然性(姚先生儿子的夭折),另一种是偶然性(杨家小孩父亲的死),而且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比给读者一种忠告(这是我认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个性鲜明、情感丰富。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黎先生在这部小说中充当的角色是多重的:他既是好朋友姚先生家发展的见证者,又是杨家小孩的倾诉对象,而且还是杨家小孩“救”父亲的热心者。
见证者:小说故事的场面绝大多数是在好朋友姚先生家发生的 。姚先生在作者看来是一位自命不凡、手高眼低而且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一号人物形象。他总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他儿子的教育,而他儿子最后的死,在作者看来也是他咎由自取。姚先生的夫人可以算是用来衬托姚先生的,他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无不衬托出姚先生的自命不凡、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丑陋性格。姚先生是靠他祖上传下来的几千亩地活着的,他在当时可以算是游手好闲、靠祖宗产业活着的人,换句话说是“寄生虫”。他靠着钱活着,而他儿子却由于钱夭折,这似乎存在着一种必然性。
倾诉的对象:小说在一开始(就是黎先生刚搬到好友家住的时候),杨家小孩这个人物就出现了,而且每次对他描写的笔墨都很少,给人一种摸不透的感觉。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也就是黎先生对杨家小孩每次来为了折山茶花而与仆人发生争吵而感到奇怪时,杨家小孩向他吐露了折花的原因,也就是杨家小孩的父亲杨梦痴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谓是达到了高潮。憩园的原主人就是杨家小孩的父亲,他父亲由于他放荡的行为,用小说中李老汉的话就是走错了一步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父亲最后却未能保住公馆(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反对卖掉公馆,可是孤立无援),他对失去公馆感到十分悲痛。这样看来杨家小孩的父亲在经历这场事件之后,可以算是一位觉醒者,他十分悔恨自己以前的行为,以至于对他儿子和妻子形成愧疚感,而且到了后来他隐姓埋名也就时消失,目的就是不愿再拖累他们。最后离去时,给他儿子的信上就写到“把我当成已死的吧”。这种人性的感悟是何等的深刻,在卖掉公馆时他终于懂得了他父亲也就时杨家小孩的爷爷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好一个“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相比之下的姚先生就是一位不觉醒的人,他还没有看透世间。没有觉醒,因为他没有失去公馆,他又怎么知道失去的滋味呢?
热心者:黎先生在得知杨家小孩父亲的遭遇之后,可以算是十分感动而且同情的。与其说是同情杨家小孩的父亲,还不如认为就是同情杨家小孩。黎先生对他超前的成熟感到吃惊,对他如此的爱父亲而感动。在作者看来黎先生似乎有一种责任来帮助他“救”他父亲。而杨家小孩的父亲却为了躲避他而病死在狱中,这无不使人心酸、使人心痛,而更心酸、更心痛的是他儿子杨家小孩。他父亲最后的死在小说中多有暗示:小说中描写两个瞎子和一个瞎女人在公馆旁唱着《唐明皇惊梦》以及黎先生的怪梦似乎都预示着这个悲惨结局。
小说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给人一种“沉闷”之感。似乎故事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而应该是这样:好朋友姚先生的儿子小虎被姚夫人感化了,杨家小孩的父亲在黎先生和杨家小孩的帮助下得救了。可是结果都是相反的,但这样结果在作者看来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它可以算是抗战时期社会的一个缩影。
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5
读完憩园,留给我的是一种沉重的气息。是一种对人生的惋惜,对生命的惋惜。事物的发展看似平凡,却怎么也脱不了命运的摆布。憩园里的两家主人,在这里上演的是一曲命运的悲歌。
小说憩园以第一人称我进入憩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述了憩园里前后两家主人的命运,看似不同,却也相同。被同一根命运的绳子所牵引,演绎一场人生的悲剧。是无法摆脱,还是根深蒂固?
小说主人公我进入憩园,便与杨家小少爷相遇。从朋友口中得知,小孩时常进入憩园采摘茶花。也许是好奇,也许是由于同情,便有了我想打探出小孩的遭遇。杨家的命运便再次在此展开。
杨三爷是憩园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辈遗产过着安闲的日子,吃喝嫖赌,挥霍家产,使家里一日日走入困境。为了钱财,兄弟们商量着要把憩园卖掉,平分祖先遗留的最后家产。此刻的杨老三想要守护这份产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儿子留学回来,代替了他在卖公馆的合同上签字。几个月后,憩园便有了新主人。杨三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家里人的不满,大儿子恨他,并以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亲,言语逼人,处处充满着恨意,最终把父亲赶出家门。妻子恨他,无法原谅他背叛自己,纵容自己的儿子如此对待父亲。唯有小儿子,时刻想着父亲的好,时刻想着要照顾父亲,然而他还小,没有强大的力量去做成这件事,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结束。
杨老三过惯了荣华富贵的日子,在社会上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离开了钱的依附,注定是生命的结束。沦为乞丐,住在祠堂,亲人好友不相认,平时靠偷窃维生,最终被抓囚禁,因做不了苦工装病,被送入病房,染上霍乱而死。
杨家小少爷心地善良,但却也是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父母亲吵架,哥哥与父亲反目成仇。自小,他在恨的周围成长着,遭遇着那么多的苦难。他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父亲能够回来,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然而他的这个小小的心愿也不能够实现。是被什么剥夺的呢?是一个人在祖辈的遗产中丧失了自己所造成的。
憩园的新主人,是小说主人公我的朋友。他是一个爱夸耀的人,有壮志,但却不肯脚踏实地去做,也是在消耗光阴中过日子。他纵然自己的儿子一步步地堕落。因为过于溺爱,导致了儿子最终的死亡。他的儿子小虎,在他前妻家里人的教唆之下,憎恨自己的后娘,不爱学习,经常在外赌钱看戏。拿着父辈的钱,寻欢作乐。可以说小说中的小虎和杨三爷,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他们有着同样的命运是不难而言的。
憩园的女主人是一个新式人物,她有一颗悲悯之心,她同情着一切不幸的人,她只希望人间能有温暖与欢乐,哪怕是小说也好,她也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命运对她也是残酷的,空有着丈夫的爱,却得不到理解,儿子的恨意无法消除,努力做好妻子母亲的角色,却因出身的卑微,让别人瞧不起。她是一个苦情人,在这样的生活禁锢下,她是否又有勇气走出来呢?如果没有,就像巴金先生说的那样,这位好心的女人,将来也会闷死在这个公馆里。
憩园里上演了两家主人的不幸,享受荣华富贵,带来的只是一次次悲惨的命运。贪图安乐,是以生命付出代价。憩园里笼罩着悲哀的气氛。纵使有美丽的庭院,纵使有安宁的环境,也不能让人走出悲哀的命运。
大学生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